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周复习材料1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五周复习材料1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周复习材料1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直述和转述。
如果是转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与原文是否保持一致。
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
有的选项可能牵涉到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
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
3.仔细比对,反复推敲
内容分析概括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
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
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出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
答题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司马光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
二孤轼、辙哭且言曰:
“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
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
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
”因曰:
“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
”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
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
程氏富而苏氏极贫。
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
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
或谓夫人曰:
“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
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
”夫人曰:
“然。
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
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
”卒不求。
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
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
“吾自视,今犹可学。
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
“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
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
”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
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
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
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
“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
”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
“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
”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
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
“是岂所谓福哉!
不已,且愚吾子孙。
”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
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
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
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
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
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选自《苏洵集·
附录·
卷上》)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在京城去世后,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告诉前去吊唁的司马光,他们要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
B.有人劝说程氏向苏家父母求得一些财物,而程氏认为虽然可以求得,但是害怕有人说自己的丈夫而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C.苏轼和苏辙兄弟小时候,都是由程氏亲自教育的。
程氏常常引用古人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后来他们同一年考中进士,又同登贤良方正科。
D.司马光认为女子如果能做到使家族和睦,善于治理家事,就已经很贤惠了,而程氏在此基础上,还能做到勉夫教子,可谓见识高远。
答案 B
解析 应为“向程氏自己的父母求得一些财物”。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氏兄弟把父亲的灵柩运回四川与母亲同葬,按风俗俩人是同一坟冢而不同的墓穴,兄弟俩请司马光为母亲写墓志铭。
B.程夫人嫁入苏家,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嫌弃苏家清寒。
C.苏辙因为家庭负担所累,二十七岁学无所成,所幸的是后来程夫人主动挑起家庭重担,支持他读书。
D.程夫人告诫儿子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并且教育他们做人要恳切率直,要有正义之气。
答案 C
解析 不是苏辙,而是苏洵。
参考译文
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
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
“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
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
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
”于是我说:
“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
”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拜送给我。
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
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
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极其贫穷。
夫人嫁过来以后,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
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她很贤惠。
有人对夫人说:
“你父母并不缺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向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
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
”夫人说:
“是的。
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
但万一有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那又将怎么办呢?
”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
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这样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
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
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
“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奋求学的。
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
“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
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
”于是拿出所有的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
苏洵因此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
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
“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
”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
“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愁悲哀的。
”不久,二子同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科。
苏辙答辩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
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有盈余,就感叹说:
“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
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
”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
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们。
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
夫人于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苏轼进入朝廷,夫人被追封为武阳县君。
唉,作为女子,如果她的温柔和顺从能够使家族和睦,她的聪明才智能够治理家事,这就已经是贤能了;
更何况像夫人这样,还能启发开导教育帮助成就了自己的丈夫、孩子,使他们都能凭借文学才能为天下人所知、尊重,如果不是见识思虑高超过人,能像这样吗?
古人说国君和士大夫们的兴盛衰败没有不来源于妻子的,今天从夫人来看,更可见古人的话是可信的。
二、答题方法:
比对法
内容分析概括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
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
那么,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
主要是时间、地点、人物、细节、信息有无和因果关系等方面。
(一)比对关键细节(词语)。
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
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
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2014·
湖北)(吴德基)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
“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
”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
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
守怒,问德基:
“潍不偿驴,何辞也?
”德基曰:
“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
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守语塞。
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
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
“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
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
”
第11题选项C:
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答:
答案 关键词语误译。
文中“令役”是“命令”意,非“县令役使”意。
2.(2013·
大纲全国)慧度(指传主杜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
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
为政纤密,有如治家。
第10题选项D:
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
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
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
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
答案 关键细节有误。
原文“能弹琴”曲解为“只管弹弹琴”,“颇好《庄》《老》”曲解为“读读《庄》《老》”。
(二)比对添加内容。
“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
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
3.(2014·
大纲全国)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指传主韦凑)谏,以为:
“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第10题选项B:
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
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
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答案 无中生有。
选项“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中的“会同其他官员一同”是无中生有,原文是“不听。
凑执争”。
4.余惟知自元祐以前,琅琊之山川寂寥无闻,至文忠(指欧阳修)而始著。
自文忠以后,琅琊之山川虽著,久而渐以废,至今日而始复。
计其时世,皆当国家熙隆,久道化成之日。
方宋之盛,滁介江淮,舟车商贾之所不至,而今日之滁则南北冠盖之所经。
(《滁阳志》)
选项:
琅琊山因欧阳修名扬天下,其扬名之时都处在国运昌盛之时;
滁阳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
答案 “历来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于文无据。
(三)比对人物。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
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
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5.(2012·
广东)道光五年,调江苏。
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澍(指传主陶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第8题选项C:
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
答案 张冠李戴。
“首先倡导以海运代替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
6.(2014·
天津)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
君(指传主徐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贼大恨,卒杀公。
或曰:
君古游侠之流也。
第12题选项C:
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
认为徐君“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是“或曰”,即有的人,而非“作者认为”。
(四)比对句间因果关系。
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是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
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
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
7.(2012·
四川)(贺钦)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
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
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答案 因果不当。
原文意思是贺钦以医闾自称,人们才把他称为医闾先生,贺钦是“尝隐居医无闾山”,并非学医。
8.(2013·
辽宁)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指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
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
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第6题选项B:
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作者认为任福战死的直接原因是任福“违节度”(不听指挥),而主帅韩丞相因“失律”(军队出师不利)罪而遭免职。
选项对这两人的原因解释不当。
(五)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完整等陷阱。
9.(2014·
浙江)(欧阳君)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
“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之饥氓也。
未知为吉凶邪?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
“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
第18题选项B:
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答案 以偏概全。
选项“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中的“都”太绝对化了,因为也有“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而“皆贺之”。
10.(2014·
安徽)先生(指传主朱筠)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第6题选项D:
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
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
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答案 归纳不完整。
原文是“遇教官诸生贤者(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诸生),亲若同辈”,并非选项中的只“待门下学子”。
(六)比对时间。
命题者常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
考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11.(2010·
课标全国)(花云)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
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城陷,贼缚云。
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
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
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答案 时间有误。
原文是“文逊战死”之后“贼攻三日不得入”,而后“城陷”。
该项中“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表述错误。
12.(2010·
山东)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
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原文是申甫在感动后才被授予京营副总兵的,而不是在授予京营副总兵后才感动。
授予官职的时间弄错了。
(七)比对地点。
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地点错误”的陷阱。
13.天保三年,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有惠政,得吏民之心。
尹思令率众万余人,谋袭盱眙。
三军咸惧。
韶(指传主段韶)谓诸将曰:
“霸先等智小谋大,政令未一,外托同德,内有离心,诸君不足忧,吾揣之熟矣。
”乃自将步骑数千人倍道赴泾州。
途出盱眙,思令不虞大军卒至,望旗奔北。
段韶擅长统众,面对敌人的侵扰时,善于鼓舞士兵的士气。
泾州一战,段韶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几千人突袭,尹思令败逃。
答案 地点有误。
“泾州”应为“盱眙”。
14.(萧燧)出知严州。
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成串的钱)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
上方靳职名(吝惜授予官职),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
萧燧出京管理严州。
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
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答案 正确无误。
随堂精练(5—8分钟)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
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
“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
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
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
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乃具为条制。
于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
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
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
锲而不舍,金石可亏。
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
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
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
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
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11.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
请简要概括。
(5分)
课
堂
总
结
后
作
业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