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学案粤教版必修306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5102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学案粤教版必修306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学案粤教版必修306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学案粤教版必修306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学案粤教版必修306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学案粤教版必修306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学案粤教版必修306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学案粤教版必修306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学案粤教版必修306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感悟自然1黄山记教学案粤教版必修306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

二、写对字形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部署·

布置

部署:

安排;

布置(人力、任务)。

一般指大规模地、全面地安排配置。

布置:

对一些活动做出安排,多指具体的安排、配置等。

(2)简洁·

简捷

简洁:

指说话、写文章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

简捷:

表示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多用来形容速度快。

2.明确词义

(1)煞费心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鼎足而立:

(3)扑朔迷离:

(4)万仞之巅:

(5)一碧万里:

(6)虚无缥缈:

(7)翩然起舞:

[答案] 

(1)形容费尽心思。

(2)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3)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4)形容很高的山峰。

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

(5)形容整个天空是碧蓝色的。

(6)虚无,空虚;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

形容非常空虚渺茫。

(7)形容轻快地旋转舞动的样子。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这样部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shū)来倏去的云,隐隐约约的雾,绮(qí

)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

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部—布 隐隐约约—扑朔迷离 绮(qǐ)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

游兴更浓了,我又踏上云层,到那黄山图上没有标志,在任何一篇游记之中无人提及,________的云中。

仅在岩缝间,松根中,雪浪褶皱里,载沉载浮,我到海外去了。

A.没有小径,没有航线,根本没有石级,没有方向

B.根本没有石级,没有小径,没有航线,没有方向

C.没有方向,根本没有石级,没有航线,没有小径

D.没有航线,没有小径,没有方向,根本没有石级

B [选项内容排列由实到虚。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这里虽然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感谢那些黄山石工,峭壁见他们就退让了,险处见他们就回避了。

[答案] 语序不当,“虽然”移到“这里”前面,因为两个句子的主语不一样。

[资料链接]

“诗人气质”的报告文学家——徐迟

徐迟(1914—1996),原名商寿,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浙江省吴兴人。

1931年至1933年,曾先后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和燕京大学。

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抗战全面爆发后,徐迟辗转于上海、香港、重庆。

这期间,他曾与戴望舒、叶君健合编英文版《中国作家》,协助郭沫若编辑《中原》月刊,创作和翻译了不少作品。

抗战胜利后,他由重庆抵达上海,曾一度回故乡教书。

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入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

代表作是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

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爱憎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练。

黄山,“三山五岳”中的“三山”之一,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在今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歙(Shè

)县、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它方圆154平方千米,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冠于世,号称“天下第一奇山”,它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眉之清凉”,明代徐弘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990年12月黄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徐迟游览黄山后,被黄山伟、奇、幻、险的景色所折服,挥笔写下了此文。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它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文本鉴赏]

作者以优美的自然风景为载体,用独特的手法勾勒了黄山雄伟瑰奇的景色,向读者详细地介绍了黄山的自然景物,赞叹大自然的崇高卓越,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又通过黄山道路古今险峻的对比,古人与今人登山的难易,抒发了征服自然天险,让高山低头,使天堑变通途的豪迈情怀。

同时表达了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主旨。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比 ②呼应前文

[文本深读]

一、阅读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黄山的形成?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描写,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

好处: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实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

二、阅读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2.在这一部分,作者糅合了黄山的历史和文化内蕴,简析这一特点。

[答案] 作者回顾了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并选用了“黄帝在黄山飞升”的神话传说和唐、宋、元、明、清各时期的诗文,这些内容增添了黄山的历史厚重感和神秘色彩。

三、阅读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答案] ①对比:

把前人攀援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

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突出了文章中心。

②通过恰当的详略处理来突出中心。

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

“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

“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

这些句子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③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

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四、阅读第四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4.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

[答案] ①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忽隐忽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

②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

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表现了黄山景色的奇异。

五、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这一篇文章在语言上有怎样的风格?

请举例说明。

[答案] ①这一篇文章语言风格总体豪放雄奇,形象性强,色彩感好,堪称“大手笔”。

在局部段落里,又有很多描写景物的语言华美细腻,这同雄奇的风格相呼应,使文章的语言艺术生动多变。

②语言雄奇,有气势的句子有:

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③比较细腻的语句有:

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6.本文作者通过叙写黄山雄伟瑰奇的景色,赞叹了大自然的崇高卓越之美。

学习本文后,你认为应该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观点一)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该是和谐相处的关系。

人类不仅是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价值,同时也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在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必需物质的同时,不忘反哺自然。

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才会呵护我们的明天。

因此,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观点二)人类高贵精神的辐射,弥补了自然的不足,增添了自然的景致。

如本文写到的攀登黄山的人、黄山石工、药农、科学工作者等,他们那勇敢的精神、坚忍的意志,为黄山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使黄山有了人文的内涵,增添了黄山的景致。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虚实相生

作者对黄山奇景的描绘可谓神来之笔。

把太阳初升比作“火球腾空”、“琉璃宝灯”;

风云汇聚便如“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雪浪滔滔”;

云雾缭绕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隐于云海中的山峰成了海中“暗礁”,并由此想到自己“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这些描写突出了景物特点,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势,虚实相生,酣畅淋漓。

定义:

虚实相生是把直接的具体有形的描写与间接的虚幻无形的描写结合使用的写作方法。

作用:

运用虚实相生,可以达到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浓缩情节,增大容量;

文字简练,文法多样;

横生情趣,创造意境等多方面的效果。

2.写法指导

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如实地记录下自己在游览过程中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实景。

为了增强形象可感性,可将动景写成静景;

为了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可以把景物的静止状态写成动态,化静为动,写出景物的生机和活力。

为了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由眼前的景观写到记忆中的类似景观,写到自己想象中的景观,可以将虚像写成实景,将实景写成虚像,自然会将读者带入一种美妙的境界。

3.迁移运用

请从你熟悉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中任选一处,仿照本文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参考示例】 “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于猷为知己。

”当面对着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

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

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

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我看到的是李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想到的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在历史的进程中闪耀着文学的光芒,并且这片光芒不仅在亮度上耀眼,色彩更是炫目——因为海的多变。

但当面对这片蓝色时,我们又如何能够只专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宁静呢?

曹操的壮志,李白的才华,张九龄的妙句不是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肯定和我们的继承?

大海成为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的闪亮一点,它的价值又岂止是它的多变?

古人为我们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灿烂文化,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的民族的子孙,我们的目光不该仅停留在海水表面。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黄山是大自然煞费苦心布置的一处胜景,它不肯随便把胜景给予人类,它将那些可以让人从人间通往胜景去的通道全部切断,处处悬崖峭壁,无可托足。

但是人类的探索却从未间断,千百年来,总有一些执着的人为了欣赏到更美、更绚丽的风景,通过不断的努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将可能变为现实,看到了更远的风景,领略到了那无限的风光。

【应用角度】 “毅力”、“勇气”、“无限风光在险峰”等。

2.素材应用

古人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只有登山极顶,才能饱览无限风光,这便是尝试。

没有尝试,那就没有“一览众山小”的视野;

没有尝试,那就没有“赖有青山豁我怀”的豁达;

没有尝试,那就更不会有“调素琴,阅金经”的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新的美好的一天。

尝试攀登高峰,才能饱览无限风光,因为它是快乐之源泉,幸福之根本,成功之基石。

[群文阅读]

导读: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对于黄山,人们曾这样感慨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作为黄山的景观之一——迎客松,成为人民热情友好的象征,承载着拥抱世界的东方礼仪文化。

人们在览山观海之时,难免会产生不同的感慨,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魅力吧。

黄山松,我读懂了你!

你能读懂黄山峭壁上的那株迎客松吗?

云缠它,雾绕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大自然仿佛容不得它的存在,定要除之而后快。

然而,它不低头,不让步,不畏风刀雪斧的剔抉,在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声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

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

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逃遁,它以刚硬驱逐雷电远避它方……

一切生之渴望、生之奋斗、生之抗争,都在这由苍松摇出的命运交响曲中展现出来了。

读黄山松,你不觉得我们的安徽正是一棵伟岸挺拔的劲松吗?

安徽,襟江带淮,千年激荡,几经兴衰,这片辽阔的大地上曾上演过多少群雄逐鹿、惊心动魄的故事啊!

这里曾经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老庄道学,三曹华章,新安文学,桐城散文……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句“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道出了多少人世沧桑;

一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道出了安徽人民的勤劳和艰辛。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些,不正印证了文人墨客们对江淮秀丽景色的向往吗?

众人皆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却有几人清楚那倚门而立翘首遥望、“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正是咱安徽潜山姑娘呀!

“乔公二女秀所钟,秋水并蒂开芙蓉”令诗人充满了无限的向往,而那“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焦刘之恋不也跨越时空感动今人吗?

文房四宝,徽派建筑,芜湖铁画,黄梅戏,凤阳花鼓……这些,全是江淮儿女智慧的结晶啊!

千年前推翻了秦王朝残暴统治的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起义,千年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无数勇士可歌可泣的事迹,无不印证了江淮儿女不畏压迫、抵御欺凌的铮铮铁骨。

黄山松,你是徽魂!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黄山之松布满黄山。

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

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

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黄山全是石峰。

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

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却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

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

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

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

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地生根发芽,生长起来。

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

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

我想,一定是后者。

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很不一样。

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

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而强悍。

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

它强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

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

因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

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

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

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

有的枝干被狂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

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

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进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山的灵魂。

推荐阅读篇目:

《天山景物记》(碧野)

《华山谈险》(黄苗子)

《香山碧云寺漫记》(端木蕻良)

[诵国学经典]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乾卦》)

[明理知义] 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应努力不停地奋发图强。

[成长启示] 君子处世,应该自觉地力求进步,有进取精神,树立远大志向,培养高尚情操,勤于学习,努力工作。

2.子曰: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论语·

子路》)

[明理知义] 孔子说:

“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

[成长启示] 以道德为先,才可胜残止杀,化解人们彼此斗争、仇恨、残杀的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