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全部六次任务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试1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1326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全部六次任务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试1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金融学全部六次任务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试1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金融学全部六次任务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试1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金融学全部六次任务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试1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金融学全部六次任务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试1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全部六次任务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试11Word文件下载.docx

《金融学全部六次任务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试1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全部六次任务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试11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学全部六次任务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试11Word文件下载.docx

实践证明,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加入WTO以后,随着贸易和投资的变化,国际收支的变化可能会较大,同时也会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

为此,我们将继续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增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发挥汇率在平衡国际收支,抵御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方面的作用。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本次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汇率调控的方式。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

这里的"

一篮子货币"

,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

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二是中间价的确定和日浮动区间。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三是起始汇率的调整。

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

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放弃单一盯住美元,不仅表现为以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更富弹性,而且在于发挥汇率价格的杠杆作用,以便用汇率价格机制来调节国内外市场资源流向,以便促进短期宏观经济的目的(因为,汇率如同利率一样是短期宏观调控主要手段)。

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今后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变化,取决于国内经济的发展水平,而不是理论模型的高估或低估。

这也预示着人民币汇率水平可能会有向上或向下的浮动。

目前人民币的汇价趋势是不断升值,这种趋势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趋势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它对缓解中国贸易顺差会有一定的作用。

人民币升值趋势对中国的贸易不会有太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贸易仍然会有很大的发展,只是出口商品的构造会更加高度化,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会越来越高。

中国人天生会做生意,又能吃苦。

另外人们应该更多的关注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经济平衡、产业构造调整的作用。

2. 

【问题讨论】结合我国信用发展状况,讨论利率如何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这是一道讨论题,希望通过师生教学交互和同学们之间的协作学习与相互启发,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大家对利率在现代经济和金融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为以后更好的研究其他金融问题和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奠定良好基础;

利率是少数几个既能在宏观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又能在微观经济中发挥作用的经济变量之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通过深入讨论,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为充分发挥其作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认真研读教材第4~6章的教学内容;

(2)掌握有关利率的概念、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3)掌握利率在宏、微观经济中的功能与作用,清楚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4)由辅导教师组织学习小组讨论,每组5~10人为宜。

(5)讨论结束后每人完成不低于600字的作用。

(1)讨论应从信用与利率的关系入手;

(2)必须清楚利率发挥作用的世界性趋势;

(3)讨论的核心内容是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向及其在宏观和微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4)清楚我国利率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及化解方法。

一、信用与利率的关系

信用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不同所有者之间调剂财富余缺的一种形式。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尺度,媒介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商品交换。

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用历史的眼光来考察。

信用与货币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相互独立发展到密切联系再到融为一体的过程。

早期的信用与货币这两个范畴是独立发展的。

从时间上考察,信用的出现比货币要早,当时的信用主要采用实物借贷方式,在很长时期内独立于货币范畴之外。

从早期的实物货币直至足值的金属货币制度,货币的发展也长期独立于信用关系之外。

可以说,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前,信用与货币二者虽有联系,但从主要方面看,是各自独立发展的。

但是二者相互独立发展并不意味着否认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进程中,信用与货币的联系有着久远的历史,其密切联系表现在二者的相互促进发展之上。

一方面,货币借贷的出现是信用获得更大发展的基本条件。

货币借贷扩展了信用的范围,扩大了信用的规模。

另一方面,信用也促进了货币形式和货币流通的发展。

信用的出现发展了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货币能在更大范围内作为商品流通媒介。

信用还加速了货币的流动,补充了金属货币数量的不足。

可见,信用与货币是相互促进发展的。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情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实行不兑换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信用与货币的关系进一步发展。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和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整个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

从货币形式看,货币形式同时就是一种信用工具,货币是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流通的,任何信用活动都导致货币的变动。

信用的扩张会增加货币供给,信用紧缩将减少货币供给;

信用资金的调剂将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结构。

这样,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不可分割地联给在一起时,则产生了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范畴——金融。

因此,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的融合体。

当然,在金融范畴出现以后,货币和信用这两个范畴依然存在。

二、利率发挥作用的世界性趋势

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

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

因此,西方传统的货币政策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为了控制投资的高速增长,在央行采取的诸多货币政策操作中,被西方金融界称为货币政策“猛药”的存款准备金率一调再调,而调整法定存贷款利率这一传统的政策工具,却一直没有使用。

这让市场感到很意外。

我们认为,央行之所以迟迟没有提高法定存贷款利率,除了考虑CPI、经济增长速度等正常的经济指标外,还受到一些特殊的外部因素的约束。

在我国利率发挥作用还不具备条件。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利率政策非常有效,因而成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的情况十分复杂。

统计分析显示,在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同利率变动的关系不大。

并且,利率水平的降低对存款总量的增长以及增长的速度都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其主要原因是:

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是主要的贷款需求者,贷款需求的利率弹性必然较低;

作为贷款的主要供给方,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利率敏感性一直较低。

另外,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将导致大量短期资本涌入到国内,从而达不到提高利率紧缩信用的目的。

因此,有研究人员认为升息不能解决经济过热问题。

三、我国利率改革的方向及其在宏观和微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利率市场化是指所有利率均由市场决定,即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在利率制度方面,国家应尽早建立并完善利率决定机制以及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保证利率决定机制在最大程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实现利率风险水平的最小化;

在规范微观主体行为方面,应首先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有企业问题,加速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进一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在产权制度和银行治理结构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在金融市场方面,国家应努力朝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体系的目标迈进,为市场上的各类竞争主体提供一个尽可能公平,公正的投融资环境,从而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实现创造条件。

进一步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逐渐提出来的。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同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都对利率市场化的方向作了原则要求。

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2001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均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为什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身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改革而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福利。

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流向引导资源的流向。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经济实物系统的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

但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远远不如商品和劳务价格具有竞争性,因而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有待发挥。

经济运行的实物系统与货币系统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实物系统价格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系统的资金价格即利率客观上也有了市场化的需要。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加入WTO意味着我们承诺按国际通行规则管理经济,虽然对中国金融市场我们仍然可以实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金融市场,由此带来大量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国货币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难度。

很有可能我们会在与其的市场博弈中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市场利率化,即接受市场利率实际上、某种程度已经自由化的现实。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对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利率仍然管制过于严格,中资金融机构过于缺乏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进行竞争的经验,其结果可能会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某种劣势,这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利率在微观的作用:

利率是通过对现代商品经济中一系列机制发生影响从而影响社会再生产的。

(一)企业投资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企业为扩大再生产进行新的投资,还是企业产品销路不好时维持简单再生产,甚至仅仅为了偿还债务,都需要借贷资金。

利率的变化将影响借贷资金成本,从而鼓励或者抑制企业投资,甚至关系到企业生存。

(二)利润

取得较高利润是商品生产者生产与经营的直接目标。

然而,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利润的多少。

这是因为,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利率的高低与利润的多少是成反比的。

(三)货币

借贷资金市场的扩大和发展,投资场所的不断增加,人们收入的增加使得人们更加注意比较使用货币的效益,选择货币的用途。

因此,当利息率提高时,储蓄增多,货币数量相对减少;

反之,当利率下降时,储蓄减少,货币数量相对增加。

(四)工资与消费

利率通过影响企业投资规模和基本建设规模、企业利润状况进而影响就业状况,从而影响工资和消费基金水平。

当利率较高时,企业投资、基律规模受到抑制,因而减少就业机会,从而减少工资性支出和消费基金总额,利率下降时,情况则相反。

不仅如此,利率的变动还能促使消费基金和投资基金的转化。

当利率提高时,人们会把原计划用于购买消费品的一部分钱储蓄起来,投资资金会增多,消费基金就会相应减少。

反之,当利率下降时,投资基金减少,消费基金相应增加。

(五)价格

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价格水平的高低。

这是因为一方面货币量的变动将直接影响至(价格水平。

另一方面,企业都把利息作为生产费用计算。

现代商品经济中,消费信贷也在不断扩大。

对那些生产某些“垄断”性商品的企业来说,利率提高,成本增加,为了不减少利润,需要提高价格。

但是利率的提高,同时影响到储蓄增加,货币流通量相对减少,使社会对商品的需求减少,从而使社会商品的价格下降。

那些生产某些“垄断”性商品(主要是其中一部分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企业在此时即使提高价格,但整个社会购买力的减少,也能抵消这一影响,抑制一般商品价格的上升。

同时,较高的利率还能抑制消费信贷。

因此,从总的方面讲,提高利率是能够起到抑制社会一般商品的价格水平上升的作用。

而降低利率,情况则相反。

(六)证券

证券的价格和利率的变动成反比。

利率提高,股票、债券价格下降,将影响企业直接吸收社会资金;

利率下降,股票、债券价格上升,能够鼓励企业吸收社会资金。

企业投资、利润、货币、工资与消费、价格、证券都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利率对它们所产生的作用也无异对社会经济发挥着作用。

四、我国利率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及化解方法:

目前我国的这种低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商品的价格,也使得利率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很多人主张通过利率市场化来理顺金融商品的价格体系,提高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恢复利率杠杆应有的作用。

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一个必然进程,谁也没有理由反对利率市场化,但目前我国宏微观经济环境都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过快推进。

如下:

1、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

我国过去长期搞计划经济,建立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许多方面都与成熟市场经济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利率运作主体行为不规范。

(1)中央银行的独立自主性不强。

中央银行并未真正拥有利率的制订权和调整权。

(2)国有商业银行行为非市场化。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制度建设落后,银行的产权界定模糊,加上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没有利益驱动机制,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兼容,经营者非市场化选择的倾向很强,这是引致银行效率低下的根源所在。

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非市场化行为的存在,即使利率自主权放开,银行也难以按照市场规律借贷资金。

(3)企业的行为不规范。

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未达到预定目标,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大多数企业只负盈不负亏,在国家的保护伞下安稳过日子,利率高低对其来讲并不很重要。

3、企业对利息的承受能力低下。

4、金融监管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因不能摆脱行政干预而缺乏超脱性和真实性。

另外,监管标准、手段和技术也不能确保监管的信息质量和使金融机构采取稳健和审慎的经营原则。

在我国这样一个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要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期。

就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点而言,不是去设计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时间表,而应是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如前所述,利率市场化同一国的市场经济完善程度、金融交易主体的市场化倾向以及金融监管等外围制度环境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应从这些方面着手,为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

(1)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从西方的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

应该说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熨平利率放开后金融领域乃至经济的波动。

我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商品市场,但是我国的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发育都不完善,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利率的市场化。

当然,深化市场经济的改革不仅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更需要经济主体行为的市场化。

(2)培育利率运作主体的市场化行为:

①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并未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依附,中央银行甚至还承担着大量的财政职能。

在这种央行与政府关系难以理顺的条件下放开利率,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调节利率。

因此,现实的选择是:

一方面,必须分离政府与央行的“天然”联系;

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央银行自身管理水平,使其能够做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去调控商业银行利率和其它市场利率。

②构建真正的商业银行。

在市场化利率制度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充当央行货币政策中介,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货币政策的意图调控企业和居民的行为。

商业银行的这一中介地位,要求它必须是自负盈亏和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否则无法起到中介传导作用。

对此,我们只有加快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才有可能实现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

首先,要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

其次,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

最后,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发布。

此外,我们还应放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组建一批新的商业银行,为利率市场化引入竞争机制。

③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④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

(3)把握好利率改革的着力点。

①增强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利率敏感性和弹性较低是我国七次利率下调效果不显著的根源。

而利率的敏感性和弹性状况,一方面取决于利率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又取决于银行和企业的改革状况。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逐步放松管制,即放宽利率的浮动范围和幅度,另一方面要加快银行和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②明确利率调整目标。

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利率变动的着眼点是整个宏观经济状况,而不是企业的利息支出负担问题,只有从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出发考虑利率水平变动,利率才能发挥其作为间接宏观调控重要工具的作用,所以应将我国的利率调节目标转移到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上来。

事实上,目前我国以降低企业利息负担为目标的利率调整方式,既不利于国有企业的体制转换,也不利于国有经济部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③重构利率结构,理顺利率关系。

要对现行利率划分方法进行改革,根据企业和金融机构会计制度和业务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期限、数量、风险等因素设置利率档次,划分利率种类;

要逐步清理优惠贷款利率,明确贴息来源,减轻商业银行的负担。

(4)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利率放开后,要保持资金市场秩序,不能像过去一样靠行政命令来实现,而必须依赖于灵活有效的金融监管。

首先,金融监管要摆脱行政干预,独立自主地进行;

其次,要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实现层层负责;

最后,要尽早制定科学的监管标准,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

3. 

【案例分析】关于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论

进入21世纪,中国为了应对入世承诺,以引入外资战略合作者的方式对银行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却因此引发了“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议。

其背景如下:

2001年,汇丰银行以每股2.49元人民币入股上海银行,获得每年每股0.5元左右的回报,五年就能收回初始投资,并拥有了上海银行8%的股份;

2004年8月6日,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并拥有了19.9%股份。

交通银行半年报显示,该行200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46.05亿元人民币。

按此估计,汇丰银行2005年就可从交通银行创造的利润中分得20亿元人民币左右,5年左右就可收回在交行的投资,并获得了对中国第五大银行的永久控制权。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引资更是激发了这一争论,成为“银行贱卖论”的主要导火索:

2004年交通银行引进汇丰银行,获得86%的资产溢价;

2005年建行股权转让却仅获得17%的净资产溢价,中行获得的溢价更低,只有10%,而对工行的股权转让也只有15%的溢价预期。

在首次公开发行之前,建行以每股1.15元左右的价格售予美国银行和淡马锡,仅建行公众招股价每股2.35元的一半;

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淡马锡控股分别出资31亿美元各购得了中国银行10%的股份,美国银行和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分别以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持有建设银行9%和5.1%的股份;

高盛、安联和运通三家战略投资者组成的财团将以36亿美元左右的价格购入工行10%的股份。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经济行为,“银行贱卖”论被激化。

案例分析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与思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上面的案例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深层理解与把握,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同学们深入了解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内涵,增强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路径与方法的理解,加深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1)认真研读上面给出的“关于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论”材料和教材第7~9章的内容,写一份案例分析材料,对上述争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自圆其说”。

(2)分析材料应完整、准确阐述案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或建议。

(3)字数不少于600字。

(1)清楚我国银行改革为何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

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

(2)从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水平角度分析;

(3)解释何谓“贱卖”?

可自己给出一个定义,然后依据这一定义进行解析;

(4)从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绩效比较方面也可有所分析;

(5)可以结合建行、中行等上市银行目前的状况深入讨论。

21世纪中国应对入世的承诺,以银行上市,引入外资战略合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