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生字标音”似乎超标,但实际运用需要我们安排这样的练习。
这类内容只教不考,老师不必苛求学生给生字标音时十分规范,如果错一点,例如声调位置等,可以寻找机会指导学生发现标调的规则。
本册自读课文仍加了注音,但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尽量丢开拐棍,不可读上行忽略下行。
、认字
1、我主要是结合第二册识字教学目标来谈谈。
在教学目标中提到学习30个常用偏旁。
构成汉字合体字的部件都叫“偏旁”。
在第一单元的“金钥匙”中提示学生开始将学到的常用偏旁列表归类,目的是想让学生从汉字表意的特点入手,积累表意的偏旁,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大概表示的意思,逐渐掌握汉字的规律,最后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为什么要提出学习30个常用偏旁的要求?
主要是为了感悟汉字的特点,领会汉字的造字规律,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形成独立识字能力做准备。
那么要学到什么程度?
主要是要知道名称;
大概了解表示的意思;
能举例说明。
这与写字只知道名称、会书写不同。
、关于认字的方法问题。
截止到第二册,学生已经学过了看图认字、读拼音认字、听读认字、看上下文猜字四种认字方法,应当能独立认读“语文天地”中的现代诗文。
比较起来,看图认字受熟知的事物、口语语汇范围限制,看拼音认读受拼音限制,相比之下看上下文猜字最便捷,其次是听读,所以,“综合运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靠大量实践,不要枯燥地分析字形、字理,有的老师把这些当知识点来教是错误的。
、关于写字230个。
二册的写字目标是指按照正确的笔画笔顺听写下来,兼顾使用和写好。
不要把几方面的要求同时下达,造成沉重的书写负担。
笔画笔顺不能当成科学知识体系来教授,让学生死记许多条条框框;
要立足于硬笔书写。
怎样兼顾使用和写好?
一是加强造句、组词等书写练习,二是通过描红无意接受。
2、识字教学方法建议有四条:
一年级认字的主要方法是听读法和拼音认字。
所谓“听读法”,就是直接听别人读出生字的字音,自己跟着读。
在课堂上,老师读课文,学生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的过程,就是听读认字。
回家或是在外面,问别人“这个字念什么”,也是“听读认字”。
看拼音认字是第一册教学生学会的另一种认字方法。
我们曾反复强调,拼音只是一种识字的工具,不能当文字用来阅读,也不能当学问去教。
第一册务必使学生能够学会认——拼——读,其余的则不必过多涉及。
进入第二册的学习,则应注意拼音和认字互相促进:
通过拼音认字,通过学习生字巩固拼音。
特别是对那些还不能认——拼——读的学生,更要认真给他们补课,统筹安排每一课书重点复习哪个拼音的要点,不要空泛地带读。
如何综合运用听读法和看拼音认字的方法,请老师们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每篇课文生字的情况考虑,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参考用书以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老师们可以参考。
熟练运用指读认字方法。
一年级儿童听力强,记忆力强,很快就能读通背会课文,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认识自己读过的每一个字。
所以,我们在一开始培训时,介绍了指认的教学方法。
具体讲就是:
先听老师读,用手指着老师读的每一个字,随着老师的声音移动手指。
读熟或背会课文,然后缩小语境,摘出词、语或短句帮助学生认,再提出单个的汉字认。
回到课文中,再用手指指着自己读的每一个字。
大约在练习了2~3个月后,基本上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这个方法,认字速度将大大加快。
如果您的学生尚不能自己听读认字,则需认真补上这一课,务必在第六单元以前掌握这个认字方法。
巩固看拼音认字的方法。
拼音认字在一册学生已经学会,二册只是复习巩固,让拼音与认字相互促进,不必过多涉及。
这样,到第六单元为止,每个学生至少能在课堂上独立认字了。
第七单元的金钥匙,开始教学生看上下文猜字。
对于已经认识一些字、有阅读基础的人来说,看上下文猜字是一种最经常运用的认字方法,虽然它不大可靠。
事实上,学生读书遇到那些渗透性识字的生字,都在“猜”。
猜字的过程,是调动已有的知识推知新知识的过程,对促进儿童的思维能力有益。
第一步是让学生“猜”起来,大胆猜,先不讲究猜得对不对。
教学时,可找出一段课文,老师先不范读,让学生自读,用铅笔画下自己不认识的字,然后看上下文猜,拼音熟的学生可以把猜的字音标在画出的字上。
然后再听老师读课文,看猜得对不对。
一开始不要猜太多的字,太生的字。
逐渐加大猜字量。
学生所猜的字,通常都不在生字表内,老师不要抓猜的结果,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第十单元的金钥匙,对看上下文猜字的方法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即和“看拼音、听读的方法结合起来用。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无论老师强调多少遍,哪怕让学生背下来,也不能说明学生就“学会”了,需要反复实践,反复练习,真正形成能力。
“拼”和“问”是需要条件的,从人们的实践看,运用这三种认字方法的顺序大体是:
先猜,再拼,还不行就问。
老师可教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自己认字:
先自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字,看上下文猜。
对猜得没有把握的字,看课文下面生字表的拼音,认读;
或者查后面的渗透性识字表,看注音。
也可以猜完后同桌互读,纠正自己猜得不正确的字。
实在吃不准,问老师;
有的字老师可以组织全班一块儿学习。
整个过程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
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老师逐步撒手放开,使学生学会“怎么做”。
这个进程大约到第十三单元完成。
有些字,学生自以为认识了,读书时没有画下它们,实际上他并不认识。
这些字他也是“猜”的但没猜对,自己又没有意识到。
同桌互读,小组检查读书,可以把它们查出来,由同学纠正错误的读音。
这也是综合运用上述认字方法的学习活动,对查缺补漏、补习回生字、照顾学生差异都是必要的措施。
第十四单元,是集中识字单元,实质上是开始进入部首识字。
学生将学习五个常用偏旁,利用这五个偏旁推知生字。
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感知汉字是有规律的。
初步接触字理识字。
学生学习字理,不可能一步到位,老师也不应该追求讲深讲透讲全,是适“度”,要以学生既能学得会,又不感到很困难为准。
本册没有使用形声字、会意字的概念,没有提出“部首”和“形旁”,没有涉及声旁的内容。
请老师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不要任意增加学习内容和加深学习难度,使师生都感到吃力。
当然,如果您的学生基础打得好,悟性也好,您尽可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放他们展翅飞翔。
3、识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全册认字教学方法仍以整体听读认字和看拼音认字为主。
因为这只是“初学”,学生能“感知”即可,不要求学生会运用这些知识,三册才重点学习根据汉字规律识字。
五个偏旁所表示的意思,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让学生享受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切实对汉字的特点有所“感”,而不只是有所“知”,老师不要急于把结论给学生。
认字教学活动、认字手段的选择应符合儿童学习的心理。
认字教学活动、认字手段、教学方式的选择,应符合儿童学习心理,适合儿童学习进程的需要,不要在形式上搞花架子,弄得老师很累,对教学却起不到很大促进作用,组织不好,还耽误时间,影响学生学习。
教师用书后面,附了一篇《识字教学游戏》,供老师参考。
认字教学可与课文学习、写字及其他语文活动结合起来进行,频繁单调的学习会使学生厌倦。
反过来说,写字及其他语文活动也可以渗透认字的教学。
我们让学生认的,都是最常用的汉字,这一课学不会,后面还有机会继续学习。
再说,每个学生认字的心理轨迹是不同的,只要期末时能达到教材后面生字表划定的底限,就都是学习的成功者。
要用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教学,大体上说,识字教学的方法有:
自学时,可以看上下文猜,问同学,看了文后生字条的拼音。
课文出现了,但教材没有要求会认的字,可以由老师带读,但不检查。
带有学过偏旁的字,可以尝试看字形分析字义。
意义比较虚的生字,如“于”“何”“肯”,不要离开词语或句子学。
学生生疏的书面语,如“轻柔”“珍贵”“苦恼”,也要整个词语一起学……这些意见不一定对,或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生,仅供参考。
千万不要把本文讲的内容当知识点传授,不要用强化记忆的办法教学,而应当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认字的实践中学会认字。
、让学生多实践,不要追求一步到位。
现在不少老师还是讲得太多,一个字要讲半天它是怎么构成的,每一笔应该怎么写。
教学的过程还是老一套:
讲→训练。
能不能换一换:
实践→认识→实践?
我们学的是常用字,复现率高。
应提倡把时间交给学生!
而很多老师习惯于出练习,反复读、听写,把识字的学习搞得很单调枯燥。
人们学习的动力来自于什么?
识字应当与运用结合,在阅读和习作中认字写字,在阅读和习作中反复练习,才“有意思”。
一步到位还体现在写字方面。
学生总要先“会写”,把字写对,才能顾到怎样把字写好。
可是不少老师教学时却一开始就要求每一笔都要长短合适,笔画间搭配匀称,这是强人所难。
《课标》的基本理念: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实验区的老师们都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了,这是很大的进步。
独立识字的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的。
把它当知识传授,就偏了。
、上好第14单元。
集中识字不但识字量大,而且有质的提升。
抓好一“悟”一“用”两个环节。
这两个环节老师绝不能包办代替。
没有课文,要组织多种活动和游戏。
阅读教学
A指读的问题。
一年级学生指读的必要性:
注意力、认字、手的功能
但是这种指读是随文识字的学习方法,还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没有释义、理解、欣赏。
要把指认与阅读分开来。
认字时用手指帮助,读熟了,立起书来朗读。
指读虽然有好处,但必须逐渐放弃,因为眼睛扫描总比手指移动快,每分钟默读500字,大脑可留下90%的信息;
指读每分钟就算200字,只能留下10%。
所以《课标》上说要“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但是这是全学段的目标,不能一步到位。
本册为过渡,或借助手指但不出声,或小声但不用手指阅读课文。
下学期要求练习默读。
B课堂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都在发生变化。
但是有的教师虽然不再满堂灌,却又开始满堂问。
许多时候基本上是老师用问题循循善诱,一定要把教师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都说明白了,才善罢甘休。
比如,某个词语的意思,某个字的字理,某篇课文蕴涵的道理等等。
殊不知,教材内容是有限的。
教材只是体现一种教育思想的工具,只是教授语文的例子。
所以,不能把教材看成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更不能看成是对教学内容的限定。
教材是学习的向导,是开阔视野的镜子。
使用教材的目的是见木知林,所以我们不能把一篇课文嚼烂了,喂给学生;
更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作为唯一的标准强加给学生。
我们的课堂同样需要再有一个进步,就是阅读多元化,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个人感受。
如何以教材为核心,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人文精神;
如何发挥老师的导向作用,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是应研究的问题。
今天的优秀教师,再也不仅是忠实圆满地教授规定内容的教师,而且应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的教师,是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的教师,是将促进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的教师。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个别朗读与全员训练
2、读喜欢的句段与读全文
3、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与规范要求,良好习惯的培养。
、语文综合活动
语文综合活动与课堂上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设置的活动、游戏内涵是不一样的。
前者强调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体现开放性,向课外延伸,选择性更强;
后者是依照老师的思路进行,老师主观能动作用为主,立足于完成某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
二者都需要。
现在的问题是前者轻,甚至被忽略;
后者重,有代替前者的势头。
所以有必要强调“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
活动的要求,重在参与。
参与的内容和方式,可以因人而异,不强求一律。
比如举办《春之声》诗歌朗诵演唱会,不必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唱歌朗诵,可以布置教室,找朗诵材料,找配乐材料,布置教室,做评委等。
活动不应走过场,只图热热闹闹。
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有的需要提前布置;
如果开学初与学生一起规划几个活动更好。
活动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具体表现在:
一是提供条件,二是保证安全,三是教给方法,不要包办代替,四是交流如何评价学生,五是直接进入活动。
、口语交际
我们在一册培训时讲过,这套教材,口语交际走的不是人为地设置一个情境的路子,而是以全部的语文学习活动作为口语交际的情境。
要留意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学生交际的问题,并给以指导。
比如评议朗读,比如小组学习认字。
否则《课标》中口语交际的目标将坐地化为乌有。
、写话
《课标》:
“对写话有兴趣……”研究认为,儿童写、表达的愿望很强烈,甚至早于阅读,如果教学使学生感到写很难,丧失了兴趣,教学就是失败的。
为了激发学生“写”的兴趣,教材从多方面创设情境,引个头,扶一把,比如续编谜语,用自己的想象替换课文部分句段,仿写课文某一段,续写故事,等等。
两年的实践证明,学生非常愿意做,做得也非常好。
但存在问题是:
学生创意多,说得好,但是很多字还不会写,怎么办?
.画图。
.注拼音。
.空着,请家长或老师填上。
.暂时空着,过一个月半学期自己补一次。
老师们还可以再想一些办法。
原则是,不要因为有不会写的字而压制学生表达的愿望。
激发和保护学习的积极性总是第一位的。
要鼓励学生们自己学写字,把学写字与表达结合起来。
以往写字就是写字,非常单纯。
练习与使用脱节,学生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高效果。
一旦发现学生有主动学写字的行为,哪怕是个别的,就要大力表扬推广,使大家都来这样做
、金钥匙系列
不要把金钥匙的提示当作知识点讲,并要求学生记住,而应当注重实践,实践,再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金钥匙讲的内容,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册金钥匙侧重阅读能力、认字方法、自检三方面的内容。
阅读能力从看插图、想象、加手势几方面培养,旨在使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
以往阅读教学,发现不少学生读了,背了,很用功,但是不知所云,连问题也提不出来。
说明是无效阅读。
与教育有很大关系——重结果忽视过程,重答案忽视心理感受,重讲解忽视涵咏,重传授要点忽视方法习惯……因此,要注重实践。
认字方法主要是看上下文猜字。
一年级学生自检的目标,还是养成“经常回头看”的习惯。
这是本教材的特色,注意了自审能力的培养。
回头“看”看什么?
要从三个维度检查,不能用应试教育的观点衡量,如“你学习语文是否快乐”重在感情。
自检水平是逐渐提高的,不能要求一年级学生能有自知之明,老师不要去纠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