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知识点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7805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知识点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九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知识点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九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知识点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九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知识点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九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知识点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知识点期末复习.docx

《九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知识点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知识点期末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知识点期末复习.docx

九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知识点期末复习

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

(一)简单机械

1.杠杆: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

F1L1=F2L2或写成。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

L1>L2,平衡时F1

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如铁匠剪刀,铡刀,起子)

(2)费力杠杆:

L1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

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

天平)

5.定滑轮特点:

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

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即:

F=1n(G物+G动)

8.距离关系:

S=nh

S-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h-重物移动的距离;

n-绕过动滑轮和系在动滑轮轴框上的绳子的股数

(二)机械功和机械能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物体受到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定义:

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3.功的公式:

功=力×距离;W=Fs;单位:

W→焦;F→牛顿;s→米。

1焦=1牛·米.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0.5J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4.功率(P):

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公式:

单位:

P→瓦特;W→焦;t→秒。

(1瓦=1焦/秒。

1千瓦=1000瓦)

5.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做功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6.有用功:

对人们有利用价值的功,记作W有用

用滑轮组提升时:

W有用=Gh;

用滑轮组平拉物体时:

W有用=fs

总功:

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记作W总;W总=Fs

额外功:

对人们无用又不得不做的功,记作W额外。

功的关系:

W有用+W额外=W总

7.机械效率: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

,因为使用任何机械都要做额外功,所以有用功总小于总功,则机械效率总小于1。

8、在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

需要测定的物理量有拉力F、钩码重G、钩码上升的高度h、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测量的器材:

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

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3)计算公式

 

(4)注意:

必须匀速、竖直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

(5)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减小机械自重、减小轮轴间的摩擦。

9、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10、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11、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12、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13、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14、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

焦耳

15、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中,没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有摩擦等阻力,机械能会不断减少,转化为内能。

16.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 猜想:

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

2实验研究:

研究对象:

小钢球方法:

控制变量;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

看小钢球能推动木快做功的多少

如何控制速度不变:

使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则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大小相同;

如何改变钢球速度:

使钢球从不同同高度滚下;

③分析归纳:

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

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

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④得出结论:

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三) 热传递 内能

1.热量(Q):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2.热值(q):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单位是:

焦耳/千克。

3.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

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

焦耳;q是燃烧值,单位是:

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

千克。

4.比热容(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5.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但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也不同。

6.比热容的单位是:

焦耳/(千克·℃),读作:

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7.水的比热容是:

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8.热量的计算:

1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

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2Q放=cm(t0-t)=cm△t降

9.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10.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1.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12.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

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等效。

13.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14.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15.能量、热量、功的国际单位:

焦耳。

16.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获得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

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在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热传递内能

 

(四)电路

1、电路组成:

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2、电路有三种状态:

(1)通路:

接通的电路叫通路;

(2)开路:

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

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3、电路图:

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4、串联:

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

(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5、并联:

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

(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6、导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如:

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7、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如:

橡胶,玻璃,陶瓷,塑料,空气,油,纯水等。

8、导体和绝缘体是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五)电流电压电阻

1、电流的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

从电源正极出来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

3、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电流强度等于1秒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

4、电流I的单位是:

国际单位是:

安培(A);常用单位是:

毫安(mA)、微安(µA)。

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5、测量电流的仪表是:

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6、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7、电压(U):

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8.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9.电压U的单位是:

国际单位是:

伏特(V);常用单位是:

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

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10.测量电压的仪表是:

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11.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

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12.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

不高于36伏;

13、电阻(R):

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14、电阻(R)的单位:

国际单位:

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

兆欧(MΩ)、千欧(KΩ)。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15、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16、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和变阻箱)

(1)滑动变阻器:

1原理:

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2作用:

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3铭牌:

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

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4正确使用:

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2)变阻箱:

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六)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

()

单位:

I→安(A);U→伏(V);R→欧(Ω)。

 1安=1伏/欧。

3.公式的理解:

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①提出问题:

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

②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即:

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

③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信息:

(会进行表格设计)

④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数据寻找数据间的关系,从中找出物理量间的关系,这是探究物理规律的常用方法。

⑤得出结论: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4.电路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

(指R1,R2串联)

①电流:

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

U=U1+U2(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电阻:

R=R1+R2(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R0串联,则有R串=nR0

5.电路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

(指R1,R2并联)

①电流:

I=I1+I2(干路上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

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电压)

3电阻:

(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或。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R0并联,则有R并=R0

6.伏安法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