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6064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考试重点题型答题模板全汇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

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1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

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

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1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

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

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14.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

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

景及时代特征

15.文学作品的形象:

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

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16.第一人称:

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17.第二人称:

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

自由灵活

18.第三人称:

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

观冷静

19.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20.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21.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22.心理描写:

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23.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24.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25.细节描写:

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26.插叙:

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

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27.倒叙:

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28.直接抒情:

淋漓尽致

29.间接抒情:

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0.开头段:

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

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

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

调主旨

31.过渡段: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

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32.结尾段:

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

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

33.线索:

环环相扣,结构紧凑

34.照应:

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

35.举例:

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丰富文章内容D表

明XX观点

36.多方面对比的作用:

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

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37.侧面烘托:

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

38.引用:

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内涵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39.长短句间杂:

读起来错落有致

40.叠词:

A强调XX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

41.记叙文中的议论:

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

42.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

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

43.人物对话描写:

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

44.引用传说故事:

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

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45.引用诗歌:

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

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

46.引用名言:

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

47.描写方法包括:

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

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记忆口诀为:

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

修辞手法的作用

10.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11.借代:

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

蓄、别致

12.比拟:

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

强烈,引起共鸣

13.夸张:

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

力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14.对偶:

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15.排比:

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

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16.设问:

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

17.反问:

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思考,

余音回荡

18.反复:

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

印象

48.起兴:

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想象D

化实为虚,形象生动

49.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表现手法的作用

19.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

比用对象烘虚实)

20.象征:

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21.衬托:

突出事物特点

22.先抑后扬:

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

23.借景抒情:

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地表达

XX思想感情

24.融情于景:

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

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

25.反讽:

突出强调,深化主题

26.托物言志:

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7.虚实相生:

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丰

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8.化用典故:

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

照的效果C丰富文章内涵

29.意象组合:

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

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06结构安排的特点

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

记忆口诀:

层承对照烘悬伏

积累-诗歌

2.对仗:

A显示语言的对称美B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3.顶真:

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

4.拟声词:

A使诗文更生动形象B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表颜色的词:

A表现心情B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C渲染气氛

6.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

7.景物描写角度:

A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B动静C视、听、嗅觉D

虚实E正、侧面F色彩、形状、声音。

重阳除夕

农历最后一天,全家团聚吃“年饭”守“岁”。

◆传统习俗:

人们会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守

岁”,零点之时燃放烟花爆竹等。

◆文化内涵:

以新桃换旧符寄寓对新一年的期盼,蕴涵着辞旧迎新、阖家

团圆的意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

号。

春节

正月初一,一年开始,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

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年后。

舞龙舞狮、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拜年贺喜。

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

登、人畜兴旺,是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

诗词链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除夜雪》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孔尚任《甲午元旦》

春节对联

上联:

金猴留恋丰收年

下联:

彩凤欢啼盛世春

金鸡喜唱催春早

绿柳轻摇舞絮妍

万象喜回春守信

一元欣复始司晨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吃元宵(南方吃汤圆)、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猜灯谜、

放天灯等。

张灯为戏,普天同乐、庆祝一家团圆、祭神。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

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元宵对联

一曲笙歌春似海

万家灯火夜如年

且看银灯欢五夜

共把金盏庆千年

一帘春色门垂柳

万斛珠光地涌莲

万里河山铺锦绣

满城笙管乐太平

地乐天乐,地天共乐元宵夜

灯辉月辉,灯月交辉太平春

元宵灯谜

①谜题:

元旦元宵捷报频传

(打一成语)

谜底:

节节胜利

②谜题:

元宵节后捷报多

喜出望外

③谜题:

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一字)

④谜题:

来信未拆

原封不动

⑤谜题:

此方程无解

求之不得

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这一节气的那天。

按农历算在三

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唐朝时,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因

两者日子相近,所以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故清明又称寒食节。

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以扫墓的形式祭奠祖先、怀念故人。

◆诗词链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清明》

◆谜语链接

谜题:

不贪不昏廉政为官

(打一传统节日)

清明

初见满月知放晴

知了知了

(打一节日)

清明节

◆谚语链接

①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②水涨清明节,洪水涨一年。

③清明暖,寒露寒。

④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⑤清明雨涟涟,一年好种田。

⑥清明冷,好年景。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

一是驱瘟避毒、防灾祛病,二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文秀《端午》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梅尧臣《五月五日》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文天祥《端午感兴》

◆歇后语链接:

①端午节拜年——不是时候

②端午节包粽子——有棱有角

③端午节吃饺子——与众不同

④端午节吃粽子——皆大欢喜

⑤端午节后布谷叫——过时啦(比喻迟了)

⑥端午节划龙舟——载歌载舞

⑦癞蛤蟆躲端午——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

又称团圆节。

因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期盼阖家欢乐,团圆安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望月怀远》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①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②八月十五办喜事——人月共团圆

③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

④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阳”。

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

一是呼吁尊敬、关爱长辈及老人,二是追求健康长寿,三是追求高雅志趣。

过故人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勃《蜀中九日》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常考表现手法汇总

50.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

倾泻而出。

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

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

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51.借景抒情

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

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

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52.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

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

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

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

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

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

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

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53.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

哪是“情”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

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

的感情境界。

54.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55.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

中显示出静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

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56.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

悲哀、凄楚的情绪。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

维《送元二使安西》)

看似诗中展现了一片温暖清新的春天景色,诗人却因送故人远别以及故人的遭遇而

不安惆怅。

可见,乐景写哀情,更能突出诗人送别朋友的悲伤和对朋友“西出阳关

无故人”后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57.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

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

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

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

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

⋯⋯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

的想象空间。

58.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

禹锡《台城》)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

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

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59.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

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60.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亦称“烘云托月”。

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

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

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

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

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

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

61.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典有明

用,也有暗用。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62.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

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

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

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63.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

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

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

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64.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梅尧臣《陶者》)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中考语文】同学,现代文阅读你会审题吗?

考试前的叮嘱:

老师:

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