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复习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3132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复习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复习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复习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复习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复习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复习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

《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复习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复习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复习必修二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共缺乏建设经验,借鉴苏联的经济模式。

造成严重经济困难,同时也取得巨大成就。

④“文革”结束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

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

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正向小康水平过渡。

3、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形态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经济(1949---1956年):

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转化时期,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具体包括: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56—1978年):

它是建国以来形成的。

其特征是生产销售过程高度集中、高度统一,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三大改造,都起过积极作用。

这种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3)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1985年以后):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

4、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第一次:

土地改革。

(1)原因:

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2)核心内容: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

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次:

农业合作化。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第三次:

人民公社化。

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四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5、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1对外开放的政策。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把企业推向市场。

这次调整将进一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作用。

①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生产。

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改革:

第一,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的经济;

第二,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三,改变计划经济的流通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

【单元质量评估】

一、选择题:

1、下表是我国1961年至1962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年份

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1962

33.8

30.3

36.3

A.新中国已经建成工业化国家B.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C.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解析:

D扣住题干中的时间“1961年至1962年”可排除A、C项,同时A项本身表述不合史实;

而B项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不切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56—66年,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建立;

从表格中1962年的国民经济比例33.8:

30.3:

36.3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2、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这从根本上取决于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B.指令性经济计划的实施

C.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B

3、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

农业强调“以粮为纲”;

工业强调“以钢为纲”;

“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

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B.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拔乱反正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2011·

东北三校模拟)1981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

“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其中“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指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指的是经济领域的变革并且发生在1981年以前;

A项是指政治事件故应该排除;

C项有着严重的左倾错误故也应该排除;

D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故也应该排除。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5、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工业化建设,也是重工业建设的中心和重点。

出现这一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争霸的影响

B.新中国经济恢复的需要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展的需要

答案C

6、(2011·

西城二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

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

”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有所改变是在

A.“一五计划”时期B.土地改革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A

7、2008年12月中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在重庆市正式挂牌成立,交易所除了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

转提供服务之外,它还首创中国土地交易的“地票”。

这表明

A.土地性质发生了本质变化B.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可以买卖

C.拥有“地票”就依法拥有土地所有权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在深化

【解析】:

D选项A错在“本质变化”,土地性质仍然是公有制;

B项错在土地是私有财产;

C项错在拥有“所有权”,只能拥有土地的使用权;

D项正确,土地改革在深化,以适应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8、(2011·

北京模拟)18.观察图9阅读相关简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关于国家博物馆的描述正确

 

且完整的一组

①博物馆修建时我国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②博物馆的竣工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③馆名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新中国的社会变迁④最新的命名体现了国家对历史更准确客观的认识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答案: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博物馆修建时的1959年处于反右斗争时期,其影响是“左”倾错误进程被中断,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伤害。

博物馆建造时期处于一五计划期间,②正确。

根据材料中1959年、1969年、1983年、2003年分析,改名是不同时期主要特点的反映,③正确。

根据2003年这次改名对中国历史发展、中国革命发展的综合体现了④正确

9、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

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农民在分配土地人民公社社员在集体劳动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改变了经营方式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保护了农民利益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A 图1反映的是农村中的土地改革,图2是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图3是1978年之

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本题考查的是其共性,可用排除法解答。

B、C两项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该

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个土地政策强调的都是土地公有制,D项排除。

10、(2011·

鞍山二模)陈东升在《大国崛起的中国模式》中说:

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下下列属于他说的“天时”的是C

①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③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①③

【解析】根据题意,“天时”指国际形势,联系各选项,应指: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本题选C项

11、20世纪80年代,国际舆论在评价中国一位伟人的伟大举措时说道:

“能让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来个180度大转弯,就如同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难以置信。

”这位伟人及其举措是

A.毛泽东“三大改造”B.邓小平改革开放

C.江泽民“三个代表”D.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2011·

南京三模)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指出:

“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

……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

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并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逐步建立经济组织。

”此通知出台的历史背景是D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C.基层民主的加强和扩大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农村政治经体制改革的认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原有的高度集中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3、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其主要依据应该是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重大突破

C.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

C。

1992年南方谈话、十四大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项中国加入WTO是在2001年,B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指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实行;

D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14、2001年,曾有一首词写道:

“四海五洲举杯,华夏入世喜同醉。

千年佳酿,万国友邦,歌舞盛会!

”这首词吟诵的是

A.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B.中国开始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C.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D.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2010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考察深圳时强调:

“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否则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温总理是在强调

A.经济特区可以更大胆地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B.经济特区是试验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在此实验

C.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D.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应该转移

16、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

“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

”说明当时

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女子亦可提请离婚,并以诉讼法庭的方式予以解决,这与古代中国男子一纸休书就可休妻相比,明显体现出女子地位的提高。

题干未提及家庭观念丧失的问题,B不选;

题干有“社会所不乐为者也”的表述,可见C不可选,D项中的“彻底”二字题干无法对应,不可选答案A

17、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为1950—1978年,29年间平均递增3.5%。

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6年间平均递增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年平均递增1.2%。

1979—1984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改革农产品购销制度,允许自由买卖

C.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

D。

注意时间“1979-1984年间”,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购销制度,允许自由买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再加上杂交水稻的推广,从而成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没有改变,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答案选D。

18、20世纪70年代中期,山东平阴县的董宪云是当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成员,领导为让队员穿得体面些,用日本尿素尼龙袋子给每人拼接了一条裤子,于是平阴县就流传了这样一则顺口溜:

“宣传队不害羞,穿着尼龙袋子满街溜,后边是‘日本产’,前边是‘尿素’,裤裆里还夹着‘含氮26%’。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背景有

①人民生活困苦,服装衣料不足②改革开放起步,人们追求时髦

③日本化肥很便宜,在中国可随处买到④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9、《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描述某个时期城市生活时写道:

“好莱坞的电影受到了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

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

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

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山服、解放服或叫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以来“西风东渐”的结果B.建国初期社会物质财富较匮乏

C.单一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D.“冷战”背景和国内政治的影响

答案D

20、1860年前后,中国人对外国生活好奇并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情绪在慢慢地增长,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

这一“情绪”发展的主要原因有A

①民族危机加深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西学东渐不断深入④清政府统治腐朽

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结合题干中“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分析,题中所述均符合这一时期的内容。

二、非选择题:

21、(2011·

江西百校模拟)(37分)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各地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已经拉开序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关追欧田帮新造,飘扬五色旗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材料二1912~1921年民族工业名牌产品表

行业

企业名称

经营者

籍贯

面粉、棉纱

茂新、福新、中新等公司

荣宗教、荣德生兄弟

江苏无锡

酿酒

张裕酿酒公司

张振勤(本为华侨)

广东大城

火柴

鸿生火柴公司

刘鸿生

浙江定海

卷烟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简熙南、简玉阶兄弟(华侨)

广东南海

化工

水利化学工业公司

范旭东

湖南湘阴

机器制造

求新机器制造厂

朱志尧

上海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民国国歌表达了怎样的政治愿望。

(4分)为实现“揖美追欧”,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各举一例)(11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表格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怎样的政治影响。

(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10分)

(1)问,考查分析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政治愿望概括材料观点即可;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方面的措施内容。

(2)问,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本表格主要是纵向比较,把握事物特征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影响。

第(3)问,概括材料三即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是继际,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是发展,不同资产阶级革命范畴。

参考答案:

(1)政治愿望: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世界和平。

措施:

政治——颁布《临时约法》,确立共和政体。

经济——奖励实业,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化生活——翦辫子;

在称呼上,改“大人”为“先生”;

在礼仪上,改跪拜为握手等。

(2)特点:

工业结构比例失调,轻工业发展较快。

重工业和新兴的化工工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政治影响: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发起新文化运动。

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实现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3)继承与发展: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

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朝着小康社会迈进。

22、(2011·

德州二模)生活幸福是古今中外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应是各国政府的施政方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乱则国危,治则国安。

……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

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

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荀子

材料二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国抱在怀抱里。

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

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1)以上材料中两种幸福观有何不同?

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特点?

(8分)

【解析】材料一中荀子在幸福观上主张个人幸福与国家幸福的统一;

彼特拉克强调个人的幸福与现世的幸福。

产生不同幸福观的社会特点,可根据两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来回答,荀子处于战国诸侯纷争的时代,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彼特拉克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早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基督教神学的束缚,要求个性的解放。

材料三以下为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表。

到斯大林逝世时,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时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6分)

【解析】通过对材料三数据的分析阅读,可了解到苏联的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发展长期停滞,甚至下降。

原因需根据所学来回答,主要指: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材料四阅读下列图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可以自由选购的农贸市场免费义务教育

有关法律法规文本

材料五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说,到今年1月26日止,第二批扩大新农保试点地区全部启动参保和养老金发放工作,全国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新农保试点县和4个直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