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4242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Word文件下载.docx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紫苏子紫苏叶及紫苏梗Word文件下载.docx

紫苏梗有孕激素样作用及干扰素诱导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

(1)紫苏叶:

为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药材性状:

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4~11cm,宽2.5~9cm。

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带嫩枝者,枝的直径2~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功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中医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2)紫苏梗:

为紫苏的干燥茎,药材性状:

呈方柱形,四棱钝圆,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棕色,四面有纵沟及细纵纹,节部稍膨大,有对生的枝痕和叶痕,体轻,质硬,断面裂片状,切片厚2~5mm,常呈斜长方形,木部黄白色,射线细密,呈放射状,髓部白色,疏松或脱落,气微香,味淡;

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经;

功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中医临床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3)紫苏:

为紫苏的干燥嫩枝及叶,味辛,性温;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中医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4)苏头:

为紫苏的根及近根的老茎,又名紫苏兜;

干燥的根头上有须根,但末端多已折断,地上茎秆长约3~5cm,自切口的断面可见白色髓心,有紫苏香气,但不甚浓;

本品味辛,性温,归肺、脾经,功能祛风散寒,祛痰降气,中医临床用于咳逆上气,胸膈痰饮,头晕身痛及鼻塞流涕,外用洗疮;

(5)紫苏苞:

为紫苏的宿萼,用于血虚感冒。

紫苏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原名“苏”。

谓“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

”《本草图经》曰:

“苏,紫苏也。

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

叶下紫色而气甚香,夏采茎叶,秋采实。

其茎并叶,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气方中多用之。

实主上气咳逆,研汁煮粥尤佳,长食之,令人肥健。

若欲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大良。

谨按《尔雅》谓苏为桂荏。

盖以其味辛而形类荏,乃名之。

然而苏有数种,有水苏、白苏、鱼苏、山鱼苏、皆是荏类。

白苏方茎,圆叶不紫,亦甚香,实亦入药。

鱼苏似茵陈,大叶而香,吴人以煮鱼者,一名鱼(艹舒切)。

生山石间者名山鱼苏,主休息痢,大小溲频数,干末,米饮调服之,效。

”又云:

“水苏,生九真池泽,今处处有之。

多生水岸傍,苗似旋覆,两叶相当,大香馥,青、济间呼为水苏,江左名为荠苧,吴会谓之鸡苏。

南人多以作菜。

主诸气疾及脚肿。

江北甚多,而人不取食。

又江左人谓鸡苏、水苏是两种。

陈藏器谓荠自是一物,非水苏。

……亦有石上生者,名石荠苧,紫花细叶,高一、二尺,味辛,温,无毒。

主风血冷气,并疮疥,痔漏下血,并煮汁服,山中人多用之。

紫苏种子化学成分:

含蛋白质17%、油51.7%,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亚麻酸56.8%、亚油酸17.6%。

谭亚芳等对紫苏子油进行脂肪酸组成的分析,共鉴定出6种脂肪酸,分别是软脂酸(5.91%)、亚油酸(7.03%)、α-亚麻酸(84.50%)、硬脂酸(2.40%)、花生一烯酸(0.06%)、花生酸(0.10%)。

紫苏子油中所富含的α-亚麻酸为ω-3系列多烯不饱和脂肪酸,由于该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不能自身合成,必须靠食物供给,故称为必须脂肪酸。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ω-3系列多烯不饱和脂肪酸在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上起着特殊作用。

辉国均等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紫苏子中萃取出脂肪酸,通过GC-MS分析,从中分离鉴定了12个脂肪酸成分,占总脂肪酸的99.91%,α-亚麻酸为其主要成分,占 

73.46%。

其中棕榈油酸、十七酸、十九烯酸、十九酸、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一烯酸、花生酸(二十碳酸)、二十一碳酸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到。

紫苏子是目前发现最丰含α-亚麻酸的植物资源,CO2-SFE 

法能使油中α-亚麻酸含量提高到73.46%,比传统的溶剂法(石醚法)和压榨法提高3.69%~4.25%。

α-亚麻酸ω-3系列多烯不饱和脂肪酸,是新近才发现的,并于1990年3月23日在华盛顿召开的关于《ω-3系列脂肪酸国际会议》上确定的、对人类健康非常有益的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它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具有抑制癌症的发生和转移作用。

而亚油酸等ω-6系列的脂肪酸,最近有许多学者认为,人体没有特意补充的必要,因为正常饮食中已超出所需量,目前已出现亚油酸系列过剩的症候群,且本研究中CO2-SFE法又未提取出亚油酸。

加之,本CO2-SFE法所得到的紫苏子油无任何残留溶剂,这将会给生产更有益人体健康的、高质量的紫苏子油产品提供参考。

紫苏挥发油中的有效成分为紫苏醛,具有抑菌作用;

白苏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紫苏酮,可导致肺气肿。

由此可见,二者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有很大差异,但其脂肪油的成分则甚为接近。

 

紫苏叶含挥发油,其成分主要有紫苏醛、柠檬烯、β-丁香烯、香柑油烯及芳樟醇、紫苏醇-β-D-吡喃葡萄糖苷、紫苏苷B,C及1,2-亚甲二氧基-4-甲氧基-5-烯丙基-3-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

紫苏地上部分含紫苏酮、异白苏烯酮、白苏烯酮、紫苏烯、亚麻酸乙酯、亚麻酸、β-谷甾醇。

潘炯光等从白苏叶、苏梗、苏子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5个化合物,包括单萜、倍半萜、醇、醛、酮、酸、酯等类成分。

苏叶、苏梗挥发油所含成分较多,有不少成分为两者所共有,但苏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紫苏醛、β-丁香烯和柠檬烯,而苏梗挥发油则为紫苏醛、十六烷酸和紫苏醇。

苏子挥发油所含成分较少,不含紫苏醛,其主要成分是亚油酸、油酸和十六烷酸。

王玉萍等对紫苏类中药的化学、药理研究作概括性综述。

将大量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结果紫苏类的化学成分可分为挥发油、植物甾醇、酚酸、黄酮、脂肪酸和苷类;

药理有解热、抗微生物、止呕、中枢抑制、抗肿瘤、止血、降血糖、降血脂、抗炎、抗过敏等活性。

紫苏类的化学、药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有效成分和相关药理活性还待进一步研究。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1)野生紫苏,又名苏菅、蚊草、尖紫苏、野紫苏、青叶紫苏;

茎方柱形,直立,有分枝,具紫色细毛,叶卵形或圆卵形,长4.5~7.5cm,宽2.8~5cm,先端渐尖,边缘有粗钝圆齿状牙齿,两面深紫色,均平坦,不皱曲,被疏厚毛,沿叶脉较密,叶柄紫绿色,花紫红色,2唇形,果萼小,长4~4.5mm,小坚果褐色至土黄色,直径1~1.5mm;

分布于河北、山西、宁夏、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均为野生,功效与紫苏相似;

(2)青面紫苏,叶平坦,具圆齿状锯齿,下面具紫色斑纹,花紫色,全草有香气;

(3)皱紫苏,又名回回苏,茎紫色或绿紫色,圆角四棱形,具有紫色关节的长柔毛,叶柄长2.5~7.5cm,有紫色或白色节毛,叶卵形或圆卵形,长4~12cm,宽2.5~10cm,先端突尖或长尖,边缘具尖锯齿,基部圆形或广楔形,皱曲,全部深紫色,有香气,花紫色,小坚果类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8~1.2m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具网纹皱状隆起,与网间均呈暗褐色,其上均有深褐色点状物;

分布几遍全国,江苏称其为红苏、红紫苏,功效与紫苏相似;

(4)鸡冠紫苏,又名回回苏、花紫苏、繸边皱紫苏;

植物体常被短柔毛,叶皱曲,全部深紫色,其主要特征在于边缘繸状(流苏状)或条裂状,形如公鸡冠,故有鸡冠紫苏之称;

江苏、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均有栽培,功效与紫苏相同;

(5)白苏,又名臭苏、山紫苏、白紫苏、假紫苏;

干燥茎称白苏梗,圆角四方形,四面有槽,表面黄绿色,易折断,断面木部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气香,味微苦辛;

干燥果实称白苏子,卵形或略呈三角形圆锥体状,长径2.5~3.5mm,短径2~2.5mm,表面灰白色至黄白色,有隆起的网纹,果皮质脆,易压碎,种仁黄白色,富油质,气微香,嚼之有油腻感;

南北各地多有栽培,也有野生于村边路旁、山坡者,在江苏、四川等地与紫苏梗同等使用,并通称为苏梗;

干燥果实称白苏子,四川、贵州等地与紫苏子同等入药;

叶称白苏叶入药;

(6)据记载,尚有橘叶紫苏(叶绿色而两面略带紫,并具紫色脉纹,有香气)、斑纹皱紫苏(贵州)、青面皱紫苏(叶绿色,下面多少带紫色,皱曲)等在一些地区使用;

(7)水棘针(唇形科),分布于华北、西北及吉林、辽宁、山东、安徽、河南、湖北、四川、云南;

全草止痢,止泻,健脾,消食;

吉林称其为细叶山紫苏;

(8)风车草,茎高20~80cm,被向下的短硬毛,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5.5cm,上面被极疏的短硬毛,轮伞花序多花,半球形,花萼狭筒状,长约8mm,花冠紫红色,长约1.2cm,二唇形;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苏、河南、四川,全草用于感冒,中暑,痢疾,肝炎,急性胆囊炎,痄腮,目赤红肿,疔疮肿毒,皮肤瘙痒,妇女各种出血,尿血,外伤出血;

河北称其为紫苏;

(9)毛萼鞘蕊花,分布于台湾、贵州、云南;

全草用于感冒,肺痨咳嗽,咯血,肺痈,也用于止血,接骨;

云南称其为岩紫苏、白花紫苏;

(10)金耳环,又名假紫苏、小彩叶紫苏,茎肉质,高30cm许,方形,淡红色,有节,密被短毛,叶对生,三角状卵形,边缘具青色或淡黄色圆齿,基部截形,上面中间暗红色或淡青黄色,被疏短毛,叶柄长1.5~4cm,淡红色,密被短毛,总状花序顶生,花淡蓝紫色或带白色,萼钟状5裂,花冠唇形,雄蕊4,2强,小坚果平滑;

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全草清热解毒,用于疮疡;

广西称其为小洋紫苏;

(11)五彩苏,又名锦紫苏,原产印度尼西亚爪哇,全国各地园圃普遍栽培;

叶消炎,消肿,解毒,用于蛇伤;

广东称其为洋紫苏、彩叶洋紫苏;

(12)小五彩苏,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野生或栽培;

全草用于疮疡,疥疮;

广东称其为洋紫苏、假紫苏;

(13)紫花香薷,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广东称其为假紫苏;

(14)东紫苏,高10~25cm,全株密被柔毛,茎方形,自基部分枝,丛生,直立或基部稍顷斜,表面绿色或带有紫色,单叶对生,叶片线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1.5~2.8cm,宽0.4~0.9cm,先端钝或稍尖,基部楔形,上半部叶缘具圆齿,叶柄长1.5cm,穗状花序顶生,由数层生长在苞腋的轮伞花丛组成,每轮有花2~4朵,花冠2唇形,浅红紫色,密生白色长毛,上唇3裂,下唇稍长,小坚果4枚;

分布于贵州、云南,全草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身痛,咽喉痛,虚火牙痛,乳蛾,消化不良,目赤红痛,尿闭,肝炎;

嫩尖可代茶饮,清热解毒;

(15)香薷,除青海外,全国均有分布,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福建称其为山苏子;

(16)密花香薷,分布于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

全草发汗解暑,利水消肿;

四川称其为野紫苏;

(17)野苏子,分布于浙江、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全草用于发表,代紫苏入药;

云南称其为野苏;

(18)异叶香薷,分布于云南;

本品与东紫苏E.bodinieri 

多混用;

(19)耳齿紫苏,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贵州;

枝、茎、叶功效同紫苏P.frutescens;

(20)鼠尾香薷,分布于四川、云南,全草止咳,解表;

云南称其为香紫苏;

(21)广防风,又名假紫苏,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全草祛风解表,理气止痛;

(22)鼬瓣花,分布于东北、西南及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湖北;

全草发汗解表,袪暑化湿,利尿;

黑龙江称其为野苏子;

(23)尾叶香茶菜,分布于东北;

全草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骨折,创伤出血,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吉林称其为野苏子;

(24)毛叶香茶菜,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河南、湖北、四川;

叶解毒,活血,健胃;

河南称其为山苏子;

(25)蓝萼香茶菜,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

全草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乳蛾,胃脘痛,乳痈,癌症(食道癌、贲门癌、肝癌、乳腺癌)初起,经闭,跌打损伤,关节痛,蛇虫咬伤;

吉林、辽宁称其为山苏子、野苏子,东北称倒根野苏;

(26)瘿花香茶菜,分布于四川、贵州;

全草解表散寒,清热化痰,消痈肿;

四川称其为野苏、(白)野紫苏;

(27)黄花香茶菜,分布于陕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云南峨山以其为土苏子或野苏子;

(28)香薷状香简草,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全草用于风湿痹痛;

广西称其为山紫苏,湖北个别地区误作苏梗及苏子药用;

(29)华西龙头草,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全草用于风寒感冒;

贵州称其为红紫苏;

(30)走茎龙头草,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

全草用于风寒感冒,外用于蛇咬伤,疮疖,湿疹;

(31)峨眉冠唇花,分布于四川,称其为大叶紫苏,为其特有药用植物,全草芳香,化浊,理气;

(32)小花荠苎,干燥果实直径0.5~0.77(~1.18)mm,表面黄褐色或褐色,果皮薄,外覆波状角质层纹;

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一些地区以其干燥果实充紫苏子;

(33)石香薷,干燥成熟果实近球形,直径1.2~1.25mm,表面棕色,有粗网纹和深穴状雕纹,果皮厚,果柄明显,略呈扇形,顶端有5齿,每齿中央有凹穴,果柄痕上有白色晶状物;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四川、贵州,一些地区以其果实充紫苏子;

(34)小鱼仙草,干燥果实呈类圆形,较紫苏子小,直径0.85~1.05mm,表面黄褐色或褐色,具细网纹,果皮薄,角质层纹隐现,果柄脐扇形,其上有少量白色晶状物(解剖镜下),气无;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一些地区以其果实充紫苏子;

(35)杭州荠苎,干燥果实卵圆形,长1.75~2mm,表面具粗网纹和深穴状雕纹;

分布于浙江,全草解表,清暑,和中,解毒;

一些地区以其果实充紫苏子;

(36)石荠苎,干燥成熟果实呈卵圆形或类球形,较小,直径约 

1mm,表面灰褐色,具细网纹,无深穴状雕纹,网间隙浅凹,果皮薄而脆,易压碎,果柄脐扇形,褐色,其上有白色晶状物(解剖镜下),微香;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吉林、辽宁、北京、陕西、甘肃、四川、贵州;

(37)苏州荠苎,干燥成熟果实充紫苏子,直径1~1.2mm,表面黑褐色,有细网纹,果皮薄;

分布于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

(38)多苞糙苏,分布于云南,昆明称其为野苏子或香苏;

全草用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风痰壅盛,痿痹不仁,白癜风,眉发脱落;

(39)丽江糙苏,分布于云南,称其为香苏、野苏子,为其特有药用植物;

全草用于口眼歪斜,风痰壅盛,痿痹不仁,白癜风,眉发脱落,带下病;

(40)大叶糙苏,又名野苏子,茎高80~100cm,疏被向下的短硬毛,叶宽卵形,下部茎生叶长9~15cm,具长5~7cm的柄,向上渐变小而成苞叶状,苞叶心形、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叶片薄纸质,上面被极疏短硬毛,轮伞花序多花,彼此分离,花萼筒状,长8~10mm,花冠粉红色,长约2cm,小坚果顶端被短柔毛;

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根用于无名肿毒,疮疖;

辽宁称其为山苏子;

(41)糙苏,分布于华北及辽宁、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

内蒙古称其为山苏子;

(42)荔枝草,又名土荆芥、沟香薷、雪见草,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普遍分布,地上部分清热,解毒,凉血,利尿;

江苏称其为黑紫苏;

(43)荫生鼠尾草,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安徽、四川,全草凉血、止血、活血,种子调经活血;

河北称其为山苏子;

(44)毛水苏,茎直立,方形,通常不分枝,四棱粗糙,叶对生,有短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心脏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锯齿,上面皱缩,脉具刺毛,花数层轮生,多数集成轮伞花序,顶端密集成头状,萼钟形,5齿裂,花冠淡紫红色,筒状唇形,上唇圆形,全缘,下唇向下平展,3裂,具红点,雄蕊4,2强,小坚果倒卵圆形,黑色,光滑;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全草疏风理气,止血消炎;

云南称其为野香苏,湖南称野紫苏;

(45)安龙香科科,分布于贵州、云南,全草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脘腹胀痛;

云南称其为野苏子;

(46)血见愁,又名假紫苏,草本,高30~70cm,茎四棱,下部卧地生根,上部直立,有分枝,秃净或嫩枝被疏毛,单叶对生,叶片卵形或矩圆形,长3~6cm,宽1.5~3cm,纸质,先端短尖,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基部楔形,叶柄长1.7~3cm,腋生及顶生的疏散分枝总状花序长2.5~5cm,萼钟形,宿存,5裂,花冠淡红色,雄蕊4,突出,花药2室,雌蕊1,小坚果4枚,圆形,径约1mm,黄褐色;

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全草凉血止血,散瘀消肿,舒筋活络,解毒止痛;

(47)毛麝香(玄参科),干燥全草长20~30cm,茎粗约2~4mm,有分枝,外表黑褐色,有浅纵皱,被疏长毛,质坚易折断,中空,稍呈纤维性,叶极皱缩,上面黑褐色,下面浅棕褐色,被柔毛,密具凹下的腺点,花多已结果,萼宿存,茶褐色,5裂,其中1裂片显著长大,蒴果茶褐色至黄棕色,气香浓烈,味稍辣而凉;

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全草祛风湿,消肿毒,行气散瘀,止痛止痒;

据马利飞等报道,近年来市场上发现有用本品切成段混杂在紫苏中出售,二者在外观性状上较易混淆,但两者茎的横切面组织特征和叶的粉末特征差别较大,紫苏茎横切面厚角组织增厚较多,不规则,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无髓腔,而毛麝香的厚角组织增厚较规则,径向壁增厚较少,无淀粉粒,叶的粉末,紫苏有簇晶、腺鳞而毛麝香没有,但有石细胞;

(48)紫苏草,分布于江苏、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全草清热凉血,清肺止咳,解毒消肿;

(49)楮实子(桑科),果实长2~2.5mm,直径1.5~2mm,外表面黄红色至黄棕色,一侧具凹下的沟纹,另一侧显著隆起,呈脊纹状,基部具残留的果柄,剥落果皮后可见白色充满油脂的胚体;

新疆石河子个别药店有将其误作紫苏子付与病家;

(50)黄麻(椴树科),又名天紫苏,长江流域以南亚热带地区栽培甚广,叶理气止痛,排脓生肌;

(51)菟丝子(旋花科),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及河南、湖南;

个别地区有将其混入紫苏子内药用;

(52)叶底红(野牡丹科),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全株用于吐血,经闭,跌打损伤,小儿疳积,外用于烧、烫伤,疥疮;

(53)蜀羊泉(茄科),又名野苏子,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全草用于咽喉肿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