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案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0976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学案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学案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学案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学案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学案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学案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学案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学案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学案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Word文档格式.docx

番茄

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

②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

知识点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

①粮食类:

小麦、大麦、水稻。

②水果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③蔬菜类:

黄瓜、豌豆。

④经济类:

甘蔗。

(2)推广

①小麦:

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②水稻:

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

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2.畜禽在美洲的推广

(1)表现:

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

(2)影响: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知识点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3)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1)对美洲

①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

③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对中国

①玉米、甘薯等耐寒高产美洲作物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思维导图]

 

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1.欧洲具有主导性:

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的。

2.内容具有丰富性:

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

3.范围具有全球性:

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

4.结果具有两重性:

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也给美洲带来了灾难。

5.时间具有长期性:

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

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2.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

积极影响:

(1)改变了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亚洲人的生活方式。

(2)改变了各地的食物生产结构。

(3)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亚洲在16世纪由西班牙殖民统治者引入番薯及玉米等高产作物,令粮食充足,刺激了亚洲人口增长。

(4)欧洲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使大平原上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美洲野牛的游牧民族。

同样,来自美洲的番茄,在意大利成为制造番茄酱的原料,并且成为商标。

消极影响:

(1)欧洲人带来新的疾病,美洲的原住民因为没有抗体,所以造成很多人丧生并且大量的文化流失。

(2)农作物的大量种植导致过度开发,加速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

材料一 世界辣椒带及辣椒在世界上的传播途径示意图

材料二 辣椒起源于新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种类繁多,栽培历史极其悠久。

考古发现,在墨西哥中部一处距今约8000年的遗迹中,曾有一种野生辣椒的种子出土。

细论起来,辣椒5个主要的栽培品种,起源于三个不同的中心:

墨西哥、亚马孙河流域以及秘鲁和玻利维亚。

(1)根据材料一、二,请你大致描述一下辣椒的传播路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和17世纪辣椒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

材料二 从明末清初起,福建、广东、汉江流域等原本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山区都被开垦出来(因为番薯和玉米不挑剔田地),为人口大增奠定了基础——当然,它也带来一个消极后果,即当地水土流失的加剧。

在南部非洲,木薯和玉米革命性地改变了食物生产形势,立刻引起人口增加,并进而在许多地方导致国家级政治制度的兴起,因为那里的人们第一次有了足够多的剩余食物来供养统治阶级。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有哪些?

【直通高考】

1.16世纪以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到欧亚大陆,改变了粮食生产结构;

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改变着欧洲人的消费方式;

麦子、水稻等作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

A.改变了原有的东西方饮食习惯B.有利于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

C.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2.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反映出

A.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3.到了18世纪,玉米和马铃薯在亚欧人饮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

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4.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

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

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5.清朝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

“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材料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康熙年间B.乾隆年间C.嘉庆年间D.道光年间

6.如图是某同学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他学习的主题是

A.宋代的农业B.唐朝的金融C.元朝的外贸D.明朝的经济

7.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冷”的功效。

《清稗类钞》记载:

“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

”下列关于辣椒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B.16世纪传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C.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D.传入中国后,流行于山东、山西地区

8.清朝嘉庆年间,番椒(辣椒)传入四川,在烹调中与当地特产的花椒有机结合,形成麻辣兼备的格局,从而促进了川菜的最终成熟定型。

这表明清代中期的四川

A.经济文化呈现兼容性特征B.长途贩运贸易蓬勃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被彻底废弃D.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9.新旧两个世界的相遇,不妨看作是两个巨大而相对封闭系统的交汇——就像一条运河凿通两个湖泊之后,必然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鱼群相互游动。

开放和交换可以带来积极的后果,但如果两者差别悬殊,那么大交换首先带来的或许是灭顶之灾。

以下不符合这段话主旨的是

A.美国白蛾入侵中国后,到处繁殖蔓延,破坏生态环境

B.中国的大闸蟹随着船只“偷渡”到英国后,称霸河道

C.病菌或入侵生物在新环境中出现爆发式增长

D.物种交流推动全球粮食产量提高,使世界人口激增

10.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A.影响了非洲气候环境

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

C.推动了当地经贸发展

D.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1.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

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

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

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

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材料三伴随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是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

据统计,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万千克,白银为1800万千克。

发了财的西班牙国王和贵族从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市场上采购商品,大量的贵金属像涟漪似的扩散了。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指出玉米能传入中国的主要外部因素。

(2)材料二如何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班牙的做法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16世纪伊始,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

1500年至1800年之间,可能有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

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物种交换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是大于人口损失的。

从18世纪开始直到现在,世界人口持续增长,营养改善是促进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小麦、稻米、蔗糖、苹果等,从欧亚大陆来到西半球,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辣椒、花生等农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物种交换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要求:

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一、【史料实证】

(1)起源于美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17世纪辣椒传入东南亚各国。

(大致时间即可)

(2)15世纪传播的历史背景: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殖民者将辣椒带回了欧洲。

17世纪传播的历史背景:

随着欧洲殖民者在东南亚的侵略,他们也将辣椒带到了东南亚。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辣椒也随之传入。

二、【史料实证】

(1)新航路开辟;

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

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

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2)对中国:

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促进了人口的增加;

但过度垦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对非洲:

促进非洲人口增加;

促进非洲国家政治制度的兴起。

1.【答案】C

【解析】16世纪后,美洲的作物传入欧洲,欧洲的作物传入美洲,这种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消费方式,体现了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C正确;

饮食习惯的改变、消费方式的改变都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A、B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

2.【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对当时欧洲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故B正确;

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A错误;

商业革命引起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引发欧洲饮食结构变化,C因果倒置,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物种交流对欧洲饮食习惯的影响,没有涉及世界贸易的发展,排除D。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和豆类等物种传到亚洲、欧洲等地,从而改善当地人民的饮食结构,故选C;

玉米等是美洲,不是欧洲的,A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工业化问题,B错误;

材料体现物种传播给亚欧人饮食带来的变化,没有体现亚欧贸易问题,排除D。

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8世纪以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是自给自足的,19世纪中期则依据工资水平来决定所吃食物,食物需要使用工资来购买,这说明当时英国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被摧毁;

C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于16世纪前后,不是产生18世纪后这一变化的原因;

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玉蜀黍”“今遍种矣”可知,当时玉米在我国已普遍种植,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即道光年间,故D正确,ABC排除。

6.【答案】D

【解析】玉米是明朝传入中国的,材料中雇佣关系的出现也是在明朝,故D项符合题意;

ABC项时间不符合,排除。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C项正确;

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A项错误;

15世纪末辣椒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B项错误;

辣椒传入中国后,流行于西南和中南地区,D项错误。

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朝嘉庆年间四川将外来传入的辣椒与四川特产的花椒有机结合,形成麻辣兼备的格局,从而促进了川菜的最终成熟定型,这说明清代中期的四川经济文化呈现兼容性特征,故A项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长途贩运贸易蓬勃发展,故B项错误;

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是在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根据“如果两者差别悬殊,那么大交换首先带来的或许是灭顶之灾”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物种交流的消极影响,D是物种交流的积极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符合题意;

ABC均是物种交流的积极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据材料“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使非洲人口易于获得食物,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故B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玉米适应了非洲的气候环境,不是影响了非洲气候环境,故A排除;

玉米传入非洲不一定能够推动当地经贸发展,故C排除;

玉米成为可靠的食物来源并不等于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故D排除。

11.【答案】

(1)影响:

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

缓解了当时中国的粮食压力;

促进了人口增长因素: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内涵:

贸易中心的转移;

商品种类的增多;

经营方式的转变等等

(3)打破了各州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密切联系为一个整体;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国家日益贫困落后。

12.【答案】见解方面参考:

物种交换是人类由分散到整体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

物种交换有利有弊:

人口增加的因素诸多:

清朝人口增加的重要因素——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的传入:

病菌传播带来的灾难:

人口大迁徙。

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