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朱子论礼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0815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5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朱子论礼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15朱子论礼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15朱子论礼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15朱子论礼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15朱子论礼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朱子论礼记Word文档格式.docx

《15朱子论礼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朱子论礼记Word文档格式.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朱子论礼记Word文档格式.docx

夫人情日趋於文矣,安能复行夏商之质乎!

其意本欲如'

先进'

之说,但辞不足以达之耳。

〔僩〕

  凶服古而吉服今,不相抵接。

释奠惟三献法服,其馀皆今服。

至录云:

文、质之变相生。

百世以下有圣贤出,必不踏旧本子,必须斩新别做。

如周礼如此繁密,必不可行。

且以明堂位观之,周人每事皆添四重虞黻,不过是一水担相似。

夏火,殷藻,周龙章,皆重添去。

若圣贤有作,必须简易疏通,使见之而易知,推之而易行。

盖文、质相生,秦汉初已自趣於质了。

太史公董仲舒每欲改用夏之忠,不知其初盖已是质也。

国朝文德殿正衙常朝,升朝官已上皆排班,宰相押班,再拜而出。

时归班官甚苦之,其后遂废,致王乐道以此攻魏公,盖以人情趋於简便故也。

〔方子〕

  "

圣人有作,古礼未必尽用。

须别有个措置,视许多琐细制度,皆若具文,且是要理会大本大原。

曾子临死丁宁说: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正颜色,斯近信矣;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上许多正是大本大原。

如今所理会许多,正是笾豆之事。

曾子临死,教人不要去理会这个。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非是孔子,如何尽做这事?

到孟子已是不说到细碎上,只说'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

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於庶人'

这三项便是大原大本。

又如说井田,也不曾见周礼,只据诗里说'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只用诗意带将去。

后面却说'

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只说这几句,是多少好!

这也是大原大本处。

看孟子不去理会许多细碎,只理会许多大原大本。

又曰:

理会周礼,非位至宰相,不能行其事。

自一介论之,更自远在,且要就切实理会受用处。

若做到宰相,亦须上遇文武之君,始可得行其志。

且如孙吴专说用兵,如他说也有个本原。

如说'

一曰道:

道者,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

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后造大事'

若使不合於道理,不和於人神,虽有必胜之法,无所用之。

问器远:

昨日又得书,说得大纲也是如此。

只是某看仙乡为学,一言以蔽之,只是说得都似。

须是理会到十分是,始得。

如人射一般,须是要中红心。

如今直要中的,少间犹且不会中的;

若只要中帖,只会中垛,少间都是胡乱发,枉了气力。

三百步外,若不曾中的,只是枉矢。

知今且要分别是非,是底直是是,非底直是非,少间做出便会是。

若依稀底也唤作是便了,下梢只是非。

须是要做第一等人。

若决是要做第一等人,若才力不逮,也只做得第四五等人。

今合下便要做第四五等人,说道就他才地如此,下梢成甚么物事?

须是先理会本领端正,其馀事物渐渐理会到上面。

若不理会本领了,假饶你百灵百会,若有些子私意,便粉碎了。

只是这私意如何卒急除得!

如颜子天资如此,孔子也只教他'

克己复礼'

其馀弟子,告之虽不同,莫不以此意望之。

公书所说冉求仲由,当初他是只要做到如此。

圣人教由求之徒,莫不以曾颜望之,无柰何他才质只做到这里。

如'

可使治其赋'

,'

可使为之宰'

,他当初也不止是要恁地。

胡氏开治道斋,亦非独只理会这些。

如所谓'

头容直,足容重,手容恭'

,许多说话都是本原。

君举所说,某非谓其理会不是,只不是次序。

如庄子云'

语道非其序,则非道也'

,自说得好。

如今人须是理会身心。

如一片地相似,须是用力仔细开垦。

未能如此,只管说种东种西,其实种得甚么物事!

某尝说佛老也自有快活得人处,是那里?

只缘他打并得心下净洁。

所以本朝如李文靖王文正杨文公刘元城吕申公都是恁么地人,也都去学他。

论来那样事不著理会?

若本领是了,少间如两汉之所以盛是如何,所以衰是如何,三国分并是如何,唐初间如何兴起,后来如何衰,以至於本朝大纲,自可理会。

若有工夫,更就里面看。

若更有工夫,就里面讨些光采,更好。

某之诸生,度得他脚手,也未可与拈尽许多,只是且教他就切身处理会。

如读虞夏商周之书,许多圣人亦有说赏罚,亦有说兵刑,只是这个不是本领。

问:

封建,周礼说公五百里,孟子说百里,如何不同?

看汉儒注书,於不通处,即说道这是夏商之制,大抵且要赖将去。

若将这说来看二项,却怕孟子说是。

夏商之制,孟子不详考,亦只说'

尝闻其略也'

若夏商时诸处广阔,人各自聚为一国,其大者止百里,故禹合诸侯,执玉帛者万国。

到周时,渐渐吞并,地里只管添,国数只管少。

到周时只千八百国,较之万国,五分已灭了四分已上,此时诸国已自大了。

到得封诸公,非五百里不得。

如周公封鲁七百里,盖欲优於其他诸公。

如左氏说云,大国多兼数圻,也是如此。

后来只管并来并去,到周衰,便制他不得,也是尾大了。

到孟子时,只有七国,这是事势必到这里,虽有大圣大智,亦不能遏其冲。

今人只说汉封诸侯王土地太过,看来不如此不得。

初间高祖定天下,不能得韩彭英卢许多人来使,所得地又未定是我底。

当时要杀项羽,若有人说道:

中分天下与我,我便与你杀项羽。

也没柰何与他。

到少间封自子弟,也自要狭小不得,须是教当得许多异姓过。

公今且收拾这心下,勿为事物所胜。

且如一日全不得去讲明道理,不得读书,只去应事,也须使这心常常在这里。

若不先去理会得这本领,只要去就事上理会,虽是理会得许多骨董,只是添得许多杂乱,只是添得许多骄吝。

某这说的,定是恁地,虽孔子复生,不能易其说,这道理只一而已。

  今日百事无人理会。

姑以礼言之,古礼既莫之考,至於后世之沿革因袭者,亦浸失其意而莫之知矣。

非止浸失其意,以至名物度数,亦莫有晓者。

差舛讹谬,不堪著眼!

三代之礼,今固难以尽见。

其略幸散见於他书,如仪礼十七篇多是士礼,邦国人君者仅存一二。

遭秦人焚灭之后,至河间献王始得邦国礼五十八篇献之,惜乎不行。

至唐,此书尚在,诸儒注疏犹时有引为说者。

及后来无人说著,则书亡矣,岂不大可惜!

叔孙通所制汉仪,及曹褒所修,固已非古,然今亦不存。

唐有开元显庆二礼,显庆已亡,开元袭隋旧为之。

本朝修开宝礼,多本开元,而颇加详备。

及政和间修五礼,一时奸邪以私智损益,疏略牴牾,更没理会,又不如开宝礼。

  汉儒说礼制,有不合者,皆推之以为商礼,此便是没理会处。

  南北朝是甚时节,而士大夫间礼学不废。

有考礼者,说得亦自好。

  通典,好一般书。

向来朝廷理会制度,某道却是一件事,后来只恁休了。

通典亦自好设一科。

通典中间一作后面。

数卷,议亦好。

  尝见刘昭信云:

礼之趋翔、登降、揖逊,皆须习。

也是如此。

汉时如甚大射等礼,虽不行,却依旧令人习,人自传得一般。

今虽是不能行,亦须是立科,令人习得,也是一事。

  ◎论后世礼书

  开宝礼全体是开元礼,但略改动。

五礼新仪,其间有难定者,皆称"

御制"

以决之。

如祷山川者,又只开元礼内有。

  祖宗时有开宝通礼科,学究试默义,须是念得礼熟,始得,礼官用此等人为之。

介甫一切罢去,尽令做大义。

故今之礼官,不问是甚人皆可做。

某尝谓,朝廷须留此等专科,如史科亦当有。

  问五礼新仪。

古人於礼,直如今人相揖相似,终日周回於其间,自然使人有感他处。

后世安得如此!

〔可学〕

  横渠所制礼,多不本诸仪礼,有自杜撰处。

如温公,却是本诸仪礼,最为適古今之宜。

  叔器问四先生礼。

二程与横渠多是古礼,温公则大概本仪礼,而参以今之可行者。

要之,温公较稳,其中与古不甚远,是七八分好。

若伊川礼,则祭祀可用。

婚礼,惟温公者好。

大抵古礼不可全用,如古服古器,今皆难用。

又问:

向见人设主,有父在子死,而主牌书'

父主祀'

字,如何?

便是礼书中说得不甚分晓,此类只得不写,若向上尊长则写。

温公所作主牌甚大,阔四寸,厚五寸八分,不知大小当以何者为是?

便是温公错了,他却本荀勖礼。

  吕与叔集诸家之说补仪礼,以仪礼为骨。

  福州有前辈三人,皆以明礼称:

王普,字伯照;

刘藻,字昭信;

任文荐,字希纯。

某不及见王伯照,而观其书,其学似最优,说得皆有证据,侭有议论,却不似今人杜撰胡说。

麻沙有王伯照文字三件,合为一书。

〔广〕

王侍郎普,礼学律历皆极精深。

盖其所著皆据本而言,非出私臆。

某细考其书,皆有来历,可行。

考订精确,极不易得。

林黄中屡称王伯照,他何尝得其仿彿!

都是杜撰。

或言:

福州黄继道枢密祖舜。

与伯照齐名。

不同。

黄只是读书,不曾理会这工夫。

是时福州以礼学齐名者三人:

王伯照任希纯刘昭信。

某识任刘二公。

任搭乾不晓事,问东答西,不可晓。

刘说话极仔细,有来历,可听。

某尝问以易说,其解亦有好处。

如云'

见险而止为需,见险而不止为讼;

需讼下卦皆坎。

能通其变为随,不能通其变为蛊'

之类。

想有成书,近来解易者多引之。

古者礼学是专门名家,始终理会此事,故学者有所传授,终身守而行之。

凡欲行礼有疑者,辄就质问。

所以上自宗庙朝廷,下至士庶乡党典礼,各各分明。

汉唐时犹有此意。

如今直是无人如前者。

某人丁所生继母忧,礼经必有明文。

当时满朝更无一人知道合当是如何,大家打閧一场,后来只说莫若从厚。

恰似无柰何,本不当如此,姑徇人情从厚为之。

是何所为如此?

岂有堂堂中国,朝廷之上以至天下儒生,无一人识此礼者!

然而也是无此人。

州州县县秀才与太学秀才,治周礼者不曾理会得周礼,治礼记者不曾理会得礼记,治周易者不曾理会得周易,以至春秋诗都恁地,国家何赖焉!

因问张舅,淳。

闻其已死,再三称叹,且询其子孙能守其家学否?

且云:

可惜朝廷不举用之,使典礼仪。

天叙有典,自我五典五敦哉!

天秩有礼,自我五礼五庸哉!

这个典礼,自是天理之当然,欠他一毫不得,添他一毫不得。

惟是圣人之心与天合一,故行出这礼,无一不与天合。

其间曲折厚薄浅深,莫不恰好。

这都不是圣人白撰出,都是天理决定合著如此。

后之人此心未得似圣人之心,只得将圣人已行底,圣人所传於后世底,依这样子做。

做得合时,便是合天理之自然。

  刘原父好古,在长安,偶得一周敦。

其中刻云"

弡中"

,原父遂以为周张仲之器。

后又得一枚,刻云"

弡伯"

,遂以为张伯。

诗言'

张仲孝友'

,则仲必有兄矣,遂作铭述其事。

后来赵明诚金石录辨之云,'

弡'

非'

张'

,乃某字也。

今之说礼无所据而杜撰者,此类也。

  ◎论修礼书

  问:

所编礼,今可一一遵行否?

人不可不知此源流,岂能一一尽行?

后世有圣人出,亦须著变。

夏商周之礼已自不同,今只得且把周之礼文行。

〔贺孙〕以下论修书大指。

使圣贤用礼,必不一切从古之礼。

疑只是以古礼减杀,从今世俗之礼,令稍有防范节文,不至太简而已。

观孔子欲从先进,又曰: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

便是有意於损周之文,从古之朴矣。

今所集礼书,也只是略存古之制度,使后人自去减杀,求其可行者而已。

若必欲一一尽如古人衣服冠屦之纤悉毕备,其势也行不得。

温公所集礼如何?

早是详了。

又,丧服一节也太详。

为人子者方遭丧祸,使其一一欲纤悉尽如古人制度,有甚么心情去理会!

迸人此等衣服冠屦,每日接熟於耳目,所以一旦丧祸,不待讲究,便可以如礼。

今却闲时不曾理会,一旦荒迷之际,欲旋讲究,势必难行。

必不得已,且得从俗之礼而已。

若有识礼者,相之可也。

  问贺孙所编礼书。

某尝说,使有圣王复兴,为今日礼,怕必不能悉如古制。

今且要得大纲是,若其小处亦难尽用。

且如丧礼冠服斩衰如此,而吉服全不相似,却到遭丧时,方做一副当如此著,也是吒异!

贺孙问:

今齐斩尚存此意,而齐衰期便太轻,大功小宝以下又轻,且无降杀。

今若得斟酌古今之仪制为一式,庶几行之无碍,方始立得住。

上面既如此,下面如何尽整顿得!

这须是一齐都整顿过,方好。

未说其他琐细处,且如冠,便须於祭祀当用如何底,於军旅当用如何底,於平居当用如何底,於见长上当用如何底,於朝廷治事当用如何底,天子之制当如何,卿大夫之制当如何,士当如何,庶人当如何,这是许多冠都定了。

更须理会衣服等差,须用上衣下裳。

若佩玉之类,只於大朝会大祭祀用之。

五服亦各用上衣下裳。

齐斩用粗布,期功以下又各为降杀;

如上纽衫一等纰缪鄙陋服色都除了,如此便得大纲正。

今若只去零零碎碎理会些小不济事。

如今若考究礼经,须是一一自著考究教定。

  杨通老问礼书。

看礼书,见古人极有精密处,事无微细,各各有义理。

然又须自家工夫到,方看得古人意思出。

若自家工夫未到,只见得度数文为之末,如此岂能识得深意!

如将一碗乾硬底饭来吃,有甚滋味!

若白地将自家所见揣摸他本来意思不如此,也不济事。

兼自家工夫未到,只去理会这个,下梢溺於器数,一齐都昏倒了。

如今度得未可尽晓其意,且要识得大纲。

闻郡中近已开六经。

已开诗书易春秋,惟二礼未暇及。

诗书序各置於后,以还其旧。

易用伯恭所定本。

周礼自是一书。

惟礼记尚有说话。

仪礼,礼之根本,而礼记乃其枝叶。

礼记乃秦汉上下诸儒解释仪礼之书,又有他说附益於其间。

今欲定作一书,先以仪礼篇目置於前,而附礼记於后。

如射礼,则附以射义,似此类已得二十馀篇。

若其馀曲礼少仪,又自作一项,而以类相从。

若疏中有说制度处,亦当采取以益之。

旧尝以此例授潘恭叔,渠亦曾整理数篇来。

今居丧无事,想必下手。

仪礼旧与六经三传并行,至王介甫始罢去。

其后虽复春秋,而仪礼卒废。

今士人读礼记,而不读仪礼,故不能见其本末。

场屋中礼记义,格调皆凡下。

盖礼记解行於世者,如方马之属,源流出於熙丰。

士人作义者多读此,故然。

〔可学〕以下修书纲目。

  问礼书。

惟仪礼是古全书。

若曲礼玉藻诸篇,皆战国士人及汉儒所裒集。

王制月令内则是成书。

要好,自将说礼物处,如内则王制月令诸篇附仪礼成一书,如中间却将曲礼玉藻又附在末后;

不说礼物处,如孔子閒居孔子燕居表记缁衣儒行诸篇,却自成一书。

乐记文章颇粹,怕不是汉儒做,自与史记荀子是一套,怕只是荀子作。

家语中说话犹得,孔丛子分明是后来文字,弱甚。

天下多少是伪书,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读。

周礼自是全书。

如今礼书欲编入,又恐分拆了周礼,殊未有所处。

因说:

周礼只是说礼之条目,其间煞有文字,如'

八法'

、'

八则'

三易'

三兆'

之类,须各自别有书。

子升问:

仪礼传记是谁作?

传是子夏作,记是子夏以后人作。

子升云:

今礼书更附入后世变礼亦好。

有此意。

〔木之〕

余正父欲用国语而不用周礼,然周礼岂可不入!

柄语辞多理寡,乃衰世之书,支离蔓衍,大不及左传。

看此时文章若此,如何会兴起国家!

坐间朋友问是谁做。

见说是左丘明做。

  因理会所编礼书,分经分传,而言曰:

经文精确峻洁,传文则词语泛滥。

国语所载事迹多如此。

如今人作文,因一件事,便要泛滥成章。

〔人杰〕

  贺孙因问:

祭礼附祭义,如说孝许多,如何来得?

便是祭礼难附。

兼祭义前所说多是天子礼,若仪礼所存,唯少牢馈食特牲馈食礼是诸侯大夫礼。

兼又只是有馈食。

若天子祭,便合有初间祭腥等事,如所谓'

建设朝事,燔燎膻芗'

若附仪礼,此等皆无入头处。

意间欲将周礼中天子祭礼逐项作一总脑,却以礼记附。

如疏中有说天子处,皆编出。

因云:

某已衰老,其间合要理会文字,皆起得个头在。

及见其成与不见其成,皆未可知。

万一不及见此书之成,诸公千万勉力整理。

得成此书,所系甚大!

前日承教,喻以五服之制,乃上有制作之君,其等差如此。

今在下有志之士,欲依古礼行之既不可;

若一向徇俗之鄙陋,又觉大不经,於心极不安,如何?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这事要整顿,便著从头整顿,吉凶皆相称。

今吉服既不如古,独於丧服欲如古,也不可。

古礼也须一一考究著所在在这里,却始酌今之宜而损益之。

若今便要理会一二项小小去处,不济事,须大看世间都得其宜方好。

如今父母丧,且如古服,如齐衰期,乃兄弟、祖父母、伯叔父母,此岂可从俗轻薄如此?

自圣贤不得位,此事终无由正。

又云:

使郑康成之徒制作,也须略成个模样,未说待周公出制作。

如今全然没理会,柰何!

若有考礼之人,又须得上之人信得及这事,行之天下亦不难。

且如冠制尊卑,且以中梁为等差。

如今天子者用二十四,如何安顿!

所以甚大而不宜。

要好,天子以十二,一品以九,升朝以七,选人以五,士以三,庶人只用纱帛裹髻,如今道人。

这自有些意思。

且如权宜期丧当如何?

且依四脚帽子加绖。

此帽本只是巾,前二脚缚於后,后二脚反前缚於上,今硬帽、幞头皆是。

后来渐变重迟,不便於事。

如初用冠带,一时似好。

某必知其易废,今果如此。

若一个紫衫凉衫,便可怀袖间去见人,又费轻。

如帽带皂衫,是多少费?

穷秀才如何得许多钱?

是应必废也。

居父问:

期之服合如何?

用上领衫而加衰可乎?

上领衫已不是。

用深衣制,而粗布加衰可乎?

深衣於古便服。

朝玄端,夕深衣'

,深衣是简便之衣。

吉服依玄端制,却於凶服亦仿为之,则宜矣。

士礼如丧祭等,可通行否?

古有命士,有不命士,今如之何?

丧祭礼节繁多,今士人亦难行。

但古今士不同。

古时诸侯大夫皆可以用士,如今簿、尉之类,乃邑宰之士;

节推、判官之属,则是太守之士。

只一县一州之中有人才,自家便可取将来使,便是士。

如藩镇之制,尚存此意。

无柰何,是如今将下面一齐都截了,尽教做一门入,尽教由科举而得,是将柰何!

叹息久之。

器之问:

国初衙前役用乡户?

客将次於太守,其权甚重,一州之兵皆其将之,凡教阅出入皆主其事。

当时既是大户做,亦自爱惜家产,上下相体悉。

若做得好底,且教他做。

更次一等户,便为公人,各管逐项职事。

更次一等户为吏人,掌文书简牍。

极下户为胥徒,是今弓手节级奔走之属。

其终各各有弊。

英宗时有诏,韩缝等要变不成。

王荆公做参政,一变变了。

礼书学礼,首引舜命契为司徒,敷五教;

命夔典乐,教胄子两条。

文蔚窃谓,古人教学不出此两者。

契敷五教,是欲使人明於人伦,晓得这道理;

夔典乐教胄子,是欲使人养其德性,而实有诸己,此是一篇纲领。

固是如此。

后面只是明此一意:

如大司徒之教,即是契敷教事;

大司乐之教,即是夔乐事。

因曰:

直而温,宽而栗'

,直与宽本自是好,但济之以温与栗,则尽善。

至如'

刚'

简'

二字,则微觉有弊,故戒之以'

无虐'

无傲'

,盖所以防其失也。

某所以特与分开,欲见防其失者,专为刚、简而设;

不蒙上直、宽二句。

直'

宽'

,但曰'

而温'

而栗'

,至'

,则曰'

,观其言,意自可见。

文蔚曰:

教以人伦者,固是又欲养其德性。

要养德性,便只是下面'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四句上。

讽诵歌咏之间,足以和其心气,但上面三句抑扬高下,尚且由人;

到'

律和声'

处,直是不可走作。

所以咏歌之际,深足养人情性。

至如播之金石,被之管弦,非是不和,终是不若人声自然。

故晋人孟嘉有言'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谓'

渐近自然'

至'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此是言祭祀燕享时事,又是一节。

〔文蔚〕

  或问:

礼书所引伊川言'

古者养士,其公卿大夫士之子弟,固不患於无养,而庶人子弟之入学者,亦皆有以养之'

,不知是否?

恐不然。

此段明州诸公添入,当删。

不然,则注其下云:

今按,程子之言,未知何所据也。

古者教士,其比闾之学,则乡老坐於门而察其出入。

其来学也有时,既受学,则退而习於其家。

及其升而上也,则亦有时。

春夏耕耘,馀时肄业,未闻上之人复有以养之也。

夫既给之以百亩之田矣,又给之以学粮,亦安得许多粮给之耶!

周礼自有士田可考。

史记言孔子养弟子三千人,而子由古史亦遽信而取之,恐不然也。

想得弟子来从学者,则自赍粮,而从孔子出游列国者,则食孔子之食耳。

然孔子亦安得许多粮?

想亦取之列国之馈尔。

孔子居卫最久,所以於灵公孝公,有交际、公养之仕,其所以奉孔子者必厚,至他国则不然矣。

故晏子谏齐景公勿用孔子之言曰:

游说丐贷,不可以为国。

孟子之时,徒众尤盛。

当时诸侯重士,又非孔子之时之比。

春秋时人淳,未甚有事,故齐晋皆累世为伯主,人莫敢争。

战国之时人多奸诈,列国纷争,急於收拾人才以为用,故不得不厚待士。

古者三年大比,兴其贤者能者而进於天子,大国三人,中国二人,小柄一人,不进则有罚。

看来数年后所进极多。

然天子之国亦小,其员数亦有限,不知如何用得许多人?

今以天下之大,三年一番进士,犹无安顿处,何况当时?

白虎通曰:

古者诸侯进士,一不当则有罚,再不当则削其地,三不当则罢之废之,而讬於诸侯为寓公。

恐无此理,盖出后世儒者之傅会。

进士不当,有甚大过?

而遂废其君,绝其社稷耶!

想得周家此法,行之殊不能久。

成康数世之后,诸侯擅政,天子诸侯之公卿大夫,皆为世臣盘据,岂复容外人为之耶?

兼当时诸侯国中,亦自要人才用,必不会再贡之於天子。

天子亦自拥虚器,无用他处。

当时天子威令不行,公卿大夫世袭,诸侯之国犹宽;

古人才之穷而在下者,多仕於诸侯之国。

及公室又弱,而人才复多仕於列国之大夫。

当时为大夫之陪臣者,其权甚重。

大夫执一国之权,而陪臣复执大夫之权。

所以说'

禄去公室'

陪臣执国命'

以爵位言之,则大夫亦未甚尊,以权势言之,则甚重。

自天子而下,三等便至大夫。

再命为士,三命为大夫,天子之大夫四命,小柄之大夫再命,或一命。

一样小小辟职,皆无命。

他命礼极重。

当时庶民之秀者,其进而上之,不过为大夫极矣。

至於公卿之贵,皆世臣世袭,非若今之可以更进而代为也。

则士之生於斯时者,亦可谓不幸矣。

然当时之大夫宰臣,其权甚重。

如晋楚齐诸国,其大夫皆握天下之权,操纵指麾,天下莫不从之。

其宰臣复握大夫之权,盖当时其重在下,其轻在上。

今日则其重在内,其轻在外,故不同也。

  礼编,才到长沙,即欲招诸公来同理会。

后见彼事丛,且不为久留计,遂止。

后至都下,庶几事体稍定,做个规模,尽骫天下识礼者修书,如余正父诸人,皆教来,今日休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