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78328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轼.docx

《苏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轼.docx

苏轼

《苏轼选集》

刘乃昌选注

齐鲁书社1981年3月

P34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是于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游西湖所作,本有两首,以第二首最为出名,故选其二以试作评论,刘乃昌先生在注释中说道:

西湖风光不管是艳阳高照的晴天,或者是山色空濛的雨季,虽然特点不同,却同样奇妙,诗人把西湖比作怎么样打扮都很美丽的西子,这个有名的比喻引起了人们的万口诵传。

每逢晴天,西湖湖面微波粼粼、水波荡漾,阳光明媚,斜照在水面上,光彩熠熠,把西湖晒得美不胜收、不可方物。

每逢雨季,远处的斜山笼罩在朦胧烟雨之中,若隐若现,眼前一片空濛,这朦胧的景色亦有其独特之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这在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句主要写景,但却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生动的描绘出了诗人此时心中的喜悦以及对西湖景色多变,却各具千秋的现象的喜欢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诗人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

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

这句诗充分的体现出诗人才情横溢,乃取神之喻,亦是神来之笔。

P86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自九江往游庐山,写了几首关于庐山的诗,这一首最为人们锁传诵。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诗文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其哲理意味无穷,同时也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联系诗人此时的人生机遇,可感受到诗人被贬后看到此景后心中的豁达开朗,超脱小我,追求大我的思想高度,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P128

食荔枝二首(选一)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是诗人于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

此时诗人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此题下有两首,在此选其二。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

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

诗文前两句生动的描绘了罗浮山附近的自然风光,此地四季如春,风光迤逦,许多水果挂满了果树,均为写景,后两句写出了众多水果中,诗人最爱荔枝,如果能每天吃三百颗荔枝,便愿意永远的留在岭南,做一生的岭南人,从侧面也写出了岭南荔枝的香甜,也写出了诗人虽然被贬到蛮荒之地,但诗人却没有太多的颓废凄凉,没有太多的哀怨嗟叹,而是自寻其乐,自得其乐。

心情舒畅,表现出诗人的豁达豪放性格。

P154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

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上片望月,以景写情,表现出诗人在外放后仕途上的坎坷曲折,崎岖不平,心情上的失意怅惘,苦闷难解。

但词人又是心胸开阔的,词人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明月几时有?

”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下片怀人,怀弟弟苏辙,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既表现出了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体现出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的苦闷心绪。

接着又用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聊以自慰。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有亏损残缺的时候,也有盈满完整的时候,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词人又纠结于此有何意义,不得不说,词人有着非凡的豁达豪放开朗的胸襟,是常人难以理解,难以触及的境界。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确实如此。

P150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

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

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此词“含悲带泪,字字真情”,将满腔思念倾注于笔端,创造出缠绵悱恻浓挚悲凉的感人意境。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开门见山,巨大的悲痛再也无法抑制的放声大哭了一般,整首词的基调也充满了夜凉如水的悲泣,王弗的不幸去世,给苏东坡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此后苏轼的文学脉络,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

“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小轩窗,正梳妆。

”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

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

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

全词句句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P162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为元丰五年十二月初作于黄州,词人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又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亮,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奠定了全词孤寂凄凉的基调,“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遭宁静幽寂,万物入梦,再也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形只影单,以孤独为伴,与寂寞为伍。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以孤鸿喻己,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P189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伤春小词,也是苏轼为数不多的婉约风格的作品。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