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根据省Word下载.docx
《为加快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根据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加快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根据省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座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烟台振华集团、威海家家悦集团、淄博商厦、全福元集团、新合作商贸、东营百货等省内知名企业和大润发、家乐福、沃尔玛等跨国零售企业相继进入经济区,主体多元、成份多样、共同发展的流通格局基本形成。
4、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连锁经营、总经销、总代理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到广泛应用,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新型零售业态快速发展。
随着国家和山东省物流产业振兴规划的落实,物流产业发展迅速。
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庆云等市县,依托本地独特的产业、区位与基础设施优势,发展不同专业领域的物流园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各种性质的物流企业数量和规模快速膨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内部分企业,将物流从生产环节剥离,组建具有第三方物流功能的物流公司,实现了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
(二)主要问题
1、流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经济区内流通产业“散、小、弱”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区的主要城市,缺乏辐射带动力强、品牌影响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流通企业。
东营和滨州作为经济区内重要城市,对周边区县的流通发展带动能力不强,缺乏对区域流通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和促进作用。
2、市场体系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
经济区内各城市之间缺乏发展战略上的协作与分工,区域功能地位不明确。
市场结构不合理,区域布局不平衡,各城市间市场互动互补性不够。
区内消费品市场多,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
综合性市场多,专业特色市场少。
城市流通中网点空间布局、业态结构不尽合理,中心城区大型商业设施过度开发、扎堆开设,造成商业过度竞争,而新建城区商业设施建设滞后,社区商业设施配套不足,给居民消费带来不便。
农村市场网络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商业设施陈旧、新型零售业态比重低、经营方式单一落后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
3、流通现代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经济区19个县(市、区)市场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流通现代化水平差异较大,除寿光、莱州、昌邑、高青、庆云等县市,多数流通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健全,连锁经营规模小,新型业态发展慢,物流配送现代化程度低。
商品交易市场设施落后、功能不全、辐射力弱的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运输等技术手段落后。
(三)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经济区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了环渤海四个重要经济发展区域;
西北部与天津滨海新区对接,西南部与济南都市圈对接,东南与胶东半岛城市群对接,东北方与辽东半岛的东北重要港口城市大连隔海相望,处于四大经济区域的枢纽位置,沟通连接京津冀和胶东半岛地区,成为山东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经济区在山东省内也具有突出区位优势,它是济南都市经济圈与胶东半岛城市群两大经济区的重要物流纽带,也是济南都市经济圈最近的出海通道和沟通东北亚的桥梁。
(2)产业优势。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具有典型的多重生态界面,且环境质量相对较高,发展循环型畜牧业和渔业、循环型农业产业化和循环型旅游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等条件优越。
经济区内已形成优质粮棉区、生态渔业区、生态畜牧区以及绿色果蔬区等特色鲜明的高效生态农业区。
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明显,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
(3)基础优势。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
基本形成了石油和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纺织、电子信息、造纸、机电、建筑建材、食品加工、黄金、汽车及零部件、造船及零部件、飞机及零部件、粮油果蔬食品深加工、生物制药等产业体系。
如东营市已形成环渤海区域重要的高效生态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和能源供给基地、黄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效生态农业种养殖基地。
滨州依托临海资源已发展了盐化工、涉海装备制造、生态能源等产业链高端环节,正精心运作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渔业,倾力构筑高附加值产业体系。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则培植壮大海洋装备制造、石化、绿色能源、临港物流、生态海洋化工五大蓝色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高端产业体系。
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优势,稳定的基础优势,加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机遇优势,将为经济区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坚持的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现代流通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提高高效生态经济区流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区域聚合辐射能力,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目标任务
规划期内,基本建立起适应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要求的现代流通体系。
在优化高效生态经济区流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功能,建立现代化的商品流通网络;
培育市场主体,增强流通企业活力,促进市场竞争;
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区域统一市场,初步实现经济区市场一体化;
完善市场规则,整顿市场秩序,建立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商品市场的引导和调控,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
到2015年,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年均增长14%。
流通业对经济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流通产业增加值占经济区GDP的比重和经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0%和30%以上。
(三)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立足于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与利用,着眼于现代流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手段,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实现现代流通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一体化发展。
树立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观念,注重流通业与工、农业协调互动,形成配套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坚持科学布局,整体规划,实行区域生产要素的一体化合理配置。
充分发挥优势产区的聚集效应,努力提高特色园区的辐射能力和龙头企业的拉动能力,推动区域流通经济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协调发展。
现代流通业涉及多个环节、多个层面,在推动其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发展,突出区域中心市(县)的集散、辐射功能和中心地位,做到高标准起步、规范化运作、规模化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科技兴商,人才强商。
强化现代科技对流通业的引领、推动作用,支持流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吸收先进经营理念,推进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增长方式转变;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在流通领域的运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流通领域人才素质。
坚持区域协调,合作共赢。
从城乡一体化和建立统一大市场的要求出发,完善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统筹城市商业和农村流通的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格局。
坚持高效生态经济区内各区域之间、产业主体之间的联合,推动高效生态经济区区内与区外的互动,促进经济区现代流通业的互动并进、共同繁荣。
三、现代流通系统建设的发展战略与重点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适应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建设,着力构筑消费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体系,努力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
一是加强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
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结合农村城镇化进程,切实加强中心镇、中心村(农村社区)农家店建设。
重点推进企业配送中心和信息系统建设改造,强化连锁经营支撑平台,提高农家店的统一配送比重;
拓展农家店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农家店的网络作用,促进消费品与农产品“双向”流通,实现农村市场“双向”开拓;
二是健全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
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农资连锁放心店。
鼓励支持农资经营企业加强联合与合作,抓好骨干农资流通企业的培育,加强农资现代物流设施建设,保障市场供应。
引导和支持农资流通企业拓展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技术、农机具租赁、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合理用药等多样化服务。
三是强化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
切实抓好农牧、水产、果菜等集中产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强冷藏保鲜、质量追溯、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统一结算、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提升市场功能。
鼓励支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加强鲜活农产品收购、运输、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配送系统建设,降低流通损耗,提高流通效率,确保质量安全。
四是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
鼓励支持供销社等流通主体,积极参与再生资料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规划建设社区和村镇回收网点、专业分拣中心、区域集散交易市场和综合利用处理基地,形成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二)大力完善城市商业功能。
抓住三角洲开发的战略机遇,适应城市功能定位的提升,进一步优化商业整体布局,拓展商业综合功能,以滨州、东营两个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鲜明商业特色、功能相对完善、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都市商业氛围的区域消费中心。
一是完善城市中央商务区。
积极推进城市中央商务区建设,集中规划建设集购物、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综合购物中心,增强商业聚集效应,提升城市形象。
二是培育城市区域商业中心。
大力推进市级商业中心和区级商业中心建设改造,科学合理规划商业零售、住宿餐饮、服务业发展,准确定位、合理布局、设施齐备、功能完善,提升商圈服务功能和环境。
三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商业。
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重点抓好社区居民放心早餐网点建设,推动社区连锁超市生鲜化改造和标准化菜店建设,大力发展家政、搬家、庆典、修理、物业管理等居民服务业,城市社区基本实现步行5分钟基本满足购物、餐饮、修理和家政服务等生活需求。
四是强化特色街区建设。
结合本地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本土特色、扶持“老字号”的发展,积极推进特色街区建设。
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参与投资街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按照特色定位和建设规划定向招商引店,形成鲜明商业特色。
(三)着力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积极推进流通方式的创新与发展,加快传统流通业的改造提升。
一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积极推动连锁经营向城市社区拓展和县以下农村延伸,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便利店和农村连锁超市。
进一步规范发展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连锁经营,并加快向住宿、餐饮、家政、租赁、维修等服务行业推进。
大力发展特许连锁、自由连锁,努力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民族特许品牌。
二是加快发展新型业态。
围绕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积极推进零售业态的创新与发展,推进业态结构的合理化、多样化,促进各类业态合理布局、均衡发展。
积极推进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向城市社区拓展、向广大农村覆盖。
三是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配送。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引导传统商业批发、仓储、运输企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企业的配送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鼓励第三方物流发展。
推动连锁企业合理布局配送中心网点,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相协调,优化运输配送线路,强化快速扩张的支撑平台,推进连锁企业扩大统一配送比重。
鼓励国外、省外大型流通企业在经济区设立采购中心和配送中心。
四是扎实推进电子商务。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信息技术为手段,推动实体零售充分发挥已形成的品牌、网点资源、物流配送等优势,发展网络化经营。
引导支持实体零售企业,开办网上商城,扩大服装、家电、家居装潢、图书音像等适宜网上交易的商品销售。
(四)培强做大骨干流通企业。
围绕提升区域内流通产业竞争力,着力抓好流通骨干企业的培育,尽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辐射带动力强、品牌影响力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流通骨干企业。
一是继续深化流通企业改革。
以改革为动力,推进企业组织形式创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创新企业发展模式。
支持流通企业打破行政区域、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以产权为纽带,实现资产重组,使流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支持企业搞好资本运营,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通过控股、参股、兼并、收购、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
三是注重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的经营、财务、劳动、人事等环节的管理,着力抓好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关键技术的应用。
注重开发和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管理软件,建立起支撑快速发展的信息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推动企业规范运作。
四是支持中小商贸企业发展。
扶持和促进中小商贸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便利消费、稳定市场的作用。
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商贸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要根据商贸流通企业特点,制定差别化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质押等方式,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贷款抵押问题。
(五)优化流通发展环境。
流通软环境建设作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构筑经济区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有着重要作用。
一是切实加强市场监管。
积极推动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各类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交易环境,提振消费信心,促进安全、放心消费。
二是加强市场运行监测。
切实加强市场运行监控,完善监测制度,搞好监测分析,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市场运行监测网络。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据采集、运行分析、市场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建立健全重要消费品和重要生产资料的市场预测预警体系。
三是强化市场应急调控。
完善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应急调控反应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提高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立完善生活必需品储备制度。
四是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打破地区封锁,维护公平竞争,保障商品自由流通。
落实好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法规,规范零售企业经营行为。
积极推进食品安全检测网络建设,完善质量不合格食品、农产品的退市机制,建立有问题食品的无害化处理制度。
加快“放心肉”监管体系建设,建立肉品质量信息可追溯体系,严厉打击私屠滥宰。
四、现代流通体系区域布局重点
(一)东营市
1、突出农产品特色优势,发展市场集群。
围绕粮食、棉花、水果、蔬菜、畜产、水产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种养植基地建设,健全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收购网络,重点建设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
争取到2015年形成四大市场集群,一是以广饶、利津为中心的区域性棉花集散物流中心;
二是以鲁北畜产品大市场为基础的畜产品集散加工交易中心;
三是以黄河口水产品批发市场、永安镇大闸蟹批发市场和广利港水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的水产品集散交易中心;
四是以广饶、黄河口为中心的黄河三角洲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群。
2.突出区位优势,发展物流园区。
依托东营港、黄东大铁路、东青高速和广饶开发区,重点发展友谊物流园区。
争取到2015年,形成五大物流园区,一是依托东营港,建设以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产品、集装箱、散杂货等为主的临港综合物流园区;
二是依托黄东大铁路东营编组站和东青高速公路,建设以煤炭、钢材、石化产品等为主的环渤海物流园区;
三是依托广饶和大王开发区,建设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物流园区;
四是依托广利港,建设生活日用品、建材、零散集装箱物流园区;
五是依托中心渔港和水产批发市场,建设环渤海地区渔业物流园区。
3、突出辐射优势,发展商贸服务业。
依托东营市城市发展规模和经济区内中心辐射优势,改进现有商业环境,扩大流通规模,提升商业档次,建设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引进专业化、细分化的新业态,鼓励食品、化妆品、玩具、花木、娱乐用品、文化创意产品、汽车等专业店发展。
建设与之配套的文化、餐饮、娱乐等设施,形成功能完备、服务多样、能够基本满足本市及周边地区社会生产和生活需求的商务服务业发展体系。
(二)滨州市
1、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滨州市粮食、棉花、水果、蔬菜、水产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的优势,建设发展粮食、棉花、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扩大辐射和服务范围,与东营、寿光等市农产品流通网络实现有效对接。
2、依托滨州市机械制造、纺织等优势产业,突出交通枢纽地位,着力构建五大物流体系。
一是立足滨州开发区汽车、飞机及零部件等先进机械制造业,突出以国际物流、区域配送物流,兼顾市域配送物流,建设发展大宗散货的陆路中转、小商品配送及国际集装箱中转为主的物流体系,为企业提供或代理运输、仓储、配送、拆箱、拼箱、包装、增值、信息和海关等全程服务;
二是依托临港物流园区,打造以矿石、原油、化工产品、煤炭、建材、粮油、原盐、散杂货为主要储运对象的大型现代化物流体系;
三是围绕飞机制造机械零部件物流,逐步建设发展集公路物流、铁路物流、航空物流等多式联运物流体系。
四是建设环渤海万亩现代物流园。
引入现代物流、滨魏集团、烟草公司、银河物流等52家单位入驻经营,建成滨魏、烟草公司、现代药业的仓储配送中心和物流中转中心。
五是建设辐射周边的生活必需品集散物流体系。
建设或改扩建一批规模过50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形成食品、饮料、酒类、小商品、纺织、服装等生活必需品和建筑材料、五金、家具、汽车配件、等生产资料集散交易市场和物流配送体系。
(三)潍坊市
1、以寿光为中心打造辐射全国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建设集蔬菜交易、农产品加工配送、生产资料交易、农作物种子交易于一体的辐射全国的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完善电子交易大厅、电子结算中心和电子交易、结账系统、信息及行情反馈系统,全面实现交易全程电子化管理,提升市场信息化水平。
依托寿光市中心渔港,建设环渤海地区较具辐射力的水产批发市场。
2、以昌邑“中国北方苗木基地”和“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为基础,重点发展苗木生产和流通;
以绿博会为基础,发展绿博园,建设集苗木展示交易、科技信息交流和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产业聚集区。
开发昌邑园林绿化苗木信息交易平台,逐步形成苗木的信息发布、电子商务、价格导向和交易中心,带动整个黄河三角洲苗木业的发展。
3、以寒亭为中心建设汽车维修、装饰零配件交易服务中心,辐射周边城市;
建设金三角商贸物流产业园,打造辐射黄河三角洲及山东半岛超大规模的家俱家装材料市场。
(四)德州市
依托庆云县小商品城,重点发展中转型商品交易市场,努力打造区域性小商品集散基地。
立足黄河三角洲,依托天津滨海新区、黄骅港和三大高速、一条国道、两条省道的特殊区位优势和商贸基础优势,以区域物流为基础,构筑以公路运输为主体,水运、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的物流网络,把庆云建设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枢纽型物流中心。
以乐陵小枣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依托,发展粮食、油料、棉花、蔬菜、林果、畜禽等生产与流通基地,打造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
(五)淄博市
依托高青“山东省棉花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县”和“全国棉花百强县”、“菜篮子基地县”、“秸秆养牛示范县”、“淡水养殖先进县”、“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示范县”等农业产业化优势,着力构建棉花、肉牛、奶牛、肉鸭、林木、蔬菜等优势产业链条,发展特色农产品流通基地。
(六)烟台市
依托莱州市种业和水产等产业优势,扶持登海种业、金海种业、明波水产、大华水产等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形成国内领先的农业生物育种研发与交易中心。
以莱州港为龙头,打造服务黄河三角洲的交通物流枢纽。
将莱州港打造成为环渤海湾液体化工品物流中心、环渤海粮食物流中心、盐和矿石等大宗散货接卸转运基地,东北亚集装箱枢纽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搞好区域流通业发展规划。
经济区内各市县要根据规划制定城市流通业发展规划,包括行业发展阶段规划、业态发展规划、完善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等,使黄河三角洲流通业实现合理布局、科学发展。
同时要搞好总体控制,避免重复建设。
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要与规划协调一致。
利用财政资金支持方向,要符合本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和领域,把市县流通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二)积极探索高效投融资体制。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经济区的区位优势,采取市场化的投融资方式,对投入使用后有收益、有开发价值、商业价值、市场价值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采用BT(建造—移交)和BLT(建设—租赁—转让)等投融资建设方式吸引国内外投资商和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建设。
进一步引导和加强银区、银企合作,发挥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对经济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作用,扩大融资规模。
主动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沟通、协调,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好的项目,切实做好项目的资金衔接。
(三)大力创新招商引资机制。
加强项目评估、市场定位、拓展招商渠道、搭建投资平台等基础性工作,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水平和效率,注重产业的配套和协调,避免强调规模效应进行低水平盲目扩张。
进一步研究和制定优惠政策,对进入经济区重点区域以及在经济区投资重点领域和项目的企业,在其享受国家、省市有关优惠政策的同时,进一步从土地出让和租赁价格、贷款贴息、科技项目扶持等方面予以优惠,促进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政策研究、规划引导、调控监管和公共服务,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
投入相应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对各级商务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流通管理队伍。
加强校企合作,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积极对接,推动院校与流通企业建立流通人才培训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流通企业吸引国内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配合。
各级各部门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