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届中考化学人教版大一轮考点梳理模块一 专题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8599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9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届中考化学人教版大一轮考点梳理模块一 专题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届中考化学人教版大一轮考点梳理模块一 专题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届中考化学人教版大一轮考点梳理模块一 专题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届中考化学人教版大一轮考点梳理模块一 专题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届中考化学人教版大一轮考点梳理模块一 专题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届中考化学人教版大一轮考点梳理模块一 专题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省届中考化学人教版大一轮考点梳理模块一 专题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届中考化学人教版大一轮考点梳理模块一 专题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届中考化学人教版大一轮考点梳理模块一 专题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两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可巧记为正氧负氢(谐音“父亲”),氢二氧一。

(3)实验中正、负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1∶2,原因可能是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大;

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

典例1 (2019·

广东)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实验说明水由H2和O2组成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

D.a管收集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A项正确;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项错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C项错误;

a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多,是氢气,不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D项错误。

【答案】A

考点2水的净化、污染及防治(5年3考)

1.水的净化方法

净化方法

作用

说明

沉淀

除去不溶性

的颗粒物

静置沉淀:

利用难溶物质的重力作用沉降于水底(净化程度较低)

吸附沉淀:

加明矾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使之沉降

过滤

除去不溶性的固体杂质

把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与水进行分离

吸附

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利用活性炭的 吸附 性除去异味和色素 

蒸馏

除去可溶性杂质

利用混合物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净化程度最高)

杀菌、

消毒

除去水中的

细菌、病毒

一般利用物质的强氧化性进行杀菌、消毒

(1)单一操作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2)长期饮用蒸馏水不利于人体对所需矿物质的摄入,从而不利于人体健康。

(3)自来水的净化过程中,杀菌、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他均属于物理变化。

2.硬水和软水:

含有较多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的水叫做硬水, 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的水叫做软水。

可通过加入 肥皂水 ,观察产生泡沫和浮渣的多少来鉴别硬水与软水。

其中泡沫多、浮渣少的是 软水 ,泡沫少、浮渣多的是 硬水 。

3.硬水软化:

生活中常用 煮沸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实验室常用 蒸馏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4.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提高水的利用效益。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等可以节约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如生活中做到“一水多用”。

(2)防治水体污染:

①水污染的来源:

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等。

②水体污染的危害:

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

危害人体健康等。

③防治水体污染的方法:

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的产生;

工业“三废”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

纯水是无色、无味、清澈透明的,构成粒子是水分子,属于纯净物;

天然水(如泉水、河水、海水等)中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

2.沉淀、过滤、消毒等净水方法只是除去了天然水中悬浮的不溶性物质和微生物,净化后的水仍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无机盐,所以净化后的水仍然属于混合物。

3.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实际上是肥皂中的硬脂酸钠和硬水中含有的钙、镁离子等反应生成了难溶性的硬脂酸钙、硬脂酸镁等,从而出现沉淀,故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典例2 (2019·

湖南岳阳)下列关于水净化过程中常用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明矾可以促进水中悬浮物的沉降

B.过滤能除去天然水中的所有杂质

C.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使海水转化成淡水

D.过滤或加热均能使硬水转化成软水

【解析】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B项错误;

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C项错误;

煮沸可以将硬水软化,D项错误。

考点3溶液、溶解过程和乳化现象(5年2考)

1.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 均一 的、 稳定 的 混合物 叫做溶液。

溶液是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的。

(1)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2)一种溶液中不一定只含有一种溶质。

自然界、实验室里许多溶液都是混合溶液,即在一种溶剂里同时溶解了多种溶质。

(3)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无水乙醇等。

应注意:

溶液不一定无色,但溶液一定属于混合物。

2.乳化作用:

乳化剂将分散质乳化成细小的液滴,从而形成较稳定的 乳浊液 ,该过程称为乳化作用,如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等。

3.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等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 升高 ;

硝酸铵固体等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 降低 ;

氯化钠、蔗糖等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 无明显变化 。

典例3 (2019·

广西百色)溶液的知识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中。

下列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碘溶于水得到碘酒

B.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C.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是溶解

D.植物油加入水中可得溶液

【解析】碘不易溶于水,易溶于酒精,碘溶于酒精形成碘酒,A项错误;

溶液是由溶质与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B项正确;

洗涤剂去油污利用的是乳化原理,C项错误;

植物油不溶于水,植物油加入水中不会形成溶液,D项错误。

【答案】B

考点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5年3考)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的区别

溶液的“饱和”“不饱和”是指在该温度下溶质溶解的程度,与溶质的多少无关;

溶液的“浓”“稀”与溶质溶解的多少有关,与溶解的程度无关,即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但同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2.区分方法

加入少量相应的溶质,若 不能 溶解,则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若 能 溶解,则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

对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向其饱和溶液中加溶剂或升高温度可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向其不饱和溶液中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均可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典例4 (2019·

河北)常温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图示实验。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解析】实验2后,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B项错误。

针对训练

1.(2019·

浙江金华)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D)

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C.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D.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解析】将甲溶液恒温蒸发掉20g水后没有蔗糖晶体析出,所以甲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A项正确;

丙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是饱和溶液,丁溶液是由丙溶液过滤得到,故丁溶液也是饱和溶液,B项正确;

在乙溶液里,溶剂的质量比甲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少20g,所以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C项正确;

甲溶液的质量和溶质质量未知,以及丙溶液析出晶体质量未知,无法比较甲溶液和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D项错误。

考点5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5年4考)

1.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溶剂里 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 质量 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

 一定温度 、 100g溶剂 、 饱和状态 和 单位(g) 。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

主要是 温度 。

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如硝酸钾等;

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 不大 ,如氯化钠;

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如熟石灰。

4.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

主要是 温度 和 压强 。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 增大 ,随压强的降低而 减小 。

5.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或不溶)

20℃时的溶解度/g

>

10

1~10

0.01~1

<

0.01

常见的难溶于水的物质包括大部分金属、金属氧化物、BaSO4、AgCl、CaCO3等。

6.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根据溶解度曲线计算或比较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100%(S表示某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

②温度变化时,溶质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可以根据是否有晶体析出进行判断。

(2)判断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趋势。

①陡升型(如图中甲):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

②缓升型(如图中乙):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

③下降型(如图中丙):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度或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等。

如图,t2℃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均为25g。

(4)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改变温度,升温或降温取决于溶解度曲线的坡型。

上升型:

升温可以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可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下降型:

降温可以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升温可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

曲线及曲线以上的点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曲线以下的点为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典例5 (2019·

安徽)压强为101kPa下,硝酸钾和氨气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20

30

60

溶解度/g

KNO3

20.9

31.6

45.8

110

NH3

70

56

44.5

A.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20℃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1.6%

C.将6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30℃,有晶体析出

D.NH3的溶解度与压强大小无关

【解析】由题给表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氨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A项错误;

20℃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24%,B项错误;

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60℃的KNO3饱和溶液降温至30℃,有晶体析出,C项正确;

NH3是气体,NH3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D项错误。

【答案】C

典例6 (2017·

安徽)地球深处的水处于超临界状态,称为超临界水。

如图为某压强下CaCl2和NaCl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该压强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超临界水中,NaCl的溶解度大于CaCl2的溶解度

B.在超临界水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450℃时,NaCl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为0.04g

D.450℃时,可得到0.04%的CaCl2的超临界水溶液

【解析】A项,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错误;

B项,由题图可知,在超临界水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错误;

D项,450℃时,CaCl2在超临界水中的溶解度小于0.04g,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0.04%,故不能得到0.04%的CaCl2的超临界水溶液,错误。

2.(2019·

安徽20校联考)如图为Na2Cr2O7、Na2SO4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60℃时的溶解度:

Na2Cr2O7>

Na2SO4

B.20℃时,Na2Cr2O7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50℃时,将210gNa2Cr2O7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150gNa2Cr2O7

【解析】通过分析题给溶解度曲线可知,60℃时的溶解度:

Na2SO4,A项正确;

20℃时,Na2Cr2O7的溶解度是80g,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44.4%,B项错误;

Na2SO4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C项错误;

50℃时,Na2Cr2O7的溶解度是110g,10℃时,Na2Cr2O7的溶解度是60g,将210gNa2Cr2O7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50gNa2Cr2O7,D项错误。

3.(2019·

合肥蜀山区一模)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B.将t1℃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的饱和溶液大

D.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配成饱和溶液,甲溶液质量大

【解析】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A项正确;

将t1℃的甲、乙饱和溶液升温至t2℃,乙溶液有固体析出,则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B项正确;

t2℃时,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饱和溶液大,因为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大于乙,C项正确;

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则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配成饱和溶液,乙溶液的质量大,D项错误。

考点6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5年4考)

1.定义: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溶质质量 与 溶液质量 之比。

2.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100%。

3.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S表示该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

4.溶液加水稀释前后, 溶质 的质量不变。

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相关数据一定要转化成质量再计算,并且单位要一致。

考点7溶液的配制(5年1考)

1.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1)实验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 胶头滴管 。

(2)实验步骤

①计算:

计算所需氯化钠的质量和水的体积(水的密度可近似看成1g·

cm-3)。

②称量:

用 托盘天平 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

③量取:

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④溶解:

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⑤装瓶:

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 标签 。

1.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在使用游码的情况下,若药品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则会使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

2.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俯视读数,则会使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小,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高;

若仰视读数,则会使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大,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

3.转移固体药品时不能有损失,否则会使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

2.将浓溶液稀释配制稀溶液(溶液的稀释)

(1)计算:

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计算出所需浓溶液的体积和所需水的体积。

(2)量取:

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浓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

(3)混匀:

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4)装瓶:

将稀释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典例7 (2019·

湖南郴州)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如图所示。

(1)写出图中标号a的仪器名称:

    。

(2)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氯化钠    g,水    g。

(3)称量氯化钠时,氯化钠应放在托盘天平的    (填“左”或“右”)盘。

(4)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5)对配制的溶液进行检测发现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序号)。

A.称量时,药品与砝码放反了

B.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6)把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    g。

【解析】

(1)标号a仪器的名称是量筒。

(2)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50g×

15%=7.5g,水的质量为50g-7.5g=42.5g。

(3)称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原则。

(4)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的速率。

(5)A项,称量时,药品与砝码放反了,导致称取食盐的质量偏少,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项,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量取的水偏多,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项,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

(6)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需要水的质量是x,则50g×

15%=(50g+x)×

5%,解得x=100g。

【答案】

(1)量筒

(2)7.5 42.5

(3)左

(4)搅拌,加速溶解

(5)AB

(6)100

本节课后练☞见强化练习册P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