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练习最后一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7008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练习最后一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练习最后一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练习最后一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练习最后一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练习最后一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练习最后一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练习最后一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练习最后一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八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练习最后一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进入新课

一、介绍作者情况和文章背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本文(也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搜集这些材料,课上总结。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

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二、印发或在大屏幕展示老舍和郑振铎“最后一课”的文章,让学生体会其中有何相通之处。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做成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

第一部分(1—6节) 

上学路上

小弗朗士的见闻、心理

第二部分(7—23节)

上课

小弗朗士的观察、心理

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行动

(朴素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三部分(24—29节)

下课

(悲壮不屈的“法兰西品格”)

四、分析人物,体会文章(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大家交流并进行总结)。

(一)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1.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

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明确:

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点出小弗朗士的转变,为下一个讨论话题的总结做好铺垫。

诵读:

诵读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

2.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教师点拨:

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为了让大家理解“朴素的爱国情感”,可以让大家联想一下我们普通人看奥运会时的心情。

(二)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1.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厉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

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

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

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赞美法语。

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内心的极大悲痛。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

(三)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

五、写法分析,纵向阅读(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讲解,下面文字仅供教师参考)

1.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使读者倍感亲切、逼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课文除了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受为结构线索外,还别具匠心地“在情节的发展中具体入微地展示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活动,把他的感情变化与情节的推进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随着由第一人称出发的结构线索,课文的情节发展便有了依托,主题的展现也便有了载体。

2.采用白描手法,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没有丝毫的夸张和矫揉造作的痕迹。

文中的肖像描写(如韩麦尔先生的穿戴、郝叟老人的面容)、景物描写(如开篇的天气、鸟鸣等)、场面描写(看布告牌、拼音练习、习字等)都使用白描的手法,不作浓墨渲染。

以白描手法将韩麦尔先生深沉的爱国情感和盘托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以白描手法渗透各种写作手段(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倍显真切自然。

3.心理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本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

作者准确的抓住了一个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成功地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了小弗朗士这个艺术形象。

从他贪玩不爱学习到为没有学好法语而感到难过懊悔,到专心认真学习的心理变化,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有两种。

一种是与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紧密融为一体,这样小弗郎士所见到的人物、景色都被罩上了一层感情色彩,如: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又如“轮到我背书了。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理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

另外一种便是大段的心理独白,有抒情性的,如: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

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难道这样就算了吗?

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也有分析性的,如:

“只要想想:

40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

——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小弗郎士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4.细节描写起到了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作用。

5.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社会环境交代了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在情节开端部分写了两处场景。

一是上学路上,天气暖和、晴朗,画眉鸟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锯木场后面的草地上,普鲁士兵在操练。

草地上自然景象轻松、明快,反映了小弗朗士无忧无虑的幼稚、天真心态;

普鲁士兵在操练,暗示美好的国土已被侵略者控制。

一是镇公所传来坏消息的布告牌前站着许多人的社会环境,形象而简练地交代了这里已被异国军队所占领,创造出民族不幸的悲剧气氛。

这两处景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起到了牵掣全篇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作品的典型环境。

课文的字里行间渲染出庄严、肃穆、悲愤、沉痛的气氛,如: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气氛的渲染烘托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题。

对上课前教室里不寻常气氛的描写,上习字课教室里异常安静又使人难受的气氛,说明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要,人们对这堂课多么重视,人们多么热爱自己的语言,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6.对比手法运用巧妙,不留痕迹地为主题服务。

课文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对比,如上学路上明快的景色与教室里凝重的气氛、往日的喧闹与今天的安静、服饰朴素与漂亮、态度严厉与温和、空座与满座、懵懂与逐渐成熟、宣布散学时的有声(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与无声(韩麦尔先生哽住、写字与手势)之对比,以对立的两极突出了特定的历史关头阿萨斯人的沉痛表现与深厚的民族感情。

小说的主题借此也得到了鲜明深刻的烘托。

7.抒情含蓄。

本文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与其抒情写意的含蓄委婉分不开。

这里以称呼的改换为例说明之。

“同学们”——“我的孩子们”——“我的朋友们”,其间蕴含着多么深沉、丰富的思想情感!

在马上就要改教德语的时候,韩麦尔先生不是泛称“同学们”,而是称呼“我的孩子们”,真实地反映了老师对即将沦为异族奴隶的学生的痛惜、怜悯和依依不舍之情,反映了师生同呼吸、共命运的骨肉情。

从上课之始称呼“我的孩子们”到课毕称呼“我的朋友们”反映了师生关系的被迫解除,反映了韩麦尔先生呼唤所有的同胞朋友奋起抗争、拯救祖国的衷肠。

称呼的改换,体现着抒情的含蓄。

六、总结文章,升华主题:

本文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一个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

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感染力,以致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地爱国主义精神。

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这标题不仅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

《最后一课》描述了向侵略者缴出语言的痛苦。

19世纪黑非洲身上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不愿重演历史悲剧。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有必要更有义务像热爱祖国一样热爱汉语。

七、布置作业

讨论会:

1.话题:

结合本文以及老舍、郑振铎的相关文章,想一想,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对爱国主义是怎样理解的?

你认为你能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为祖国做哪些事情?

2.总结:

总结自己的发言和同学们的发言,将自己的感受写成文章。

西八里中学七年级下语文最后一课同步练习

一、基础演练

1.都德是______著名小说家,该文以______为背景。

(2分)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哽咽(  )惩罚(  )祈dǎo(  )chà

异(  )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分)

强:

(  )(  )称:

(  )(  )差:

(  )(  )

4.“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气氛有何不同?

这种不同表明了什么?

5.课文里,小弗郎士多次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这是为什么?

6.在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将“阿尔萨斯”和“法兰西”制成字帖挂在铁杆上,这是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用,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8.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

⑴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

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⑶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9.下面几句话都是文中留下的伏笔,请找出与伏笔相照应的句子,并在照应句中找出表示照应前文的词语:

⑴(我)只在心里思量:

“又出了什么事啦?

⑵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10.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⑴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

 ⑵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⑶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

⑷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

⑸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⑹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

⑺对亡国的悲痛。

 ⑻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二、阅读理解

(一)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⑴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⑵“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________“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________“散学了,——你们走吧。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祈祷()()惨白()哽住()

2.⑴处的破折号表示,⑵处的标点符号为。

在________里填上恰当的标点。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5.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6.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小弗郎士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高大起来?

8.常见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延长C.表示意思的递进D.表示语意的转折。

判断下列两句中的破折号是哪种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2)“散学了,——你们走吧。

”()

9.这段文字选自《》,作者是国作家。

10.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后为什么会变得“脸色惨白”?

11.语段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等描写方法。

12、语段从、、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的思想感情。

13、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

14、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1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这句话是描写。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16、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

17、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18、语段中最能表现主人公痛苦心情的词语有:

19、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两个字,表明了他和法国人民。

20、“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

2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2分)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22.所选的这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部分。

(二)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

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

“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

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

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

“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

“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

“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

“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

“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

“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记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3、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4、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意思:

成语:

25、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

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

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

26、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

27、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

28、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9、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

请谈谈你的看法。

30、在除野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31、片断写作练习:

(20分)韩麦尔先生离去的第二天,学校里来了一位德语老师,窗外是持枪荷弹的普鲁士人,你坐在了的课堂上,请写一段心理活动表达出你当时的心理。

《最后一课》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一、1.法国;

普法战争 2.略 3.略 

4.平时喧闹活泼,最后一课肃穆、悲愤;

这种不同表明了最后一课非同寻常。

(意近即可) 

5.一方面他对老师的悲痛深表同情,另一方面,他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与韩麦尔先生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6.这是细节描写,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也写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

 7.D 

8.⑴环境描写,写出了产生《最后一课》的时代背景,也写出了小弗郎士的幼稚。

⑵心理描写,不仅表示了小弗郎士要回答好老师提问的决心,同时也反映出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⑶细节描写。

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作用意近即可) 

9.⑴啊,这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这么一回事)⑵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

(镇上那些老人) 

10.⑺⑶⑴⑷⑸⑵⑹⑻ 

二、1.qí

dǎocǎngěng2.,:

补充说明;

逗号3.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

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4.“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说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汲取法语知识的情况下敲响了,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强加于人的钟声,不容人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5.D6.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7.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8.

(1)B

(2)C9.最后一课法都德10.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起来。

11动作、语言、神态

12.语言;

动作;

神态;

爱国主义 13.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

1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15.心理;

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

16.他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

17.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

18.哽住;

呆;

靠 19.强烈的爱国精神。

20.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21.B 22.高潮和结局 

23.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24.学识丰富;

成语略 

25.点点头;

微笑;

态度与前两种基本相同(言之成理就可) 

26.不是失信,哲学家虽未到,却已经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27.震惊——疑惑——顿悟(言之成理就行) 

28.点题:

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9.美德太重要了。

30.实践出真知。

(意近即可)31、略

西八里中学七年级下语文《最后一课》 习题精选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踱来踱去(duó

)  郝叟(hǎo)  挟着(xié

B.懊悔(huì

)  惩罚(chěnɡ)  赚钱(zhuà

n)

C.钥匙(shī)  祈祷(dǎo)  哽咽(ɡěnɡ)

D.督学(dū)  膝头(xī)  捂住(wǔ)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

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