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课程代码10课程类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9505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课程代码10课程类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课程代码10课程类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课程代码10课程类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课程代码10课程类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课程代码10课程类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课程代码10课程类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课程代码10课程类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机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课程代码10课程类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无机化学课程代码10课程类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让学生参与教学、尝试成功

无机化学课程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机会和氛围,使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感受到自己有长处,只要自己认真投入,并跟他人互相合作,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提高,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并能跟他人一起分享获得成功的快乐。

本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即与目标和学习活动相对应的全方位的评价,还要强化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

(三)课程设计思路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是在课程理念指导下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这个整体系统又是科学学科群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的结构和相互关系表述如下:

1.课程理念在本课程标准中是起指导性作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目标的制订、内容的取舍和教学实施的指向等。

2.课程目标划为科学态度、知识和技能及过程的方法和能力三个方面,要全面地认识课程目标的内容和意义,既要树立具有长远目标的意识,又要及时完成阶段目标的落实。

3.本课程中的内容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课程的教学内容,它们是由学科知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方法及科学实践经整合后形成的不同于知识点的一级和二级内容主题。

科学探究是本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体现在内容与要求的“活动建议与说明”、化学实验探索和研究型课程三个方面。

4.课程实施时,一是要强调现代信息技术跟教学内容的整合,关注学科间的综合,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教育,适度地开展“双语”教学;

二是要强调师资培训,教学媒体,教学设施和训练等的配套;

三是要强化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发展功能。

二、课程目标

无机化学课程目标可以从两个维度考虑,一个维度是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另一个维度是学科发展、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的需要。

现在将从这两个维度考虑的目标进行整合,从科学态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及过程的方法和能力目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总目标

通过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密切联系的科学、是一门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科学,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史观,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要有无机化学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一些问题并勇于探索、提出建议和进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振兴的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要知道科学和科学技术的本质,知道科学过程,知道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

要有探究事物、尊重事实、积极参与并合作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初步具有对化学科学整体的、逻辑的和简洁的美感体验。

要知道和认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常见的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知识,以及有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要学会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认识一些化学的计算技能,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和完成、评价设计实验的技能,及表达知识、感受和情意的技能。

(二)具体目标

1.科学态度

(1)能进一步学会我国化学科学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通过对资源和环境的进一步认识,对材料、能源和营养的有关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产、化学与自然及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料的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2)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化学发展史的进一步认识,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振兴意识。

通过对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化学问题的关心和知道,具有学习化学的兴趣、积极参与科学实践的意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通过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具有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及自主探究愿望和创新精神。

2.知识和技能

(3)能进一步认识几种常见的单质和重要化合物的知识,知道物质分类的多角度,知道物质及其变化的多样性和规律性,知道有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用化学语言表达化学反应。

能系统地认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完善化学认知结构。

(4)能进一步认识有关的化学仪器和有关的基本实验操作,学会做有关的化学实验和完成实验报告,学会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定量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在探索化学问题中进行实验设计并控制实验过程,探索化学问题。

认识有关的化学计算。

3.过程的方法和能力

(5)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化学课题研究活动,进一步知道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通过认识具体的化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初步学会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及简单的化学科学研究的特殊方法。

针对生活和社会中的化学问题,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有目的地对化学科学进行探究。

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6)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查阅文献和上网查询获得信息,具有信息特别是专题信息的加工、处理和输出的能力。

善于通过个体活动或群体合作进行学习和实践活动。

三、内容标准

(一)物质的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本部分进一步从原子、分子层面认识物质的结构,知道原子结构的复杂性和物质结构的多样性。

初步认识用电子式来分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物质形成过程及其差异,获得科学中应用模型方法的体验。

活动安排:

寻找同位素的有关资料,完成同位素应用实例的报告;

观看有关同素异形体的录像或影片资料;

收集C60等碳的同素异形体的资料,学会其发现和应用的过程;

部分学生可尝试用电脑制作典型离子化合物(NaCl)和共价分子(HCl)形成过程的小软件。

考核评价:

教师的评价占80%,评价的手段包括化学基础知识的闭卷测试和每次实验报告的成绩等。

其中化学基础知识的闭卷测试成绩占30%、学习过程档案资料(作业、课堂笔记、实验的准备工作、学习的态度等)占30%、实验报告的成绩占20%;

学生的评价占20%,评价的手段以学生阶段小结为主,小结的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的收获、学习中进步的过程及协作互助等方面。

1、同位素、原子结构

知识要点:

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X的含义,知道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

认识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知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技能要点:

完成同位素应用实例的报告。

2、同素异形体

知道同素异形体的概念,认识同素异形体物质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

知道红磷、白磷,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和用途。

收集C60等碳的同素异形体的资料,学会其发现和应用的过程。

3、化学键

区别离子键和共价键----看是否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如:

NaCl、NH4Cl);

区别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含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看是否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

区别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看两个非金属元素是否相同;

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氢键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而化学键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制作典型离子化合物(NaCl)和共价分子(HCl)形成过程。

(二)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

研究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快慢和进行程度,进一步知道化学在认识自然界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发展史中有重要的地位,要求通过学习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关系、元素性质递变的周期性,让学生体验“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特点和量与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会生活中热能利用情况并完成调查报告;

用PowerPoint制作成演讲稿,举行我国能源的贮量、分布和开采的能源问题专题讨论会;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并调查周围环境中金属腐蚀的情况,并提出防范措施;

探究:

纯水中通入CO2,观察pH变化的幅度,在pH约为7.3-7.4的H2CO3和NaHCO3水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碱或酸溶液,观察pH变化的幅度,并作讨论和分析;

查找元素周期表的多种形式,讨论其与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1、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学会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以及吸热、放热反应过程中物质能量的变化。

简介燃料燃烧的意义及如何充分利用燃料的方法。

并完成热能利用情况调查报告;

2、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学会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认识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初步学会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

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概念与实际的联系、运用。

考察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条件的控制。

3、化学平衡和平衡移动的规律

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说明浓度压力及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认识化学平衡、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及其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的移动。

4、元素周期律

学会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认识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与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5、电化学基础

学会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原电池的组成;

熟悉电极电势及其应用;

学会电解原理和电解的应用;

学会金属腐蚀和保护。

原电池、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应用、电解、金属的腐蚀和保护

(三)电解质溶液

(四)一些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采用化学技术,更须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本部分选择典型的有重要用途的氯、硫、氮、铁和铝元素,感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内在联系。

学习中可以进行结构推测性质,性质拓展用途的尝试,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通过参观、或采访、或收集资料,完成对本地区自来水生产过程的调查报告;

收集以食盐为原料的化工产品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寻找生活中含卤素的物质,分类汇总,形成一份专题报告;

查阅有关臭氧层空洞的资料,讨论防范措施;

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推测某一些元素的性质,并用实验加以证明;

举出海洋资源名称,提出分类办法,发表某些资源的开发方法的见解,提出重要资源的用途.设计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

调查我国酸雨分布的资料,分析形成酸雨的原因,提出减轻酸雨危害的对策;

取用少量N、P、K化肥施入盆栽植物中,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讨论其正、负面影响;

观看“金属钛的性质及应用”的录像,讨论金属钛的发展前景;

收集我国金属资源富与贫的状况。

1、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学会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中制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知道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知道典型含氯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学会卤素的重要化合物,卤化氢和氢卤酸,氯的含氧酸及其盐;

学会卤素单质的性质比较,卤化氢的性质比较;

卤素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比较。

氯气的制备;

氯离子的检验;

卤素的性质、卤素的重要化合物、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比较

2、氧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认识臭氧与过氧化氢的性质;

认识硫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及硫酸的性质;

学会氧族元素的一般特性;

学会硫的其他含氧酸及其盐。

氧族元素的特性、氧臭氧和过氧化氢、硫硫化氢及硫化物、硫的含氧化合物

3、氮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知道氮族元素的价电子层构型及性质递变情况;

学会氮和磷氨和铵盐、氮的氧化物、亚硝酸及其盐的重要性质;

学会砷、锑、铋盐的重要性质。

硝酸的性质实验;

氨气的制备及喷泉实验;

铵盐的性质实验。

4、一些重要金属及其化合物

碱金属元素性质及碱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性;

焰色反应;

“碱金属”中的一般和特殊;

碱土金属元素性质及碱土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性;

认识钠、镁、铝、铁、铜等重要金属的性质及其化合物,知道它们在生产生活的中的应用。

钠、镁、铝、铁、铜的性质实验;

过氧化钠的性质实验;

泡沫灭火器的制作;

铝热反应。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学时分配建议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数

合计

讲授

课堂练习

实验

1

同位素、原子结构

2

同素异形体

4

3

化学键

6

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2

8

5

化学平衡和平衡移动的规律

10

元素周期律

14

7

电化学基础

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9

氧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氮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11

一些重要金属及其化合物

22

总计

90

74

18

2.教学建议

本课程教学宜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完成相关实验或训练内容的过程中学习强化有关的技术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形成职业习惯,努力培养创新能力。

(二)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建议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方法,采用阶段(过程性)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参考评价表

目标

评价

要素

评价标准

评价依据

考核方式

评分

权重

知识

基本

按课程标准要求认识的知识点,运用知识完成书面作业;

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个人作业

课堂笔记

单元测验

阶段考试

小组互评

 

5%

教师评定

作业成绩

笔试

期中考试

10%

期末考试

25%

能力

技能

实验教材、用具齐备

正确使用试剂、仪器

认真观察、记录数据

安全措施、操作规范。

实验记录

实验报告

小组作业

调查报告

实验、实习态度与操作

20%

实验、实习报告与回答问题

15%

素质

学习

态度

遵守课堂纪律;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按时完成作业;

按要求完成准备

课堂表现记录;

考勤表;

同学、教师观察;

学生自评

沟通

协作

管理

乐于请教和帮助同学;

小组活动协调和谐;

协助教师教学管理;

做好教室值日工作;

按要求做课前准备和课后整理

小组作业;

小组活动记录;

自评、互评记录;

值日记录;

同学、教师观察

创新

精神

有自主学习计划;

在作业练习中能提出问题和见解;

对教学或管理提出意见或建议;

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个人作业;

自主学习计划;

学习活动;

个人口头或书面提议

2.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3.具体的评价手段可以采用观测、现场操作、提交实验报告、闭卷或开卷测试等。

4.评价重点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

(三)教材编写建议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教学内容的改革最终体现在教材建设上。

教学内容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来设计和调整教学内容,并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逐步形成与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现代教学内容。

强化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

充实和加强富有新意的内容,应当用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再加工,从中发展新概念和新知识,删去陈旧的成分,吸纳有生命力的成分,赋予传统内容以新的内涵,以丰富原有的教学内容。

适量引入本学科最新技术成就,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前沿领域有所学会。

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思想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选用合适的课程教材。

2.根据高职教学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

教材开发的建议为:

(1)组织开发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以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开发教材的主编和主审,须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订的骨干教师;

(3)教材结构和内容须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讲究“实在”、“实效”,编排时要符合五年制高职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4)选取的项目或课题应将企业的实际应用和学校的实际有机结合,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规律的原则;

(5)教材编写应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特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内容的选择力求明确,可操作性强,便于贯彻“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

(6)教材语言平实、图文并茂,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注重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的介绍,适度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进一步拓展知识能力的内容和空间。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基础化学实验室1个,容纳40人授课环境,配备常规的普通玻璃仪器。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无机化学是建立在实验上的基础学科,在实验的基础上认识有关的性质和理论,因此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大力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制作,展现其对理论学习的优势,加强学校现有的实验室的建设,整合其它学校的资源,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六)其它

1、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我校高职药学专业教学计划而制定的。

2、教学计划规定总学时数为90学时,本计划不包括其他实训环节(实习和设计)。

3、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教学方式应以课堂教学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及质量。

4、课时分配表是一个指导性方案,教学过程中在保证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做适当调整。

5、传统的课堂练习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基本理论和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一种手段。

评价学生成绩可以通过课上提问、学生作业、读书笔记、平时测验、协作能力、实训实验和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制定:

公共基础部化学预防教研室

执笔人:

王懿

审定人:

王文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