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中新课程》复习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3684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高中新课程》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走进高中新课程》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走进高中新课程》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走进高中新课程》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走进高中新课程》复习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高中新课程》复习题Word格式.docx

《《走进高中新课程》复习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高中新课程》复习题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高中新课程》复习题Word格式.docx

首先,在课程知识的构成方面,主要发达国家都划分出一些基本的学习领域,规定了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为高中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增加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

强调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是国际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特征。

最后,增加新的课程。

增加新的课程,完善课程结构是不少国家推行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3、对高中课程的内容做出改革

首先,体现在强化外语能力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外语能力对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高中生的学习经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再次,国际高中课程改革仍然强调高中教育的基础性。

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养成仍然是各国高中教育关注的一个目标。

它体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追求,即: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对高中课程的管理制度做出改革。

当前,国际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基本趋势是强调课程管理的分权化,致力于赋予每一所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在课程管理上的自主性。

在具体的管理方面,国际高中课程改革强调实施学分制管理,而且极规定了修业年限,有规定了休习学分的数量。

其最大优势在于增进课程对高中生的适应性,是高中生修习课程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的空间,使学生获得更为自主学习的权利,从而赢得个性化的发展。

二、国际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在高中课程目标方面

强调奠定高中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能力,养成其人生规划能力,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并形成健全人格。

2、在高中课程内容方面

各国都注重高中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沟通,关注高中生的学习经验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由此强调实践与活动体验的综合活动学习领域很受重视。

3、在课程管理方面

各主要国家通过规定基本的学分数与毕业要求而对课程的修习时间和课时分配做出限制。

体现出课程管理的日趋民主化与细腻化,有利于发挥管理的教育功能。

三、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

1、重新界定高中教育的基本目标,培养新型的高中毕业生

高中课程改革在总体目标上要使高中教育超越教育工具化的倾向,由纪政和高中教育为升学和就业作准备的双重功能,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应致力于改变这种教育精英主义的倾向,通过调整高中教育的目标而让每一位高中生都走向成功。

2、强调高中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统一和融合

高中课程改革应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养成,强调高中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统一和融合,即不能一味地造就高中生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虔诚,还要钱花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改革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改革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是高中课程改革整体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看,多数国家的高中课程评价都包括两部分:

一是校本评价,一是外部评价。

在优化外部评价的同时,各国都强调校本评价的重要性。

第三节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沿革

一、旧课程的改造和社会主义课程的构建(1949—1957)

建国初,课程政策的重要任务就是改造旧课程,创建社会主义课程体系。

同时借鉴苏联的教育经验,全面移植苏联教育模式,确立起了与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课程管理制度。

二、中学课程的曲折发展(1958—197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左”的错误对教育事业干扰很大,是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1966—1976年的十年动乱时期,教育事业全面混乱,高中课程陷入瘫痪。

三、中学课程政策的拨乱反正和高中课程改革(1977—1998)

1978年,制定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仍带有极“左”思潮的印记。

1981年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侧重于文、理两类教学计划。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铺平道路。

1990年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有意识的加大了选修课程的比重。

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是我国第一个同义务教育客人成计划相衔接的高中课程计划。

四、高中课程政策的重大调整(1999年后)

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后,开始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1年先后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四节高中教育的定位于高中课程新方案的研制

一、高中教育的地位

1、对高中阶段独立价值的认识

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在高中阶段,必须重新设置高中课程,调整并重建高中课程结构,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2、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高中教育的任务应定位于奠定高中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力,养成其人生规划能力,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并形成健全人格。

3、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定位

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并形成健全人格。

从国际视角看,高中阶段经历了从精英主义到大众主义的转变的过程,我国的高中教育也要顺应教育民主化和大众化的潮流。

4、中课程的功能

原有的高中课程虽经多次修改,仍存在很多弊端,如课程结构缺乏多样性和选择性,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多样化的要求;

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忽视学生生活经验,不能反映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方法单一,观念落后,应试倾向严重;

追求考试结果,忽视学生发展过程,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

无力担当培养基本素质和健全人格的重担。

二、高中课程新方案的研制

1、专家支持系统与行政领导

2、高中课程方案研制的主要步骤和规划

⑴对高中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

⑵制定新的高中课程方案

从课程结构上,新的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有利于知识的横向整合和纵向深化。

从课程内容上,都规定了必修系列和选修系列的内容,内容的选择和编制要符合以下原则:

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从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方面,首先要合理、有序的安排课程;

其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

再次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最后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⑶广泛征求社会对高中课程方案的意见

三、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教育部规定,高中课程改革要以“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章高中新课程的结构

1.高中新课程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强调课程结构的弹性化,突出高中新课程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

在课程的基本结构方面规定普通高中新课程有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强调科目和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

2.现行高中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首先,课程结构没有体现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性。

其次,传统的课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文理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最后,高中课程结构不能体现各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缺乏必要的统整。

3.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体现基础性,强调课程统整。

体现选择性,突出多样性。

体现均衡性,重视艺术类和技术类课程。

4.普通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新的高中课程结构分三个层次,最上层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块。

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结构。

5.为什么要设置学习领域?

首先,能够更好的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

其次,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最后,设置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既可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可以避免学科目太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设置学习领域的一个根本目的,就在于加强科目之间的整合。

6.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八个学习领域由哪些科目组成?

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

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加的科目。

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生选择。

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7.为什么要设置模块?

首先,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

其次,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最后,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第三章高中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第一节高中新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

一、社会进步需要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制定

1.社会进步的时代特征

(1)全球化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种趋势,也是一种手段,更是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2)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是信息多,信息量大,新知识层出不穷。

要求人们具备信息意识与素养、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信息思维能力。

信息时代下的教育更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3)知识经济

只是经济是相对于人类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简而言之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4)可持续发展

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当前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要因为“应试”而忽视学生终生素养的培养。

(5)个性化

教育也应该以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为己任,并且要为解放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努力。

2.社会进步需要高中课程做相应改革

社会进步要求有大批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

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二、学科内容发展需要现行高中课程做相应改革

(1)学术课程的教学在我国历经多年发展和完善,已形成一定的优势,但其他如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严重忽视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

(2)技术教育课程。

(3)职业教育课程。

(4)学科内容发展需要设置选修课程。

(5)学科课程的发展需要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因此普通高中课程需要做出改革。

这次改革确定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

这种课程结构考虑到了学科发展雪要,既有利于从客观上整体规划课程,也有利于科目间的融合,还有利于调整科目内容的微观结构。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新课程制定提供了依据

1.学生发展内涵要求

(1)面向全体。

面向全体就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

(3)主动发展。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答案;

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磨练;

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拓展。

2.以人的发展为本,呼唤体现学生发展理念的新课程标准

综观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为根本,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的共同追求。

第二节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1.新的高中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突出的表现

一是课程功能发生了转变。

二课程结构发生了转变。

三是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

四是课程设置发生了转变。

五是课程实施发生了变化。

六是在评价方面发生了变化。

学校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形,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纪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经历。

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2.部分学科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见各学科标准一书。

二、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1.高中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

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是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2.确定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

3.突出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建议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6.统一目标要求,弹性指导。

第三节高中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时代性

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会生活和发展、如何把握现实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先进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和取向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基础性

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显著特征。

基础性原则意味着:

第一,高中课程内容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习打好基础,使其具备发展的能力;

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学会共同生活,促进情意和态度的发展。

第二,基础性反映出课程目标是比较低的、有限的,全体学生普遍都能达到的。

第三,高中课程内容应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知识。

第四,高中课程内容应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地域、民族与文化的共同知识与价值。

三、选择性

选择性原则意味着高中课程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本质是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

学生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

第一节高中课程的安排与选课指导制度

一、合理安排高中新课程的总要求

为实现高中三年的课程目标,需要根据如下总要求合理、科学的安排高中新课程。

(一)、在高中三年中对所有课程做出宏观配置

具体来说,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城;

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安排总复习。

(二)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课的同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强调新课程的可选型和适应性。

那么,在强调必修课学习的同时,也要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以体现高中新课程的可选择性和适应性。

为此,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

(三)在学生的管理方面,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高中新课程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管理,学生可以跨班级选修课程。

这样,学生的流动性增大,改变了传统的班级管理形式。

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二、选课指导制度

(一)选课指导制度的涵义与意义

1.涵义:

选课指导制度就是学校为帮助学生选择修习的课程、指导学生为完成学业而建立的一种制度。

2.意义:

(1)选课指导制度是学分制的必要补充。

(2)选课指导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学分制管理的推行。

(3)选课指导制度最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选课指导的原则

1.学生自主自愿的原则

2.必修课优先、力所能及的原则

3.必修课与选修课协调进行的原则

4.学生的重大选择必须经由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同意的原则

(三)选课指导的基本做法

1.学校应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选课指南)。

建设选课指导手册是建立校内选课指导制度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的内容要涵盖如下几点:

第一,要说明毕业要求。

第二,要说明选课的程序

第三,对课程的说明。

具体包括

(1)课程目录和课程名称

(2)课程性质说明

(3)课程内容说明

(4)课时数说明

(5)学分数

(6)教学目标和学习方式

(7)有关考核方面的说明

2.为了使选课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宜建立如下常规制度:

一是学生顾问制度

二是建立辅导员制度

三是建立学生自我管理制度

四是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择课程。

第二节选修制与学分制

一、高中实行选修置与学分制的可行性

首先,当前尊重学生主体性、关照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客观上要求高中教育实行选修制和学分制。

其次,高中生和高中教育的特点允许推行学分制。

最后,我国新的高中课程结构适合实行选修制与学分制。

二、选修制、学分与学分制

(一)选修制与学分制的由来(略)

(二)选修制与学分制的特点与意义

1.选修制与学分制的特点

(1)强调自由选修课程

(2)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3)强调目标管理

(4)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选修制与学分制的意义

(1)从课程本身来看,选修制可以促进学术自由,推动学科发展与学校课程的改进。

(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选修制与学分制推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自立自信的精神。

(3)从管理功能角度看,选修制与学分制体现出课程与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为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个渠道。

二、学分制管理的实施

(一)三个“有利于”

普通高中教育学分制的实施,必须有利于高中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营造良好的高中教育环境,全面提升高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须有利于高中学生个性发展;

必须有利于高中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形成,促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良性激励机制的形成。

(二)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以高中课程改革的“多样化、选择性和个性化”为目标,以高中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核心,以“学校文化和办学传统与优势”为条件,构建高中学分制管理制度和学校实施的保障系统。

2.营造一个开放、主动和受教育者真正参与学习设计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性和研究性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得到最为充分的发挥。

3.推动高中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选择教育”“分类指导”,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能够“找到自我,得到发展”。

第三节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一、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涵义与意义

(一)涵义:

就是指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课程是适合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形态。

它有三个特征:

1.中小学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2.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3.以提高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理论旨趣。

(二)意义:

1.它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

2.它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转变观念,创造性实施新课程。

3.它可以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二、教师的教学研究与研究性教学

(一)教学研究的开展

1.明确问题

2.制定计划

3.收集资料

4.获得结论

5.开展行动

(二)研究性教学的本质

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的整合一方面说明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内在的蕴含着教师的教学是一种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师将批判反思的意识和探究活动纳入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以研究的态度考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学实践的水平。

三、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支持条件(略)

第四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理解

1.教育资源:

指具有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教育实践进行的各种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因素,以及保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环境等条件。

2.课程资源: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课程资源:

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指示等。

(2)狭义的课程资源:

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3.课程资源的类型。

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化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二、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高效、协调与共享

如何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这些原则呢?

首先,对课程资源的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课程资源结构。

其次,重视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三、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键是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以及喜欢的种种活动,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