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狼山导游词Word文档格式.docx
《南通狼山导游词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通狼山导游词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狼山广教寺碑前)我们狼山山包寺,寺包山,山是一座寺,寺是一座山,寺名叫广教寺,是全国首批开放的重点寺庙。
为什么叫广教寺呢?
传说到此山传法的第一个和尚为了确定寺名,随手从身上携带的佛经中抽出一本,一看是《椤严般若广教经》,于是就把寺名定为广教寺,这个寺名一方面说明了佛教思想是广教众生,另一方面也有广传佛法之义。
现在大家请跟我来,这里是广教寺的山门,又称金刚殿,殿里塑着佛教的护法神四大天王。
佛教认为世界的中心为须弥山,四周各有一洲:
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这四大天王站在须弥山的四腰,各守护一方,东方为持国天王,南方为增长天王,西方为广目天王,北方为多闻天王,后来民间为祈求风调雨顺,认为四大天王各主一事,南方增长天王持宝剑,谐义“风”,东方持国天王执琵琶主“调”,北方多闻天王持伞,主“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主“顺”,合称“风调雨顺”。
山门朝外塑的是弥勒佛像,传说五代杭州有一个大肚子和尚契此,常身背一个布袋进城,逢人即笑,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行如疯癫,圆寂时作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人们这才知道他是弥勒佛的化身。
后人就根据布袋和尚的形像,塑成了弥勒佛宝相。
你看他慈眉善目,雍容大度,有一付对联形容他“开口便笑,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于人无所不容。
”真是大气度!
另外有一付对联形容他: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寺庙将弥勒佛塑在大山门口,也显示出佛教与人为善的思想,接引众生进庙随喜。
弥勒佛后面是韦陀像,韦陀手持金刚杵,有双手合什托杵相,也有持杵相,持杵的杵落地则表明该寺是不接纳挂单僧的,杵举中间,表示可以短期接纳落单僧,杵高举在上,则可以长期接纳挂单僧。
韦陀也是佛教的护法神。
它面对大殿,使佛祖说法的时候不至有歪魔邪道打扰,他还对内监督僧人的行动,僧人进出多要从他面前经过,接受他的监督,因此他就象寺庙的纪委书记。
这是轮藏殿,对面为大悲殿,两殿都为重檐歇山亭顶,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和格局。
(轮藏殿)据说佛灭度后将佛经置于轮车中,由天龙八部守护着轮车,并推转着轮车,使之运转不息。
这样佛法就法轮常转,永得流传。
梁代傅翕因为许多信众不识字或身忙无暇读经而根据佛经创制这种轮车,现在全国仅存两部,广教寺的轮车是唯一能转的一部。
据说转一次轮车,等于念一遍佛经的功德,这在藏传佛教中受普遍信仰。
各位有兴趣不妨一试。
天龙八部包括天神、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诃罗迦八种神。
它们各有各的脾气和特点,天神是天上的神,共有三十三诸天,等一下我们在山顶的大圣殿会看到其中的一些,他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也是要死的,不过比人能享到更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龙与我国传说中的龙差不多,也能呼风唤雨,共有八大龙王。
夜叉原指吃鬼的神,它敏捷、勇健,现在专指恶鬼,《水浒》中有母夜叉的绰号是形容孙二娘凶恶无比的。
乾达婆是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为溢养的神,它是音乐神,头戴人面冠,左手执笛、右手执剑,多达6000位,他们在佛前弹琴唱赞歌时三千世界皆为震动,他们是佛教的中央民族乐团。
紧那罗则是歌神,它嫁与乾达婆为妻,人形,头上生角,善于歌舞。
摩诃罗迦是大蟒神,印度是个多蛇并拜蛇的国家,蟒神也被收为护法,他也是乐神,人身蛇面,手执笙。
阿修罗则非常好战,脾气很大,男的很丑,女的很美,它常与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部有美女无美食,帝释部有美食无美女所以互相妒忌争夺,经常打战。
大战的结果阿修罗王被打败,上天下地无处可逃,于是化身潜入藕的丝孔之中。
阿修罗王不仅脾气暴躁,还多疑善妒,佛为他说法,说有“四谛”,他认为佛偏袒帝释,少说了一谛,他就说“五谛”,佛说“五蕴”,他就说“六蕴”。
迦楼罗是大鹏金翅鸟,两翅展开有360万里,头上一个肉瘤是如意珠,此鸟鸣声悲苦以吃龙为生,每天要吃一条大龙及五百条小龙,(因为龙就是古代的蛇)命终时毒发,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命终,肉身烧去,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以前说岳飞就是在大鹏金翅鸟转世。
金庸有一部武侠小说,也是因为里面的人物性格各异,各有各的脾气,就像凡间的芸芸众生所以取名《天龙八部》。
(大悲殿)我们常说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这里供观音菩萨,故名大悲殿。
大慈就是给予一切众生乐,大悲就是拔除一切众生苦,这里供奉的观音像宝相庄严,高达六米,两壁刻着历代名人画的观音像。
(若没有进后山赵绘沈绣之楼,也可于此讲历代名人画观音像的由来)。
(法乳堂前)现在我们来到法乳堂,法乳堂取“佛教正法滋养弟子之法身,犹如母乳之于幼儿”之义,我们说如饮醍醐,醍醐是牛奶的精华,这里命名法乳堂,也比喻佛法是人间思想的精华。
以滋养众生给人智慧给人清醒。
法乳堂匾额门联是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题,“一堂都圣哲,万派皆朝宗”,因为法乳堂供的是佛祖释迦摩尼像,各派都来朝拜,一堂都圣哲是因为法乳堂两侧供奉着中国佛教史上的十八高僧像,这十八高僧像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参与选定,由南通籍画家范曾手绘,在北京制成陶瓷壁画的,这也是全国唯一的。
法乳堂东面是方丈室,过去称俯涛轩,为文人聚会之所,当时狼山脚下便是大江,俯涛就是俯身即可揽到波涛之义。
《维摩诘经》说维摩诘住的地方“地方一丈,可容千人”他在此说法,后来方丈便成为寺院主持居住的地方和称号,室内挂的“善根寿相”的匾额是张謇先生写给当时的方丈海月法师的。
(法乳堂壁画前)这是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它译了很多经典(300卷)其中《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成了后来法相宗的祖典,《法华经》成为天台寺的祖典,《金刚经》成了禅宗的祖典,《成实论》成为成实宗的祖典。
玄奘大家都是熟悉的,他又称唐三藏,因为佛教典籍有三藏数千部,经藏是记录佛祖语录的经书,论藏是后人论述佛经的著作,律藏是讲佛教戒律的书籍,通一藏才可称法师,历史上通晓三藏的人寥寥可数,玄奘就是通晓径论律三藏的法师,所以被称为三藏法师。
唐僧赴印度取经,取回不少经文,其中他译的《瑜珈师地论》《成唯识论》后来成为唯识宗的宗典,玄奘后来被尊为唯识宗的初祖。
这是禅宗大师慧能,他本来不识字,后来听人家读《金刚经》一听之下,如瓶注水,豁然开悟,于是投奔到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弘忍为了传法考验弟子,命弟子各作一偈,他的大徒弟神秀作了一偈: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
慧能听人家读了以后,认为写得不够,他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引得弘忍大惊,后来便传法脉给慧能。
慧能的这首偈,含有深刻的佛教思想和哲学思想,菩提代表物质,明镜代表意识,菩提无树,明镜无台,这样物质和意识都是空的,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于是大彻大悟。
慧能强调顿悟,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见性就能成佛。
后来慧能被尊为禅宗的六祖。
这位是弘一法师,他是近代律宗大师,中兴了衰微已久的律宗。
在俗时为书画、音乐、篆刻、戏剧大家,少年时,风流倜傥,极富才气,“二十文章惊海内”,也曾到日本留学,他的成就很多:
他最早将西洋油画引入中国,他和欧阳予倩等创办“春柳社”,是中国话剧运动的最早创始人,他也写了很多传颂一时的歌曲,如《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但是在艺术成果辉煌、如日中天之时,他却毅然于一九一八年八月十九日在杭州虎跑寺正式披剃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他怀着振兴南山律宗的宏愿,云游四方,萍踪无定,挂单弘法的寺庙达上百处。
1928年后驻于闽南弘法利生,1937年日寇侵华他提出“念佛不忘爱国,救国必须念佛”,自题居室为“殉教”室。
并说:
“为护法故,不怕炮弹”。
后厦门遭日机轰炸,弹片入室,大师泰然无惧,终不伤其毫发。
诚如他的一首诗云:
“亭亭一枝菊,高标矗晚节。
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他持戒谨严,芒鞋衲衣,(据说出家后只穿一件衲衣,补钉二百多处,青白相间,褴褛不堪,还视为珍物),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盐不用油。
信徒供养香菇、豆腐之类,皆被谢绝。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享年六十三岁,圆寂前写下“天心月圆,华枝春满”及“悲欣交集”的偈语。
他的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相表记》。
这块“十指成林”的匾额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所书,十指成林一方面指佛教徒与人行礼时双手合什,所以叫十指成林,同时也因为佛教有众多宗派,这样各宗各派的力量合在一起,宏扬佛法,佛教才会兴旺,郑板桥是大书法家,这几个字写得维妙维肖,请看十指成林的指字,上面的一笔宛然象翘起的大拇指,我们平常问:
“您贵姓”,说“姓成”,“是耳东陈,还是翘脚成”,这个十指成林的“成”字,最后一笔就象一只翘起的脚。
大家再看“十”字,这一竖隐约便象一个闭目养神的老和尚,还留有胡须呢!
据说与佛教有缘份的人便能看见。
(到藏经楼)这里是藏经楼,东边是晒经楼,再东为枕山楼。
广教寺的藏经楼原来共藏有两部大藏经,一是明代万历藏(6711卷),二是光绪年间近岸法师从北京就请回的龙藏(7168卷)。
(藏经楼西紫琅禅院碑)这块碑题紫琅禅院,就是我们刚刚走过的这些建筑,据史籍记载,唐总章二年(669),这里就建造了寺院,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因为狼山尚在江中,要坐船才能到山上,故称“慈航院”,五代大宝年间才改名广教寺,清朝时因山名而改称紫琅禅院,广教寺为禅宗丛林,现属临济宗。
这方《重修狼山寺记》,为明人顾养谦所记,记述了狼山的兴衰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狼山或因毁佛、或天灾,或兵灾,沧桑变迁,共有十次兴衰,这方碑记载的是明嘉靖年间的兴衰过程。
(幻公塔下)这边是紫琅园,旧称三仙祠,供的是张果老、吕洞宾和文昌君。
后来为狼山七房之一的法聚庵,狼山以前共有七房(七个寺院),东大门口有福兴庵,法乳堂东为梵行庵,这里是法聚庵,山上望江亭下有福慧庵(文革时被拆除),望江亭西有白衣庵,山上还有鼎新庵,山腰葵竹山房为准提庵,直到建国后七房才由广教寺的老方丈月枚法师统一成一寺。
这是幻公塔,为明嘉靖四十五年为纪念北宋高僧智幻而建。
智幻在太平兴国年间(那时南通刚刚建城)主持狼山寺务,他广弘佛法,成为狼山的中兴祖师,山顶的支云塔也是智幻和尚所建。
以前南通有三座塔,分别是狼山的支云塔,城内的文峰塔和天宁寺塔,俗语说“南通三座塔,角分四六八,两座平地起,一塔云中插”,三座塔分别是四角、六角、八角,文峰塔和光孝塔造在城里,所以说平地起,山上的支云塔造在山上,所以说云中插。
传说大圣菩萨向托塔天王李靖借塔,用扁担挑了两个,胳臂下夹了一个,袖子里还藏一个,到狼山手忙脚乱安顿好支云宝塔后,一不小心袖子中的塔滚了出来,一滚滚到山腰,待拣起来一看竟然没有坏,原来是实心宝塔,这座实心塔就是诸位面前的幻公塔。
(抚台平倭碑)这块抚台平倭碑就记录着嘉靖三十八年,抚台李遂组织军民在狼山江面大败倭寇,最后又尽数剿灭狼山盘据的倭寇的功绩,也记载了明朝倭寇侵略的史实,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倭寇经常来江浙一带侵略,罪行累累,嘉靖年间年年都来,南通无岁不受其害,最厉害的嘉靖三十三年前后的三四年间,沿海被害的老百姓有数十万之众。
抚今追昔让我们深感有一个强大国防的重要性。
(山道上)狼五山自古在军事上非常重要,最东边的军山相传秦始皇曾在此驻军,狼山下的护潮台又是水师阅兵台,西面的马鞍山,隋炀皇攻辽也在此放马。
为什么在军事上非常重要呢?
因为五山扼守江口,且山在江中,易守难攻。
刚才我还没有来得及向大家介绍狼山为什么叫狼山,有人说是山形似狼,但更重要的是与一个传说有关。
很久以前,狼山废在江中,人迹罕至野兽横行,有一只白狼精盘据在此,狼山的开山祖师为弘传佛法,来到狼山,便向白狼精借一衲之地修行,白狼精听说只要一衲之地,便满不在乎的答应了,那知道和尚运起法力,念起咒语,祭起袈裟,顿时祥云密布,金光万道,那袈裟将狼山尽数罩住,白狼精知道和尚法力无边,于是只好认输,不过他向和尚提了一个要求,“我在此这么多年,希望能保留一个名字”,和尚认为无伤大雅,于是答应了他,这座山就称狼山,这就是大圣菩萨借狼山的故事,至今南通还流传着大圣菩萨借狼山—--有借无还的歇后语。
大圣菩萨在江淮非常有名,等一下在山顶大圣殿我会为大家讲大圣菩萨的事迹。
因为这座山是狼山,在建庙的过程中,就将广教寺的建筑建成龙伏狼的格局,法乳堂为龙头,山下的金刚殿为洞开的龙口,轮藏殿、大悲殿为龙的犄角,山道为龙身,山腰的葵竹山房等建筑为龙爪,山顶的支云塔就是甩入青霄的尾巴,古时候狼山在江中,尾上头下的云龙,又成龙入江海之势。
从飞机上看,又仿佛巨龙在此饮江吸虹。
(去葵竹山房)这块斜坡叫待月坡,狼山赏月最佳就在此处,坡上那块扁扁的石头叫琴石,月下弹琴当然是很风雅的事情。
这边的建筑叫葵竹山房,以前就住着一个风雅的诗僧。
待月坡的北面是饮虹涧,可惜现在狼山的水系受破坏,再也听不到淙淙的涧水声了。
涧北一块巨石上建起了建筑,这块石头就是半千石,据说古时候有一位高僧在此讲经,共有500个虔诚的信众坐在这块石头上听讲,所以叫半千石。
大家请看门口路上的这一溜石头,仿佛一排列队欢迎我们的小和尚,所以叫迎宾石,而那最里边为首的一个显然是等候的老僧了。
您仔细看,这些迎宾石上还刻着古代游人游山的题诗呢。
(御碑亭)这是御碑亭,里面存放着康熙皇帝的题诗,当然,康熙皇帝并没有到过狼山,这些诗是他赐给狼山总兵刘含高和知州施其礼的,皇帝赐诗不仅是一种慰问,更是一种荣耀,臣子当然要知恩图报,尽心作事了。
(影壁)现在我们来到葵竹山房,葵竹山房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因种植葵和竹而得名,这个葵竹山房的门额为张謇所书。
葵竹山房以前为四贤祠,供的是宋代四位名贤,他们都与南通有关,范仲淹曾在南通修造范公堤,促进南通盐业和农业的发展,使人民免受海潮之患,后人赞曰:
捍海成功百代崇,蛇龙区薮尽耕农。
岳飞率领岳家军收复建康后曾任通泰镇抚使,岳家军也曾在狼山驻扎,至今南通还留着岳家军饮过水的“度军井”。
文天祥曾从通州渡海,文天祥的随从金将军也是此时病逝在南通的,他的墓就在狼山山脚下。
在南通短暂的时日,文天祥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如《扬子江》:
几日从风北海游,回头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心,不指南方死不休。
表达了他深深的爱国之心。
胡安国是宋代经学大师,为官清正,为奸臣所恶,他素有足疾,而南通沿海地气潮湿,所以将他派往南通任知州。
他在南通事无大小,见义必为,很受人民爱戴。
(院中)这里东屋叫“塔荫堂”,南称“一枝栖”,西为“退藏精舍”,北为依山而建的“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取的是一本佛教经籍的名字。
一枝栖,《庄子·
逍遥游》有: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义,一枝栖即栖一枝之地。
退藏精舍,“退”即归隐,“藏”按《礼记·
学记》“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指专心向学,业不离身,退藏即归隐后潜心学习,《易经·
系辞下》又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机而动”,这里又有深藏待机的意思。
院内花木扶疏,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大家请看这棵罗汉松,横斜飞出,造型独特,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来拍过电视呢。
(法苑珠林往西)现在我们到了“水云深处”,这水中之亭称半粟亭,取“沧海一粟”之义。
亭前石桥为“留云桥”。
再往前行峰回路转,就到了“衔石楼”,楼下有一块形似小脚女人鞋子的石头,称“屐石”,此楼含住了屐石,所以叫“衔石楼”。
衔石楼上以前住着诗僧芥舟,他是同治光绪年间人,一生迷于写诗吟诗,常是杜门谢客,足不出户,有客来访,也不过送到“水云深处”,他与当时的焦山诗僧芥航合称“二芥”,他的墓志铭就保存在“一枝栖”的墙壁上。
我们脚下的这块大石就是“半千石”,半千石上不仅造了“衔石楼”,还造了一亭名“霁月亭”,霁月指雨过天晴后的明月,比喻胸怀宽广,心地坦白。
颇有禅机。
亭又称“让一着”,相传八仙过海时,曾在这里下棋。
吕洞宾下不过张果老,急得要悔棋,众人都叫“让一着,让一者”,所以这个亭就叫让一着。
俗话说:
退一步海阔天空,得饶人处还是要且饶人。
亭的墙壁间嵌有历代游山的题咏。
(穿衔石楼底楼出)葵竹山房的建筑特色在于虽小而精巧可人,它的房屋萦回纡绕,造成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格局,同时巧妙地依山设景建造“水云深处”,园林有了水就活了。
再加上富有诗意的题名,园林的内涵就更加深了。
(白雅雨墓)这是白雅雨烈士的墓,白雅雨为南通人,1868年生,先后在南菁书院和上海南洋公学就读,任教于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和北洋女师,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创办“中国地学会”,第二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地学期刊《地学杂志》,为当时著名的爱国地理学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是他在北洋法政学堂的学生,他的革命思想影响了李大钊,也团结了一批有革命倾向的青年。
武昌起义后,白雅雨在北方策应,组织共和会发动起义。
1912年1月2日发动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白雅雨担任参谋长,起义军在向天津进攻途中遭清军断轨阻击,白雅雨被捕就义,时年44岁。
国民政府后追赠其为上将,先后在北京、山东泰山等地为他建立陵墓纪念,1937年还为他举行了国葬。
白雅雨临终赋有绝命诗一首: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
耿耿此心志,仰望白云间。
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
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
传颂一时,还选入台湾的学生课本.
(振衣亭)这个亭叫振衣亭,建于明嘉靖年间,振衣即整衣之义,因为马上就要登上山顶之庙了,须肃衣以示尊敬。
(南无大势至菩萨壁前)“南无”为归依礼敬之义,南无大势至菩萨就是致敬大势至菩萨的意思。
我们狼山被列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是因为狼山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大势至菩萨与弥勒佛、观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山上的圆通宝殿供奉了大势至菩萨的圣像。
(大观台)这里就是大观台。
狼山当海之冲江之尾,这里南望大江如练,东西四山如带,目极吴楚云山,气吞海上蜃楼,这里奇峦叠嶂,蝉联呵护,吞天浴日,蔚为大观,故称大观台。
古人形容这里“东邻日本连环岛,北接朝鲜破釜云”,王安石到此惊叹这里“影带诸夷,气吞吴会”,并赋诗: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还,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文天祥从南通渡海作诗:
风急千重浪,潮生万顷沙......狼山青两点,极目是天涯。
古人有诗:
天地皆为水,维扬只此山,特登绝顶上,恍不在人间。
这里的美景真的看不够,看不够怎么办呢,大家就照了照片回去慢慢看吧。
(向大山门)上面的“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就把狼山的美景作了很好的总结。
胡耀邦同志对这副对联十分欣赏,两次到狼山来后都以此为题作了报告。
据说宋朝文学家米芾到此极为惊叹,题下“第一山”,为什么题第一山,第一是这里是由海入江的第一座山,第二是狼山虽小,景色极佳,千里平原上五山崛起,狼山中峰耸峙,具泰山之雄;
北麓岩深林嶂,具青城之幽;
后山绝壁临崖,具华山之险;
西山峰峦起伏,具峨嵋之秀,小小一山具雄幽险秀,所以称第一山,这就是米芾题的“第一山”,你看“第”字如美女梳头,“一”字如乌龙出江,“山”字如老僧坐禅,令人叹绝。
(进山门)这里是金刚殿,两厢哼哈二将,都裸露上身,缠衣裳于腰间,作愤怒相,大家可不要偷狼山的东西啊,不然两位门将可要对大家不客气。
大家看一看他们的神态,猜一猜那位是哼将,那位是哈将。
(萃景楼)这里是萃景楼,宋朝初年为三会亭,明初为山顶庙门,明朝正德年间,河北霸州有一支农民军刘六刘七起义,纵横南北,所向披靡,后官军合力围攻,农民军就转战狼山,这时江面刮起飓风,将农民军的战船击碎,起义军于是据庙而战,官兵就在此地放火攻庙,庙被焚而起义军也被消灭,后来官军在此重修了这座萃景楼,萃景楼取的是万千景象荟萃一楼之义。
(圆通宝殿)这里就是供奉大势至菩萨的圆通宝殿,佛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记述了大势至菩萨的成道体会,故称圆通宝殿。
明朝以前为僧伽殿,供大圣菩萨,由于明朝的那场农民起义,明官府以为得江神助飓风,后在此造江海神殿,将大圣菩萨移于后面的大圣殿内。
现在供大势至菩萨,两边供十八罗汉。
佛经说大势至菩萨“佛有大势力,能断众生之烦恼,以智慧之光遍照一切,使众生得力脱苦”,故名大势至。
佛教认为修行有三重果位:
罗汉、菩萨、佛。
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修成阿罗汉。
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
据佛经上说,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盘,住世济人。
菩萨即菩提萨缍,意为“觉有情”,既要自觉;
还要有情。
既要修持自度,上求菩提;
又要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
佛在梵文中的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觉有三个意思:
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
据称,阿罗汉只有自觉,菩萨觉有情,只有佛才三觉俱全。
(支云塔下)这里是支云塔,它高三十五米,四面五级,为楼阁式砖木结构,腰檐成翘形,朱漆雕楼,上面覆以金色琉璃瓦,它首建于宋朝太平兴国年间,至今已逾千年,据说支云塔位处南通的中轴线上,支云塔的塔尖,和南通的南城门(江山门,已拆)及城中的钟楼,三点连成一线。
为南通的风水门户。
1984年重修时,曾在塔刹取出诸多经书宝物,修复后重又放入,作为镇塔之宝。
历代名人登塔题诗,各有佳作,明朝人殷学思诗云:
宝塔支青云,离天无尺五,天上星与辰,历历皆可数。
这里曾有一联:
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这便是龙池,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出生时,有九龙吐水,助其沐浴,池中的小孩便是释迦太子了。
支云塔下为地藏王菩萨殿,佛经说地藏王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故名。
佛祖嘱咐他在佛祖灭度后,弥勒佛出生前救助六道众生,他立下宏愿: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安徽九华山是他的道场,地藏王菩萨两边供的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和文殊菩萨。
佛经说观音菩萨专为世人救苦救难,世上苦难太多,她就分身为一千个去救苦救难,这里的观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