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4830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Word格式.docx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Word格式.docx

随后,教材笔锋一转,用一系列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量的比值,交待了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并不大的事实。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最后,简单论述了我国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

“环境亮起‘黄牌’”──主要围绕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两方面的环境问题展开。

教材首先通过一系列令人震撼的标题,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

随后,阐述了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现阶段的工业化,使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最后,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体来看,教材在介绍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时,总是先说明问题本身及其表现,然后,再说明这一问题给社会其他方面带来的危害,从而把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

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涉及到的数据、案例较多,但在评价时,并不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数据或具体的案例,而应重点评价学生能否从具体案例和资料中,分析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基本国情及其所面临的问题,能否树立忧患意识。

【人口警钟须长鸣】

内容点析

1.庞大的人口基数,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不仅对我国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沉重的压力,还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因此,教材在本单元中,首先就探讨了我国的人口问题,这样,可以为后面分析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奠定基础。

2.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于近50年来人口增长过快而产生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经济文化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3.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新增加的人口多,使每年中国新增加国民收入的1/4、新增加粮食产量的一半用于满足这些新增人口的生活需要,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经济建设资金的积累,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学水平的提高。

其次,人口增长过快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虽然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不高。

例如人均耕地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

尽管我国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再次,新生的人口不仅要吃饭,还要受教育、就业,还要尽快过上小康生活。

因此,给教育、住房、交通、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都带来很大的压力。

例如住房条件,虽然近年来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在城市中仍是一个大问题。

4.人口素质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而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的核心内容,因此,教材侧重说明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5.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既包括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又包括其对科技知识的认识、掌握程度及其运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往往标志着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同时又影响到未来发展。

衡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指标也较多,主要有:

文盲率、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数、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

6.虽然中国的老龄化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不是很严重,但这一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这是因为,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人口出现老龄化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前提,并使学生学会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去分析我国的老龄化问题。

专题探究:

透视我国的人口国情

1.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问题,既是一个人口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资源问题。

本课侧重说明人口因素对人均资源占有量的影响。

2.关于我国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文化素质较低三方面的特点,旨在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并为第三课的人口国策作铺垫。

3.我国自实施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妇女生育率、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人口增长开始减慢,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低速增长。

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且人口基数极为庞大,特别是处在婚育年龄的年轻人口数量惊人,所以,每年新增人口还很多,人口总数仍持续上升。

总之,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还会被人口增长的压力所困扰。

4.目前,国际上把15~64岁作为劳动年龄人口。

0~14岁为不具备劳动能力的青少年人口,65岁及以上为老龄人口。

5.人口老龄化在中国虽然刚刚出现,但是老年人口问题则很早就存在。

对老年人口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方面从作为主体的老年人来认识,则涉及老年人的健康、观念、行为和老年人的心理、社会和经济需求等,如果这些方面得不到满足和保障,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

另一方面,从作为客体的家庭和社会来认识,则涉及老年社会保障、老年人的抚养方式、老年社会服务体系等。

如果这些制度不健全,同样会给老年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问题。

6.“人口+教育=丰富的资源”,指如果人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就会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

“人口-教育=沉重的压力”指的是如果人们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负担。

7.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作为生产者,人们可以制造生产工具,对各种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生产出各种产品,创造财富。

人口太少,缺乏生产者,资源就不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经济难以发展。

但与此同时,人作为消费者,人口太多,增长过快,生产出来的产品和财富,大部分会被新增加的人口吃掉,自然环境会因此负担太重而受到破坏,经济也难以进一步发展。

因此,人口过多和过少都是不好的。

在一定的社会中,作为消费者的人口总数,要同社会上所拥有的消费资料,如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生产这些东西的工具等的总量相适应。

这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必须同消费资料增长的速度相适应。

只有当“人手”生产的财富,超过“人口”所消费的财富时,经济才能繁荣,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才能逐步提高。

活动目的

本活动旨在让学生利用图表、数据、新闻报道等各种资料,分析我国的人口国情。

“透视我国的人口国情”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三个方面来探究我国的人口现状。

但由于课时和篇幅有限,教材并没有逐一介绍三个问题的各个方面,而是选择了其中对我国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如人口素质中的文化素质较低问题,人口结构中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问题。

“如何看待‘人口’与‘人手’”,旨在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性地看待人口数量的问题。

认识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从而学会辩证地看待我国的人口问题。

实施建议

导入建议

建议一:

提问导入

教师可直接提问:

“关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想必大家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和各种各样的看法,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由此导入新课。

建议二:

图片或多媒体导入

教师可给学生展示反映我国人口众多的图片或影视片段,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体会我国人口众多的事实。

由此导入新课。

1.对我国人口数量基本状况的教学建议

可给学生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从历史到现在),提出以下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如何?

(增长较慢。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间,我国人口总量是怎样变化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经济文化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再加上政策的鼓励,使得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总量是怎样变化的?

(持续增长。

○请预测一下,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总量会怎样变化?

并说明你的理由。

(人口总数还将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会减慢。

其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很大。

我国人口一直在持续增长,即使是在实施计划生育后都是如此。

这里应注意: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人口一直高速增长,这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实施计划生育后,我们人口总数为什么还是持续增长,学生们可能会产生疑问,对此教师应适当引导(可参考“内容点析”)。

○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给教育、住房、交通等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活动答案】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总数持续增长,即使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由于人口基数很大,所以人口增长速度也没有明显减少。

国家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巴西

澳大利亚

单位面积人口数

8.51

3.06

130.58

29.18

19.43

2.47

在我国,单位面积上生活的人口是其他国家的几倍,我国人口对国土的压力比其他国家要大得多。

2.对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的教学建议

首先,引导学生读图2-15,思考教材上的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新闻报道,思考这段文字反映的问题。

最后,可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举例说明当前情况下我国的人口文化素质对社会资源、环境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文化素质人口的比例较低,文盲率却很高。

由此说明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

○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程度很低,还会破坏它们;

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会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限制,不利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等等。

3.对我国老龄化的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读图2-16,提出以下问题。

○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的老龄化越来越明显。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现实生活中有关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的实例(见“参考资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的老龄化。

然后,教师还可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说明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不利影响。

最后,可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第一课日本老龄化的相关内容,提出以下问题。

○我国的老龄化和日本的老龄化产生的社会背景有什么不同?

(日本是发达国家,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说我国的老龄化会给家庭带来哪些影响?

(一方面加重家庭负担;

另一方面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参考答案】

○青少年人口越来越少,老龄人口越来越多。

○在我国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会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

4.对如何看待“人口”与“人手”的教学建议

让学生分成两组,代表正反两方,通过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到底是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

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辩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活动最后,并不要求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到底支持哪一方或反对哪一方的结论;

②上述两方的每一条说法都是从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出发的,有正确的一面,但都没能全面地分析人口问题。

③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上述观点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人口的多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从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来看:

人口多并不全然是“负担”,也并不必然是“负担”,重要的是人口数量应与社会的资源、环境相协调。

【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

1.科学辩证地认识“地大物博”这个常用词,对认识我国国情和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数字说明和文字分析,将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特点客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资源大国”的优势,增强他们的自豪感。

同时,也应启发学生分析“人口大国”对以上优势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进行“危机教育”,使学生产生忧患意识。

2.世界上广泛应用的矿产资源有80多种,其中产值大,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非能源矿产有铁、铜、铝土、锌、镍、磷酸盐、铅、锡、锰和黄金等。

在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种类时可结合这一事实进行分析。

3.资源利用率低,是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例如,我国很多矿山由于采矿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管理工作水平比较低,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使得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损失了很多有用的矿石。

实说我国的自然资源

1.图2-17反映了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从整体来看,我国矿产资源的品种非常齐全;

从横坐标来看,我国有很多矿产资源探明量居世界首位或前几位;

从纵坐标可以看出我国许多矿产资源探明量占世界总探明量的份额;

从人均占有量来看,既有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也有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我国大宗矿产的人均占有量偏低,而用量不大的矿产具有较大优势。

2.我国山地多,平地少。

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3。

山地地面坡度大,土层薄、气温低,宜耕性差,农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而且土地生态系统一般比较脆弱,如果利用不当,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和资源破坏。

3.我国虽国土辽阔,但国土资源的整体质量不高。

其中,有些是自然形成的,有些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结果,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等。

教材在这里主要是从资源这个角度来讲的,至于相关的环境问题则放在“环境亮起‘黄牌’”中。

教师可在此稍作铺垫即可,不必过多展开。

4.我国有盐渍土约2700万公顷,其中约670万公顷分布于农田之中,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左右,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和东部沿海一带。

我国土壤的盐渍化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的问题。

5.我国的酸性土壤面积很大,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土壤酸性过大(PH值4.5以下为强酸性,PH值4.5~5.5为酸性,PH值5.5~6.5为微酸性,PH值6.5~7.5为中性),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氧气含量低,还原性强,多种阳离子、阴离子被还原吸附在根表、形成一层作物吸收营养的障碍物。

缺氧环境还能刺激厌氧微生物繁生,大多数厌氧微生物对作物有害,同时产生毒素和有毒气体,二氧化碳大幅度增加,使根系不能生长,甚至腐烂,导致死苗。

土壤板结,渗透性差,随着雨水冲刷,造成有机质、营养元素被淋溶流失和水土流失,同时,板结后由于毛细管未切断,在烈日下严重失水,作物抗旱能力差,加速土壤沙漠化。

总之,酸性土壤是造成肥料利用率低,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制约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6.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作为农业之本,承担着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一方面,我国耕地本来就少,难利用土地多;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耕地还将进一步减少;

而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使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耕地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又使得以上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7.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耕地逐年减少,耕地流失严重。

据调查统计,1980~1999年的20年间,我国挤占、挪用及损毁的耕地超过600万公顷,平均每年流失耕地超过30万公顷。

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耕地减少加剧了我国人口与耕地的供需矛盾。

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非常丰富,教材不可能一一列举。

因此,本活动主要以矿产资源和国土资源为例,来分析我国的资源国情。

“我国自然资源的数量和品种──以矿产资源为例”,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分析,不仅能认识我国矿产资源的相关特点,还学会从资源品种、总量、人均占有量等方面,来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与品种。

“我国自然资源的质量──以国土资源为例”,旨在让学生通过对国土资源的分析,不仅能认识我国国土资源的质量,还学会分析其他自然资源质量的方法。

“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以土地资源浪费为例”,旨在通过城市和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闲置、浪费等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发利用程度低,进而学会分析其他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对前面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全面认识我国的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问题导入

“有很多人说我国‘地大物博’,想必大家对这句话已有一定的了解和看法,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将错就错导入

教师可直接在黑板上写下板书“我国的自然资源──地大物薄”,学生看后肯定会提出此“薄”错了,而应该是“博”。

教师可趁机让学生区分一下“薄”和“博”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在此基础上,设下悬念“我们现在不着急把这个字改过来,等我们具体分析完我国的自然资源后,再来看看我这么说究竟错了没有。

建议三:

时事导入

教师可收集最近发生在本地或国内有关资源短缺方面的时事新闻,如某某城市或地区水资源告急,电力资源告急等。

由此,引出我国的资源问题。

1.对我国矿产资源的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读图2-17,提出以下问题。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总量在国际处于什么地位?

○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的矿产资源有哪些?

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有哪些?

大宗支柱矿产的人均占有量如何?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出示《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总量:

总体来看总量丰富,但大宗支柱矿产在世界上地位偏低,而用量不大的矿产具有较大的优势;

◇品种:

齐全;

◇人均占有量:

有很多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总体来说是不足。

◇在我国占优势的矿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量不多,市场上容量过剩的矿产品,而我国短缺的矿产,却有不少是需求量大的支柱性矿产品。

我国许多矿产资源短缺,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对我国国土资源的教学建议

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到两个方面,说说它们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可让学生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挑选几个属于本地的问题展开讨论。

在讨论时,可结合当地人生产生活的体验,也可以是自己的体验,谈谈国土资源的这些现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运用了一系列的数据,旨在更直观地说明问题,但这些数据本身不重要,无需学生记住。

○学生可以结合七年级上册的相关地理知识进行分析。

◇山地多,不利于发展农业,不利于发展交通,区域开发成本较高;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如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比较恶劣;

◇荒漠化严重地区,如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不利于发展农业。

3.对我国耕地资源利用问题的教学建议

教师在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外,还可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分析当前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你家或家乡周围的耕地有什么变化?

○本地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哪些是必要的?

哪些是不合理的?

○城市建设乱占耕地问题;

农村土地资源闲置与浪费问题。

使得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进一步加剧了耕地资源的不足。

4.对我国资源存在的问题的教学建议

可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尽量结合本地实际,来说明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可联系已有知识与生活经历作答

◇我国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种类都很丰富,但人均都不足;

水资源也存在人均不足的问题;

◇对于土地资源,山地、丘陵、高原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开发难度大;

对于矿产资源,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开发难度也大;

◇土地资源中的沙漠化、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水资源的污染也非常严重;

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等;

◇水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受技术条件等的限制,我国很多地方的矿产资源开发程度很低;

◇对于土地资源,存在严重的闲置、荒废现象,此外,农村建房、建坟等占用耕地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5.拓展与延伸

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选择其他的资源和资源问题作为教学案例。

但要注意,选择的案例能反映资源的量、质、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环境亮起“黄牌”】

1.我国西北和华北一些地区的城市,每年3月底和4月初,常常会发生沙尘暴,狂风吹到之处,沙尘处处飞舞,呛人心肺。

此外,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材料显示,在全球“大气中总悬浮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含量”领先的前十个城市里,贵阳、重庆、太原、兰州、北京、广州等8个中国城市榜上有名。

1999年,中国继续有8个城市被列入全球十大污染城市。

在这种污染严重的城市里生活,人们觉得难以窒息,所以发出了“救救窒息的城市”的呼声。

2.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

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

我国自1933年首次报道以来,至1994年共有194次较大规模的赤潮,其中20世纪60年代以前只有4次,1990年后则有157起。

据统计,1997~1999年间我国赤潮污染已累计造成经济损失达20多亿元。

赤潮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灾害,它正日益严重地恶化着海洋环境,破坏着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危害沿海的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

而且还有人因误食被有毒赤潮生物污染的海产品中毒,甚至死亡,这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3.“竭泽而鱼,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

”这是《吕氏春秋·

义赏》中的一句话,旨在说明如果人类采取掠夺的方式开发自然资源,虽然能获得短期利益,但必定要付出高昂的环境成本。

5.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它们不仅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隐患。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可参见前一目的“内容点析”和“参考资料”)。

6.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随着国家工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工业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不断增加,造成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多种形式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鉴于当前特殊的国情,教材把“三废”污染作为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身边的白色污染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我国栽培经济作物推广应用地膜覆盖技术。

近年来,北方地区在大田作物中也推广使用这一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