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传染病学课件家畜共患传染病文档格式.docx
《家畜传染病学课件家畜共患传染病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畜传染病学课件家畜共患传染病文档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传播途径及方式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及蚊虫叮咬而间接传播,畜产品也可传播。
3、易感动物人和各种动物、野生动物均易感,而草食兽最易感,且易感性高低依次为牛、羊、鹿、马等草食兽﹥人及杂食兽﹥肉食兽﹥禽类。
实验动物中小鼠和豚鼠及家兔易感。
4、流行特点散发、地方流行性、季节性(洪水浑浊、蚊虫皮露、温度)
发病机理
侵入——→脱芽孢——→荚膜——→抗吞噬——→繁殖——→毒素(水肿毒素EF又叫因子Ⅰ,为磷蛋白,引起皮肤水肿,无免疫原性;
保护性抗原,又叫PA或因子Ⅱ无毒蛋白,有免疫原性;
致死因子,LF,因子Ⅲ、致死性蛋白,必须三种因子同时存在才能致病)→破坏组织(毒素5大作用:
杀死吞噬细胞使之易于扩散;
抑制补体活性使之免于裂解;
损伤血管内皮造成广泛出血;
血量不足、血压下降、感染性休克;
激活内皮细胞凝血活酶造成DIC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形成局部组织水肿、坏死。
)
症状潜伏期1~5天,短者数小时,长者14天。
根据表现一般分为4型。
1、最急性型:
最常见于羊、牛、鹿,发病急骤,突然倒地、昏迷、呼吸困难,黏膜发绀,全身战栗,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七窍出血。
2、急性型:
最多见。
牛、马多见,有典型发病过程,初体温升高至42℃,牛不食不倒,战栗,呼吸困难,黏膜发绀,有出血点,便泌或血便,腹痛(踢腹),,兴奋,吼叫,后沉郁,昏迷,停乳,流产,气喘,磨牙,痉挛,舌外伸、肿胀难收回,天然孔出血而死,病程1~2天。
3、亚急性:
也多见于牛、马,病情稍缓和,病程稍长,体表先有局限性水肿,尤以颈、咽、胸、腹下、肩胛、乳房等皮肤常见,硬而热疼,后无热无痛,中央有水疱,后溃烂变黑色,即炭疽痈,严重时可转为急性。
有肺炎、肠炎症状者多为炭疽痈而呈败血症死亡,病程1周左右。
羊、鹿与牛相似,但以最急性多见,常突然发病、眩晕、摇摆、咬牙、痉挛、倒地抽搐、七窍出血而死,病程仅几分钟或几小时。
4、慢性:
主要发生于猪。
表现咽炭疽多见,咽及附近淋巴结肿大、颈粗、体温升高、呼吸困难、多在宰后发现,肉联厂多见。
也有急性败血性和肠炎型,症状严重,导致死亡。
人炭疽(P115)
病理变化一般禁剖,必要时局检,严防污染。
1、外观变化:
尸僵不全,天然孔出血,血凝不良,煤燃油或淡红色液体,尸体迅速腐败,膨胀。
2、剖检变化:
败血症,全身皮下、浆膜、粘膜出血、水肿、胶冻样浸润,突出点是脾脏高度肿大(3-5倍),表面黑紫,切面如泥,败血脾。
也可见炭疽痛(溃烂、坏死组织),淋巴结出血、水肿、胶冻状,猪则扁桃体出血、肿胀、坏死、周围胶样浸润,淋巴结切面砖红色。
诊断要慎重,确诊依据要充分。
1、现场(临床综合)诊断流行病学、症状、病变、治疗试验
2、实验室诊断
(1)病原学涂片镜检,分离鉴定(包括生化试验)
(2)血清学环状沉淀试验(新、旧病料试验)
(3)动物接种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接种小鼠。
3、鉴别诊断
(1)牛:
与牛出败、气肿疽、恶性水肿区分开,见表
(2)羊:
与梭菌性疾病区分型
(3)鹿、猪:
与巴氏杆菌区分开
防制
1、预防主要是免疫接种。
1876年KOCK氏分离到该病源,1881年Pasture年制成弱毒苗,1960年我国正式生产。
无毒炭疽芽孢苗:
除山羊外,其他动物均可用。
第2号炭疽芽孢苗:
各种动物均可用,皮下注射1ml。
两种苗均在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保护期1年。
另外注意一般防疫措施,掌握本病流行特点。
2、治疗首选西林:
4000单位/公斤bw,同时(链霉素)并用抗血清最好,100~300ml/大动物,50ml/小动物,也可用土、氯霉素,或磺胺类(30%磺胺嘧啶100—150ML/大动物),均每天注射2―3次,连用5―7天。
但均应早期治疗,否则疗效不佳,多归死亡。
3、扑灭措施上报、隔离、封锁、消毒、销毁尸体、药物紧急预防,多是血清或疫苗
紧急免疫接种受威胁动物。
公共卫生
人感染后预后不良,较难治愈,故以预防为主。
可自学教材有关。
美国生物武器库中有些菌芽孢,并开展有关分子生物研究,荚膜和毒素由质粒编码,失去质粒即无毒。
EF由eya编码,PA由pag编码,LF由les编码,3个基因均在质粒PXOI上,为-TS质粒,其序列已明了。
本病重点:
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防止措施(含扑灭)
思考题:
预防人畜发生炭疽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破伤风 (0.5学时)
P38-39、教材P119-121、吴P200-202。
投影彩图:
范国雄《疫病图谱》、吴清民、侯安祖插图。
1.炭疽的流行特点?
2.病料中病原特征。
3.实验室诊断程序?
4.与牛出败的鉴别?
5.预防措施?
概述
本病又叫强直风、强直症、木马症等,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骨骼肌的持续性痉挛和对刺激的反射兴奋性升高。
破伤风梭菌(强直梭菌),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等大小,长杆状,无荚膜,周鞭毛,端芽孢,鼓棰状,单个存在,G+,老龄物G-。
产三种毒素:
痉挛毒素、溶血毒素和非痉挛毒素,分别引起持续痉挛、组织坏死及末梢神经麻痹。
每毫升肉汤中的毒素可致死1000匹马。
厌氧生长,抵抗力强。
10﹪碘酊,30﹪H2O2,10﹪浮白粉可将其杀死。
除链霉素外,其他抗生素及磺胺有效。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禽不易感)、幼龄易感、条件致病、散发或地方流行性、
机理
症状潜伏期1—2周,短者1天,长者数月。
马:
木马状牛:
较马轻,瘤胃臌气,难治。
羊:
发病慢,运步涉水状,流涎、口紧、死亡率高。
病程2—4周。
诊断
流行病学和症状诊断即可。
防治
1、免疫接种:
疫苗、抗血清、类毒素
2、抗生素预防、双抗、抗血清
3、治疗:
局部处理去除病因,加强护理,对症治疗抗生素与破抗同时使用。
防制措施
1.预防破伤风应注意哪些问题?
2.治疗破伤风的原则是什么?
三、大肠杆菌病(ColibaciUossis)
(2学时)
P40-48、教材P42-56、吴清民P156-166
彩图:
范国雄、侯安祖、《鸡的疾病》、吴清民、蔡宝祥《猪病》。
复习与提问:
1.破伤风的发病特点是什么?
2.应该如何使用破抗?
概述 (5分钟)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多型性传染病,常见于新生或幼龄动物,特别是对猪、鸡危害最大。
其临床特征主要是败血症、肠炎及其他组织器官的多种炎症,并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婴儿腹泻及败血症。
病原(15分钟)
1、分类肠杆菌科,埃稀氏菌属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是该属的代表种。
△2、形态特征有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之分,形态相同,中等大小短杆菌(有变动范围),0.4-3微米,两端钝圆,无明显荚膜(capsule),大多数血清型有鞭毛(Flagellum)和菌毛(Fimbriae),其中菌毛分普通菌毛(Commomfimbriae,负责粘附感染)和性菌毛(Sexpili,负责遗传物质的传递)。
革兰氏阴性。
△3、培养特性:
易培养,兼性厌氧,37℃。
在普通肉汤中18-24小时呈均匀浑浊,静置后呈淡黄色沉淀,摇动时仍呈均匀浑浊。
普琼上呈灰白色、半透明,中等菌落,血平板上呈β溶血,麦康盖上红色菌落,伊红美蓝平板上呈暗绿褐色菌落。
4、致病性分群根据其致病机制可分为5群:
肠致病性(EPEC,EnteropathogenicE.coli),引起婴儿腹泻及败血症,主要有O26、35、86、111、114、119、125~128、142
肠侵袭性(EIEC,EnteroinvasiveE.coli),引起人痢疾样腹泻,不产毒素,可侵袭上皮细胞,主要有O28ac、112ac、124、136、143、144、152、164
肠产毒素性(ETEC,Enterotoxin),引起人、畜腹泻,有O6、8、15、25、27、63、78、115、143、153、159、167、
肠出血性(EHEC,Enterohamorhage),引起人畜下痢。
O157,产志贺菌毒
尿道致病性(VEHEC,Urethrapathogenic),O157H7,引起人、猪下痢, 素引起人血便(P46)
也叫尿道细胞毒性(VeroCytotoxigenic,VTEC
5、抗原成分成分及血清分型:
Ecoli共有三种主要抗原成分,既O、K和H抗原。
O(菌休)抗原共17种,为细胞壁成分,主要化学组成为脂多糖(LPS)、基核多糖和多糖侧链,基本分型主要由O抗原决定,是血清分型基础,目前已有170个以上,我国有150个。
O抗原变异可使菌株由S型变为R型。
LPS中的类脂A具有内毒素特性,而多糖侧链则决定O抗原的特异性。
K(表面荚膜或被膜)抗原为不耐热多糖抗原,有抗原性,存在于荚膜中,具有O不凝集性。
即抑制O抗原与其相应血清之间的凝集。
含有内毒素成分,与致病性有关,已有103种,可以抗吞噬,抗血清作用。
H(鞭毛)抗原为一种蛋白质,具良好抗原性,单相抗原,不耐热,含鞭毛毒素,已有60种。
H抗原在分型中应用不多。
另外,菌毛(F)抗原也已用于血清分型,因其存在于细菌表面,故也叫表面抗原,为一种蛋白质,不耐热。
大动物为K88→现叫F4,K99→现叫F5,987P→F8,F`41鸡还有FI,FP,均与致病性有关,可粘附于上皮细胞。
最常见致病因素
因抗原成分多,故血清型多而复杂,其表示方法为O:
K:
H,但常用O表示血清型,个别情况下用K(F)。
H很少用。
5、抵抗力一般消毒药物和方法均可杀灭,耐冷,在水和有机污染物中可存活数月。
一般对庆大霉素、新霉素、丁胺卡那、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敏感。
但易产生耐药性,主要由耐药质粒(R)控制,可传递。
阻止药物进入或破坏药物。
流行病学 (15分钟)
1、易感动物多种动物(感染率大于10%)及人(0.3%-3%)。
幼龄比老龄易感(P46)。
如鸡多于3~6周龄(感染率30-60%)以前,猪的三种病均在育肥以前。
犊牛、羔羊也都在1月龄以内,兔在断奶前后。
另外,不同动物易感菌株的血清型有所差异,如(P51)
猪:
O8、141、148、138、147、157多带K88
鸡:
O8、10、78、119、1、2、36
牛、羊:
O8、78、101多带K99
O4、5、75
兔:
O10、85、119
△人:
O28、O157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血清型分布也有差异,如人的E.coli,亚洲主要为O28,O157,其他地区为O1,O2,O78等。
2、传染源病畜及带菌畜,主要经粪便排菌。
大肠杆菌为消化道主要菌群,大多为非改病性,也有少量致病性,当有条件时即为致病,另外也可由外源性感染引起。
3、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牛还可经胎内,脐带,鸡还可经呼吸道,种蛋(鸡胚)感染。
皮肤粘膜创伤(鸡脱肛后的感染)也可感染。
水平、垂直。
4、发病诱因新生动物未及时吃初乳,饲料不良,饲管不善,冷热刺激,卫生,空气质量差,消毒不彻底,密度过大,其他疾病等均能促使本病发生。
IBD、IB、MG、ND、Salm、Sta、绿脓、猪副伤寒,胃肠炎。
5、流行特点无季节性,但牛、羊多在冬季,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猪、鸡多为地方流行性。
以急性多见,发病率,致死率均高。
发病机理P47 (5分钟)
ETEC的致病机理研究较透彻,有3种致病因子:
①粘附因子J(粘附素,定性因子,F1,F4,F5,等,)主要是菌毛F,为感染致病先决条件。
②内毒素:
LPS中的类脂质A,是主要致病因子,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
难灭活要。
③外毒素:
也叫肠毒素,分2种,即耐热(LT)和不耐热(ST),均可引起腹泻,ST还可引起肠炎。
LT分子量7300左右,为蛋白质,有抗原性,ST2000~5000,无抗原性,LT的毒性大于ST。
有些菌株可产生两种毒素,有些只产生其中一种。
外毒素由质粒编码。
其他致病机理还有:
侵袭性:
侵入并破坏上皮细胞,进入血流,与质粒有关(P菌毛)
大肠杆菌素(COL.V):
由质粒控制,引起败血症。
△过敏反应:
先天或后天抗体与侵入抗原作用而引起,临床表现腹泻、水肿等。
细胞毒素:
又叫Vero毒素,志贺氏毒素,与水肿病有关。
症状及病理变化
不同动物表现不同;
同种动物不同年龄感染发病后表现及病名也不同。
主要讲猪、鸡大肠杆菌病。
㈠猪大肠杆菌病共有以下3种:
(30分钟) P47-48
1、仔猪黄痢(又叫新生仔猪腹泻)
1周龄以内发生,由母体感染,潜伏期8—18小时,往往表现1窝猪突然1-2头病,全身衰竭,迅速死亡,随后全窝发病,拉黄、黄白色水样粪便,带乳片,气泡,腥臭,口渴,神郁,不食,严重脱水,消瘦,皮红,昏迷而死,病程1—2天,往往来不及治疗,致死率90%以上。
肉眼病变主要是皮下水肿,粘、浆膜水肿,重点是小肠充满黄色液体和气体,肠系膜淋巴结出血,十二指肠尢甚,肝、胃有坏死状。
胃底有病变。
2、仔猪白痢一般大场可自行诊治本病
20日龄最多见,与环境因素特别是温度有关(低于26℃发病)。
表现突然拉灰白色粘糊状粘腻粪便,腥臭,胃寒,弓背,脱水,毛粗孔,减食,消瘦,病程2—3天,长者1周以上,可反复发作,病死率低,发育迟滞,易继发其他病。
剖检无明显肉眼变化。
3、猪水肿病
断奶后易发病,与高蛋白、营养好有关,病原主要是O138:
K81:
O139:
K82:
O121:
K85等血清型。
单独提纯的水肿毒素可复制出本病。
发病率较低。
突然发病,神经症状(步态不稳,抽搐,泳动,鸣叫,转圈),食减,便秘,呼吸浅表,厌动,温度下降。
△特殊症状:
颈、腹、皮下、眼部、齿龈,脸部、头部水肿,口吐白沫,对刺激敏感,病程一般1—2天,病死率90%以上。
突出病变是组织水肿,尤以胃壁、贲门和大弯部,肠系膜呈胶冻样浸润。
淋巴结水肿出血,心包、胸腔积液,肺水肿、出血。
有些无水肿变化,但内脏出血常见。
㈡鸡大肠杆菌病 (10分钟)
多与环境因素如卫生、空气、密度、温度、消毒、潜伏期等有关,可见于各种年龄的鸡胚。
但表现不同形式。
1、胚胎感染主要表现死胚,尿囊液浑浊,胎儿出血,有异味。
不死者出孵后成为弱雏,呼吸困难,脐炎,很快呈败血症死亡,实质脏器出血。
2、其他年龄鸡感染发病后表现神郁、不食、厌动、呼吸困难、眼炎、呆立、闭目,拉灰白色或绿色稀粪,病程3—4天,病死率5~20%不符。
整个鸡群的流行期比较长。
剖检可见败血症变化,最突出是出血性肺炎,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腹膜炎,输卵管炎。
(三)牛、羊、兔大肠杆菌病菌(自学)都有败血、腹泻、神经症状。
(四)人(P50)
诊断(15分钟) 靠综合诊断
1、流行病学
2、症状及病变
3、病原学诊断:
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鉴定(重要的是乳糖)、动物接种。
(P51)
4、治疗性诊断:
主要排除病毒性疾病。
△5、鉴别诊断:
仔猪白痢应与胃肠炎、副伤寒、流行性腹泻区别;
仔猪黄痢应与红痢、梭菌性肠炎区分;
猪水肿病应与李氏杆菌区别。
雏鸡应与白痢、IBD、传支、副伤寒、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区别。
成鸡应与沙门氏菌(白痢、伤寒)区别。
马、牛、羊主要与沙门氏菌(副伤寒)相区别
兔则与泰泽氏病、球虫病区分,泰泽氏病由严格细胞内寄生的毛样芽孢杆菌引起。
病原理很特殊。
防制 (15分钟)
1、治疗选用广谱抗生素,多以氯霉素(已禁用),鸡按0.4%拌料,猪每头20~40万单位肌注,庆大:
鸡2000~5000单位注射或饮水,猪每头20~40万单位肌注。
也可用土霉素、新霉素拌料,新霉素鸡每公斤饲料0.14克,猪每公斤体重每天25毫克口服,同时要对症治疗。
黄痢、水肿病、败血性病例往往来不及治疗。
多以预防为主。
2、预防
1)一般防疫措施消毒、引种、饲管、卫生及时吃初乳。
预防黄痢可在仔猪出生后产即注射先锋霉素或庆大。
2)药物预防包括抗生素和微生态制剂。
3)免疫接种鸡多为自家分离株制成灭活苗注射。
舍内温度不低于26℃。
猪有商品苗供应,目前主要是基因工程苗,有灭活苗和弱毒苗,有二价、三价、四价、甚至五价苗(K88-K99-987P-F41-LT或ST)。
多价苗效果好,但保护力仍有限。
于母猪产前30天、15天各免疫一次2ML,10天产生免疫,被动保护仔猪。
仔猪可用弱毒苗防水肿病。
但效果均不理想。
人主要是搞好卫生、消毒、及时治疗。
分子生物学 (5分钟)
大肠杆菌在这方面研究得最透彻,作用有三点:
用作工程菌,用作载体质粒,用作基因工程苗。
猪和鸡大肠杆菌病(实验课)。
本病小结:
(5分钟)
1.病原复杂、血清型多、病型多、感染谱广、易产生耐药性。
2.多为条件性致病,可用药物预防。
3.疫苗效果差,多为灭活苗。
4.有治疗作用和意义
1.猪的三种大肠杆菌病在临床上有何不同?
2.仔猪黄痢和水肿病为何不易治疗?
3.鸡大肠杆菌病有何典型病变?
四、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
讲义:
P49-55、教材:
P52-59、吴:
P166-176
提问:
1、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的三种传染病病名叫什么?
2、如何预防仔猪大肠杆菌病?
3、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诱因有哪些?
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除鸡白痢和鸡伤寒外,一般都叫副伤寒。
临床特征主要是胃肠炎、败血症、生殖系统损伤等。
由于沙门氏菌可引起人副伤寒,因此该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普遍受到重视。
在家畜中,本病对猪和鸡的危害最为普遍和严重。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
病原 (10分钟)
1、分类地位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该属有24个种,51个血清群,每个种又有不同的亚种和血清型,目前共有2500多个血清型。
我国已鉴定的有200多个血清型,常见的有15个。
分型情况见教材P52,致病的血清型有20~30个。
2、分群以O(菌体)抗原、vi(荚膜)(capsulevirulence)抗原和H(鞭毛)进行分群和分型,其中H抗原还可分为Ⅰ相和Ⅱ相抗原,两相可以互转。
另外根据其感染宿主范围的情况可分为宿主适应血清型和非宿主适应血清型两大类。
同一种类的沙门氏杆菌可能含有多个血清型,如猪伤寒沙门氏菌有O6、O7(猪霍乱沙门氏菌也含有此二血清型),鸡白痢沙门氏菌含有O1、O9、O12三种血清型,此与大肠杆菌的情况相似。
3、形态特征小球杆菌,2~5µ
m×
0.7~1.5µ
m。
无荚膜和芽孢,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余均有鞭毛,能运动。
多数在,很少排成链状。
Gran’s染色阴性,有两极着色倾向。
4、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很容易培养,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平板上呈灰白色半透明,2-3mm,光滑、圆润、边缘整齐的S型菌落或边缘呈锯齿状的R型菌落。
液体中均匀混浊(S型)或形成沉淀(R型)。
麦康凯上无色小菌落,在伊红美兰上呈浅红色,血平板上不溶血,在SS琼脂上呈圆形、光滑、湿润、灰白色、半透明、大小不一的菌落。
不发酵乳糖,不产生靛基质,VP阴性。
5、毒素以下血清型的菌株可产生毒素:
鼠伤寒、肠炎、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均为耐热毒素,引起腹泻和食物中毒。
6、抵抗力:
较强,可在自然界存活数周至数月尤其在污浊环境中。
对一般消毒剂和广谱抗生素、磺胺、呋喃类化学合成药敏感。
易产生耐药性。
流行病学要 (10分钟)
1、易感动物所有动物均对沙门氏杆菌敏感,一种血清型可感染多种动物,或一种动物可感染多个血清型。
宿主适应血清型,非宿主适应血清型,幼龄动物更易感。
P53
猪霍乱、猪伤寒、鼠伤寒、肠炎、德尔俾沙门氏菌易感;
鸡白痢沙氏菌、鸡伤寒沙氏菌、鸡沙氏菌、鼠伤寒、德尔俾、海德堡、纽波特沙门氏菌敏感。
人:
对大多数均为敏感。
△各种年龄均易感染,但幼龄易感染大于老龄,如鸡7~14日,猪2~4月龄,牛、羊1月龄左右,人则为婴儿期。
年龄越小,发病死亡越严重。
2、传染源患病及带病动物。
3、传播途径多途径、多方式、以消化道为主,尤其是可垂直传播,如鸡白痢,可形成代代相传,也可内源传播。
4、流行特点一般无季节性;
多雨、潮湿寒冷时及但在产仔、孵化旺季多见。
一般为地方流行性。
另外与环境、卫生条件、饲养管理等有关。
△发病机理 (5分钟) P53毒力质粒内毒素肠毒素
菌体侵袭→前列腺素分泌↑→腺苷环化酶激活→渗出↑→肠炎脂多糖毒素→发热、出血、败血症、生殖道炎症、流产、腹膜炎。
症状 (20分钟)
动物不同则症状各异,分述如下。
(一)、仔猪副伤寒
常与其它病继发或混合感染,危害较大,难控制。
多发生于断奶前后,发病率高,病程长,潜伏期变化大,从几天至数月。
可分为二型。
1、急性多见于流行初期,主要是败血症表现。
少数突然死亡,其他猪神郁、食减,发热(41℃以上)、腹痛、下痢(黄、带血、腥臭)、呼吸困难,体表发紫,病程1~4天、病死率90%以上,不死者转为慢性。
2、慢性最常见,体温40℃以上,神郁,不食,畏寒,钻草堆,拥挤,脓性眼眵,长久下痢,偶尔干结,粪便灰白、淡黄、黄绿、腥臭、带血和组织碎片,后躯污染严重,毛乱,消瘦,贫血,皮肤发绀,有湿疹或皮痂,病程1个月左右,发育迟滞,易继发其他病如猪瘟,最终多为死亡或僵猪。
(二)、鸡沙门氏菌(Pullorosis)
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雏鸡多见,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多为急性。
成鸡则为慢性,垂直传播严重。
1、雏鸡白痢:
常于7日龄开始发病神郁,不食,闭目,打盹,毛松,喘臭,挤堆,呼吸困难(张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