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80207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文档格式.docx

《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文档格式.docx

病猪严重脱水,体重迅速下降,可达30%~40%,精神沉郁,迟钝,眼睛无光,皮肤蓝灰色,质地枯燥,最后昏迷死亡。

【病理变化】无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比较突出的病变是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

还可见到败血症的病变。

【诊断】一般根据多发于3~7日龄左右的新生仔猪,且新母猪产的仔猪更严重;

拉黄色水样粪便,发病率和致死率都高及高度脱水等特点,可做出诊断。

现在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如单克隆抗体已应用于诊断试剂盒中,并用于对感染仔猪的粪便或小肠内容物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直接的、快速的鉴别诊断。

探针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已经发展起来,可用于大肠杆菌菌毛粘附素和肠毒素的编码基因的检测。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仔猪白痢、仔猪红痢及轮状病毒性腹泻等区别。

【防治】治疗:

由于仔猪发病日龄小,病程急,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

不过一旦出现腹泻,马上对整窝猪用药物预防治疗,可减少损失。

本菌易产生耐药性,应先做药敏试验,选最敏感的药物治疗。

磺胺嘧啶0.2~0.8克、三甲氧苄氨嘧啶40~160毫克、活性炭0.5克,混匀分2次喂服,每天2次,至愈。

庆大霉素,口服,每千克体重4~11毫克,1天2次;

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4~7毫克,1天1次。

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2.5~10.0毫克,1天2次,肌注。

硫酸新霉素,每千克体重15~25毫克,每天2~4次。

预防:

(1)疫苗免疫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预防仔猪大肠杆菌腹泻的K88-LTB基因工程活菌苗(简称MM活菌苗),有K88、K99、987P、F41的单价或多价灭活菌苗,在母猪产前4~6周免疫,使新生仔猪通过哺乳获得保护。

(2)自家灭活菌苗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很多,因此有条件的猪场可通过分离本场的致病菌,制成灭活菌苗,这样针对性较强,效果好。

(3)抗血清的被动免疫利用分离的致病菌株制成的抗血清或经产老母猪的血清对初生仔猪进行注射或口服,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4)药物预防可在仔猪出生后全窝用抗菌药口服,连用3天,预防发病。

(5)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提高产房的温度,严防受凉。

要让仔猪吃足初乳,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保持猪舍环境的清洁、干燥。

2、仔猪白痢仔猪白痢也是哺乳仔猪常见的腹泻病,以排乳白或灰白色带有腥臭的浆状稀粪为特征,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

本病主要由大肠杆菌引起,实际观察中,一些非细菌性的原因亦能引起仔猪白痢,这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流行病学】大肠杆菌广泛地存在于养猪环境中,如被粪便污染的地面、水源、饲料及其他物品中,仔猪极易感染。

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以2~3周发病最多,7天以内或30天以上发病的较少。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一般以严冬、早春及炎热季节发病较多,尤其是气候突变时多发。

有时不采取治疗措施也可自愈。

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以及仔猪受凉等各种不良因素都能诱发本病。

【临床症状】病猪体温一般不升高,精神尚好,到处跑动,有食欲。

病猪主要发生下痢,粪便为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粥样,有腥臭味,有时粪中混有气泡。

如治疗不及时,下痢可逐渐加剧,肛门周围、尾及后肢常被稀粪沾污。

仔猪精神委顿,食欲废绝,消瘦,走路不稳,寒战。

【病理变化】死猪胃粘膜潮红肿胀,以幽门部最明显,上附粘液,少数严重病例有出血点。

肠粘膜潮红,肠内容物呈黄白色,稀粥状,有酸臭味,有的肠管空虚或充满气体,肠壁菲薄而透明,严重病例粘膜有出血点及部分粘膜表层脱落。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肝和胆囊稍肿,肾苍白。

【诊断】根据本病多发于10~20日龄的小猪,一窝仔猪中陆续发生或同时发生;

排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粥样的粪便;

多发于严冬及炎热季节;

有较突出的诱因存在;

大多发生在母猪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的养猪场内等特征,可做出诊断。

要及时,只有在早期治疗和改善饲养管理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有的病程延长到2~3周以上,其恢复的仔猪生长发育缓慢。

总的说来,如能改善饲养管理,及时进行治疗,预后是良好的。

治疗的药物同仔猪黄痢,但最好以药敏试验为依据,选择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

要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不要让仔猪受凉感冒,有条件的可用自家菌苗免疫母猪进行预防。

3、猪水肿病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的疾病。

临床上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和眼睑部水肿为主要特征。

发病率为5%~30%,死亡率达90%以上。

【流行病学】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限于某些猪群,不广泛传播。

多见于春季和秋季。

主要发生于断奶后1~2周的仔猪,突然发生,病程短,致死率高。

发病猪多是饲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的仔猪。

本病的发生与饲料和饲养方式突然改变,如饲喂单一或喂给大量精饲料、气候变化等有关。

初生时发生过黄痢的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

传染源主要为带菌母猪和感染的仔猪,由粪便排出病菌,污染饲料水和环境,通过消化道感染。

【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病突然,体温不高,四肢运动障碍,后躯无力,摇摆和共济失调,有的病猪做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叫,突然猛向前跃;

各种刺激或捕捉时,触之惊叫,叫声嘶哑,倒地,四肢乱动的游泳状;

体表某些部位的水肿是本病的特征症状,常见于眼睑、结膜、齿龈,有时波及颈部及腹部皮下;

病程短的数小时,长至7天以上,致死率约为90%。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水肿。

胃大弯和贲门部位的胃壁水肿,切开水肿部,可见粘膜层和肌层之间有一层胶胨样水肿,无色或带茶色或红色,厚度不一,范围约数厘米;

胃底有弥漫性出血;

上、下眼睑,结肠肠系膜及淋巴结水肿,整个肠系膜呈凉粉样,切开有多量液体流出;

肠粘膜红肿,甚至出血;

有些病猪直肠周围存在一层胶胨样水肿;

全身淋巴结几乎都有水肿病变;

心包、胸腔、腹腔有较多积液,液体澄清无色,或带黄色、红色,暴露空气后形成胶胨状。

有的病例没有水肿变化,但内脏有出血,以出血结肠炎最为常见。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可对该病做出初步诊断。

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炭疽、贫血、胃溃疡等相区分。

猪瘟也偶有肠水肿的病变,猪丹毒有时可见眼睑水肿,炭疽可发生内脏和颈部的水肿,但这几种病发生于各种类型的猪,以败血症为主要变化,高热不断,应注意与本病区分。

贫血、胃溃疡等其他因素导致的水肿,一般病程较长,致死率低,胃壁无病变,适当治疗即可好转。

本病治疗效果不好。

利用分离的病原菌制备高免血清,给仔猪口服或注射,可用于预防或紧急治疗。

对发病仔猪在饲料中加入盐类泻剂连用2天,然后用卡那霉素、硫酸新霉素或硫酸链霉素,每天2次,连续注射2~3天。

对此病主要是综合、对症疗法。

病初采用亚硒酸钠、维生素E及对症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加强断奶前后仔猪的饲养管理,提早补料,训练采食,使断奶后能适应独立生活。

断奶不要太突然,也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养方法;

饲料喂量逐渐地加,防止饲料单一或过于浓厚,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饲料;

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坚持每天消毒,母猪饲料中加入15%的金霉素1千克。

用0.1%高锰酸钾水,在初生仔猪吃乳前口服2~3毫升,每间隔5天口服1次。

2、猪痢疾

猪痢疾又称血痢。

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诊症状为严重的粘液性出血性下痢,急性型以出血性下痢为主,亚急性和慢性以粘液性腹泻为期为主。

剖检病理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

猪痢疾

【发病特点】在自然情况下,只有猪发病,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但主要侵害的是2-3月龄的仔猪;

小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大猪高;

病猪及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来源,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由于带菌猪的存在,经常通过猪群调动和买卖猪只将病散开。

带菌猪,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常不发病,当有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不利因素、饲养不足、缺乏维生素和应激因素时,便可促进引起发病。

【临诊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出现程度不同的腹泻。

一般是先拉软粪,渐变为黄色稀粪,内混粘液或带血。

病情严重时所排粪使呈红色糊状,内有大量粘液、出血块及脓性分泌物。

有的拉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糊状粪,有时带有很多小气泡,并混有粘液及纤维伪膜。

病猪精神不振、厌食及喜饮水、拱背、脱水、腹部卷缩、行走摇摆、用后肢踢腹,被毛粗乱无光,迅速消瘦,后期排粪失禁。

肛门周围及尾根被粪便沾污,起立无力,极度衰弱死亡。

大部分病猪体温正常。

慢性病倒,症状轻,粪中含较多粘液和坏死组织碎片,病期较长,进行性消瘦,生长停滞。

【病理剖检】主要病变局限于大肠(结肠、盲肠)。

急性病猪为大肠粘液性和出血性炎症,粘膜肿胀、充血和出血,肠腔充满粘液和血液;

病例稍长的病例,主要为坏死性大肠炎,粘膜上有点状、片状或弥漫性坏死,坏死常限于粘膜表面,肠内混有多量粘液和坏死组织碎片。

其它脏器常无明显变化。

【病原学诊断】

(1)取病猪新鲜粪便或大肠粘膜涂片,用姬姆萨、草酸铵结晶紫或复红色液染色、镜检,高倍镜下每个视野见3个以上具有3-4个弯曲的较大螺旋体,即可怀疑此病;

(2)分离培养;

需在厌氧条件下进行。

【血清学诊断】有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以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较好,可作为嫁合判断的一项指标。

【防治方法】

1、防止从病场购入带菌种猪;

如果引入,猪只须隔离观察和检疫。

  2、病猪及时治疗,药物治疗,常有一定效果,如痢菌净(MAQO,3-甲基-乙酰基-喹恶林-1,4-二氧化物)5mg/kg,内服,每日2次,连服3日为一疗程,或按0.5%痢菌净溶液0.5ml/kg,肌肉注射;

二甲硝基咪啶、硫酸新霉素、痢特灵、林肯霉素、四环素族抗生素等多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疗效。

须要指出,该病治后易复发,须坚持疗程和改善饲养管理相结合,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3、做好猪舍、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处理好粪便。

  4、病猪最好淘汰。

  5、坚持药物、管理和卫生相结合的净化措施,可收到较好的净化效果。

3、猪梭菌性肠炎

仔猪梭菌性肠炎又叫仔猪红痢,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急性传染病。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排出红色粪便,肠坏死,病程短,致死率高,常常造成初生仔猪整窝死亡,损失很大。

仔猪梭菌性肠炎-肠道大部分充血

【病原】仔猪红痢的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又叫C型产气荚膜梭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是大型杆菌,能产生芽孢。

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是本菌特点之一。

本菌为厌氧菌,在马丁氏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呈明显溶血环。

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较快,如在37℃条件下培养2~3小时即开始生长,肉汤呈均匀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还可产生强烈的致死毒素,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坏死性肠炎。

牛乳培养基的暴烈发酵为本菌特征性的生化反应。

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乳块变成多孔的海绵状,严重的被冲成数块,甚至喷出管外。

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通常存在于土壤、饲料、污水、粪便及人畜肠道中,下水道、尘埃中也有。

其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一旦形成芽孢后,对热力、干燥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就显著增强。

【流行病学】本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一些母猪的肠道中也有,仔猪出生后很快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将本菌吞入消化道而感染发病。

任何品种的猪对本病均易感,但主要发生在1~3日龄的仔猪,1周龄以上的很少发病。

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极高。

发病率最高可达100%,死亡率50%~90%以上。

本病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仔猪初生当天就发病,可出现出血性腹泻(血痢),后躯粘满带血稀粪。

病猪精神不振,走路摇晃,随即虚脱或昏迷、抽搐而死亡。

部分仔猪无血痢而衰竭死亡。

急性型:

病程一般可维持2天左右,拉带血的红褐色水样稀粪,其中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病猪迅速脱水、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亚急性型:

发病仔猪一般在初生后5~7天死亡。

病猪开始精神、食欲尚好,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粪便开始为黄色软便,后变为清水样,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似米粥样。

随病程发展,病猪逐渐消瘦、脱水,于出生后5~7天死亡。

慢性型:

病程一至数周,呈间歇性或持续腹泻,粪便为灰黄色、粘液状,后躯粘满粪便的结痂。

病猪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消瘦,最终死亡或形成僵猪。

【病理变化】胸腔和腹腔有多量樱桃红色积液,主要病变在空肠,有时也可延至回肠,十二指肠一般无病变。

最急性型:

空肠呈暗红色,与正常肠段界线分明,肠腔内充满暗红色液体,有时包括结肠在内的后部肠腔也有含血的液体。

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深红色。

出血不十分明显,以肠坏死为主,可见肠壁变厚,弹性消失,色泽变黄。

坏死肠段浆膜下可见高粱米粒大或小米粒大数量不等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其中也有数量不等的小气泡。

肠粘膜呈黄色或灰色,肠腔内含有稍带血色的坏死组织碎片松散地附着于肠壁。

病变肠段粘膜坏死状,可形成坏死性假膜,易于剥下。

肠管外观正常,但粘膜上有坏死性假膜牢固附着的坏死区。

其他实质器官变性,并有出血点。

【诊断】根据本病多发生在3日龄以内仔猪,以拉血痢,病程短,死亡率高,病变肠段为深红色,界线分明,肠粘膜坏死,肠浆膜下肠系膜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小气泡形成等特征,一般可以做出诊断,如有必要可进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诊断。

本病发病急、病程短,往往来不及治疗。

在常发病猪场,可在仔猪出生后,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痢特灵进行预防性口服。

病仔猪用青霉素口服治疗有一定效果。

对常发病猪场,给怀孕母猪产前1个月及产前半个月各肌肉注射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5~10毫升,以后每次在产仔前半个月注射3~5毫升,能使母猪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初生仔猪可从免疫母猪的初乳中获得抗体,对仔猪的保护力几乎可达100%。

产房要清扫干净,并用消毒药进行消毒,母猪奶头要用清水擦干净,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4、猪副伤寒

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

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炎。

本病主要发生于1~4月龄仔猪,成年猪很少发病。

世界各地都有。

【病原】沙门氏菌有2000多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00多个血清型。

引起本病的沙门氏菌有猪霍乱沙门氏杆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

沙门氏杆菌呈卵圆形小杆菌,兼性厌氧菌,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有鞭毛,能运动,是革兰氏阴性菌。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37℃培养18~24小时,形成的菌落可达2~4厘米,在三糖铁琼脂上常产生硫化氢,不产生吲哚。

VP试验阴性,MR试验阳性。

沙门氏菌对热、消毒药和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大小同大肠杆菌相似。

对热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被杀死,数分钟内可被5%石炭酸、2%烧碱等灭活。

【流行病学】本病常发生6月龄以下的猪,主要是1~4月龄,体重10~15千克左右的猪多发,常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主要传染来源是病猪及带菌猪(临床上健康猪的带菌现象相当普遍),通过粪尿把病原菌不断排泄到外界,污染环境,经消化道感染发病。

传播的特征是一个猪栏到另一个猪栏。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寒冷多变时发生最多。

仔猪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纯,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或品质不良,突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长途运输等等都是发病的主要诱因。

【临床症状】本病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急性(败血型):

当机体抵抗力弱而病原体毒力又很强时,病菌感染后可能迅速发展为败血症,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达40.5~41.5℃,精神沉郁,不食,不爱活动。

一般不见腹泻,发病3~4天后才出现水样、黄色粪便。

耳尖、胸前和腹下及四肢末端皮肤有紫红色斑点。

本病多数病程为2~4天,有的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死亡。

发病率差别较大,但多在10%以下,死亡率很高。

亚急性和慢性:

亚急性和慢性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

病猪体温升高达40.5~41.5℃,精神不振,寒战,堆叠一起,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粘着。

少数发生角膜混浊,严重发展为溃疡,甚至眼球被腐蚀。

病猪食欲减退,初便秘后下痢,粪便呈水样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

由于下痢,失水,很快消瘦。

部分病猪在病的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腹部皮肤,有时可见绿豆大、干枯的浆性覆盖物,揭开可见浅表溃疡。

病程往往拖延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

死亡率低。

有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但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经短期又复发。

有的猪群发生所谓潜伏性“副伤寒”,小猪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污秽,体质较弱,偶尔下痢。

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部分患猪突然症状恶化而引起死亡。

【病理变化】急性者主要为败血症的病理变化。

脾常肿大,颜色较暗带蓝,硬实如橡皮,切面蓝红色,脾髓质不软化。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如索状,充血和出血。

肝有轻微肿大,有时肝可见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

全身各粘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肠胃粘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

亚急性和慢性者尸体消瘦,部分病例皮肤有痂样绿豆大皮疹,特征性病变是盲肠、结肠,有时波及至回肠后段坏死性肠炎,肠壁增厚,粘膜上覆盖着一层灰黄色弥漫性坏死性和腐乳状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

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部分呈干酪样变。

脾稍肿大,呈网状组织增殖,有时肝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

肺的心叶、尖叶和隔叶前下缘有时发现肺炎实变区。

【诊断】本病多发于1~4月龄的仔猪;

呈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

寒冷、气候多变及阴雨连绵季节多发;

有降低仔猪抵抗力的致病诱因存在时多发。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典型症状是持续下痢,呈慢性经过。

大肠有典型的溃疡或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粘膜上覆盖着一层灰黄色弥漫性坏死性和腐乳状物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如索状。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根据以上情况可做出初步诊断。

急性病例要进行实验室细菌分离诊断。

(1)发生于断奶猪的沙门氏菌病要与猪痢疾和猪增生性肠病(PPE)以及病毒性腹泻、细菌(大肠杆菌病)及寄生虫(便虫和球虫)等腹泻病区别。

沙门氏菌病一般不与其他病共发。

典型的急性猪痢疾区别于猪沙门氏菌病,表现为病猪兴奋、排有粘膜性血样粪便,而猪沙门氏菌病病猪萎靡不振、排弥漫性黄色稀粪。

猪增生性肠病为急性肠出血,或急性到慢性腹泻,带有粘膜性增生或坏死。

三种疾病病变部位不同是主要的区别,沙门氏菌病病灶常在结肠,偶尔在小肠,可为局部病灶,并总伴有标志性的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猪痢疾的病变是弥散性的浅在病灶,仅发生在大肠,淋巴结一般不肿大或轻微肿大。

猪增生性肠病时,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回肠,坏死膜下的粘膜具特征性的增生。

(2)急性沙门氏菌病要与猪瘟和猪丹毒区别。

本菌对应用于猪的大多数抗生素均具抗药性,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其临床症状到最低程度。

发病时对易感猪群要进行药物预防,可将药物拌在饲料中,连用5~7天。

治疗的药物有庆大霉素、氟派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磺胺嘧啶、磺胺治菌磺等抗菌药。

最好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

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预防,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9个月;

口服时,按瓶签说明,服前用冷生理盐水稀释成每份5~10毫升,渗入料中喂服;

或将每1头份疫苗稀释于5~10毫升冷开水中给猪灌服。

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消除引起发病的诱因,圈舍彻底清扫、消毒,特别饲料要干净,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

5、猪链球菌病

链球菌是一种圆形球菌,呈链状排列,单个,大多成短链,也有的呈串珠状长链。

不形成芽孢,无鞭毛,不运动,有荚膜,革兰氏阳性。

兼性厌氧菌,对培养条件要求较严格,在含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落细小,透明。

一般分为三群:

呈β溶血的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强;

呈α溶血的草绿色链球菌,致病力弱,引起局部脓肿;

不溶血的链球菌,一般无致病性。

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猪链球菌病猪倒地昏迷死亡

【流行病学】集约化养猪场易流行链球菌病,尤其通风不良、闷热、低矮的猪舍更易发生。

所有年龄的猪都有易感性,但以30~60千克的架子猪多发,新生仔猪、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偶见怀孕母猪发病,成年猪发病较少。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主要经伤口、呼吸道感染,还可经消化道感染,新生仔猪常经脐带感染。

本病为地方流行性,在新疫区呈暴发性发生,多数为急性败血型,在短期内波及全群,发病率和病死率甚高。

慢性型呈散发性。

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5~11月份多发。

【临床症状】本病临床表现有不同的类型。

急性败血型:

在流行初期常有最急性病例,不见明显症状就死亡。

病程稍长的病猪体温升高40~42℃,全身症状明显。

食欲废绝,眼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液,便秘或腹泻,在耳、腹下及四肢末端出现紫斑。

个别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跛行或不能站立,有的病猪共济失调,磨牙,空嚼或昏睡。

后期呼吸困难,1~4天死亡。

脑膜脑炎型:

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

病初体温升高达40.5~42.5℃,不吃,有浆液性或粘液性鼻液,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四肢共济失调,转圈、磨牙、仰卧、后肢麻痹、爬行,部分病猪出现关节炎,病程l~5天。

关节炎型:

由前两型转化而来。

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疼痛,跛行,重者不能站立,精神和食欲时好时坏,衰弱死亡或逐渐恢复,病程2~3周。

【病理变化】急性败血型:

以出血性败血症病变和浆膜炎为主,血液凝固不良,耳、腹下及四肢末端皮肤有紫斑,粘膜、浆膜、皮下出血,鼻粘膜紫红色、充血及出血,喉头、气管粘膜出血,常见大量泡沫,肺充血肿胀,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肿大,有的切面坏死或化脓。

粘膜、浆膜及皮下均有出血斑。

心包及胸腹腔积液,浑浊,含有絮状纤维素,附着于脏器,与脏器相连。

脾肿大。

脑膜充血、出血,严重者溢血,部分脑膜下有积液。

脑切面有针尖大的出血点,并有败血型病变。

慢性关节炎型:

关节皮下有胶样水肿,关节囊内有黄色胶胨样或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关节滑膜面粗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