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要概念”是针对这个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而“文中”则指的是阅读语境。
阅读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字、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在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词语是表达文章“重要概念”的基本语言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理解“重要概念”的基础。
表达“重要概念”的词语(包括短语)如:
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临时借用的或者是新的词语,带有某种特定的内涵。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的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
所诠
释的意思,而是特定语境中容易发生偏差的含义。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是重要的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
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临时借
用或新的词语,带有某种特定的意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
高考设题一般为主观解答题或客观选择题,考查科学术语或说明对象的内容特征。
善于把握概念的适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轻重程度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
【真题讲析】
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
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
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
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
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
“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
“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
“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答案】D
二、(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
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
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娱乐或其他。
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
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
预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
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
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
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
无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
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
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
如果接受,他就按照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
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
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
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
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
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
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直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
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
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
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
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
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
“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
”“哪里着火啦?
”外在符号影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
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
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
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
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
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7.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
C.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D.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
【答案】A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
但无论“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
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
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
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
引发社会危机。
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
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
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
《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
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
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
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
对已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
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
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
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
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
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
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
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
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
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
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
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
(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答案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
B.儒家看重“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与这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严肃态度。
C.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
D.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资料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礼的底线。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人性具有复杂性这个前提,探讨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B.文章指出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并就两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论述。
C.文章运用了例证法,以“尧舜”“大禹”为例,揭示了儒家思想本质的来源。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本质的全新见解。
【答案】B
【解析】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中论述的观点,然后根据理解认真核对选项内容。
B项,“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有误,文中强调的是人应具有社会性。
学科&
网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它具有其它的思想都没有的人性化特征。
B.儒家的“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
C.文中用一个字“家”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
D.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克思说:
“人双重地存在着:
从主体上说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从客体上说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
”这就是说,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
一方面,“人直接地是自然物”,存在于自然之中。
作为一种自然存在,隶属自然的本性规定了人如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受自然必然性的支配。
这是人存在的客观方面、物质方面。
另一方面,“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
作为一种自为存在,人的活动总是灌注着一种内在的渴望、憧憬,即
要求在创造性活动中,通过自我意识,把自身从自在的自然世界中提升出来。
这是人的存在的主观方面、精神方面。
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物质方面与糈神方面的共在、共存,人才能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
梁漱溟的“人禽之辨,前者形为心役,后者心为形役而已”的议题,同样也暗含着对人的两重性存在的肯定。
“形为心役”,一方面肯定了“心”这种精神内驱力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另一方面也表明,“形”与“心”、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不是分裂的,而是相互依存、同生共存的。
正是因为两重生命的共在,人才能在生产自身、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同时,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人独有的身心不二、体魂合一的存在方式。
但进一步看,人的两重化生命存在对人的意义并非等量齐观。
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
在内在的精神世界中,寻找自己、认识自己,进而过有意义的生活,这才是人之为人的独特性。
赫舍尔直言:
“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
他总是牵涉到意义。
意义的向度是人所固有的。
”面对现代人的沉溺于物欲,皮兰德洛的“我为什么不是我自己?
”以反问句式和更强烈的指向,说明了精神生命、意义生命是人的生命的重要内容。
诸多论述共同表明,能将人和一般动物区分开来的,不是人的存在的容观方面、物质方面,而是人的主观方面、精神
方面,其中,对意义的追问和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人独有的内容。
这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对意义的渴望与追求,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的最高意义上的精神权威,是人独有的最高之境,也是人的本性的重要方面。
它使人立于自然而又能超越自然,受制于肉体生命而叉能超越肉体生命的局限,成为一种超越之物,一种“超自然的自然体”、“超生命的生命体”。
总之,人既不是纯粹的物质存在,也不是纯粹的精神存在,而是具有精神意味、意义向往的物质存在和在自然界中的精神存在。
(摘编自李丽《文化困境及其超越》,人民出版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认为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文中对此的表述为自然存在和自为存在。
B.为了能在自然界中更好地生存,人类不得不把自身从自然世界中提升出来。
C.人的两重生命存在同生共存,但就对人的意义而言,精神存在显得更重要。
D.是否存在对意义的追问、对真善美的向往,是区分人类与一般动物的关键。
A.文章通过引用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为文章观点的具体阐述提供了理论依据。
B.梁漱溟的话,与马克思论述的重点和角度不同,但也认可人的两重性存在。
C.赫舍尔和皮兰德洛的话语,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意义生命对人的重要性。
D.文章第三自然段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简明扼要地申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要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需先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然后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
B.相较于创造自身的人生价值,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追求显得低级而缺乏意义。
C.动物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状态缺乏清醒的认识,更不会思考何为有意义的生活。
D.人是物质存在和精神荐在的统一,对意义的渴望与追求使人立于并超越自然。
【解析】A项,“需先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然后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错误,原文“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共在、共存,人才能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正是因为两重生命的共在,人才能在生产自身、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同时,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人独有的身心不二、体魂合一的存在方式。
”强调“共生、共存”是人成为有生命创造的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说要先追求“物质”然后在追求“精神”。
B项,“缺乏意义”错误。
原文“正是因为两重生命的共在,人才能在生产自身、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同时,追求和创造自身价值与意义,从而形成人独有的身心不二、体魂合一的存在方式”,承以人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合理性、必要性,并没有认为满足肉体物质需要的追求是低级的;
同时,“但进一步看,人的两重化生命存在对人的意义并非等量齐观”的观点也表明,虽然人的两重化生命存在对人的意义有差别,但有差别并不等同于缺乏意义。
C项,“缺乏清醒的认识,更不会思考何为有意义的生活”错误。
“人和一般动物区分开来”这意味着人固然不是一般的动物,但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是“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特殊动物,而人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状态是有认识的,人会思考何为有意义的生活。
学科*网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总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才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诗句谁都记得。
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今天的城市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症。
从前的菜有菜味,肉有肉味。
然而,今天我们买到的蔬菜与肉却越来越“没味儿”了,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
比“难吃”更糟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转基因的使用令人困扰,不健康的外卖与劣食遍地生长。
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对于谨小慎微者而言,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
最显著的表现便是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迈克尔·
波伦在“饮食觉醒”系列著作中称之为“营养主义的时代”:
“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仿佛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吃”似的。
然而,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最精明的消费者也可能是
愚蠢的。
那边厢,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
美国的全食超市或许是个典型案例,他们通过认证制度给予那些“有来头”的食物以名分,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那些生态食品的出身:
这块肉来自一头一生“住在美丽地方”的牛,或是一只“自由散养鸡”。
然而,当“有机”被纳入一个庞大产业的链条时,“超市里的田园诗”实质上更多是营销话术的炮制而已。
假如我们尝试勾勒一幅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所处的食物全景,便不难发现,食物不仅是口感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
整体而言,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
在超市或外卖网订购的食材干净体面,不见泥土,这些看不见来龙去脉的食物也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
在今天,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
烤
竹鼠的野趣,令屏幕之外的城市人垂涎欲滴。
更有许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迷恋着日本电影《小森林》里那种清新脱俗的乡村意象,“回家种田”的浪漫叙事成为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想象务农的流行模板,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或是一个人的自然救赎。
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楚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问题。
在人民食物主权发起人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要关心口感问题,也要从我们日益不安的食物消费之中窥见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
化学农业,转基因及生态问题。
而在世界寻求食物主权,是一场从无地农民到城市主妇、从耕作者到消费者的多面反击。
(摘编自新京报《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如今的食物,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蔬菜和肉越来越“没味儿”了。
B.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因为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
C.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饮食成为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
D.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食物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
A.文章由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引出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并由此指出食品问题。
B.文章以大量事实为依据,提出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难题。
C.文章由食品的口感问题上升到政治,认为它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D.针对今天所面临的饮食难题,文章先指出现象,接着分析问题,最后具体指明了解决的方法。
【解析】D项,“最后具体指明了解决的方法”分析有误。
文中最后并没具体指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海子的诗句“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告诉我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得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
B.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使人们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C.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媒体青睐的的土味文化透露了生态农业的危机。
D.在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关心口感问题,更要看到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
【解析】A项,“告诉我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得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
”分析有误,逻辑
混乱。
引用海子的这句诗是为了表达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
B项,“媒体青睐的的土味文化透露了生态农业的危机”,无中生有,文中无依据。
D项,“不只……更要……”关系错误,这是递进关系。
原文是并列关系“不只要…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