海淀零模适应性训练反馈题316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0837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淀零模适应性训练反馈题31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海淀零模适应性训练反馈题31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海淀零模适应性训练反馈题31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海淀零模适应性训练反馈题31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海淀零模适应性训练反馈题316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淀零模适应性训练反馈题316Word文档格式.docx

《海淀零模适应性训练反馈题316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淀零模适应性训练反馈题316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淀零模适应性训练反馈题316Word文档格式.docx

sin(100πt)V,交流电表

的内阻对电路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则(D)

A.当可变电阻R的阻值为110Ω时,电流表

的示数为0.5A

B.当可变电阻R的阻值为110Ω时,电流表

的示数为2A

C.当可变电阻R的阻值增大时,电压表

的示数增大

D.通过可变电阻R的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0Hz

16.在均匀固体介质中有两个处于同一水平直线上、相距6.0m的振源A和B。

t=0时刻A、B同时开始沿竖直方向振动,图甲、乙分别是A、B的振动图象。

t=0.30s时由A、B激发的两列波的振动同时传播到与A、B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且到它们距离相等的中点C。

则(C)

A.两列波的传播速率均为20m/s

B.两列波的波长均为3.0m

C.在两列波叠加的过程中,C点为振动加强的点

D.在两列波叠加的过程中,C位置质点的振幅为10cm

17A.如图所示,位于竖直面内的矩形区域内,存在相互正交且恒定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其中磁场方向垂直于矩形平面,一束带电粒子以相同的水平初速度由A点进入这个区域沿直线运动,从C点离开场区。

如果这个区域只保留原来的电场,这束粒子将从B点离开场区;

如果这个区域只保留原来的磁场,这束粒子将从D点离开场区。

设粒子从C点、B点、D点射出时的动能分别为Ek1、Ek2、Ek3,从A点到C点、B点、D点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t2、t3,不计空气阻力、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所受的重力。

则(A)

A.Ek1=Ek3<

Ek2B.Ek1<

Ek2=Ek3

C.t1<

t2=t3D.t1=t2=t3

17B.如图所示,位于竖直面内的矩形区域内,存在竖直方向的匀强电场,一带电微粒以某一确定的水平初速度v由A点进入这个区域沿直线运动,从C点离开场区;

如果将这个区域内电场的场强大小变为原来的2倍,仍让该带电微粒以相同的速度由A点进入,微粒将从B点离开场区;

如果保持这个区域内电场的强弱不变,而将方向改变180°

,仍让该带电微粒以相同的速度由A点进入,微粒将从D点离开场区。

设粒子从C点、B点、D点射出时的动能分别为Ek1、Ek2、Ek3,从A点到C点、B点、D点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t2、t3,不计空气阻力。

则(B)

A.Ek1=Ek2=Ek3B.Ek1<

Ek2<

Ek3

t2=t3D.t1=t2<

t3

17C.如图所示,位于竖直面内的矩形区域内,存在相互正交且恒定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其中磁场方向垂直于矩形平面,一束带电粒子以相同的水平初速度由A点进入这个区域沿直线运动,从C点离开场区。

试分析说明这三种情况下,带电粒子的运动性质,并定性比较Ek1、Ek2、Ek3以及t1、t2、t3之间的大小关系。

答案:

从A点到C点,匀速直线运动;

从A点到B点,只受恒定电场力,且电场力垂直于初速度,所以做匀变速曲线运动(或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向上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从A点到D点,只受与速度垂直的洛仑兹力,做匀速圆周运动。

根据它们的运动性质可知,t1=t2<

t3;

因电场力对带电粒子做正功,洛仑兹力不做功,故应有Ek1=Ek3<

Ek2。

18A.如图所示,一对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轨道,其轨道平面与水平面成θ角,上端用一电阻R相连,处于方向垂直轨道平面向上的匀强磁场中。

质量为m的金属杆ab,从高为h处由静止释放,下滑一段时间后,金属杆开始以速度v匀速运动直到轨道的底端。

金属杆始终保持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轨道和金属杆的电阻及空气阻力均可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

A.金属杆加速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2

B.金属杆加速运动过程中克服安培力做功的功率等于这一过程中重力对金属杆做功的功率

C.当金属杆的速度为v/4时,它的加速度大小为

D.整个运动过程中电阻R产生的焦耳热为mgh-

mv2

18B.如图所示,一对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轨道,其轨道平面与水平面成θ角,上端用一电阻R相连,处于方向垂直轨道平面向上的匀强磁场中。

质量为m、电阻为r的金属杆ab,从高为h处由静止释放,下滑一段时间后,金属杆开始以速度v匀速运动直到轨道的底端。

金属杆始终保持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轨道电阻及空气阻力均可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

A.金属杆加速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小于v/2

B.金属杆加速运动过程中重力做功的功率大于克服安培力做功的功率

C.当金属杆的速度为v/4时的加速度大小是速度为v/2时加速度大小的2倍

D.整个运动过程中金属杆损失的机械能等于电阻R产生的焦耳热

19A.A、B两滑块在同一气垫导轨上,碰撞前B滑块静止,A滑块匀速向B滑块运动并发生碰撞,利用闪光照相的方法连续4次拍摄得到的闪光照片如图所示。

已知相邻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为T,在这4次闪光的过程中,A、B两滑块均在0~80cm范围内,且第1次闪光时,滑块A恰好位于x=10cm处。

若A、B两滑块的碰撞时间及闪光持续的时间极短,均可忽略不计,则(C)

A.碰撞发生在第1次闪光后的2.75T的时刻

B.碰撞后A与B两滑块向同一个方向运动

C.碰撞后A与B的速度大小之比为1:

2

D.A、B两滑块的质量之比为3:

19B.A、B两滑块在同一气垫导轨上,碰撞前B滑块静止,A滑块匀速向B滑块运动并发生碰撞,利用闪光照相的方法连续4次拍摄得到的闪光照片如图所示。

若A、B两滑块的碰撞时间及闪光持续的时间极短,均可忽略不计,则(B)

A.碰撞前滑块B静止在75cm处

B.碰撞发生在第1次闪光后的2.5T的时刻

1

20A.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放置一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其一端固定,另一端处于自由状态时位于O点。

下图中各坐标系中的坐标原点O都表示这个弹簧右端自由状态时的位置;

横坐标r表示弹簧右端被水平向右拉开的距离;

纵坐标表示在弹簧右端施加水平外力将弹簧拉长后,弹簧的弹力大小或弹性势能的大小,弹性势能的零点取在弹簧的原长处;

坐标系平面上的曲线表示该弹簧的弹力大小或弹性势能大小随弹簧右端被水平向右拉开距离r的变化关系。

若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则下列说法中可能正确的是(A)

A.图①表示弹力大小随r变化的关系,图②表示弹性势能大小随r变化的关系

B.图②表示弹力大小随r变化的关系,图③表示弹性势能大小随r变化的关系

C.图③表示弹力大小随r变化的关系,图④表示弹性势能大小随r变化的关系

D.图④表示弹力大小随r变化的关系,图①表示弹性势能大小随r变化的关系

20B.如图所示,各坐标系中的横坐标h表示某物体在地球的引力场中离开地面的高度;

纵坐标表示该物体在地球的引力场中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大小或从地面移到该位置过程中克服地球引力所做的功;

坐标系平面上的曲线表示该物体所受的引力大小或从地面移到该位置过程中克服地球引力所做的功随离开地面高度h的变化关系。

则下列说法中可能正确的是(B)

A.图①表示引力大小随h变化的关系,图②表示克服引力做功随h变化的关系

B.图②表示引力大小随h变化的关系,图③表示克服引力做功随h变化的关系

C.图③表示引力大小随h变化的关系,图④表示克服引力做功随h变化的关系

D.图④表示引力大小随h变化的关系,图①表示克服引力做功随h变化的关系

21.(1A)(6分)为验证力对同一个原来静止的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可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

在木板上钉两个铁钉,将并接在一起的相同的橡皮筋的两端固定在铁钉的顶端,橡皮筋的中央都挂在小车前端上方的小挂钩上,通过拉动小车使橡皮筋伸长,由静止释放小车,橡皮筋对小车做功,再利用打点计时器和小车后端拖动的纸带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

现有主要的探究步骤如下:

a.首先将木板适当倾斜,以平衡小车所受的摩擦力

b.保持小车由静止释放的位置相同,通过改变并接在一起的相同橡皮筋的条数,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

c.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若干条纸带分别求出小车各次运动的最大速度v1、v2、v3……;

d.做出W-v图象,由图象得出W与v的关系。

①若不同的同学得出了下面几种不同的W-v和W-v2图象,根据理论分析,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②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写选项前的序号)

A.每次释放小车都应给小车一定的初速度,以平衡摩擦力

B.实验中所使用的若干条橡皮筋从长短、弹性等方面应尽可能相同

C.橡皮筋对小车所做的功小于小车实际所获得的动能

D.为分析W与v的关系,必须设法通过测量计算出每次实验橡皮筋所做的功W

(1A)①BD;

②B

21.(1B)“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当小车在两条橡皮筋作用下弹出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W0。

当用4条、6条、8条……完全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第4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记为2W0、3W0、4W0……,每次实验中由静止弹出的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可由打点计时器所打的纸带测出。

①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打点计时器可以用直流电源供电,电压为4~6V

B.实验中若橡皮筋断裂了,可以拴接后继续使用,并不影响实验结果

C.每次实验中应使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弹出

D.利用每次测出的小车最大速度vm和橡皮筋做的功W,依次做出W-vm、W-vm2、W-vm3、W2-vm、W3-vm……的图象,得出合力做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

②图7给出了某次在正确操作情况下打出的纸带,从中截取了测量物体最大速度所用的一段纸带,测得O点到A、B、C、D、E各点的距离分别为OA=5.65cm,OB=7.12cm,OC=8.78cm,OD=10.40cm,OE=11.91cm。

已知相邻两点打点时间间隔为0.02s,则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vm=m/s。

(要求保留2位有效数字)

(1B)①CD;

②0.78~0.84

21.(1C)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过程如下:

(1)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

(2)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v2、v3、……;

(3)作出W-v图像;

(4)分析W-v图像。

如果W-v图像是一条直线,表明W∝v;

如果不是直线,可考虑是否存在W∝v2、

、W∝

等关系。

以下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有一项不正确,它是___________。

A.本实验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

所采用的方法是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并在每次实验中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

当用1条橡皮筋进行是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用2条、3条、……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2W、3W、……。

B.小车运动中会受到摩擦力,为消除其影响,可以将木板适当倾斜。

C.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一条记录纸带。

纸带上打出的点,两端密、中间疏。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角太小。

D.根据记录纸带上打出的点,求小车获得的速度的方法,是用纸带上第一点到最后一点的距离和经历的时间来进行计算。

(1C)D

(2A)(12分)利用如图所示电路测量电流表内电阻RA,该电流表量程为10mA,内阻约为100Ω。

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过程如下:

a.按电路图正确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阻器R1的滑动头移到左端

b.闭合开关S1和S2并调节R1,使电流表的指针指到满刻度

c.保持开关S1闭合以及滑动变阻器R1的滑动头位置不变,断开S2,调整电阻箱R2的阻值,使电流表的指针指到满刻度的一半

d.读出此时电阻箱R2的阻值R测,即为电流表内电阻的测量值

①在备选的实验器材中,有两个滑动变阻器可供选择,它们的铭牌上分别标有:

A.“200Ω,1A”B.“10Ω,2A”

在保证各实验器材均能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为尽可能提高测量精度且便于调节,滑动变阻器R1应选用。

(选填滑动变阻器铭牌前面的字母)

②用上述方法得到的电流表内电阻的测量值R测电流表内电阻的真实值R真。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③若实验中测得的结果R测=100Ω,要将这个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10V的电压表,则应串联一个R串=Ω的定值电阻。

④为了使上述根据R测计算后改装的电压表能更准确地测量电压,下面四种做法中可行的是。

A.在R串旁边再串联一个比R串小得多的电阻

B.在R串旁边再串联一个比R串大得多的电阻

C.在R串两端再并联一个比R串小得多的电阻

D.在R串两端再并联一个比R串大得多的电阻

(2A)①B;

②大于;

③900;

④A

(2B)(12分)利用如图所示电路测量电流表A1的内电阻RA,该电流表量程为5mA,内电阻约为100Ω,电路中标准电流表A2的量程为10mA。

a.按电路图正确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阻器R1的滑动头移到左端,电阻箱R2的阻值调到最大

b.闭合开关S1,S2掷向a,调节R1,使电流表A1和电流表A2的指针均指到较大值的位置

c.保持开关S1闭合以及滑动变阻器R1的滑动头位置不变,将S2掷向b,调整电阻箱R2的阻值,仍使电流表的指针指到原来的数值

d.读出此时电阻箱R2的阻值R测,即为电流表A1内电阻的测量值

A.“500Ω,1A”B.“20Ω,2A”

②用上述方法得到的电流表A1内电阻的测量值R测电流表A1内电阻的真实值R真。

③若实验中测得的结果R测=100Ω,要将这个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5.0A的电流表,则应并联一个R并=Ω的定值电阻。

(2B)①B;

②等于;

③0.10;

(2C)(12分)利用如图所示电路测量电压表内电阻RV,该电压表量程为500mV,内电阻约为100Ω。

a.按电路图正确连接好电路,将滑动变阻器R1的滑动头移到最上端,电阻箱R2的阻值调到最大

b.断开S2,闭合S1,调节R1,使电压表读数等于其量程U0;

c.保持R1不变,闭合S2,调节R2,使电压表读数等于U0/2,然后读出R2的值,取RV≈R2。

A.“2500Ω,1A”B.“10Ω,2A”

(选填“A”或“B”)

②用上述方法得到的电压表内电阻的测量值R测电压表内电阻的真实值R真。

③若实验中测得的结果R测=100Ω,要将这个电压表改装成量程为10V的电压表,则应串联一个阻值为R串=Ω的定值电阻。

④根据R测计算后改装的电压表,其电压的测量值比实际测量的值应偏(选填“大”或“小”)

⑤为了使上述根据R测计算后改装的电压表能更准确地测量电压,下面四种做法中可行的是。

(2C)(12分)①A;

②小于;

③1900;

④大;

⑤A

(2D)图1中E为电源,其电动势为E、内电阻可忽略不计,R1为滑动变阻器,R2为电阻箱,A为电流表。

用此电路,经以下步骤可近似测得电流表A(毫安表)的内电阻RA:

a.断开S2,闭合S1,电阻箱R2的阻值调到最大,调节R1,使电流表读数等于其量程I0;

b.保持R1不变,闭合S2,调节R2,使电流表读数等于I0/2,然后读出R2的值,取RA≈R2。

①按图1所示的电路在图2所给出的实物图中画出连接导线。

②真实值与测得值之差除以真实值叫做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即(RA-R2)/RA。

试导出它与电源电动势E、电流表量程I0及电流表内阻RA的关系式。

③若I0=10mA,真实值RA约为30Ω,要想使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不大于5%,电源电动势最小应为多少?

(2D)①连线如图所示。

②由步骤a得E/(R1+RA)=I0;

由步骤b得

解得:

③6V

22A.(16分)如图所示,在一足够大的空间内存在着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

有一个所带电荷量q=+1.010-6C,质量m=4.0×

10-3kg的带电小球,用绝缘轻细线悬挂起来,静止时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

取g=10m/s2,sin37=0.60,cos37=0.80,不计空气阻力的作用。

(1)求该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

(2)如果将细线轻轻剪断,试说明细线剪断后小球的运动情况;

(3)从剪断细线开始经过时间t=0.20s,求这一段时间内小球重力势能的变化量。

22A.

(1)电场强度大小E=3.0×

104N/C,方向水平向右;

(2)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

斜向下;

(3)8.0×

10-3J

22B.(16分)如图所示,在一足够大的空间内存在着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大小E=3.0×

104N/C。

有一个质量m=4.0×

10-3kg的带电小球,用长l=1.0m的绝缘轻细线悬挂于O点,静止时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

(1)若将小球缓慢拉回到悬点正下方的最低点,至少需要做多少功?

(2)若撤去电场(不计撤去电场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场对小球的影响),求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

(3)求撤去电场后,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对细线的拉力大小。

22B.

(1)1.0×

10-2J;

(2)v=

=2.0m/s;

(3)5.6×

10-2N。

23.(18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正在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由空间端(卫星)、地面端(中心控制系统)和用户端(导航定位仪)三部分组成,预计2020年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目前正在试用的“北斗一号”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也称“双星定位导航系统”,利用两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导航服务。

(1)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自转的周期为T,求“北斗一号”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的轨道半径大小。

(2)双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可简化为如下过程:

中心控制系统首先向卫星发出询问信号,经卫星I转发到达用户S,用户接收到该信号并同时向两颗卫星发出定位响应信号,分别经卫星I、卫星II传送回中心控制系统。

中心控制系统分别记录下从发出询问信号到接收到经卫星I、卫星II传回的两个响应信号的时间t1、t2。

因控制中心到两颗卫星的距离一定,已知信号从中心控制系统传送到卫星I和卫星II的时间分别为T1、T2。

设电磁波的速率为c,不计大气层对信号传播的影响。

求用户S分别到卫星I和卫星II的距离l1、l2;

23.

(1)r=

(2)用户到卫星I的距离为l1=cts1=

,到卫星II的距离为l2=cts2=c(t2-T2-

24.(20分)如图所示,有n(n>

10)个相同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静止在倾角为的倾斜轨道上,物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

每个物块的质量均为m,相邻物块间的距离均为l,最下端的物块到轨道底端的距离也为l。

使第1个物块以某一初速度v0沿轨道开始下滑,在每次发生碰撞时物块都立即粘合在一起运动,最后n个物块粘在一起后恰好停在轨道的底端。

已知空气阻力可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

(1)求物块1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2)第一次碰撞前小物块1运动的时间;

(3)试通过计算说明,随着碰撞粘在一起的物块增多,每次碰撞损失的机械能在逐渐减少;

24.

(1)a=g(μcos-sin);

(2)

(3)设第k次碰撞前的速度为vk,碰后的速度为vk′,对于第k次碰撞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kmvk=(k+1)mvk′

碰撞前物块所具有的动能Ek0=

kmvk2,碰撞后物块所具有的动能Ekt=

(k+1)mvk′2

第k次碰撞过程损失的机械能

因为摩擦力和重力的合力做负功,同时因为完全非弹性碰撞有机械能损失,所以随着碰撞次数k的增加,物块的动能Ek0也一定是越来越小。

同时,

的值也越来越小,所以ΔEk一定越来越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