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夏金元的统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4750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9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夏金元的统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辽夏金元的统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辽夏金元的统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辽夏金元的统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辽夏金元的统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夏金元的统治Word格式.docx

《辽夏金元的统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夏金元的统治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夏金元的统治Word格式.docx

因俗而治。

(即用辽朝固有的制度统治契丹,用汉人的制度统治汉人)

体会:

能。

第二段材料表明管理契丹等游牧民族和管理汉族的官员在服饰和官职名称上有所不同,体现了辽朝因俗而治的特点。

知识点二 金朝入主中原

一、金朝建立

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②猛安谋克”

二、发展概况

征战

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迁都

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鼎盛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③小尧舜”

衰落

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概念阐释 猛安谋克

猛安谋克原是女真人在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组织,完颜阿骨打加以发展,使它同时成了部分较早归附金朝的奚人和契丹人的社会基层组织。

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构图解史 金与辽、两宋关系

知识点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一、蒙古崛起

1.建国: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2.扩张:

建国后的半个世纪,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二、元朝建立与统一

1.建立:

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

2.四大汗国:

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3.元朝统一: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坚拒劝降,后来在大都从容就义。

三、元朝巩固统一

交通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

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中央

宰相机构是中书省

地方

行省制度

内容

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特点

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意义

提高了行政效率;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吐蕃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④宣政院进行管理

西域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台湾

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构图解史 元朝的中央官制

深化理解 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中央政令直达郡县,可形象地表示为:

中央→郡→县。

其为直线统治。

(2)行省是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

行省长官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其为分区统治。

思考点

  (教材P57)观察《元朝形势图(1330年)》,你认为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提示 元朝行省的名称有一些今天还在使用,今天一些省的辖区源于元朝行省,还有一些省的辖区是以元朝行省为基础分割而成的。

知识点四 元朝的民族关系

一、新民族的形成

1.蒙古

(1)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2)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

2.回回:

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二、民族政策——“⑤四等人制”

目的

⑥保障蒙古统治者的统治利益

实质

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的措施

等级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三、民族融合

原因

(1)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

(2)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表现

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知识拓展 正确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西夏、金、元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

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关于民族关系的认识

a.各民族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进行定义。

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为实现国家统一而进行的战争也是正义的,反之则是非正义的。

b.这一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制度等,各民族之间的商品贸易联系加强,少数民族政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先进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探究点一 辽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史料一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取得燕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摘自《辽史·

百官志一》

史料二 《金史·

兵志》记女真初起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

他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实际上多少不定。

史料三 后来兀术到中国,掠得中国士夫,教之立制度,定分陛。

——摘自《朱子语类》

昔金人草居野处……今也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

——摘自《宋史·

列传·

儒林六》

读史指导

史料一

史料表明随着辽统治区域扩大到中原,辽“因俗而治”,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史料二

史料反映了女真族的基本管理制度,即猛安谋克制度

史料三

史料反映了女真族与汉族在多个方面联系密切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辽实行双轨制度的原因。

答案 原因:

契丹征服者一时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制度对统治地区分别管理。

(2)史料二反映的这一制度给女真族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 影响:

猛安谋克制度是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该制度便于对女真族进行管理,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女真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3)史料三表明宋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呈现什么特点,有什么意义?

答案 特点:

汉族与少数民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联系密切,民族不断交融。

意义:

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辽宋夏金元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及表现

1.主要特点: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2.表现

(1)少数民族封建化,如任用汉人做官,学习汉人典章制度,学习汉人农耕技术和生活方式,学习汉族文化,创造本民族文字。

(2)汉族人移居边境,学习少数民族的游牧经验。

(3)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

(4)移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与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形成了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1.(2020山东青岛城阳区高一期中)《金史·

兵志》说,“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又说“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

据此可知,早期的猛安谋克(  )

A.是军政一体的部落组织

B.是对中原政治制度的创新

C.扩大了金朝的统治基础

D.推动了金朝的封建化进程

1.答案 A 由材料中的“诸部之民……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征兵”等信息可知,早期的猛安谋克是兵民合一、军政一体的部落组织,A项正确。

2.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

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

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空前加强

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2.答案 A 根据材料“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可知,元朝时中原与西域之间互有人员往来交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

探究点二 元朝的政治统治

  史料一 忽必烈即汗位之时……实现了中国空前的大一统,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

他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建立了以蒙古贵族为主要统治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史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

史料表明忽必烈面对庞大辽阔的疆域,建立了以蒙古贵族为主要统治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说明元代行省制度具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加强了中央集权

(1)依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

答案 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

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

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答案 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及以后地方行政区划的典范。

2.作用

(1)行省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面得到保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行省制度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巨大。

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1.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

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

                  

A.皇帝的秘书机构B.中央的派出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D.朝廷的朝贡藩属

1.答案 B 中书省是中央机构,所以“行动的中书省”指的是中央派到地方上的机构,B项正确。

“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A项错误;

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并非自治,C项错误;

“行省”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机构,不是藩属国,D项错误。

2.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员管辖。

行省的长官为丞相或平章政事,行省掌管辖区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以及其他军政要务,统领路、府、州、县。

这样设置旨在(  )

A.提高行政效率B.分化地方权力

C.处理民族关系D.加强中央集权

2.答案 D 材料体现了权力岀现集中的趋势,元朝设置行省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

知识联网

史论术语

1.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学习汉族的先进政治、经济制度,逐步走向封建化。

2.辽和西夏与北宋并立,金与两宋有战有和,但和是主流,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统治和民族间的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

3.元朝是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发展与创新,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需要。

4.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一、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

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交融。

第二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

但在割据中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

第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交融状况。

1.(2020山东枣庄模块考试)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采用了汉族的建筑方法,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这一发现证明了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战争的频繁

D.海外贸易的兴盛

1.答案 B 根据材料中的“采用了汉族的建筑方法,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可知,这证明了宋辽时期民族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

二、政治大动荡与民族大交融的关系

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一再表明,政治上处于分裂、动荡的时期往往是中国民族交融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是这样,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也是如此。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虽然在政治上处于分裂动荡的时期,但以汉族和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民族一体化进程并没有改变。

在这场各民族间新一轮的竞争和碰撞中,各民族通过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而加强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分布格局,通过茶马互市等经贸交流而进一步密切了北方游牧区域和中原农耕区域的联系,通过相互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总而言之,通过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的碰撞和交流,以汉族和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元代政治的统一和各民族间更大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民族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

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2.“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明朝方孝孺的这句话反映的史实是(  )

A.我国对外交往频繁,中外联系日益密切

B.宋朝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C.民族融合,民族之间没有任何差异

D.宋元时,我国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

2.答案 D 两宋与辽、西夏、金、元等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时战时和,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元朝的统一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方孝孺的这句话反映的史实是宋元时期,我国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D项正确。

——————————————课时达标训练—————————————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组一 辽与西夏

1.(2020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期中)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其出发点是(  )

A.适应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B.巩固契丹的奴隶制度

C.笼络汉族地主官僚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答案 A “蕃汉分治”这一政治制度实际上是用契丹固有的制度管理契丹人,用汉人的制度管理汉人,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契丹征服者一时无法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契丹人制定了这一制度,A项正确。

2.(2020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期中)北宋苏轼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写道: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借指当时与北宋并立的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

A.西夏B.大理C.金D.蒙古

答案 A 北宋时期,西夏位于宋朝西北方,依据材料“西北望,射天狼”可知,A项正确。

3.(2020北京首都师大附中高一期中)《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

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西夏仿宋建立官制

答案 D 从材料中张陟的官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可以看出,西夏的官制仿照了宋朝,D项正确。

题组二 金朝入主中原

4.某书中对古代某一政治制度做出如下解释:

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

平时出猎、战时作战。

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B.南北面官制

C.四等人制D.猛安谋克制

答案 D 结合所学可知,女真族“平时出猎、战时作战”的制度是猛安谋克制,D项正确。

5.金世宗在位期间,金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大定之治”,其本人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大定之治”“小尧舜”的说法,反映出(  )

A.金政权完成封建化B.北方各民族间矛盾消除

C.北方民族的交融D.当时金朝的统治最清明

答案 C “天下大治”是中原传统文化对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历史时期的赞誉;

“尧舜”是中原传统文化中理想君主的象征。

金世宗时期被称为“大定之治”,金世宗本人被称为“小尧舜”,反映出北方民族的交融,C项正确。

题组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6.(2020北京丰台区高一期中A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

A.建立元朝B.设置行省

C.统一蒙古D.开凿大运河

答案 C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C项正确。

1271年,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设置行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A、B两项错误;

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

元朝建立后,疏浚了大运河,D项错误。

7.(2020北京朝阳区高一期末)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元史·

地理志》总结道: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朝能够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主要得益于(  )

A.和亲制度B.册封制度

C.朝贡制度D.行省制度

答案 D 元朝对地方进行有效行政管理的制度是行省制,D项正确。

8.(2020天津河北区高一期末)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元朝设立的军政机构有(  )

A.北庭都护府B.宣政院

C.西域都护府D.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

答案 D 结合所学可知,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D项正确。

北庭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的,A项错误;

宣政院是元朝管理全国佛教事宜和吐蕃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B项错误;

西域都护府设立于西汉时期,C项错误。

题组四 元朝的民族关系

9.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下列有关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蒙古族和回族,基本上是在元朝形成的

B.元朝实行“四等人制”

C.色目人指蒙古人、西北和西域各族人

D.元朝后期民族矛盾逐渐减弱,民族融合加快

答案 C 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蒙古族和回族基本上是在元朝形成的,A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元朝将全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实行“四等人制”,B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元朝后期,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民族融合加快,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10.蒙古族入主中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

特别是元朝时,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其“新”主要表现在(  )

A.采取中原地区的先进制度

B.采取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

C.形成了新的文化共同体

D.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

答案 C 题干主要反映的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促进了民族融合,其最主要的表现是新的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故选C项。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1.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

“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

”(自注:

“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  )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答案 D 无论是诗中的“菊”,还是自注里的“重阳”,都表明了女真族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

12.《金史》中记载:

“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这表明金章宗(  )

A.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B.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

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D.开始推行内阁制度

答案 B 材料说明金章宗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在治国理政上很有建树,B项正确。

13.下表是辽、金、宋政权建都情况。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东京(今辽宁辽阳)、南京(今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