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整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5053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整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整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整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整理Word格式.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整理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框架整理Word格式.docx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范例教学理论

代表人物:

学记、孔子、墨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三阶段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

2.显性与隐性

3.正向与负向

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

1.制约作用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作用

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而核心

第4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身心发展规律

影响因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6.遗传

7.环境

8.个体主观能动性

9.学校教育

第5节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

西方现代学制

我国现代学制

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义务教育制度

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壬寅学制第一个颁布,癸卯学制第一个实行、北洋军阀六三三壬戌学制

1951中国第一个学制

1995教育法九年制义务教育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六三制、五四制、九年一贯制多种形式并存

学制由纵向的学校系统与横向的学校阶段组成。

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1.概念:

谁必须接受、谁必须保证、实质

2.特点:

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

3.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1086、2006管理体制:

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第六节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方针涵盖为谁培养、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理论

我国的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

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能力本位论、知识本位论、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辩证统一论

1957年第一个---1958---1981----1985-----1993-----1995------1999四有青年(社会主义性质、应具有的素质)

1.概念

2.基本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3)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5)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所在

作用:

导向、激励、评价

2001年当前的教育方针: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人。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

正确三观

智育:

培养智能

体育:

体质

美育:

审美观

劳育:

形成劳动的习惯和观点

德提供方向性保证、智力是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体育是物质基础、美是动力作用、劳动技术综合以上四者。

第7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历史法

实验法

行动研究法

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2.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4.结构式与非结构式

1.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2.现状、相关、发展、预测

3.问卷、访谈、测量、调查表

考察事物发生及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规律

1.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2.确认性、验证性、探索性

3.单因素与多因素

4.前、准、真

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环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类型

课程理论流派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要素主义、结构主义。

必修与选秀

活动中心课程论:

杜威与克伯屈

国家、地方、校本

社会中心课程论:

布拉梅尔德、金帝斯、布厄迪。

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社会课程内容。

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显性、隐性

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

学生的接受能力、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编制

第2节课程组织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评价

课程开发

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课程计划:

指导和规定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根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主要内容:

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1.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评价学生的行为改变了多少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3.CIPP: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4.CSE:

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1.目标模式:

泰勒

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2.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3.情景模式:

以劳顿的文化分析理论为基础,既包含目标模式也包含过程模式

课程标准:

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

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

第3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

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

目标

实施状况(结构、内容、实施、管理、评价)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

总目标: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

3.密切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体系

6.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结合、高中分科为主

2.内容:

国编到国审。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普及型、基础性、发展性

3.课程实施

4.课程管理

5.课程评价

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1节教学概述

教学的内涵

意义

任务

1.定义

2.特点

(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由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1.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2.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

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1.形式教育---官能心理学,洛克与佩斯泰洛奇

实质教育---联想主义心理学,赫尔巴特与斯宾塞

2.我国现阶段教学任务

系统的科学基础与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2节教学过程

本质

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分为感知教材与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间接性

2.交往性

3.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第3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上课(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

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做好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组织严密

气氛热烈

1.观察法

2.测验法(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3.调查法

4.自我评价法

第四节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出许多减少垃圾数量的方法。

事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1.

2.11、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古代的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一些辅料等粉末状物质的均匀混合物。

迄今为止,可以考证的最早的火药配方是“伏火矾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4.让学生动手独立解决问题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2.25、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天文学家的“第三只眼”是天文望远镜,可以分为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两种。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学习

3.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4.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2.答:

烧饭时米变成了饭;

写字时纸上留下了字迹;

下雨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

岩石风化变成沙子等。

坚持课程计划与学科课程标准统一

3.

4.3、你知道月食的形成过程吗?

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量力性原则

第5节

第6节22、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它们好像是一个个微小的工厂。

教学方法

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

答:

燃烧的蜡烛变得越来越短,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

以实际训练为主

8、我们把铁钉一半浸在水里,一半暴露在空气中,过几天我们发现铁钉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在水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以情感陶冶为主

以探究为主

我们在水中可发现变形虫、鼓藻、草履虫、船形硅藻等。

讲授法(讲述、讲读、讲演、讲演)

3.谈话法(复习谈话、启发谈话)

4.讨论法

5.读书指导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1.练习法(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4.实践活动法

1.欣赏教学法

2.情景教学法

布鲁纳,又称探索法

第7节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

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特朗普制

古代社会最多采用

按年龄与固定程度编成班级。

夸克纽斯最早论述,京师同文馆最早使用。

注意优越性与局限性

个别辅导、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外部分组:

改变传统按年龄编班,按能力或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

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学习能力分组

克伯屈、伯克赫斯特

灵活的课程表:

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个别研究相结合

第七节教学评价(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

教学评价的种类

原则

1、根据实施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根据运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根据评价主体分为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

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

第8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从教育的目的提出,交往与互动则从师生关系提出、开放与生成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角度提出

1.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教与学的关系:

没有明显区分,只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3.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本体论

4.师生关系:

动态的对话关系

5.教学目标:

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情意性、过程性、个性化

6.教学环境:

人文环境与物理环境的变化

7.教学组织形式:

多样化、综合化、社会化

8.课程评价:

由甄别走向发展、单一走向多元、重结果到重过程

9.教学效果:

提高质量与个性化教学

第4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1节认知过程

感觉

知觉

注意

记忆

思维

想象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和认知的起点。

分为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瘦人的知识经验制约,感觉可以相同,但知觉存在差异,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记忆按其内容的分类、按保持时间的分类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陈述性记忆或程序性记忆

间接性与概括性、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幻想理想空想

感觉的特性:

同一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

不同感觉---相互补偿、联觉

特性:

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注意的范围、稳定性、转移与分配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影响问题的解决:

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的强度

想象的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第2节学习动机

有关概念

有关理论

如何激发

推力、拉力、压力(即学习需要即内驱力+学习期待即学习的诱因),学习需要起主要作用,学习期待也不可忽视

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巴甫洛夫、斯金纳),忽视了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过于强调外部刺激

2.需要层次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

麦克里兰、阿特金森,个人成就动机包括趋向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4.成败归因理论:

六个因素,三个维度。

能力低的学生习惯将失败归结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5.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

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其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需要,促使学习动机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学习动机的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

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努力归因与现实归因)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第3节学习迁移

分类

理论

正迁移与负迁移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形式训练说

共同要素说

概括化理论(水下击靶)

关系转换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第4节学习策略

操作性与监控性、外显性与内隐性、主动性与迁移性

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1.复述策略

利用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2.精细加工策略

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

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2.环境管理策略

3.努力管理策略

4.资源利用策略

第5节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

认知学说

人本主义

建构主义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再尝试),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效果律最重要)

不是外部的刺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苛顿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的构造完形。

马斯洛与罗杰斯。

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创始人为皮亚杰,偶来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得到完善,知识观:

知识不是一定的,也是存在于学生的建构过程中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教学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提倡发现学习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观:

强调丰富性与差异性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

关键词:

强化、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消退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学习观: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

教学观:

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

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1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注意发展特点

中学生记忆发展特点

思维发展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1.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有意注意占优势地位

2.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稳定性与广度提高

1.容量与广度增加

2.直观记忆能力优于抽象材料,图像记忆优于词语

3.有意记忆占主导

4.理解记忆成为主要手段

5.抽象记忆发展快

1.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2.形式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

3.辩证逻辑迅速发展

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个体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1,认知发展的机制:

图式、同化与顺应、平衡

2.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3.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去自我中心主义)、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3.内化学说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

第2节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情绪的分类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如何培养

基本分类: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爆发性和冲动性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外露性和内隐性

心境化和持久性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状态分类:

心境(弥散性与长期性)

激情(爆发性与冲动性)

应激

第3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人格的特征

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与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功能性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是先天的,而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人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1.人格结构:

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2.两个重要特点:

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3.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第4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身心发展特点:

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1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无心理疾病以及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两层含义)

标准

人际交往问题

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

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稳定协调、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亲子关系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异性交往

第2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目标:

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强化法(操作条件疗法)

系统脱敏法

认知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

沃尔普

建立求助的动机

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用新认知对抗旧认知

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人本主义,罗杰斯

以朋友的身份开展咨询

埃利斯

A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