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课程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72120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课程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课程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课程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课程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课程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课程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课程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课程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 并序》课程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我看见了,我看见了!

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

“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

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

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

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

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

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行:

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

三、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注意读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

n)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霓裳(ní

chá

ng)谪居(zhé

秋月白(bó

)衣裳(chá

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

nbì

整顿衣裳——(chá

ng)还独倾——(huá

n)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

这位皇帝是谁呢?

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提问明确共同朗读上述诗歌) 

很显然这位诗人是白居易。

那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明确:

被贬浔阳。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在现在的江西九江修建了琵琶亭。

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现在我们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诗。

提问:

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两个。

琵琶女、诗人。

两个素昧平明确、地位悬殊的人为何就能相识相知,琵琶女何以有机会向白居易倾诉衷肠?

琵琶声是两人情感的媒介。

因为有了琵琶声,才会‘主人忘归客不发’;

因为有了琵琶声,白居易才会‘移船相近邀相见’。

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

这可能也是大家看过的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里常用的一个桥段,佳人在不远处弹奏乐器,悠扬婉转,才子听得如痴如醉,于是便寻声而去,于是就有了之后的柔情蜜意。

而乐天与这位琵琶女在浔阳江上相遇,一曲琵琶让他们找到了共同的身世,共同的话题。

我们且看这曲琵琶是怎样的。

四、品味琵琶。

全诗写琵琶写了几个回合?

最生动的是第几回合?

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第二回合。

(学明确诵读第二回合。

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但这是琵琶声却中止了,作者想分辨却无从而得了,因此这里应该读出这种疑惑的味道。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明确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家乡民谣,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

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

若是如此白居易大可不必哭得稀里哗啦的。

琵琶女当时弹的应是《霓裳》和《六幺》,诗人在京城过惯了宫廷明确活,在宫廷经常听到这样的曲子。

琵琶女所弹的(曲子)容易勾起他对往日明确活的思念。

因此,他听到《霓裳》和《六幺》才会比较感伤一些。

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明确了共鸣。

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琵琶女所演奏的《霓裳》《六幺》是唐代宫廷名曲,易引起诗人的许多联想。

那么,大家认为最能刺激他敏感的神经,拨动他那脆弱的心弦的是什么?

是因为地域的东西,还是因为音乐本身所代表的什么?

从小序中找最能反映诗人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感波动的句子。

铮铮然有京都声。

大家觉得长安对于诗人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情感,一改当初被贬到此地后的“恬然自安”,忧郁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有着抱负和理想,而诗人被贬之后,开始不适应那种落魄的生活,但是他觉得可以慢慢适应,但是琵琶女所演奏的京都声又勾起了他对往日奢华生活的回忆,让他想起了以前在京城施展自己的才华,被皇帝重用,被群臣所仰慕的生活,又让他有了一种在江湖间落魄飘零的感觉。

琵琶女正是用一首曲子释放了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诗人与琵琶女有同感,把无形的音乐写出来使人感知,仿佛能让人听到,这是一件难事,白居易这首诗的第二段,可以说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那么白居易笔下,这首琵琶曲美妙在什么地方?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写的音乐有一种质感,如裂帛,不仅说琵琶女的心碎,而且说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都被撕裂了。

四弦一声如裂帛,岂止是帛裂,简直是心裂。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得非常好,因为诗人是从这里开始描写音乐的,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他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的哀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能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从而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既漂泊流浪之恨,又有高山流水之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虽然说音乐已经停息,浔阳江上微波荡漾,水面落花慢慢流,琵琶女的演奏已经停息了,但是,东船西舫却悄然无声,觥筹交错,饮酒作乐的场面已经不再了,而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令人感慨万千,在茫茫的江水上,只看到江水中倒映得又圆又亮的月亮,像一只盛满忧愁的银盘,轻轻一碰就会溢出来,而这个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内心,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琵琶声(并没有直接抒发)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

人们首先是沉浸在琵琶女的悲凉中,后来,人们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的悲凉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几句。

这里可以读出一种生命搏发的气息,那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种搏发,“铁骑突出刀枪鸣”让人想起了项羽在垓下突围的一个场景。

那是对明确命的最后一个寄托,至少他是一个英雄。

然后呢?

“曲终收拔当心画”就好像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一个场面,一代英雄跟乌江向远方长流,而且流到现在,还会一直流下去。

生命就是一种凤凰涅磐。

“别有幽愁暗恨明确,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声可以有两个理解,一是音乐,此前说“凝绝不通声暂歇”,“无声”是对“声暂歇”的高度赞赏,这就说明诗人白居易能理解琵琶女的那种遭遇。

还有就是从感情方面,“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说明这时诗人和琵琶女的感情都处在一种激昂澎湃的时刻,而且它后边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说明这也是一个基点,他们的感情也必须从这个基点才能喷泄出来,“无声”处应该是他们的一种思考,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经历了一个高峰,一个低谷,他们一定有满腔的愁绪,所以“无声”处就能表现出这里面的感情。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

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颤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

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

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

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其三是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就如诗中有声与无声的对比。

其四,衬托。

最后一句,用秋月衬托琵琶声。

五、小结。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无边的秋月与清风伴着白居易聆听了一位素不相识的歌女的琵琶。

于是一首《琵琶行》让人们吟诵至今。

今天我们了解了诗人如何化无形为有形,下节课,我们再来走入这两位陌路之人的内心世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关于音乐的故事,关于知音的故事不胜枚举,每每留为佳话。

《诗经》中就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的句子,后世更有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美谈,再往后便是嵇康悲奏《广陵散》。

似乎每一个时代,都会流传下一个与音乐有关的动人故事,而唐代,《琵琶行》当之无愧是第一。

二、情感分析。

前面我们分析过,诗中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白居易和琵琶女,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同是天涯沦落人,这句诗将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联系到了一起。

一边是乐妓,一边是诗人。

那么在乐妓与诗人的人明确历程当中,各自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乐妓原来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后来的境况是“年老色衰、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位至谏官、名动京城”,后来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

他们相同的经历都是由“盛”而“衰”。

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明确,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

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诵读诗歌的第三小节。

琵琶女自叙身世与上段的音乐描写有什么关系?

有对应关系。

“描写音乐”一“自叙身世”。

描写音乐一段,虽然没有写琵琶女的身世,但那动人的乐曲实际上就是在叙述琵琶女凄凉的身世。

自叙身世这一段,虽然没有描写音乐,实际上就是一首悲凉的乐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这位琵琶女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有人说。

琵琶女的故事不真实。

还有人说,诗人夜晚与一陌生女子交往。

怎么就不避嫌呢?

琵琶女的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怎样折射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美好人格;

重要的是琵琶曲丰富的内涵如何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酸甜苦辣;

重要的是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如何映现了诗人遭受挫折的人生经历。

诗人少年得志,才华横溢,满腔报效国家的热情,不料遭到打击,从天上落到地下,长期以来压抑在内心的悲痛、愤怒、伤感之情无处宣泄,即便有人倾听也可能无法理解,更谈不上产生共鸣了。

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无疑和诗人的坎坷人生非常相似。

琵琶女的琴声早就勾起了诗人痛苦的回忆,当听了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后,诗人仿佛找到了能够理解自己的知音,他再也抑制不住长久以来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感情——“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他像是一个饱受了委屈的孩子见到了久别的妈妈,倾诉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

“我从去年辞帝京,呕哑嘲哳难为听。

”对京城的事情,诗人一笔带过,重点表现的是贬谪之后的生活境况:

凄凉落寞,孤独压抑,听不到美好的音乐。

他如同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如同一个行走在茫茫黑夜里的过客,突然看到了一线光明——“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他激动万分,似乎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他欣喜若狂,忘记了这种快乐转瞬即逝;

琵琶女也被诗人感动了,她无法想象眼前这位名满天下的诗人竟然会有如此悲惨的遭遇,“良久立”三个字把琵琶女内心翻江倒海般的复杂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可以想象,琵琶女眼中满含泪水,因为诗人,也因为自己。

弹吧,为了诗人,也为了自己,再尽情地弹一曲。

至此我们明白了:

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相同的命运构成了同一个艺术典型。

这就是《琵琶行(并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悲剧美之所在,也是它千古传唱的根本原因。

三、拓展延伸。

《琵琶行》中有才子,有佳人,有美酒、有音乐,但很可能我们忽略了意见从古至今消长如一的事物,是什么呢?

明月。

《琵琶行》里对月的描写有几次?

凡三见:

江边送别时“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琵琶再奏后“东船西船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自叙身世间“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讨论:

三轮月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有什么不同?

三轮月,共作氛围、情节、情感的纽扣、枢纽和纽带,诗意画面的布景和诗歌形象的主观观照。

同时又各具特色、各尽其用,让人赞叹诗人移来造化富辞色的高超艺术。

l、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秋夜江边,寒风蒹葭,失意人又遭离别。

伤心的条件越多,离愁别绪就越浓。

谪居卧病的诗人,遭逢这样一次短暂的相聚却极可能是长长的离别,会真切感受到夜来风袭,寒意砭骨吧!

多情感伤的他,泪堕秋江水,化作水中月。

时,天上月正悄然在云中穿行,水中月恰如愁心,被江水浸沁得冰凉。

诗的开头景物描写均为渲染烘托气氛而来,而月的描写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水月如寒冰,释放深秋凉意,感受离情凛冽。

琵琶再秦,乐语又是心语。

音乐渐臻妙境,而诗人也与演奏者在乐声中一见如故,相识恨晚。

与其说诗人在初闻瑟琶后找到一个人生知已,不如说是敏感的诗人从玄妙的音乐中看到一个人浪漫感伤的自己——屏蔽了.现实的痛切和苦涩,却更让人痴迷。

听得神痴处,夜

深情亦深。

此时的倾听者,早已心事如鸢.神思远逸。

而奏者听者也会随乐曲的渐进而灵犀相通,失意之慨,一如江水之浩淼。

每个人都仿佛被乐音使了定身法,沉浸在追思感怀之中。

美妙的音乐,使东船西舫无言,令夜风都敛声屏息。

一轮秋月,不知是极为识趣,还是为音乐所感,只静静洒下一天银辉,笼罩这江、这船、这人和这一夜。

琵琶女自叙身世时,亦即作者兴起宦海浮沉之慨时。

诗人的思绪为琵琶女的叙述所牵引,一同忆起如烟往事,一同追悔“钿头银篦击节碎”般的轻掷年华,一同感慨“重利轻别离”一类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梦回谁料,此身已在天涯!

月也是一位倾听者,她听见了两个同病相怜者,一个用言语,一个用心,在控诉,在倾听。

绕船月明,照彻心之旷野,

那里丘峦无言,静静地起伏,默默地绵延。

三轮月,在诗中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陪衬,它已成为故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到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弥合开阈痕迹《琵琶行》里故事情节有:

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上听诉说身世、同病相怜起感慨、重闻琵琶湿青衫。

叙事繁复,极易事冗情淡,合榫之迹易显。

A居易却能巧借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的结合,避免上述的毛病,而其中绝胜者,当属三轮月,不知是苦心经营,还是妙手偶得。

三轮月,绾结景、事、论、情,且让情节流转,开阖无痕。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遭贬谪之人面对离别,更会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此时难得的相聚相逢,相互用亲情友情取暖,最怕的是生离死别。

自居易的挚友元稹曾有诗: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人寒窗。

”面对离情“谪”意,

许多人相对无言,不成欢,惨将别,天地无言,江流有声,江中一轮明月在浮沉。

船上众人默然举酒,心事浩莽,一如眼前这万顷之茫然。

在这种愁情难以自拔、情节难以为继的时候,“忽闻水上琵琶声”,转移了众人的注意力,情节又显生机,流转到移船邀见上去。

山重

水复、柳暗花明之间,明月弥合了情节开阖之痕迹。

琵琶女的演奏,技法纯熟,技艺高超。

更难能可贵的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别有幽愁暗恨生”,将心事付于瑶琴,身世之慨、朝露之悲,轻掷青春之恨,色衰遭弃之哀,琵琶女本以为将上述情思织进音乐是顾影自怜,冷暖自知,孰料在这江天寥廓、秋风野大的浔

阳江头,竟有深谙乐理、深解个中三味的知音在。

于是这次演奏就陡然有了不同凡俗的趣味,有了天地为之动容的效果。

在一阵忽高忽低、时宏时细、忽畅忽涩、时断时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瑟琶语后,秋风都为之沉默,沉默是今晚的浔阳。

乐效最著时,亦是情感极

致处。

诗人也不再用言语惊扰,只让人同览那江心秋月,看它染得一江银白。

“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与琵琶女,虽是初逢,但因均曾在心路上跋涉过千山万水,只须琵琶一曲.顿成旧识。

音乐是多么奇妙啊.月色是多么神奇!

奏者与听众的交流在这种氛围里十分酣畅,江流和时光都忘了流动,似乎定格在这美丽的瞬间。

月亮在这一部分成为一个快门。

3、联结奏者与听众的感情,作知音知己的见证。

如果说乍闻琵琶时,诗人是充当一名妙解音律的知音的角色,那么在听完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与琵琶女就颇有知己的感觉。

知音者,既能知曲调,又能赏指法,更能听出弦外之音,曲中之情,甚到胜过有声的无声。

而知已呢,则有相似的经历、相通的情感、相同的感慨,能相互从对方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知己之慨,形诸笔端,跃然纸上。

诗人甚至会觉着自己就是琵琶女。

自屈原始,诗人们时以美人喻己,自矜自赏,自伤自怜,其中尤以杜甫的《绝代有佳人》为最。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多么敏感、细腻的形象!

自居易从“名属教坊第一部”,“妆成每被秋娘妒”的琵琶女身上,不是分明看见了才美德洁、心比天高的自己么?

当琵琶女凄切自诉: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时,诗人“始有迁谪意”,仿佛被人遗弃在明月下的沧海,四顾唯茫茫,谛听而瑟瑟,一种闲愁对一轮明月,此思也无涯,此恨也绵绵。

身世之悲,际遇之慨.被青天绾系,绾成一个心结叫明月。

三轮月,或清冷,或沉默,或孤单寂寞,让我们觉得除舟中诸人外,还若有人在焉。

谁呢?

月呀。

月可以是我,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谁注目寄情于月,月就是谁。

月可以说她冷心,也可以说她热肠;

可以说她无言,也可以说她言无尽;

可以说她寂寞孤独,也可以说她邀人把酒。

总之,如果把月单看成一个客观事物,甚或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意象,都是不够的,她是一个人(特别是诗人)主观的外化,是秋江琵琶图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有秋风明月为伴.此夜必定富有诗意。

四、总结。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正如史君同学所说的——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