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3145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3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品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品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品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品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精品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江苏省如皋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不难概括出指的是灌溉工具,最符合的是筒车。

A是耕作技术;

BD虽然也是灌溉工具,但不符合题意。

4.沈括《梦溪笔谈》载: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出现于

A.西汉B.东汉C.南北朝D.宋朝

【解析】据材料“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南北朝灌钢法的特点,故C正确。

两汉时期没有发明灌钢法,故AB排除;

宋朝也不是发明灌钢法的最早时期,故D排除

本题材料的意思是:

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这便是灌钢法,而这项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好此类题目首先要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多运用,多总结。

5.据《中国陶瓷史》记载:

“盖自汉末以来,直至西晋为止……考之史册,陶瓷之业,除一二例外者外,似无多大之进展。

”下列技术进步属于这一时期“例外者”之列的是

A.青瓷的烧制B.青花瓷的出现C.珐琅彩的成熟D.彩瓷的制作

【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时间限制“自汉末以来,直至西晋为止”。

青瓷始于东汉;

青花瓷始于唐宋;

彩瓷始于元代;

珐琅彩的成熟在清朝。

故选A项。

6.史载:

唐代官营丝织业“凡织紝之作有十:

一曰布,二曰绢,三曰施,四曰纱……八曰绮”,反映唐代官营丝织业生产

A.分工细致B.规模巨大C.品种丰富D.供不应求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唐代织作布帛的种类,说明官营丝织业生产品种丰富,而没有提及分工、规模和产品的销售。

故答案选C。

7.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

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可能产自

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

【解析】依据题干“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皇室、贵族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农民个人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才在市场流通,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投放市场,供民间消费,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工场手工业资本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需要掌握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的产品流向和特点。

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8.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

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

由此可见当时

A.商品销售的专业化B.城市经济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手工业生产分工细D.城市经济活动不受官府限制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可知市场出现了专业化的商品销售,故选C。

题干提及的是商业而不是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

BD出现在宋代。

9.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

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比较适合种植经济作物B.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

C.农副产品的商品化D.人们对于外国稻米的喜好

【解析】A项B项与“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来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不符;

从材料“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信息可知当地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农业生产商品化,故C项正确;

D项错误,当时福建进口稻米主要是中国的稻米。

10.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由此可见唐代

A.“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B.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

C.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D.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

【答案】D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草市,草市指乡村定期集市,草市的出现,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排除AC;

题干反映了江淮出现了草市,不能说明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排除B;

根据题干可知草市设于水利交通便利之处,出现了很多富商大户,故选D。

11.日本近代汉学家内藤湖南说: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

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文中“宋代发生的商业革命”包括

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③出现了区域性的大商帮

④“日中为市”的时间限制被打破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明清时期出现区域性的大商帮,徽商、晋商为代表,所以③不是“宋代发生的商业革命”的表现,其余选项都是宋代出现的现象,故选C。

12.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当时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农村商品经济相当发达D.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

【答案】B

【解析】题干大意是:

一个妇人每天纺棉三两,一个月能够纺出二匹布,连续纺织几个月,可以提供几个人的生活用度,剩余的或者换成钱来买米,或者缴纳赋税。

题干信息并未就农本商末观念的变化展开论述,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这是其封闭性的体现,但从“换钱易粟”来看,小农经济又有对外交流、交换的成分,并非是完全封闭的,故B项正确。

仅仅从一个个例无法看出商品经济是否发达,故C项错误。

家庭手工业一直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存在,仅仅从题干无法看出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故D项错误。

13.《春秋谷梁传》记载:

“初者,始也。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文献中的记载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被废除B.实际承认土地私有

C.法律上确立私田地位D.土地兼并开始出现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初税亩就是田公除去公田私田之分,而在每亩收成中抽取十分之一的收成”,反映出土地私有化发展的趋势,故选B。

AC出现的标志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D项出现在战国时期,并且题干没有体现。

14.《吕氏春秋》写道: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这表明战国时期

A.土地公有制仍占主导地位B.“铁犁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土地私有调动生产积极性D.政治动荡引发土地制度变革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可知土地私有化后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所以C正确;

ABD材料没体现。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私有

15.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此观点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B.农民封建地租的沉重

C.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

本题考查阅读史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题干中引文主要反映了古代投资置办产业以购置田地为主,经商的次之,开典当铺的又次之,由此分析可知材料实质上主要反映出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导致的的社会背景,因此A符合题意。

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

16.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

其影响是

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加快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材料是“海禁”政策的表现,“海禁”政策的实行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所以答案为D项。

倭寇问题在明朝已经解决,排除A项;

沿海不以农业生产为主,故将边海居民移入内地,对当地农业生产没有太大影响,B项错误;

C项与史实不符,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本题考查清代的海禁政策。

明清之际,西方殖民势力已经东来,满清入关后,东部沿海的抗清势力比较强大,清朝统治者担心这些力量会给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长期实行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长期被外国商人垄断,使中国日渐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和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17.某位欧洲航海家的临终遗言说到:

“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到达印度……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而被摩尼康谷人称为赤潘哥的小西班牙。

”该航海家应该是

A.达·

伽马B.麦哲伦C.哥伦布D.迪亚士

“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到达印度”、“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反映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历史事件。

故C正确。

达伽马航行到达印度,排除A;

麦哲伦于1517年开始航行,他及其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排除B;

迪亚士向东航行到达好望角,排除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

【名师点睛】正确评价哥伦布

对哥伦布的评价应本着客观、全面的原则,既要看到哥伦布对增强世界各地交往的贡献,也要看到其作为殖民者的罪恶的一方面。

作为开拓者,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将全球连成一体,使世界贸易空前扩大,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大贡献,推动了西欧和世界的进步。

作为殖民者,哥伦布对美洲人民进行了野蛮的侵略和屠杀。

此后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了长期而又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18.葡萄牙人从东方所进口的香料从1501年的4万镑上升到1503年至1506年平均每年230万镑。

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好望角B.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C.达伽马开辟了到印度的航线D.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葡萄牙的远航,哥伦布和麦哲伦都是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排除BD;

迪亚士只到达了非洲南端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东南亚是许多重要香料的主产区,开启了欧洲与印度、东南亚的直接商业往来,A错误,C正确。

19.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

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C.金银大量流入欧洲物价上涨D.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1640—164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产量比1600年—1609年大幅下降。

联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贸易中心也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故A项正确。

材料中仅反映了意大利毛纺布年均产量的下降,不能推断出经济发展缓慢,故B项错误。

金银大量流入欧洲物价上涨指的是价格革命,故C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提到该现象与科技有关,而且当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开始,英法还没有重视技术的革新,故D项错误。

解答此题要注意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开始全球的商业联系;

商贸中心转移,各国商业地位变化。

价格革命是指由于美洲大量金银流入欧洲,欧洲金银货币剧增,形成“通货膨胀”。

它促进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而收取货币地租的封建主财富相对贬值,走向衰落。

20.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的经济都发生了变化。

由于欧洲与世界的贸易联通,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包括人种、商品、技术、观念,我们将这种变化称为“哥伦布大交换”,以此来纪念克里斯特夫·

哥伦布。

该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

A.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引发了早期殖民扩张

C.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D.推动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解析】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关键因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早期殖民扩张,但题干没有体现,排除B;

根据“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交换开始了,包括人种、商品、技术、观念”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C正确;

D指的是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

21.下图反映了西欧某国的早期殖民扩张,该国是

A.葡萄牙B.西班牙C.荷兰D.英国

17世纪时,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在非洲,它夺得了好望角;

在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据点,夺得了马六甲和锡兰,并一度占领了中国的台湾。

所以本题选C。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荷兰的殖民扩张。

22.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曾先后活跃于世界舞台上,但到了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导致英国“后来者居上”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的发展B.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增强了英国的实力

C.葡西荷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D.紧邻大西洋的英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17世纪英国通过《权利法案》就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该制度的确立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英国“后来居上”的最主要原因,A项表述与题意相符,正确;

完成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中期,B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外扩张中获得了大量资源,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四国都在大西洋沿岸,D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

23.《新全球史》中写道:

欧洲、印度、加勒比海以及北美都在1756—1763年发生战事,欧洲人、亚洲人和美洲土著人都卷入了这一场“七年战争”。

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为一场帝国大战。

这场战争

A.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开拓市场的表现B.直接导致西班牙丧失海上霸主地位

C.与中国反抗英国统治的战争同步进行D.为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解析】题干所示“七年战争”期间英国工业革命刚刚起步,还没有结束。

故A项错误。

直接导致西班牙丧失海上霸主地位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而代之,故B项错误。

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1775年到1783年,时间并不同步,故C项错误。

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又称英法七年战争,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之间的对立,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英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签订《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故D项正确。

24.下图体现了工业革命机器发明的递进状态。

推动这种“递进状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科学理论的突破B.思想文化的进步

C.政府措施的激励D.市场需求的带动

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发展是市场需求的带动,故答案为D项。

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没有表现出科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排除A项;

思想文化的进步和政府措施的激励均不符合史实,排除BC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

背景

25.“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其主要依据是蒸汽机的使用

A.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B.使工业集中生产成为可能

C.加快了工业革命的步伐D.推动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

【解析】该题目考查的是蒸汽机的使用对工业城市的影响。

蒸汽机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排除A;

工业城市是以工厂为中心形成的城市,而蒸汽机的使用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动力问题,便于工厂的集中,B正确;

CD项的表述不符合题意。

26.某一历史时期“西欧国家在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率先实现了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据此,与这一时期相符的生产组织形式是

A.家庭作坊B.手工工场C.工厂制度D.垄断组织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动力来源率先实现了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中蒸汽动力运用在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领域,解放了人力、畜力,煤炭成为重要的动力资源。

而这一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就是工厂制度,C正确。

AB两项表述都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生产组织,排除。

“手工工场”和“工厂”在组织形式上是不一样的。

前者以手工劳动为主,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组织形式;

后者实行大机器生产,集中生产,分工细致,人成为机器的附庸。

27.据相关资料统计,19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汽车每年只有几千辆,但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的汽车年产量已猛增到50万辆以上。

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电动机的发明和改进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C.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D.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

【解析】本题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考查范围,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主要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汽车产业发展这一现象,汽车产业发展的根源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动力方面的进步。

故答案选B,ACD都不符合题意。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

28.1904年,德国六个大的化学公司成立了两个大卡特尔。

他们集中管理,维持价格,以较少的企业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A.蒸汽机的广泛使用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德国统一的完成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解析】“卡特尔”是垄断组织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错误;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产生后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

德国统一的完成是在1871年,德国统一有利于德国经济的发展,但不是垄断组织产生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错误。

29.阅读下面的英国农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变化表。

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年份

比重(%)

1840

22.7

1860

18.7

1890

10.2

1900

8.4

A.英国农业生产严重萎缩B.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C.英国劳动力向海外转移D.圈地运动使农民涌入城市

30.下图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1870—1913年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种变化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B.比重的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C.英法比重下降说明英法已衰落D.德国比重上升得益于国内市场的统一

【解析】本题为选非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表的能力。

19世纪60年代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其中美、德两国走在世界前列,因此1870-1913年间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上升,而英国在这次改革中相对落后,因此所占比重下降,所以图表中的变化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故A项说法正确。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上升反映国内生产力提高,经济进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强;

比重下降则反映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会相应减少,因此比重的变化将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故B项说法正确。

英法比重相对美德两国来说下降,但在当时英法仍属于欧洲先进国家,领先于亚非拉等大多数地区,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说法不正确。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美国南北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国内市场也随之统一扩大,促进工业的发展,有利于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上升。

故D项说法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故答案为C。

逆向型选择题,又叫否定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

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利用学生在考试中的思维惯性来设置答题陷阱,来考查学生的仔细审题能力和细致阅读能力、准确理解历史的思维品质等。

二、判断题:

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31.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答案】正确

【解析】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它安装了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一直为后世沿用。

32.唐李贤在《杜诗传》注文中说:

“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

”材料中描述的这项技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答案】错误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项技术是冶铁工具水排,出现于东汉。

3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解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故该题表述错误。

34.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