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XKCOM04290954577617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76710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ZXXKCOM04290954577617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ZXXKCOM04290954577617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ZXXKCOM04290954577617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ZXXKCOM04290954577617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ZXXKCOM04290954577617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ZXXKCOM042909545776173.docx

《ZXXKCOM04290954577617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ZXXKCOM04290954577617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ZXXKCOM042909545776173.docx

ZXXKCOM042909545776173

历史必修二复习要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

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  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

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井田制:

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

封建土地所有制

4、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

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

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

灵渠

4、两汉:

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

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

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

麻葛丝棉。

(2)《周礼考工记》中国有六职(妇功、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

(3)丝绸之路:

汉代开辟。

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4)明代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已经出土有小件铜器。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

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

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

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

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

c、清朝:

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汉代:

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

如:

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宋代的汴京,清代苏州、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商帮:

明代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是晋商和徽商。

3、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

“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

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

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

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认识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主要)。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

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第一个发展高潮)

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

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直接)

c.“实业救国”的推动。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春天

(“黄金时代”)

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

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

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

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萎缩

抗战胜利后(1945—1949)

a.美国的经济掠夺。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

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

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3)产生的途径:

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此外,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

4、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

纺织业、面粉业等。

代表人物:

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

特点:

(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6.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

(1)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意义:

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官僚资本在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发展中获利最大。

它与民族资本最大区别是凭借国家政权迅速聚敛起财富。

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

7.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

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

革命性和妥协性。

)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8.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求发展,逆境中奋进,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

①时间的长期性。

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

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

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

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

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

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中共八大

A、时间:

1956年

B、内容:

(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矛盾;

(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

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

影响:

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基本内容:

(1)思想路线: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

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

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2.经济体制改革

(1)起步:

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主要内容: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2)城市企业改革:

主要内容:

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微型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商品经济,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意义:

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