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模板版讲解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8973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模板版讲解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模板版讲解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模板版讲解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模板版讲解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模板版讲解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模板版讲解Word下载.docx

《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模板版讲解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模板版讲解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模板版讲解Word下载.docx

1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见表1。

表1工程概况表

工程名称

建设地点

结构形式概述

框剪结构,上部18层,地下1层

桩基概况

类型

人工挖孔灌注桩

基础形式

桩基础

总桩数

140根

桩端持力层

石灰岩③层

设计竖向抗压

承载力特征值(kN)

4195~4780

设计混凝土

强度等级

C30

桩身直径(mm)

1000

桩长(m)

19.2~20.0

(由施工方提供)

扩底直径(mm)

1300~1600

地质资料简述

委托方提供的****院《XX岩土勘察报告》,揭露的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土层、厚度、物理力学指标等)

2检测概述

2.1检测目的、方法

采用自平衡法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2检测依据

1设计图纸;

2经批准备案的检测方案;

3《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DB45/T564-2009);

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5国家和地区有关法规及标准。

2.3试验仪器设备

试验所用仪器设备见表2.3。

表2.3仪器设备一览表

序号

仪器设备

型号规格

编号

检定/校准证书编号

检定有效期

1

0.4级精密压力表

2

百分表1

3

百分表2

4

荷载箱1(xx#桩)

5

荷载箱2(xx#桩)

6

荷载箱3(xx#桩)

2.4抽检数量

2.4.1根据<

<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

(JGJ106-2003)第3.3.5条,对单位工程内且在同一条件下的工程桩,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检测:

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

2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

3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4挤土群桩施工产生挤土效应。

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

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注:

对上述1~4款规定条件外的工程桩,当采用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承载力检测时,抽检数量宜按本条规定执行。

2.4.2根据上述规定及委托方要求,本次抽检3根桩。

试桩位置由委托方指定。

2.4.3抽检桩基本参数见表2.4。

表2.4抽检桩基本参数表

试桩编号

成桩类型

桩承载性状类型

桩径(mm)

扩大头直径(mm)

桩端持力层设计取值(qpk)

桩顶标高(相对±

0.000)

试桩时桩长(m)

单桩设计承载力特征值(kN)

试桩时荷载箱顶部到桩顶高度(m)

荷载箱位置

荷载箱直径(m)∕面积(m2)

成桩日期

测试日期

桩顶标高、桩长由施工方提供。

3测试设备及其安装

3.1荷载箱

3.1.1试验加载采用的专用荷载箱,经法定计量单位或有相

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标定。

3.1.2荷载箱极限加载能力大于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2倍。

3.1.3荷载箱的构造能保证荷载箱打开后留下的空间有利于

浆液的填充,荷载箱外部形状设计应有利于浮渣被排出。

3.2荷载箱安装

3.2.1平面上荷载箱平放于试桩中心或桩底端中心,荷载箱

位移方向与桩身轴线夹角≤50。

3.2.2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的荷载箱安设在平衡点,并与钢筋

笼焊接在一起,荷载箱与上下钢筋笼连接处有加强措施,并焊接锥形导正钢筋便于导管通过。

自平衡法静载试验荷载箱安装可参照附录A中的图A.1进行。

3.2加载系统

3.2.1试验荷载通过高压油泵施加,荷载测量采用并联于荷载箱

油路上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荷载箱的率定曲线换算荷载。

3.2.2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大于1%,压力表精度优于或等于0.4级。

3.3.3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施加最大荷载时的压力不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3.3位移测试系统

3.3.1测试位移可采用百分表或电子位移计测量,测量仪表

经法定计量单位检定。

3.3.2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的上位移丝(棒)宜固定在上承压板以上20cm~50cm左右的位置,下位移丝(棒)宜固定在下承压板以下20cm~50cm左右的位置。

自平衡法静载试验位移传递系统安装可参照附录A中的图A.1进行。

3.3.3上、下位移分别取三点为一组进行测量,测量点沿桩身的周长方向平均分布,取平均值为测量值,桩顶位移可直接取桩顶中心点进行测量。

3.3.4位移测试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0.01mm。

3.3.5基准梁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简支于基准桩上,测试桩与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不小于4倍桩身直径且大于2.0m。

3.3.6固定和支撑位移计(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避免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3.3.7采用位移丝装置时设防风棚以确保不受风力扰动。

位移丝与位移计的安装可参照附录A中的图A.3。

3.4注浆管

若试桩用作工程桩,应在荷载箱周围安装注浆管,注浆管的构造及布置能保证试验结束后产生的空隙能被充分填充,注浆管数量不少于3根。

3.5伸缩结构

声测管、注浆管和位移丝(棒)护管在荷载箱部位做成伸缩结构,并进行可靠的密封处理。

4现场检测

4.1试验加、卸载分级

4.1.1加载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

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加载。

4.1.2卸载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

4.1.3加卸载时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

10%。

4.2试验加载方法

4.2.1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桩承载力自平衡法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4.2.2对于工程桩的验收检测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当有成熟经验或特殊时间要求时,也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

4.2.3慢速维持荷载法符合下列规定:

a)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min、15min、30min、45min、60min测读位移值,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b)位移相对稳定标准:

每1h内的位移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位移量计算)。

c)当位移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d)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15min、30min、60min测读位移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

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残余位移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15min、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4.2.4快速维持荷载法符合下列规定:

快速维持荷载法的每级荷载维持时间不少于1h,是否延长维持荷载时间根据位移收敛情况确定。

4.3终止加载条件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a)某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的5倍。

但位移能相对稳定且上、下位移量均小于40mm时,宜加载至位移量超过40mm。

b)某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c)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d)当荷载—位移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位移量60mm~80mm;

在特殊情况下,根据具体要求,可加载至累计位移量超过80mm。

5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5.1自平衡法试验数据分析

5.1.1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时,一般绘制Qu上-s上、Qu下-s下,s上-lgt、s下-lgt曲线,需要时也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所需曲线。

5.1.2当进行桩身应力、应变测定时,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和绘制桩身轴力分布、侧阻力分布,桩端阻力-荷载、桩端阻力-沉降关系等曲线。

5.2Qu上和Qu下的确定

5.2.1根据位移随荷载的变化的特征确定:

对于陡变型Qu上-s上、Qu下-s下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变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5.2.2根据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确定:

上段桩取s上-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上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下段桩取s下-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5.2.3当满足本标准第6.3条规定的终止加载条件时,取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承载力。

5.2.4对缓变形Qu上-s上、Qu下-s下曲线,按位移值确定极限承载力值,Qu上取对应于向上位移s上=40mm对应的荷载值;

Qu下可取s下=0.05D的对应荷载值。

(D为桩端直径;

当为自平衡法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时,D为荷载箱下承压板直径)。

5.3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推定

5.3.1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推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按式

(1)计算:

Qu=(Qu上-W上-Wp)/λ+Qu下…

(1)

式中:

Qu——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W上——上段桩桩身自重;

Wp——有效堆载重量。

当反力不足时,可在桩顶增加堆载配重;

λ——桩侧抗拔—抗压阻力比,粘性土、粉土、碎石土取0.8;

对于砂土取0.7。

5.3.2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按式

(2)计算:

Qu=Qu上…………………

(2)

5.3.3带扩底的大直径端承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按式(3)计算:

Qu=Qpk…………………(3)

5.4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确定

5.4.1参加统计的测试桩不少于3根时,当满足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作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5.4.2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可增加测试桩数量。

5.4.3测试桩数量少于3根时,应取低值。

5.5单桩竖向抗压(拔)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单桩竖向抗压(拔)承载力特征值(kN)按式(4)计算:

Ra=Qu/2…………………(4)

5.6检测报告内容

检测报告包含的内容应符合JGJ106相关规定。

6试验后注浆的要求

6.1注浆管应具备的性能

注浆管能承受1.5MPa以上静水压力,管体强度能保证在钢筋笼吊装和混凝土灌注过程中不至于破损。

6.2注浆材料

注浆材料宜用强度等级42.5以上的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宜为0.5~0.8。

6.3注浆施工及终止条件

注浆前用泵送清水冲洗试验后留下的空隙,直到相邻注浆管返回的水流变清澈,方可进行灌浆;

当相邻注浆管返回的浆液与注入浆液浓度相差不大时可终止灌浆。

7检测结果与分析

7.1试验过程简述:

1xx#试桩,最终正常加载至第9级荷载,历时120min观测,沉降已达到相对稳定,达到最大试验荷载值,故终止了加荷。

此时荷载箱刚性承压底板向上、向下荷载Q-s位移曲线呈缓变型、s-lgt曲线未出现明显弯曲现象,取最大试验荷载为极限荷载。

向上位移累计xxmm,回弹值为xxmm,卸载后剩余位移为xxmm,回弹率xx%。

向下位移累计xxmm,回弹值为xxmm,卸载后剩余位移为xxmm,回弹率xx%。

按下公式

(1)计算:

Qu=Qpk,按测试结果计算得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xxxkN。

7.2检测结果

1基桩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见表4.2;

2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见附表1-附表3;

3竖向荷载-沉降(Q-s)曲线及沉降-时间对数曲线(s-lgt)见附图1至附图3;

4试桩平面位置示意见附图4;

5试验过程由监理单位见证,工程质量现场检测见证确认表见附件。

工程桩编号

设计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

荷载箱上段桩向上位移(mm)

荷载箱底向下位移(mm)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kN)

向上总位移

回弹值

残余沉降值

向下总位移

表7.2自平衡法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

7.3数据分析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中的有关规定,结合现场记录而绘制的各试桩曲线来分析,本次所抽检的3根工程桩中,试桩的Q-s曲线均未出现明显陡降起始点(即第二拐点),s-lgt曲线的尾部均未出现明显弯曲的现象,故各试桩的曲线属于缓变型曲线。

经综合分析,本次试验的107#、129#、126#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实测分别为:

不小于8390kN、不小于9560kN、不小于9560kN。

8结论

综合上述情况,按照《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DB45/T564-2009)中有关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本次试验的xx#、xx#、xx#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实测分别为:

不小于xxxkN、不小于xxxkN、不小于xxx0kN,相应xx#、xx#、xx#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

不小于xxxkN、不小于xxxkN、不小于xxxkN,满足设计要求。

单位名称

2013年3月11日

主要检测人及上岗证号:

(证号:

(证号:

报告编写:

(上岗证号:

号)

报告审核:

报告批准:

附表1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

工程桩编号:

107#桩

一、各级加荷载作用下各测点上、下位移值

序号

Qu值

(kN)

荷载箱出力值(kN)

本级历时(min)

向下(mm)

向上(mm)

本级

累计

7

8

9

二、各级卸荷载后各测点回弹值

附图1:

桩-上位移曲线图

附图2:

#桩-下位移曲线图

附图3:

试桩平面位置示意图图例:

涂黑为抽检桩

附图4:

最大试验压力表照片

Welcome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