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讲学稿四课时Word下载.docx
《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讲学稿四课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讲学稿四课时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缺点
1、排水法
较纯净
2、向上排空气法
较干燥
(三)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1、简易装置:
图2-31用于固体和液体的反应,不需不加热
2、实验过程中,二氧化锰有没有参与反应?
它起什么作用?
(四)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1、简易装置:
图2-32用于需要加热固体(一种或几种)的反应
2、制取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加入药品,试管口为何要塞一小团棉花
(3)、固体装置: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塞紧橡皮塞。
按从左到右(发生装置在左边、收集装置在右边),从上到下的顺序安装好。
(4)、在集气瓶中灌满水。
(5)加热:
先在试管底部来回预热,再将火焰固定在药品部位加热。
(6)、收集:
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
如何放置?
如何检验是氧气?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
(7)、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8)、整理
(五)、氧气的性质
(1)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红。
然后将木炭插入集气瓶内,出现现象。
说明集气瓶中有。
反应完后,向集气瓶内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有现象。
(2)把铝箔片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
点燃火柴,待火柴燃烧尽时,立即把铝箔伸入留有水、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有现象。
(六)有关讨论(见课本47页)
1、在实验时,为什么会出现下列问题,要怎么解决?
A、点燃酒精灯后,立即将火焰集中在试管内的药品部位加热,不久试管发生破裂。
B、看到水槽内导管出现气泡,立即收集,收集后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口内试验,结果木条没有复燃。
C、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水槽内的水变成了紫红色
2、试验操作过程中为什么要注意以下几点:
A、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B、收集好氧气,为什么要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开,再熄灭酒精灯?
【课后反思】
【当堂检测】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C)空气(D)氧化镁
2.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B)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气体(C)用鼻子去嗅气味(D)用天平称量
3.下列有关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氯酸钾受热熔化后,也不放出氧气
(B)要使氯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
(C)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
(D)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4.同时加热下列物质,最易放出氧气的是()
(A)纯净的氯酸钾(B)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纯净的二氧化锰(D)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口应()
(A)朝下(B)朝上(C)略向下倾斜(D)略向上倾斜
6.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在()
(A)加热固体药品前(B)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
(C)开始有气泡放出时(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7.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C)蜡烛燃烧(D)粗盐提纯
8、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要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反应物的;
二是反应的。
收集装置的选择要考虑气体的和。
若气体不易溶于水或不溶于水,则可用;
在同温同压下,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则用,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则用。
【课外练习】
1.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3Fe+2O2点燃Fe3O4B.S+O2点燃SO2
C.4P+5O2点燃2P2O5D.2H2O通电O2↑+2H2↑
2.下列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是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硫黄在氧气中燃烧
B.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C.氧化汞受热分解
D.铁在氧气中燃烧
3.以下是三种气体的密度(O℃、101kPa)和溶解度(20℃、lOlkPa)。
气体
H2
CO2
S02
密度/g/L
0.0899
1.977
2.716
溶解度/g
0.0001603
O.1688
11.28
实验室收集SO2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水集气法D.既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又可用排水集气法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只是化合反应不是氧化反应
B.硫在氧气中燃烧,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D.氧化反应就是物质和氧气的反应
5.右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
其中有三个主要错误,它们是:
(1)。
(2)。
(3)。
6.下图是实验室氧气制备、收集、验满、验证发生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7.加热双氧水制氧气时,忘记了加入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不能产生氧气B.生成氧气的速率慢C.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减少D.没有影响
8.关于催化剂的正确说法是( )
A.使用催化剂可以增加生成物的质量B.加入催化剂化学反应速度一定加快
C.不使用催化剂物质就不能发生化学反应D.使用催化剂能改变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
9.“神舟6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则NiFe2O4在该过程中是()
A.反应物B.生成物C.催化剂D.消毒剂
10.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反应速率部分因素的相关实验数据。
(1)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有关;
从实验③和④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触、碰撞的结果,化学反应速率与微观粒子碰撞的概率有关。
试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是。
(3)用一定量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了减小反应速率,可加适量的水稀释,产生氧气的总质量。
(选填“减小”或“不变”或“增大”)。
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第二课时讲学稿
1.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含义和微观含义。
2.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了解质量守恒定律,
3、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原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1.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反应生成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下图是某班同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片段。
(1)如图甲所示,天平无法调节平衡。
要使该天平平衡,应采取的措施;
(2)小璐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反应前称得左盘内装置及物质总重量为g,然后注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能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是;
3.已知9克铝跟一定质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7克三氧化二铝,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氧气的质量为()
A.6克B.7克C.8克D.9克
1、观察演示实验课本P48图2-35图2-36完成表格
实验
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天平两边是否平衡(或两次称量质量是否相等
1
2
2、将一根蜡烛固定在天平的左盘,右盘加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点燃蜡烛,会有什么现象?
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思考:
怎样改进实验,能说明蜡烛燃烧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3、下列现象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铁丝生锈后质量增加
(2)煤燃烧后剩下的煤灰质量减少
4、为什么化学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
如图所示,以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
反应前
反应后
磷原子
氧原子
原子总数
微观解释:
反应前后原子的和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必然相等。
讨论:
一则广告:
“水变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同学们,假如你是老板,你是否加盟呢?
请谈一谈你的想法?
【阅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现在,在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中,质量守恒定律已被普遍应用,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几组简单的实验,便发现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这一特点,但在历史上,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以及被科学家们公认却几经波折.
最早,波义耳做了在敞口容器中煅烧金属的实验,发现煅烧后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增加了,没有得出质量守恒的结论.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白色的氧化锡,但容器和容器里的物质的总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总量是守恒的.但这一发现当时没有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公认.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精密的实验奠定了基础.1908年德国化学家朗道耳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反应前后质量之差小于0.0001g.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至此科学家们才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为什么波义耳没有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10克冰受热熔化成10克水B.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等于生成的水的体积
C.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D.化学反应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A+B=2C的反应中,W克A与B完全反应可生成12克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
A.(24—W)克B.(12-W)克C.(6-W)克D.(12+W)克
3.下列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蜡烛燃烧后剩下的烛油的质量比原来少B.镁条燃烧后质量比原来镁条质量增加
C.电解10克水生成2克氢气和7克氧气D.12克碳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
4.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但原子的数目改变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改变,但原子的数目不变
C.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的分子数
5.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
A.一定有碳、氢、氧三种元素B.一定有碳、氢,可能有氧元素
C.一定有碳、氢元素,没有氧元素D.无法判断
6、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15.5g加热制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残留物10.7g,确定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1、在A+B→C+D的反应中,7克A和10克B恰好反应生成8克D,同时生成C的质量是()
A.7克B.8克C.9克D.10克
2、根据乙炔在纯氧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事实,推断乙炔组成里一定含有()
A.碳元素B.碳、氢元素C.碳、氢、氧元素D.碳、氧元素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2XY+Y2=2Z中,Z的化学式为()
A.XY2B.X2Y2C.X2Y4D.X2Y
4、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X)和双氧水(H2O2)。
当它们混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关反应方程式为X+H2O2==N2+H2O,根据此判断肼的化学式是()
A.N2
B.NH3
C.NH2
D.N2H
5、镁带在耐高温的容器中密封(内含空气)加热,下列图能正确表示容器内所盛物质的总质量变化的是()
6.亚硝酸钠(NaNO2)外观与食盐很相似,有咸味,误食易中毒。
区别它们的一种方法是:
隔绝空气加热。
没有明显变化的是食盐。
能分解放出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亚硝酸钠。
此气体可能是()
A.SO2B.NO2C.N2,D.NH3
7.有一条酸河,经分析发现是由于河水中含有的物质R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R+2H2O+7O2=2FeSO4+2H2SO4据则R的化学式为()
A.FeSO4B.Fe2S3C.FeOD.FeS2
8.用I2O5可以测定空气受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I2O5+5CO=I2+5CO2,根据生成CO2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
关于这个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I2O5和CO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I2和CO2的总质量
B.参加反应的各物质中的氧原子总数等于生成的CO2中的氧原子总数
C.反应物所含元素种类与生成物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D.参加反应的I2O5和CO的质量比等于生成的I2和CO2的质量比。
9.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化学史料时发现:
早在300多年前,英国化学家波义尔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一种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质量增加了,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
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若索夫在密封玻璃瓶内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后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相似,为何结论不同?
该学习小组沿着科学家的足迹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完成以下相关内容:
⑴交流讨论:
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究竟与哪些实验因素有关呢?
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简答
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行瓶中,放入一小块金属钠,塞紧橡皮塞,称量,用砝码使天平平衡。
称量前需检查天平。
取下锥形瓶,放在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微热,观察到金属钠着火燃烧,冷却后,再称量。
称量时观察到天平
将锥形瓶塞取出一会儿后,盖上瓶塞,再称量。
称量时观察到天平指针向
偏移。
⑵提出假设:
若用同种金属、同一容器进行实验,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由于的缘故。
⑶实验验证:
已知:
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固体。
⑷得出结论:
假设成立。
⑸根据以上实验事实,解释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结论:
。
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第三课时讲学稿
1.通过探究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
2.通过化学方程式与文字表达式的比较总结出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重、难点】
重点: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1.用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叫做化学方程式。
2.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的两个原则是:
一要以为依据,二要遵
守定律。
中考资源网
3.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Fe+O2 点燃 Fe3O4B.C+CO2点燃 CO2
C.2HgO加热2Hg+O2 D.2S+3O2点燃2SO3
4.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Cu+O2
CuO②Al+O2——Al2O3
③Fe+HCl——FeCl2+H2④HgO
Hg+O2
⑤KMnO4
K2MnO4+MnO2+O2
(一)化学方程式表示那些意义?
(49页读图)
(1)、宏观上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3)微观上表示各物质间原子和分子的个数比:
(4)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步骤:
(以铁在氧气中燃烧为例)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连一条短线。
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就用“+”连接。
(2)、配平化学方程式:
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得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同。
(3)、说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号的使用范围:
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要防止随意乱标)反应条件常见的有:
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口诀】左反应,右生成;
化学式、须正确;
系数平,原子等;
等号连,条件清;
生成气体和沉淀,上下箭头来表明。
1.下列化学方程式是否正确?
为什么?
(1)C2H2+O2
CO2+H2O
(2)2HgO
2Hg+O2↑
(3)KMnO4===K2MnO4+MnO2+O2(4)Zn+CuSO4===Cu↓+ZnSO4
2、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铜在空气里燃烧生成氧化铜
(2)铝在空气中氧化生成氧化铝
(3)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4)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5)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6)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2、火柴是生活必须品,火柴头上深色物主要成份是氯酸钾、二氧化锰、硫磺和硫
化锑(Sb2S3),火柴盒侧面涂一层红褐色物质(红磷和玻璃粉)。
划火柴时,发生氧化
反应,引燃木条。
其中氧气与Sb2S3反应生成Sb2O3和SO3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Cu+O2
CuO
②Al+O2——Al2O3
③Fe+HCl——FeCl2+H2
④HgO
Hg+O2
⑤KMnO4
K2MnO4+MnO2+O2
点燃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MnO2
A.P+O2=====P2O5B.CO2+H2O=====H2CO3
C.H2O2=====H2↑+O2↑D.S+O2=====SO2
2.
下图是用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变化的模型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
能用该示意图表示的反应是()
A.2H2+O2
2H2OB.2H2O
2H2↑+O2↑
C.2CO+O2
2CO2D.H2+Cl2
2HCl
3.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NH3+O2——NO+H2O
(2)FeS2+O2——Fe2O3+SO2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__________________;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____________
(4)铜在氧气中燃烧:
;
(5)铝在氧气中燃烧:
(6)水通电分解:
(7)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以上反应属于分解反就的是,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从反应本质上看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5.“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之一。
为减轻大气污染,在汽车尾气排放口加装“三效催化净化器”,在不消耗其它物质的情况下,可将尾气中的CO、NO转化为大气中含量最多的一种气体和另一种温室气体。
请写出这个化学方程式:
6.化学反应方程式“4P+5O2
2P2O5”表示()
A.磷加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
B.磷和氧气混合后生成五氧化二磷
C.在点燃条件下,4个磷原子与10个氧原子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D.在点燃时,每4个磷原子与5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7.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不能表示的意义是()
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B.每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与18份质量的水反应生成62份质量的碳酸
C.每个二氧化碳分子与1个水分子反应生成1个碳酸分子
D.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8.(10深圳)下图是用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模型示意图,其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发生改变
C.该示意图可以表示反应2CO+O2
2CO2
D.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保持不变
9.小明从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中总结的信息有:
①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磷和氧气②反应条件是点燃③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不变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第四课时讲学稿
1.在了解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基础上,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物量和生成物量之间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练习,规范解题格式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1、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由此可以知道每份质量的碳与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份二氧化碳。
则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克二氧化碳。
2、写出硫在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