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3124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基础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基础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基础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基础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基础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蛋白质还参与基因表达的调节,以及细胞中氧化还原反应,电子传递,神经传递及至学习和记忆等多种生命活动的调节;

有些蛋白质如血红蛋白还作为载体蛋白参与物质运输;

核酸:

是细胞中主要的遗传物质,它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在细胞遗传,生长,发育,细胞分裂以及在蛋白质分子和其他细胞成分的合成中其必不可少的作用。

4.什么叫原生质?

原生质有何性质;

原生质是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性质:

无色,半透明,半流动的亲水性胶体,具有新陈代谢的能力。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原生质体、细胞器、细胞周期、细胞全能性;

原生质体:

由原生质特化而成,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场所。

特指一个细胞的具体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器:

由原生质特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担负特定生理功能的亚细胞结构。

细胞周期:

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之间的时期。

细胞全能性:

是指有机体内大多数的生活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发育成完整有机体或分化为任何细胞的潜在能力。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1-10um)

较大(10-100um)

细胞核

无核膜、核仁

有核膜、核仁

遗传系统

DNA不与蛋白质结合,一个细胞只有一条DNA

核内的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一个细胞有2条以上染色体

内膜系统

无独立的内膜系统

有复杂的内膜系统,分化成各种细胞器

细胞骨梁

细胞分裂

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

3.细胞壁的分层;

胞间层;

初生壁;

次生壁。

4.细胞壁的特化;

木质化:

渗入木质素,增加了细胞壁的硬度;

角化:

渗入角质素,使细胞壁不透水、不透气;

栓化:

渗入木栓质,使得细胞壁具有水、光、气,三不透的性质,细胞壁的保护作用更强;

矿化:

渗入矿物质,增加了细胞壁的硬度。

5.质体的类型;

叶绿体;

白色体;

有色体。

6.细胞骨架类型;

微管;

微丝;

中间纤维。

7.细胞连接方式;

植物细胞:

胞间连丝。

动物细胞:

(1)紧密连接;

(2)锚定连接;

(3)通讯连接。

8.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的含义是什么?

对生物生长发育有什么意义;

细胞生长:

细胞生长时细胞增大而不增数,细胞的体积增大和重量增加;

细胞分化:

细胞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相异的变化过程;

意义:

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是两个主要的发育过程,通常生长和分化是同时进行的,生物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形成,都取决于细胞的分化。

9.什么是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二者有什么区别;

细胞凋亡:

细胞在一定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生命的过程,最后细胞脱落离体或裂解为若干细胞小体而被其他细胞吞噬。

细胞坏死:

是由于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物理、化学损伤和生物的侵袭以及高温、低温或营养供应的阻断等等,造成细胞急速死亡。

第三章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光系统、光呼吸、生物固氮作用;

(1)呼吸作用:

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逐步氧化分解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和某些原核生物吸收太阳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3)光系统:

进行光吸收的功能单位,是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有规律地组成许多特殊的功能单位。

(4)光呼吸:

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

(5)生物固氮作用:

是生物体将分子态的氮还原为氨的过程,是固氮生物的一种特殊生理功能。

2.生物氧化与化学氧化的区别;

生物氧化是有机物质在细生物体细胞内氧化产生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生物氧化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高效的、有序的、缓慢的氧化过程,是由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的,化学氧化过程强烈、迅速,并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量。

3.为什么绝大多数植物的叶片都是绿色的?

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起什么作用;

(1)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而反射绿光,因而在叶片中呈现绿色;

(2)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4.简述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光和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后,电子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上去而呈激发态,激发态的色素分子不稳定迅速回到能级低的基态,因而要释放能量,即热能消耗,发射荧光或磷光,电能被捕获用于化学键的形成和能量的传递。

5.光合色素的种类有哪些;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

根据功能不同,光和色素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作用中心色素,它具有光化学活性,既能捕获光,又是光能的转换站;

另一种是聚光色素,它只有收集光能的作用,将收集的光能传到作用中心色素。

6.二氧化碳的同化途径有哪些;

C3途径,C4途径;

7.固氮微生物有哪几种类型?

生物固氮的机理;

(1)根据固氮微生物与高等植物以及其他生物的关系,可以将固氮微生物分为自主固氮微生物和共生固氮微生物两种类型。

自主固氮微生物以好气性固氮菌为主;

共生固氮体系有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固氮微生物与非立科植物的共生固氮,固氮蓝藻与红浮萍的共生固氮,有的固氮微生物与某些热带植物共生形成叶瘤而固氮,念珠藻与真菌共生的藻菌地衣共生固氮体系等等。

(2)生物固氮的机理:

A固氮是一种还原过程,需要还原剂提供电子;

B固氮过程需要能量作功;

C只有在固氮酶的作用下才能把氮还原成氨。

第四章

一因多效、多因一效、细胞质遗传;

一因多效:

一个基因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

多因一效:

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

细胞质遗传:

生物的一些性状的遗传完全或部分地受细胞质里的基因控制。

2.细胞质遗传有什么特点;

(1)细胞质遗传一般表现为母系遗传,正交和反交子代的表型不一致,F1代通常只表现母本性状;

(2)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种后代的遗传行为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杂交后代一般不出现一定比例的分离;

(3)通过连续回交能将母本的核基因几乎全部置换,甚至可以用核移植技术将母本核基因全部置换,但母本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不会消失;

(4)具有细胞质质性与细胞质分离和重组。

3.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有哪些类型?

互作的效果如何;

(1)互补作用: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形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2)累加作用: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形状,单独存在时能表现相似的形状,两种显性基因均不存在时又表现第三种形状;

(3)重叠作用:

当多对基因共同对某一性状起到决定作用时,不论显性基因多少,都影响同一性状的发育,只有隐形结合体才表现相应的隐形性状;

(4)显性上位作用:

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而且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

(5)隐形上位作用:

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形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

(6)抑制作用:

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

4.显性现象的表现有哪几种;

(1)完全显性;

(2)不完全显性;

(3)共显性;

(4)镶嵌显性;

(5)超显性。

第五章

遗传图谱、完全连锁、不完全连锁;

遗传图谱:

通过两点测验或三点测验即可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绘制成图。

完全连锁:

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不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则这两个非等位基因100%联系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不完全连锁:

是指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中大部分为亲本类型,少部分为重组类型的现象。

2.基因交换值测定方法有哪些;

测交法;

自交法。

3.基因定位方法有哪些;

两点测验:

每次只测定两个基因间的遗传距离。

三点测验:

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4.生物性别决定的类型有哪几种?

雌雄性具体表现如何;

基因型性别决定;

环境性别决定。

表现:

A、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1)XY型(XX雌性,XY雄性);

(2)ZW型(ZZ雄性,ZW雌性);

(3)XO型(22+XX雌性,22+XO雄性)。

B、性指数决定性别

(1)性指数=0.5,表现为雄性;

(2)性指数=1,表现为雌性;

(3)性指数介于0.5与1之间,表现为雌雄兼性;

(4)性指数<

0.5,表现为超雄性;

(5)性指数>

1,表现为超雌性。

C、染色体组的倍性决定性别

例如:

雄蜂为单倍体;

雌蜂为二倍体。

D、环境决定性别

(1)激素:

如母鸡打啼,ZW型,卵巢退化,精巢发育并分泌出雄性激素;

(2)氮素影响:

如黄瓜,早起使用较多氮肥或缩短光照,可提高雌花数量;

(3)温度,光照:

如南瓜,降低夜间温度或缩短光照,可增加雌花数量;

(4)生活环境:

如后虫益,幼虫落到海底发育为雌虫,落到雌虫吻部则发育为雄虫。

5.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有哪些;

(1)缺失;

(2)重复;

(3)倒位;

(4)异位。

6.简述伴性遗传、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的特点和区别;

伴性遗传: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密切,因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形状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或称性连锁。

限性遗传:

是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限性遗传与伴性遗传不同,只局限于一种性别上的表现,而伴性遗传则可在雄性也可在雌性上表现,只是表现频率有所不同。

限性遗传的性状常和第二性征或性激素有关。

从性遗传:

或称为性影响遗传,其与限性遗传不同。

它是指不含于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他因素使某些形状或只出现于雌方或雄方;

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7.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理论上:

(1)把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即基因的载体染色体;

(2)明确各染色体上基因的位置和距离;

(3)说明一些结果不能独立分配的原因,发展了孟德尔定律;

使性状遗传规律更为完善;

实践上:

(1)可利用连锁性状作为间接选择的依据,提高选择结果;

(2)设法打破基因连锁;

(3)可以根据交换频率安排工作。

第六章

1.DNA双螺旋结构特点;

(1)DNA分子是为两条互相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螺旋而成的,两条链在同一轴上互相盘旋;

(2)双链具有反相平行的特点;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链相结合,形成碱基对;

(4)碱基配对原则为C-G,A-T;

(5)双螺旋直径约2nm,螺距为2.4nm(10个碱基对)。

2.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

(1)DNA双链解旋;

(2)DNA复制需要RNA片段作为引物;

(3)复制叉处形成的两条新链是不对称的;

(4)DNA复制是双向进行的。

3.转录产物的加工;

(1)加帽,转录过程中,RNA的5’端加一个甲基化的“帽子”;

(2)加尾,在转录产物RNA的3’端加上一个多聚腺苷酸的尾巴;

(3)拼接,先将前体RNA特定部位进行剪接,除去内含子,再将称为外显子的编码序列连接起来。

最后形成较短的有功能的成熟mRNA。

4.翻译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阶段;

(1)翻译起始;

(2)肽链延伸;

(3)翻译终止。

5.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1)真核生物具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其基因的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而翻译则发生在细胞质中;

(2)真核生物基因数目比原核生物多,大多数基因除了有不起作用的内含子,另外还有更多调节基因表达的非编码序列,真核生物所转录的前体mRNA必须经过加工成熟后才能进入表达阶段;

(3)真核生物染色质由DNA与5种组蛋白结合组成,它们折叠和缠绕形成核小体,核小体及染色质进一步折叠缠绕形成超级状态的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

染色质的结构对基因的表达起总体控制作用,染色质处于更开放、解折叠的常染色质状态更有利于基因的转录;

(4)化学信号包括某些激素对基因的表达可以起重要的诱导控制作用;

(5)基因组内DNA的化学修饰也可改变基因的表达;

(6)真核生物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具有高度分化的机制,这种细胞分化特别需要对基因表达进行选择性地控制。

6.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都发生在哪几个水平之上;

(1)转录水平的控制;

(2)对前体mRNA的加工;

(3)mRNA穿过核膜向细胞质运输的控制;

(4)在细胞质中mRNA的稳定性调节;

(5)mRNA的选择性翻译;

(6)蛋白质产物的修饰、折叠与活化。

7.点突变的类型;

(1)同义突变;

(2)错义突变;

(3)无义突变;

(4)移码突变。

8.DNA损伤修复类型;

(1)直接修复;

(2)切除修复;

(3)错配修复;

(4)SOS反应。

第八章

1.化学进化的过程;

化学进化的全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非生物(无生命)合成的简单有机物分子或单分子体;

二是有机单分子聚合成多聚体的高分子;

三是非生物产生的多聚体整合多分子体系颗粒;

四是代谢与遗传体系的形成和进化到最终产生出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原核细胞。

2.早期原核细胞经历的4个发展阶段;

(1)最早的原始细胞

(2)不产生氧气的自养细胞(3)产生氧气的光和自养细胞(4)耐氧和好养细胞

第九章

物种、种群;

物种的概念常是指一类形态和遗传组成相似的生物群体,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之间在自然条件下能够互相交配产生正常的个体后代。

种群就是同一物种的一群个体,通过个体之间的的交配而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

2.生物进化的证据包括哪几方面;

(1)古生物学的证据;

(2)生物地理学的证据;

(3)比较胚胎学的证据;

(4)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5)细胞生物学的证据;

(6)发育生物学的证据;

(7)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3.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局限;

(1)古生物学证明生物的大进化过程并不是“渐变”和“匀速”的,而是“快速进化”和“进化停滞”相间发生的的,这一过程不完全与环境的变迁一致;

(2)在新达尔文主义和现代综合论中,生物突变是孤立和完全随机性的,对生命表型的影响也主要是局部性的;

(3)在新达尔文主义和现代综合论中,在选择过程中,生物基本是处在被动的状态中;

(4)在新达尔文主义和现代综合论中,生物的进化被限定在单纯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中。

4.生殖隔离有哪几种类型;

交配前的生殖隔离:

(1)生态隔离;

(2)季节性隔离;

(3)行为隔离;

(4)形态隔离或机械隔离。

交配后的生殖隔离:

(1)配子隔离;

(2)杂种不活;

(3)杂种不育。

5.什么是小进化?

对影响小进化的因素有哪些;

导致种群内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使群体基因库发生变化,直接导致生物种群的进化。

这种一定时间内群体基因库的变化,即表现为生物种群的进化,也就是小进化。

因素

(1)基因突变;

(2)基因流动;

(3)遗传漂白;

(4)非随机交配;

(5)自然选择。

6.新物种形成过程的三种形式;

(1)趋异进化:

指同一种群分为两个群体后,各自发生和积累不同的遗传变异,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物种;

(2)趋同进化:

指不同源的生物物种,虽然存在明显区别,但是在结构和机能的某些方面表现出相似和趋同的进化现象;

(3)协同进化:

指当两个不同的物种相互依存时,会进化产生彼此适应或相互协调的性状。

第十章

种、品种、双名法、生物多样性;

种:

是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并能进行交配,产生能育的后代,有一定地理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品种:

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经过定向培育得到的,往往具稳定的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变异特性。

双名法:

每种生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单词组成,第一个单词是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第二个单词为种加词,形容词。

生物多样性: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区或空间的所有生物物种与变异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

2.原生生物的营养方式有哪几种;

(1)自养也称植物型营养;

(2)吞噬性营养也称为动物型营养;

(3)腐生型营养。

3.被子植物生活史的主要特征;

(1)孢子叶高度特化;

(2)胚珠包在子房中,而不是裸露在外;

(3)配子体更退化。

雄配子体只有3个细胞,雌配子体少到只有7个细胞8个核;

(4)传粉方式多样化;

(5)双受精,胚乳是三倍性的;

(6)形成果实,种子包被在果实内。

4.脊索动物的三大特征;

一是具脊索;

二是具背神经管;

三是具咽鳃裂。

5.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

(2)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3)环境污染;

(4)农业和林业品种单一化;

(5)外来种的引入。

第十一章

1.植物组织按发育程度可分为哪两大类;

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

2.成熟组织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薄壁组织;

保护组织;

输导组织;

机械组织和分泌结构。

3.简述分生组织的特性;

根据位置和来源不同,分生组织可分为哪几类;

分生组织是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组成,能进行持续或周期性的分裂活动。

分生组织的细胞具有细胞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相对较大、细胞质丰富、液泡不发达等特点。

根据分生组织的来源和性质不同可分为:

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次生分生组织。

根据分生组织在植物体中的位置可分为:

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

第十二章

1.简述植物根的生理功能;

(1)支持与固着作用;

(2)吸收作用;

(3)输导作用;

(4)合成作用;

(5)繁殖作用。

2.植物根尖分为哪几部分;

根尖可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成熟区)四个区域。

3.简述植物茎的生理功能;

茎的生理功能有:

(1)支持作用;

(2)输导作用;

(3)贮藏与繁殖作用;

(4)光合作用。

4.植物芽按不同方式可分为哪些类型;

按在枝上的着生位置,芽分为:

定芽和不定芽;

按照芽发育后所形成的器官不同,芽分为:

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按芽鳞的有无,芽分为:

裸芽和鳞芽;

按生活状态,芽分为:

活动芽和休眠芽。

5.双子叶植物叶片内部结构包括哪几部分;

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

表皮由表皮细胞、气孔器、排水器和表皮毛等组成;

叶肉细胞分化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

叶脉分布在叶肉组织中,起输导和支持作用。

第十三章

1.花分为哪几部分;

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

2.什么是传粉?

传粉有哪些方式?

植物对异花传粉有哪些适应性特征;

成熟花粉粒借助传粉媒介传播到雌蕊柱头上的现象叫作传粉

自花传粉,异花传粉,虫媒传粉与风媒传粉。

(1)形成单性的雄花和雌花,严格的保证异花传粉;

(2)雌雄蕊异熟,两性花中的雌蕊和雄蕊不同时成熟;

(3)雌雄蕊异长,如报春花有两种类型的植株,一种植株雌蕊的花柱高于雄蕊的花药,另一种是雌蕊的花柱低于其雄蕊的花药。

传粉时,只有高雄蕊上的花粉粒传到高柱头上去,低雄蕊的花粉粒传到低柱头上去才能受精,而异长的雌雄蕊之间传粉则不能完成受精作用;

(4)自花不孕。

3.植物种子包括哪几部分?

种子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胚,胚乳,种皮

根据有无胚乳:

可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

根据子叶:

可分为单子叶种子和双子叶种子。

第十四章

伤流、吐水;

伤流:

如果将植物的茎在近地面处切去,不久即有液滴从切口流出,这种现象叫做伤流。

吐水:

有些未受伤的植物,如果处于土壤水分充足,天气潮湿的环境中,叶片尖端或边缘也有液体的外泌,这种现象称为吐水。

2.植物根系吸收水分的方式、动力以及水分由皮层转运至木质部的途径;

主动吸水,被动吸水

蒸腾拉力,根压

质体外运输,共质体运输,胞间运输。

3.植物细胞吸收矿物质的方式;

主动吸收;

被动吸收;

胞吞作用。

4.植物吸收有机物的途径、形式和方式;

途径:

按距离长短可分为短距离运输和长距离运输。

形式:

蔗糖。

方式:

靠源库两端的彭压差。

第十五章

1.什么是春化作用和光周期诱导;

经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才能诱导或促进开花的现象叫做春化作用能产生诱导效应的适宜光周期处理称为光周期诱导。

2.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

水分是种子萌发的首要条件;

适宜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充足的氧气是种子萌发的必要保证。

3.高等植物的各个器官和各个部位之间生长的相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相关;

主茎和分枝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