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7255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docx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授课学时:

4学时

章节名称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理论。

2、深刻理解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学生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实施发展战略的自觉性。

重点

难点

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法为主,辅助精讲多练、举例论证等方法突出重点。

2、教学手段:

以传统的口述、板书的手段为主,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减少板书的枯燥性。

关键词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liberatetheproductiveforcesdevelopingproductivitycommonprosperity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论十大关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时,在许多方面,是学习、借鉴和照搬苏联的经验,也就是说采取了苏联模式。

中国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不仅吸取了苏联建设中有益的经验,也把那些在苏联曾经是成功的但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东西,把一些失败的乃至错误的东西也搬了过来。

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的建设事业带来消极的影响和不良的后果。

毛泽东逐渐觉察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开始意识到苏联的一些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实际。

1955年底,他在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本国的经验,从理论上探讨了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二)党的八大

制定的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个体经营为补充和计划生产为主、自由生产为补充的方针,使以公有制为主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生长点;正确地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起来;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因此,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所以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1、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并系统分析了它的性质、特点和解决办法。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

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本身来解决,而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2、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

首先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敌我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利益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非对抗性的矛盾。

两类矛盾在本质上虽然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一定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敌我矛盾可以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也可以转化为敌我矛盾。

其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方法。

毛泽东指出,“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

再次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现在大量的突出的是人民内部矛盾。

正确处理大量表现出来的人民内部矛盾就成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即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的必要条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特别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它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它以完整的理论形态、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由于经验不足,经历过曲折发展的过程,犯过错误,甚至遭受过失败,但毕竟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积极贡献:

1、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开始的。

毛泽东认为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他强调发展国民经济要以农业为基础,要以工业为主导,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此外,欢迎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等关系,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2、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灵活性的思想,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提出发展商品生产、尊重价值规律的思想,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的思想,关于建立“两参一改三结合”企业管理制度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等思想。

3、在外交方面:

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的划分的战略构想,提出中国永远不称霸等重要思想。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大挫折:

从总体上讲,还没有摆脱苏联模式,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还相当严重,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理论成果,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来,有的还出现了严重背离。

例如,毛泽东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以后,我们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要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等正确思想,但他后来又断然否定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错误地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仍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逐步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

这一探索中存在着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最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1957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步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思想,先后发生了经济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政治上反右斗争扩大化、庐山会议“反右倾”、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阶级斗争扩大化。

这些错误倾向后来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几十年来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思考,艰辛探索的结果。

从1980年开始提出到1992年作出明确概括,经过了酝酿、形成、成熟三个阶段。

改革伊始,邓小平就在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反对针对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反对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反对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片面认识和错误观点,着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澄清。

1980年,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3卷,第313页)他认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

1985年,他深刻阐明了改革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指出,改革的性质,“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3卷,第135页)后来,他又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990年底,他进一步指出: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3卷,第364页)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完整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

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层次。

这一概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

解放生产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阻碍时,以革命或改革的形式,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运动发展。

(十五大报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的统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都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丰富的生产力理论。

不过由于他们在论证社会主义时,是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又预计革命将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生,革命后并不存在一个为自己奠定物质基础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所以他们在讲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时,一般也就没有在社会衡量标准和本质属性的意义上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只是指出生产力在社会形态发展的最终意义上的决定作用。

然而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不是在发达国家,而是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

这就使得20世纪以来地球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奇特的态势:

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却仍然保存着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幼年时期的社会主义同高度成熟阶段的资本主义并存竞争。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胜利的情况下,单是生产关系就不足以完全准确地表述社会主义的特征了。

如果撇开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