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20XX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6479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20XX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20XX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20XX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20XX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20XX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20XX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20XX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20XX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三会考必备资料20XXWord文件下载.docx

  3、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什么是荒漠化?

  荒漠化指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1

  自然因素:

①气候干旱少雨;

②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气候异常也可以影响到荒漠化的进程。

  3、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有哪些?

  A.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利用不当;

⑤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保等。

4、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有哪些?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

2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有哪些?

  ①地球之肺:

影响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

②地球的储水库: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地球生物进化史中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2、如何理解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土壤中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贫瘠。

地上植被最容易破坏,但原始雨林恢复很难。

3、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直接原因:

过度的迁移农业;

商业性伐木;

开辟大型农牧场;

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4、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亚马孙雨林?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加强雨林管理和宝华,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有哪些?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②市场广阔;

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有哪些?

  2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

发展炼焦业。

  3、山西省如何加强能源综合利用?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①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②山西省产业结构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4、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①做好矿区土地复垦;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2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河流开发如何考虑流域内不同区域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开发?

  山地:

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量和水质,重点是植被生态保护河流:

是流域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重点是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河谷平原:

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①地形:

多山,地势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②气候:

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③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但是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3、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出现哪些后果?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4、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的统一开发和管理,将河流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发挥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综合效益。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请分析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自然条件:

  A.气候:

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B.地形:

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有利于多种经营。

C、土壤:

黑土和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3

  社会、经济条件:

①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工促农牧;

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①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地区;

  ②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③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

  3、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②地区专业化生产。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①平原区: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②西部草原区:

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③山区农业:

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化开发特色农产品。

实现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4

  学工不忘学地理,考试结果见分晓

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一般发展中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

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主要优势: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正处于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要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原因:

①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原因: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一方面,许多乡村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另一方面,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问题及对策:

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对策:

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原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及机械制造业;

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如“城中村”现象,即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是

  5

  外来人口的主要居住区,设施简陋,治安状况差,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隐患,对策:

加强城市分工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质性缺水)、噪声污染、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对策:

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

(1)基础:

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

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

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

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

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刺激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

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

(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

  6

  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

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产业转移是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主要包括区域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两种类型。

  2、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销售市场从而达到追求更高利润。

产业转移最主要、最常见的方式是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设立工厂。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

于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具有数量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指企业生产与其他相关企业和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进行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过程的投入。

发达国家费用较高,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③市场因素:

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当达到饱和或满足不了自身的需要时,而且为了避开贸易壁垒,通常采用在新地区直接投资建厂的方式,开辟新的市场。

④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土地规模和价格、环境污染……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转移国)原主导产业转移后,可将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发展中国家(转移对象国)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还可以通过企业将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一方面可以改变区域地理景观;

另一方面导致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使转移国的环境污染得到缓解,而使转移对象国的环境污染加剧。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转移国就业机会减少;

转移对象国就业机会增加。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