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2807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Word格式.docx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Word格式.docx

  盾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用来遮挡提防兵器。

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字“戳”,这是一个动词,同学们你们能做做戳的动作吗?

  生拿出笔纸。

让他们听指令做动作。

第一次“矛”戳不穿“盾”,第二次“矛”戳得穿“盾”。

同时讲解并板书

  戳不穿→→矛不锐利戳得穿→→矛很锐利

  盾很坚固盾不坚固

文中的楚国人是怎样夸奖他的矛和盾的呢?

请同学们找一找,用∽∽∽画出。

  生找到后请生朗读。

你们注意到楚国人说此话时的提示语了吗?

  突出“夸口”一词,夸口是说大话的意思。

让生再读一遍,注意读出“夸口”的语气。

听了楚国人的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由生读出路人的话。

  师:

那路人问完之后,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

请一大组的同学来读一读。

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个楚国人的神态?

  生:

张口结舌。

  重点讲“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了。

这里的“张口结舌”可以换成哪些词语呢?

瞠目结舌哑口无言目瞪口呆

到这里,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呢?

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不要夸口,要老老实实,实事求是。

现在你能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了吗?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在黑板上抄下寓意。

最后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a同学当楚国人,b同学做路人,其他的同学读旁白。

  三、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

《自相矛盾》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

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竽腮俸禄奏

  开火车读,讲生字词读及写的时候的注意点,齐读,组词扩词

  2师:

我们已经学过了本课的生字词。

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篇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思考小黑板上的几个问题。

  先出示问题,让学生读问题。

  小黑板上的问题是:

  

(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他为什么要充数?

  (3)他为什么能充数?

  (4)他充数的结果如何

  生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1)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南郭先生。

  

(2)他想得到俸禄,但又不会吹竽,所以他要充数。

  (3)齐宣王在世时总是喜欢大家一起吹给他听,给了南郭先生可乘之机

  重点讲“居然“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

这里的居然能换个词吗?

竟然。

从居然你看出了什么?

南郭先生蒙混骗人,不该得到俸禄。

  (4)充数的结果是:

当齐宣王在世时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湣王在位时他只好逃走了。

通过南郭先生命运的转变,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

人要有真才实学,否则只能混一时而不能混一世。

  生2:

作为管理者要善于识别那些没有真本领的人,他们往往冒充有真本领的人混饭吃。

  3、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装模作样的语气。

你能说说你对滥竽充数的理解吗?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放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在黑板上写出寓意。

  四、作业

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

今天的作业是:

  

(1)仔细体会我们所学的两则成语故事中包含的寓意

  

(2)搜集与我们课文类似的成语故事

  (3)搜集成语包括除了四个字以外的三个字,七个字等字数不等的成语。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词语。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

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

(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

(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

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

“奏”、“腮”是平舌音;

“滥”、“禄”是边音;

“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

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

说大话。

  戳穿:

刺穿。

(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

腮。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

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

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

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3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盾画龙点()()()充数张口()舌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

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

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

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

”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

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

“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

(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出示句子: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

(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

(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

(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

(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

提示:

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

《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板书:

6、成语故事三则

  ⑴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⑵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⑶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⑷画出不理解的词。

  ⑴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⑵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⑶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⑷指名读课文。

  三、指名书写。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2、填词。

  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张口(结)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

“夸口”的意思。

文中是谁在说大话?

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张口结舌”的意思。

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3、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查字典:

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4、朗读课文。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⑵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

  ⑶“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造句:

不要……而要……。

  板书设计

  6、成语故事三则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

  得俸禄

  逃走了

  画龙点睛

  点睛

  飞走了

  《成语故事》读书指导课教案5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导读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

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

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但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义。

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吗?

  课文《成语故事三则》,又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现在就让我们读一读,看看这些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它的寓意又是什么?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

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

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

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

张僧繇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二、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成语是一个王国,是一个大千世界。

学习成语,不仅能让我们懂得很多的知识、道理,而且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

同学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语小报,那会很有意思。

  (提示:

先收集一些有关成语的资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依据成语想一些题目;

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成语王国》、《成语大冲浪》、《成语碰碰车》等等;

最后开始制作。

  附:

课后习题4提示:

  

(1)总是--我特别喜欢看课外书,一到星期天,我总是拉着妈妈去书店买书。

  

(2)不要……而要……--老师经常对我们说:

学习上不要偷懒,而要勤奋。

  课后练习5提示:

  自相矛盾: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凑数。

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

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三、万花筒:

  相关资料

  1、古文欣赏

  你读过用文言文写的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三个成语的故事吗?

这里就有,对照着课文,看一看能不能读懂?

  客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他两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

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

  鬻(y):

卖。

  矛:

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

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

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竽:

一种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

  处士:

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廪(lǐn):

粮食仓库。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

每云:

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这见在。

  武帝:

梁武帝萧衍(yǎn)

  僧繇:

即张僧繇,精肖像,善画龙。

  2、成语故事欣赏

  读了三则成语故事,是不是觉得成语故事特别有意思,肯定还想读是吧。

这里选了几则,赶快读一读吧!

  杯弓蛇影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

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射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归家。

为了医治朋友的病,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

当他把那位朋友请来时,乐广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恭敬地请客人喝。

那朋友连连摆手说:

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

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茅塞顿开

  战国时候,有个人名叫高子,开初他在孟子那里学习,可是过了不久便半途而废到别处学技艺去了。

  孟子知道这事后,认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对高子说:

山间小路经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

如果没有人走,则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

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

quot;

高子听了有所领悟地说:

老师,今后我一定专心致志地学习,决不三心二意的了。

孟子笑了一笑说:

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动了。

  后来人们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窍不开。

如果心窍突然开了,就叫茅塞顿开,并用茅塞顿开形容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茅塞:

像茅草堵塞道路。

顿:

立刻)

  胸有成竹

  宋代有个画家名叫文同,子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宝先生,梓(zǐ)州永泰人。

他在宋仁宗时考上进士,后来做司封员外郎。

他不但能诗能文,而且长于绘画。

在他的绘画中尤长于竹。

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人们极为赞赏。

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熟悉生活。

据说为了画竹,他在自己住房的周围栽了许多竹子,仔细观察竹子一年四季的变化及晴天、雨后、茂盛、萧条时的各种姿态,因而对竹子的形象十分熟识。

当他提笔画竹时,心中早有一个具体的形象。

正因为他先得成竹于胸中,所以能画出生动逼真的竹子来。

  他的朋友晁补之十分佩服他这种作画精神,便在文中赞扬文与可说: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后来人们把胸中有成竹简缩为胸有成竹,用来比喻做事之先,已作好了准备,心中有谱,临事不慌,十分沉着。

胸有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夜郎自大

  夜郎在汉代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国土很小,只有一个县那么大,而且出产不多。

可是夜郎的国王却很骄傲,自以为他统治的国家是很大、很富裕的。

当汉朝派使臣去访问他时,他竟不知天高地厚地问:

汉孰与我大?

  后来人们称夜郎王这种行为叫夜郎自大,用来比喻眼光短浅、见识贫乏却又自高自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