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2786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文档格式.docx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使用文档格式.docx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答案】

(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

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答:

【鉴赏】

这二十八字。

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

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

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

“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

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

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

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

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

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

“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

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答案】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题型二:

意境型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题指导】《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方法总结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

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教师强调:

如何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

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有时可能相反。

要特别注意。

四、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1李世南:

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2蔡肇(?

—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3瓮:

这里指水瓮。

○4坞:

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

画面大概是:

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给3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的气氛的,给2分。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

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

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

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

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

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山水名篇历来为人们称道,请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

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主要描绘了幽草、西涧、黄鹂、深树、春潮、雨、野渡、舟自横等景象,诗人通过这些景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和忧伤情怀。

第二课时

掌握意象描写的方法及意象的作用

一、考点分析

二、高考例题

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2008年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2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

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

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6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3分)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

1、意象的作用

明确意象的作用:

①营造氛围。

如《琵琶行<

并序>

》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④塑造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⑥奠定情感基调。

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⑦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2、意象描写方法

(1)各种修辞手法

(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

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5)正面描写———光影、色彩的渲染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三、课堂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

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

交代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

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答案】诗中虽然写的是绿草、芳树、涧水、春山、鸟语,都是一些宜人之景,但着以“自”和“空”,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写寂,意境荒凉、孤寂,衬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时代的深沉叹惋。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枕上作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

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

简析其作用?

(5分)

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2分),“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3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本诗中间四句分别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

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三、四句都是写两人相聚时的景物。

三句取视觉角度,四句取听觉角度。

五、六句都是写送别时的景物,五句从现实(实)的角度,写严士元乘船从江上离开时的情景;

六句从想象(虚)的角度,写严士元将要去的湖南的情景。

5、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案】

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

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

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宁诗,然后回答问题。

祭常山回小猎①

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谳②,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朝若用西凉簿③,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释:

①诗作于密州知州任上。

是年十月,诗人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路上和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

②翠谳:

苍翠的山峰,指常山。

③西凉薄:

晋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

④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⑴此诗颈联写景有什么作用?

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更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

映衬了诗人雄姿英发、豪气勃发的人物形象。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眷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

②辛夷,木兰树的花

①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

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4分)

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

黄骘的鸣唱已稀,辛章夷否花已谢。

说春色固然美好,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的上片写景。

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⑴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

先由远到近:

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

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

再由上而下的写景:

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蕖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⑵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

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

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⑶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

“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

“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

“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洞霄宫:

在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是道教第七十二福地。

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的颔联是写景的诗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至少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答案]

(1)①色彩绚丽。

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

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

②生机活泼。

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

③强烈对比。

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

④动静相生。

“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

⑤俯仰相衬。

“碧潭”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等空阔自然。

10、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

(1)—

(2)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

惊醒。

②故乡:

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

有什么作用?

答:

(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

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相关知识:

古典诗词意象分类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

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元代杨载说: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

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3.莼羹鲈脍。

典出《晋书•张翰传》。

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如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先生的《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诗:

“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使多少人洒下思乡思亲行行热泪。

  4.双鲤。

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

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

“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