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班级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9052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 班级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十章 班级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十章 班级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十章 班级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十章 班级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 班级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十章 班级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 班级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 班级管理Word文件下载.docx

班级的功能:

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还可以促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个性方面的发展,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二)班级组织的发展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l6世纪,在西欧一些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里出现了班级组织的尝试,运用班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但是这个阶段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还只是个别地方的个别尝试,停留在经验层面上。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和分析。

他先是假设“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学生是可能的”,在此基础上,从课程、时空模式、班级组织等方面对班级课堂教学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后来,这一教学模式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发展而基本定型。

这是教学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此后,班级组织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校中开始逐步推广。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导生制”,又称贝尔一兰卡斯特制,是英国国教会的牧师贝尔和公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所创办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l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0世纪初,在“癸卯学制”中正式确立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地位和作用。

由此,在废科举、兴学校的浪潮后,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采用了班级组织的形式,使其在中国逐步推广开来。

二、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它的目的与教育目的紧密相连。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班级管理是我们实现这一目的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直接体现,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班级管理必然体现了教育目标的要求,即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使学生获得充分、全面的发展,这也反映了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和规律。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

但是不同的资源在班级管理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在管理对象中,“人”主要是指学生,他们是管理的最直接的对象和核心要素。

这是一个特殊的管理对象,他们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这种特殊性,不能把学生当成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成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体。

实现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成有平等地位的“人”。

其他管理资源,如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都是管理中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都是为“人”——学生服务的。

因此,管理者必须统筹协调好各种要素,为管理核心要素——学生服务。

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也是班级管理的基本环节。

这几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前提,后一个环节是前一个环节的落实与实施,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链。

具体流程如下:

ü

首先,制定班级管理计划。

计划是确定管理行为的纲领和方案,是班级管理者提出达到班级的未来确定目标的方法和步骤的管理活动。

计划制定之前,必须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这是前提条件。

然后,根据计划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班级工作计划制定得再好,也只是纸面上的东西。

计划的实现,还需要组织与实施。

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是指将班级中的教师、学生、材料、物品、空间、时间等要素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并加以实行。

最后,是班级工作的协调和控制,即对班级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估,发现成绩和缺点,总结经验和教训,是一个对以往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和研究的过程。

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班级活动是进行班级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它具有交往性、目标和时空的一致性、合作性等特征,是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组织班级活动时,要加强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而不能放任自流,这样才能确保活动应有的成效。

这种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两者在活动中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班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因此,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技术手段和相关资源来精心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安排、协调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

有效的班级管理不但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将各种教育教学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帮助教师更好、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同时,学生也因此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班级是学生群体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由学生组成的“小社会”,因此,班级的秩序和风气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同时,班级秩序和班风也是由学生共同来形成的,而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它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调节学生的心境,而且可以使学生有强烈的归属感,激发学生关心集体、为集体负责的意识,从而使学生愿意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对集体有所奉献的一员,在集体中追求个人的发展,由此可以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和风气,周而复始,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雏形,它同样存在着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存在着一定的组织层次和工作分工。

而班级活动就可以以类似社会中的组织层次和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早地接触和理解社会角色分工,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因此,班级管理的重要功能就是不但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而且要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获得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而这些对于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模式

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

常规管理;

平行管理;

民主管理;

目标管理

【2006真题】填空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

_______、平行管理、_______和目标管理。

多智网校试题解析:

常规管理民主管理

一、常规管理

所谓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班级各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保证。

规章制度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的作用。

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是对班级实施有效的管理,使管理有“法”可依,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因此,规章制度本身就具有管理性;

同时,它为学生的各方面行为提供了相应的准绳,可以使其活动和行为更加规范、合理,便于管理者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另外,因为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管理规律和原则而提出的要求,学生违反这些规章制度就要受到一定的惩罚,所以它又具有内在的教育功能。

制定和确立教学规章制度,其首要的目标是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规章制度自身具有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它是教学工作实施的依据和基础,反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规章制度的制定使班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以避免班级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任何违反教学规章制度的行为,都将最终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优良的班风。

规章制度是学生行为的准绳,对学生具有很强的约束作用,班级管理应该从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开始,将学生各方面的行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规章制度是针对整个班级的,并不针对个别学生,任何破坏规章制度或者违反规章制度的人,都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

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班级的规章制度按照从上到下、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教育行政部门层面制定的规章制度。

它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如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体育锻炼标准等,对于具体的学校和班级层次的管理起着定向的作用,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2)学校层面的管理规章制度。

它是由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课堂常规、作业要求等。

它是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的具体化,对于学校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顺利进行起着直接保障作用,是教育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定。

(3)班级层面的规章制度。

它是由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如班规、值日生制度、考勤制度等,主要是对学生的约束。

它是班级管理的直接依据和重要手段,对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二、平行管理

所谓班级平行管理,是指利用集体与个人相互影响的关系,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班级,然后通过这个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这种模式也称为“树状模式”,以班主任为班级管理的主干,但班主任并不直接参与对全班学生的管理,他的管理是通过对班委会的管理来实现的。

通过班委会具体参与班级管理,将学校、班主任的管理意图渗透到学生中去。

班主任在管理中扮演的是一个“导演”的角色。

这种管理模式结构层次分明、程序清晰,其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作用,使他们参与班级的管理和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但也要看到,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情感的直接交流与反馈。

班主任实施平行管理时:

首先,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的力量。

这要求班主任首先要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培养班集体主要是通过培养班委会来实现的,教师可以通过班委会去影响整个班集体。

良好的班级氛围对集体中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其次,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有个别的学生、个别的事件需要专门管理,适当处理这些学生和事件对整个班级的管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转化个别学生不能用强硬的手段,而应该采取感化、平等交流的方式进行,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整个班风和班容的建设。

总之,要实施对班集体与个别学生双管齐下、互相渗透的管理。

应避免把班主任仅仅看成是一个“管教者”,要通过集体来培养和发展学生,使他们形成崇高的理想与正确的职业信念,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成为生动的、全面的、高层次的管理。

【2006真题】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C)。

A.民主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常规管理

三、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班主任民主式的领导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乐意为班集体作贡献,形成班集体的正确舆论并起到监督和调节作用。

因此,教师具有民主的意识和作风是实现真正民主管理的前提。

要实施班级民主管理,首先要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即在班级管理的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的各个阶段,都让学生参与进来,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实施管理活动。

要让班级每个成员贡献出自己的经验、意见和办法,一起协商,做出最佳决策。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可以锻炼学生在计划、协调、反思等方面的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最终达到把班级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目标。

实现班级民主管理还要建立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相关的科学研究及管理实践证实,人的本性是倾向于自主的,都有一种自己管理生活、学习、工作的愿望。

学生这一阶段是人走向独立、自主的时期,参与意识尤为强烈。

因而,应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班级管理,使他们由消极的被管理者角色转变为积极的管理者角色。

在实践中应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发挥民主管理的作用,一方面尽最大可能让每个班级成员来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如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值周生制度、定期召开民主教育活动制度等;

另一方面还要在班级管理的一些决策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实践证明,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而且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聪明才智。

【2005真题】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做(C)。

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四、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其理论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在班级中实施目标管理,首先要围绕全体成员共同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将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制定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前提。

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

因此,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时,要让每个学生都以主人翁的身份为班级出谋划策,组织他们一起讨论,共同制定出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总目标。

管理目标的确立,不但可以帮学生找准前进的方向,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目标是必须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

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

班级管理目标的建立要考虑到层次性和递进性。

后一个目标的开始必须建立在前一个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前一个目标的实现推进着更高层次目标的实现。

其次,要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

班主任应善于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在班级总目标中,要大目标与小目标、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

然后把这个总目标分解为不同学期的层次目标,再把学期目标分解为德、智、体等方面的目标,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本学期的目标。

有了这个过程,班级共同目标就转化成了学生的个人目标,这就使学生对目标有了足够的重视而且有了清晰而准确的把握,从而增强了目标的激励力量。

在引导学生制定目标时,不仅要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有崇高的远景目标,还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确定近景目标,以更好地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

通过目标,把教师与学生、集体与个人紧密地有机联系起来,最终有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由此形成班级管理的极为简单的因果关系:

学得好的,受到鼓励,并越来越好;

学得差的,受到批评,并越来越差;

受到鼓励的,不断进步为好学生;

受到批评的,逐渐退化为“双差生”。

班级管理成为教师实施个人专断管理的活动过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班级干部相对固定,使一些学生养成了“干部作风”,不能平等地对待同学,而多数学生希望能为班级做点事,却缺少机会;

学生在社会环境及部分家长影响下,往往把班干部标志看成是荣誉的象征;

只把班干部看成是“老师的助手”,忽视干部是“群众的代表”;

学生都想当干部、当个好干部,但缺乏“每个人都是班级小主人”、“争取做合格的班级小主人”意识。

这说明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特殊化、多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在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

班级活动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班级活动本身应该具有教育性,是教育实施和实现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班级活动的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时,要以培养人为指导方向和原则,通过班级活动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

班级活动中最主要的要素是学生。

班级活动组织的目的是培养人,学生既是班级活动的对象,又是活动的目的。

因此,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了新型班级的建立。

现代教育的内在机制就在于从人的主体性源泉出发去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的发展。

这是与教育理念的转变相联系的。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这种理念使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来的被“控制”、“制服”中挣脱了出来,主体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班级管理是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会受此影响,新的教育理念为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提供了保证。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这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实践中应以新的教育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进行“小干部”轮换。

这样可以扩大“小干部”的范围,使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从而在机会上实现民主。

②按照民主程序选举干部。

这样可以保证公平、公正,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民主的真正内涵。

③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

这样小干部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承担的责任,理解“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道理,从而真正做到为同学服务,而不仅仅作为教师助手或附属而存在。

④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当干部引向当“合格的班级小主人”。

注意力的转移代表了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以班为家”的情感。

⑤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

即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以班集体作为教育主题,可以避免学生对老师的直接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从内心中自觉地接受班集体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2008真题】简答题: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是什么?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解决方法为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表现在: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节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明确的共同目标

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它为确定小组目标、个人目标提供了依据。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并切合班级实际;

班级目标可有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各目标应在不同阶段发挥启动、激励和导向功能。

班级目标可以由班主任经过认真考虑和准备后自上而下提出,然后由班委会及全班同学讨论通过;

也可由下而上,动员学生全员参与,共同讨论,产生初步意见,然后经班委会及班主任认真归纳研究产生。

不管是用哪一种方式确定班级目标,一定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制定目标过程中学生们越主动,他们在将来目标的实施中的积极性就越高。

2.一定的组织结构

良好的班级结构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来建立。

从横向上来说,可以按照兴趣、能力等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

从纵向上来说,可以组成由老师、班委会、学生这样的管理层级结构,这种结构以点带面,有助于整个班级的有效管理。

按照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机构,维持和控制着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共同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

仅有组织结构是不行的,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来保障,这样的机构必须起到维持和控制班级成员或者组织成员的作用,使所有的成员目标一致、行动一致,从而完成组织制定的相应的目标和任务。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健全的集体不仅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而且受到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并把取得集体成员认同的、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

在一个班集体中,准则可以是明文规定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明文规定的准则具有外在的约束力,是班级同学行为的准则;

无形的准则是班级在集体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是学生行为的内在制约因素。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应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思想感情和观点信念上是比较一致的。

这样的集体才有凝聚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成员个体对集体有自豪感、依恋感、荣誉感等肯定的情感体验。

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增强学生对班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