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博娟的故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5803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博娟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赵博娟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赵博娟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赵博娟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赵博娟的故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博娟的故事Word格式.docx

《赵博娟的故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博娟的故事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博娟的故事Word格式.docx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渴望一种刺激来发泄一下心中的压力,这也是造成恐怖故事盛行的原因之一。

大学校园也植根于城市,因此出现这种校园恐怖故事也不足为奇。

大学的生活说丰富也丰富,说枯燥也枯燥。

其实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宿舍、食堂、教室和自习室间穿梭的,因此也渴望着平凡中有一种刺激。

所以恐怖故事是很好的选择,而且这种恐怖故事发生的环境离自己越近就越刺激。

大学生因为住宿的条件,大部分选择在自习室里上晚自习,一般都是很晚才回宿舍,因此很多恐怖故事是与自习有关的。

另外,一些闲置的房间(往往是用来放杂物的)或偏僻的校园角落又给恐怖故事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环境。

时间,环境都具备了,只差主人公了。

这时,女大学生往往成为受害者,因为女性向来就有柔弱、胆小的特征。

这样的故事,在熄灯以后的卧谈会讲是再刺激不过的了。

大家钻在被卧里,听一个同学声情并茂的讲恐怖故事,不仅得到了刺激,而且还满足了自己的一种“受害者不是自己”的“不良”心态。

其实,这种心理往往每个人都有,就像看悲剧或灾难剧时,我们都要同情受害者一样,其实这就是一种庆幸受害者不是自己心态的表现。

 

仪式讲述人情况:

胡越,女,23岁左右,籍贯浙江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2001级研究生

2002年11月,德语课上

德国传统结婚习俗

在德国的波恩,年轻人结婚前夕要按传统习惯举行一次送旧迎新的联欢会。

届时,亲朋好友纷纷带着破盆、破碗、破碟、旧酒瓶等物品来向将要结婚的青年祝贺。

他们先将旧物品打碎丢满一地,然后由新娘的父亲用铁铲装入铁箱中燃烧,人们围着燃烧的火焰欢呼雀跃,以此表示除旧迎新。

另外,新婚之夜,新婚夫妇要密切注意四周动静,一听到有人砸东西,也要立即响应砸一件东西,当地人认为只有大砸大烧,新婚夫妇才会恋情如火,幸福长久。

胡越,女,23岁左右,籍贯浙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2001级研究生

胡越是我们英语系德语课的老师。

有一节课的课文讲的是一首小诗,讲的是一个年轻人是如何寻找到他的另一半的。

老师就从此讲了一点德国的结婚习俗。

德国人给人的印象向来都是保守、僵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但在结婚这样的议事上,德国人也是很开放,很活跃的。

在我看来,在西方文化中,魔鬼是无处不在的,即使是在热闹的婚礼上。

因此,在波恩的婚礼上要砸东西,烧东西的目的就是要把魔鬼吓跑。

因为据说魔鬼是害怕碎裂声和火光这样的东西的。

另外,这种做法也代表了辞旧迎新。

将旧的、破的东西都砸掉,烧掉就是将以前不高兴、不吉祥的事情全都遗忘在过去,重新开始一份新的生活。

再有,这种激烈的砸和烧的行为也是一种对新生活的祝福。

在当地人看来,只有大砸大烧才能说明夫妻的难舍难分,有了如此炽热的感情才能同甘共苦、白头到老。

所以,新婚之夜亲朋的砸是祝愿,新婚夫妇的砸是表示感谢,都是人们对于新的美好日子的向往和祝愿。

所以,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人们把心理上的活动和状态都是通过一定的仪式活动来表达的,因此感情的宣泄、表达就是一些仪式最重要的功能。

民间艺术讲述人情况:

赵博娟,女,21岁,籍贯天津,北京大学外院英语系2000级本科生

由日常在过年的时候观察得来

吊钱儿

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辍。

吊钱儿一般分为两类。

一种是实物形,如口叨着元宝,身驮着聚宝盆憨厚可爱的“肥猪拱门”,象征着和和美美的金色飞鸽,还有聚宝盆等。

实物类贴在门窗的玻璃上。

一种是图案类,长方型红色,花卉中加着吉祥话,如“四季平安”、“大发财源”、“年年有余”等等,下缀椭园型的散穗。

图案型贴在门窗的横棱上。

因为各种图案都在上方刻有铜钱的图案,所以俗称吊钱儿。

它不仅是一种风俗,更是天津剪纸艺术的代表。

观察得来。

每年我家都要在腊月二十九那天进行大扫除并贴吊钱儿、春联等。

春节时挂吊钱在民间是一种风俗。

,相传古时“年”是一个恶魔,每到有时节都要吃人,尤其爱吃小孩,老百姓为了避邪,就剪花花绿绿的吊钱儿,挂在大门口、堂屋和树上,以吓唬“年”,避免它伤人,以求全家平安。

天津民间有“二十九贴到有”的活动,指的是继腊月二十四日房除尘之后至年三十之前,家家户户在室内外边打扫卫生,贴春联、吊钱和窗花。

所一,贴吊钱儿也成为这个净化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也就是驱除邪恶、疾病、厄运及不吉利。

过年在天津人心中占有很重的位置,因此贴吊钱儿比起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要红火热闹。

在我看来这和天津人的“传统”有关。

天津人向来注重年味儿,而鞭炮和吊钱儿就是这年味儿这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

人们将所有的祝福与祈愿都寄托在一张张精美的剪纸之中,将它们挂在门上,贴在窗上,将喜庆的气氛衬托得淋漓尽致。

看着这满眼飘的红红绿绿的吊钱儿,心里就有过年的那种精神劲儿了;

如果没有了吊钱儿,那就会觉得缺了很多。

另外,吊钱儿也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品。

春节时,天津的商场、店铺和宾馆饭店的门窗上均贴有特制的大吊钱剪纸。

天津利顺德饭店和乐园宾馆曾悬挂过有二米多高的巨型吊钱儿,非常有气势,增加了年节味。

天津人喜欢用剪纸装饰会场、住宅,使剪纸成为一种既有悠久民族传统,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艺术形式。

这景况是近些年才渐渐形成的,而且年年花样翻新,方兴未艾。

当然,吊钱儿不仅是一种风俗的代表,也是天津民间剪纸艺术的精华。

天津是北方著名的大商业城市,原本出自乡间的民间剪纸在天津有如此好的发展,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它既受到天津市这个大商业名城所独具的审美趣味的影响,又受到宫廷文化和文人美术作品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

所以,现在一提到吊钱儿,人们头脑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天津。

民间节日讲述人情况:

赵博娟,女,21岁,籍贯天津,

由平时观察得来

姑爷节

姑爷节也就是初二回娘家。

初二这一天,如果在天津,你就会发现早晨的时候,街头上的人骤然间多起来,大都是穿着入时的年轻夫妇和活泼可爱的儿童。

他们手提着盒装糕点、名酒和水果,满面喜色,结伴而行。

如果问干嘛去,回娘家拜年!

记得有一个故事。

有一年,天降大雪,路面积雪1尺多厚,公共汽车全都停开。

这可难坏了急于回娘家的年轻夫妻们。

路近的,可以勉强步行;

道远的,再加上一个怀抱的婴儿,怎么办?

如果不去,拗不过妻子。

于是乎,聪明的丈夫灵机一动,借来三轮车,拉着妻儿回娘家。

丈夫在前汗流满面,妻子在车上冻得发抖。

有人便在路边堆了个雪人,脖子上挂着个纸牌子,写道:

“傻姑父们,今天可看你的了。

”引来众多的围观者和哄笑声,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来到岳父岳母家拜年,还必须要帮岳父岳母家做一些家务事。

像做饭,洗碗这些平时都是妻子做的事,那一天就全归丈夫了。

在一年新的开始,在岳父岳母家好好表现一番可以说是每个丈夫的心愿了。

岳父岳母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妻子们的幸福就更是不用说了。

像大多数天津人一样,每年大年初二我都要和父母一起来到姥姥、姥爷家拜年。

近十几年来,初二回娘家已成为天津卫风吹不倒、雷打不动的新俗。

并且这一现象被天津人亲切的称为姑爷节。

不管姑爷们在这一天有多忙,都必须带着妻子和孩子来到岳父岳母家拜年。

为什么要选择初二回娘家,没有讲头。

我觉得主要是源于天津人爱凑热闹的性格。

人多红火,年味足,老人孩子都高兴。

老丈人、丈母娘热情招待拜年的姑爷们,提前把东西准备齐全。

就是再忙再也打心眼里高兴。

好烟、好酒、好茶,干鲜果品摆满桌子。

酒要喝足,饭要吃饱,话要说尽兴,一顿晚餐要吃上三四个小时,延续到深夜,其热闹程度不亚于除夕夜。

另外,姑爷节也反映了对女性地位的关注。

一年到头,在家里带孩子,管家务的一般都是妻子。

妻子们也很少能回娘家探望父母。

于是,作为对妻子的回报,也算是对岳父岳母的一个表态,姑爷们必须在这一天带着妻子孩子回娘家。

同时要带上好烟好酒孝敬岳父岳母。

表达对他们的尊敬,也就是在表达对自己妻子的尊敬。

这一天,妻子可以不必再操持家务,所有的一切全由丈夫来承包。

丈夫累在身上却美在心里,一方面在岳父岳母面前表现了自己,同时也是给妻子争光。

所以可以说,姑爷节这一天最幸福的人,恐怕是要算是妻子了。

仪式讲述人情况:

姚啸漪,女,21岁,籍贯黑龙江省,

讲于大一寒假前,未名湖边

滚冰

东北地区在元宵节那天有个习俗。

就是那天晚上吃过饭以后,全家老小要一起来到家附近的一条大河上“滚冰”。

所谓“滚冰”,顾名思义,就是在冻得很结实的冰面上滚几圈。

但是在这之后要在冰面上捡块小冰块吃了,最后在把带去的鞭炮燃放掉。

据说正月十五在冰面上滚了之后,就能确保新的一年腰不疼、腿不瘦、牙不倒。

并且她们那里还流传着“放鞭炮,挂花灯,正月十五去滚冰,滚去忧愁和烦恼,滚来喜福与喜庆”这样的民谣。

姚啸漪,女,21岁,汉族,籍贯黑龙江省,北京大学外院英语系2000级本科生

大一快放寒假时,由于期末考试压力,我们两个一起到未名湖边散心。

那时未名湖已经结了冰,我们就大着胆子走了上去。

她说他们那里的踩冰时是绝对不用担心掉下去的,因为冬天冰都会冻得很结实。

当时就由冰引起了这个话题。

我上网查了些资料才知道,这一习俗源自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青年以打柴为生,生活十分贫困,但他十分孝敬多病的母亲。

虽然他年过三十,却仍未成家。

龙女见其勤劳、孝顺,便下凡与其结成夫妻。

龙王发现后,派人将龙女抢回。

龙女临别,告诉青年和婆婆,每年正月十五月圆时,到井台边滚一滚,便可除去浊气,百病不生。

青年和母亲依龙女所言做了,果然身体健康,人们纷纷效仿,逐渐形成俗。

所以现在每逢元宵节那天,东北黑龙江那里的人们都要跑到结了冰的大河上去滚一滚,去病消灾。

我觉得产生这个风俗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这个传说,这个习俗也有其一定的现实性。

首先东北天气寒冷,大河会结很厚的冰,所以那里的体育或者其他活动往往都是和冰有关系的。

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下与自然较量是东北人豪放的表现。

另外,滚冰可以直接说明这个人身体是健康的。

如果是一个疾病缠身的人,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到冰上去滚的。

敢在冰天雪地里在冰上滚的人往往都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十分自信的,同时滚冰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效果应该和冬泳差不多。

另外,在冰面上捡小冰块吃也说明了一个人的牙很好,不怕凉不怕硬。

所以滚冰的结果虽然并不能直接带来身体上的健康,但可以对人产生心理暗示,自己的身体是健康的,也能向人家证明身体是健康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身体好也能带来其他的幸福。

所以才有“正月十五去滚冰,滚去忧愁和烦恼,滚来喜福与喜庆”这种说法。

民间节日讲述人情况:

高瑛,籍贯湖北,

讲于大二上学期,天上天饭店

过赶年

高瑛说她那里的土家族人过年和汉族人不太一样。

他们过年不是在腊月的三十,而是在腊月二十九。

如果那个月是小月,则要在腊月二十八就要过年了。

高瑛,女,汉族,20岁,籍贯湖北黄石,北京大学外院英语系2000级本科生

去年冬天,我们寝室和对门寝室的同学一起去吃火锅。

高瑛是我的室友。

当时由火锅说到了过年,大家都在说自己家乡过年的种种风俗。

经过我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这个风俗是由一个古代的传说演化而来的。

相传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当时我国沿海一带,倭寇时时侵犯。

明世宗派兵征剿多年不见成效,眼看边疆局势日趋危急,在这关键时刻,明世宗得知土家兵懔悍勇猛,机智善战,便决定派土家族将士前往征剿。

圣旨传到土家族山寨,正值年关,如果过了年出征,按时赶不到苏松地区,就要违犯军纪,贻误战机,因此,便让出征将士提前一天过年,按时赶到了指定地点。

经过浴血奋战,痛歼了来犯倭寇,收复了失地,立下了“抗倭寇第一功”。

后来土家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逢过年时便提前一天,以此来缅怀先烈,激励后代。

我觉得这个习俗表明了土家族对自己历史的自豪感。

他们以自己祖先的骁勇善战感到骄傲。

因此沿袭了这个传统。

同时这是在提醒子孙不要忘记过去,要继承祖先的良好品质。

传说讲述人情况:

段孟华,女,21岁,籍贯辽宁

讲于2002年11月26日,宿舍

汉口装

在很久以前,在汉水附近有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个卖豆腐的张姓男子。

由于他的豆腐做的极好,所以大家都叫他豆腐张。

豆腐张每天晚上都要去汉水挑两大缸的水,为第二天做豆腐做准备。

有一天早上他起床后打开门,突然发现门口有一串铜钱。

他就以为这是谁路过的人掉在这里的呢。

贪小便宜的心人人都有。

豆腐张就悄悄的把钱装起来做豆腐去了。

本以为就这就没事了,没想到第二天早上,他又在门口的地上发现了一串铜钱,他觉得很奇怪,但也找不出个合适的解释,索性就又把钱揣了起来。

结果,第三天,第四天,连真很多天门口的地上都会有一串铜钱。

豆腐张却想,有人给我送钱花还不好嘛,因此一直没有去想这件事。

有一天,豆腐张去赶集,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太太。

那为老人瞅了瞅豆腐张,就问:

“看你面相不吉,最近是不是发生了什么怪事?

”豆腐张一听,着实吓了一跳,但又怕钱的事情败露,就说:

“您不要胡说,什么面相不吉,我才不信这一套呢。

”说完就加快脚步,企图逃走。

老太太就说: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

拿了那昧心的钱是要遭报应的。

”豆腐张一听,赶忙跑回来一五一十把实情告诉了那位老人。

老太太说:

“看来是汉水装又出来了。

”豆腐张很奇怪,就问:

“汉水装是什么?

”老太太说:

“汉水装是一个淹死在汉水里的一个水鬼,经常出来祸害人。

以前制服了,现在又出来了害人了。

”豆腐张一听慌了神,忙说:

“求求您救救我吧。

“你们村里最近有没有死人?

”豆腐张说:

“村里黄家大妈最近暴病死了。

“好,那你明天在村里找八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正午十分在北面那个山坡上等我。

第二天,豆腐张带着村里的八个小伙子准时来到那里,等老太太来了,他们一起带老太太找个黄家大妈的坟。

老太太看了看日头说;

“时辰到了,此时阳气最重,赶快开棺。

”几个人一起把坟挖开,翘开了棺材盖。

结果里面有半棺材的水,躺的也不是黄家大妈,却是一个很漂亮的女子。

突然那个女子站了起来,拉着老太太的胳膊往山坡上跑去。

老太太年纪大了,拗不过她,眼看就要被拖进山坡上的山洞里了。

那里没有阳光,进去之后就危险了。

老太太一转头,突然看见山坡上有个放牛娃在撒尿。

她知道鬼是怕童子尿的,于是就大喊一声:

“你看那是什么!

”女鬼顺声看了过去,顿时灰飞烟灭了。

豆腐张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但是由于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他贪小便宜,再也不买他的豆腐了。

晚11点熄灯后,大家进行卧谈会,开始讲鬼故事

我是以鬼故事的形式得到的。

但我觉得它应该算是个传说。

据讲述人告诉我,这故事说在汉水流域流传很广。

汉水位于湖北省,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洪灾,给河两岸的居民带来了生命上的威胁。

由于物质及文化条件的限制,有很多人类无法用常识解释或无法被人类控制的事情,所以人们一般都会给它披上一层神秘的迷信外衣。

最常见的就是将它解释为有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的。

由于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防洪治洪能力也就相应不高,洪水的泛滥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这是人类所不能控制的。

于是他们就把它解释为是以前溺死在水里的水鬼由于不甘心的报复。

这在一定程度上另外,这反映了人们对洪灾的惧怕和屈服于自然力量下的状态。

这个传说也有教育意义。

通过豆腐张贪小便宜差点引来灭顶之灾这件事,可以看出人们还是倡导老实本分,勤劳致富的,对于不义之财还是不要去碰的。

这也是民间传说比较显著的功能之一。

朱庆华,21岁,女,籍贯湖北

2002年12月3号,宿舍

黄岗婚俗

朱庆华是湖北黄岗人。

她说她们那里的人结婚的活动都比较丰富。

首先,男女大部分也是自由恋爱,也有一部分是经过媒人介绍的。

一旦彼此满意就可以定亲了。

定亲时,女方一定要自己亲手做一双鞋垫送给男方,表示自己愿意。

一旦定了亲,男方就可以选择吉日来迎亲了。

迎亲一般都是在是下午到晚上。

上午的时候,新娘呆在自己的家,母亲,新娘的女性亲属或朋友要陪她一起在新娘的房间里。

这时,新娘的母亲要一边为新娘梳头,一边唱哭嫁歌。

唱歌的时候要把灯都关掉。

哭嫁歌的内容大概就是母亲回忆女儿以前对父母多么多么的孝顺,多么多么的勤劳,以后女儿嫁了出去,母亲多么的孤单,多么的想念,以及告诉女儿要好好与丈夫和公婆相处等等。

下午的时候,新郎就要带着亲属和朋友来迎亲了。

由于她们那里是山村,所以一般不用汽车迎亲,就是走着去。

这时,女方村里的人要站在村口挡住新郎一行,一定要新郎发誓以后如何如何好好地对待新娘才可通行。

还有月些人会端出很多很多的吃的,让新郎在很短的时间内吃完。

另外,也有人会逼着新郎在村口唱一首情歌,同时还有一些年纪小的女孩子会趁新郎不注意在他脸上涂胭脂。

新郎经过这一路的“磨难”好不容易到了新娘家,这时候已经差不多到了晚上。

见了女方亲属后,稍作休息就要开始“抢亲”了。

抢亲的时候,新郎带着一大群的男人企图涌进新娘的闺房,而新娘的女朋友就要堵在门口不让他们进来。

经过几个回合,新郎还是进了屋,拉起新娘就要往外跑。

这时新娘一定要拉住自己家的一个女性亲属,装做不从。

但最后,还是会被新郎带走的。

新娘一旦出了闺房,她原来的自己选的两个伴娘就要换成新郎带来的两个伴娘了。

这样,新娘就和新郎一起往新郎家的方向去了。

在还没有出新娘做住的村子前,每到村里的一些重要地方,比如庙门口,大河的转弯处,都会有村里的人要求新郎带来的两个伴娘各唱五首歌。

如果她们不唱,就会有村里的小孩子拿着小石子朝她们的身上扔。

快出村口的时候,女方的家长就不能再送了。

这时候,新郎要拿出一大把的糖往厚意撒,人们都要去捡那个喜糖,新郎就趁这个时候,赶快把新娘带走。

朱庆华,女,汉族,21岁,籍贯湖北,北京大学外院英语系2000级本科生

为了搜集资料,我特地跑到她的寝室去问。

她问我要哪一方面的,我说就是介绍一下你们那里的风土人情,像什么民间故事啊,传说啊,游戏啊什么的都可以。

她就给我讲了当时她姑姑结婚时的情景。

一般来说,农村较城市来说在红白喜事上面更有讲究。

我的这个同学就出生在黄岗的一个小山村里,因此她们那里的结婚风俗也就更具有地方特色。

湖北结婚最有特色的恐怕就是哭嫁歌了。

这也是婚礼仪式中的“离别”仪式中的一部分。

哭嫁歌表达了女儿与父母难分难舍的亲情以及父母对女儿出嫁以后身份和角色变化的担心。

母亲在哭嫁歌中辉一再告诫女儿出嫁以后必须牢记的一些事情,因为出嫁意味着她要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变成一个全职的媳妇,要处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就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女性出嫁时心理活动很复杂:

有对父母的依恋,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新身份的恐惧和担忧。

所以哭嫁歌在一定程度上是情感宣泄的途径,可帮助妇女完成角色转换同时的心理转换。

在黄岗的婚俗中,分离仪式占的比重较大。

从刁难新郎,哭嫁歌,抢亲以及到新娘和新郎出村之前的一系列活动都属于分离仪式,从这些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黄岗地区,女性比较受重视,新郎要经过很多过程才能将新娘“抢”回家里,从而他们会更加珍惜和尊重女性。

黄岗生育风俗

朱庆华来自于湖北省黄岗一个小山村。

她说她们那里生孩子很少去医院,一般都是在家里由接生婆和产妇的婆婆接生。

产妇在生孩子的时候要在家里的大门两边各插一根茱萸。

在孩子生下来后要有人立即在门口放炮,还要用刚才所说到的那两根茱萸煮水给孩子洗澡。

孩子在生下来3天的时候要做“三操(音译cāo)”,也就是请丈夫家的亲戚和邻居来吃喜面。

等孩子满七天的时候还要做“七操”,这个仪式要比“三操”隆重很多。

不仅要请自家人,还要把孩子外婆家的人也要请来。

外婆家的人来时必须准备礼品,一般放在两个箩筐里用扁担挑着来。

其中必备的是一箩筐的散面粉,在面粉上还要放上20筒挂面;

另外一个箩筐要装满涂成红色的鸡蛋,以及给小孩子的衣服、玩具等,在这里鞋子是不能少的。

外婆家的人来到亲家,先是看孩子。

一边看,一边要把包好的红包放在孩子衣服的口袋,并且说一些迹象祝福的话语。

这个仪式结束后,亲家要摆出酒席招待客人。

酒席的菜肴要分三次上:

第一碗是大杂烩,必须有包括猪肉,鹌鹑蛋和香菇。

第二碗是竹笋炒肉片;

第三碗是肉丸子。

在上第三碗的同时必须要放炮。

“七操”做完以后进行“守夜”。

就是由家里出人,夜里轮流陪在孩子和母亲的屋子里。

这个过程大概要持续一个月左右。

如果有的孩子身体不好,守夜的过程就要更长,到半年左右。

她就给我讲了当时她邻居生小孩时的情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很重视传宗接代的,所以生孩子在中国人眼中还是很有讲究的。

首先,生孩子就是一个人生仪式,其中“进入过程”占最大比重,也就是这个新生命是如何被接纳的。

在孕妇生产过程中,孕妇包括整个分娩过程往往都被认为是“不干净、会招引来不吉利的东西”的,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