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70606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心理学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心理学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观察法

2)调查法:

谈话法、问卷法、产品分析法

3)测验法

4)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7、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选择课题、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解释结果、检验假说

二、认知——注意

1、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注意的特征:

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

选择、保持、调节、监督

4、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种类

目的性

意志努力

产生的条件或说规律

无意注意

不需要

主客观条件

有意注意

需要

目的、兴趣、组织和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

熟练和系统化

5、注意的品质:

范围、稳定、分配、转移

6、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

尽量防止和排除使学生离开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出现

利用无意注意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安排教学内容

2)利用有意注意组织教学

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

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例如提醒、提问、警示、批评

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意志

3)利用两种注意互转组织教学

上课之初利用有意注意将学生注意转移到本节课;

课前复习利用有意注意回顾重点知识;

讲授新内容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

讲授重难点时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

保持一段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之后,教师可以适当放松一下课堂气氛,将有意注意转移到无意注意上;

课程结束时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4)培养学生有意后注意,例如边听课边记笔记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认知——感觉

1、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触、温、痛)

2、感觉的种类

内部感觉:

运动觉、静/平衡觉、肌体觉(饿、胀、渴、疼)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

感受性: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

度量感受性的高低的量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数值上成反比

感觉适应:

暗适应、明适应

4、感觉现象感觉后像:

正后像、负后像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联觉

四、认知——知觉

1、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空间:

大小、形状、距离、方位

时间:

延续性、顺序性

真动:

位移

2、知觉的种类运动动景运动

似动:

诱发运动(例如:

电影

自主运动霓虹灯

运动后效路牌广告)

错觉:

线条长短、线条方向、面积大小

3、知觉的特征:

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4、观察: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5、观察的特征:

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6、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的途径:

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白观察目的和任务

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预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学会做观察记录

观察后归纳、总结

实物直观:

观察标本、演示实验、实地观察、现场参观

7、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模像直观:

图片、图表、幻灯、电影、视频

言语直观:

由语言唤起的表象

五、认知——记忆

1、记忆:

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再现的过程

形象记忆

情景记忆

内容情绪记忆

语义(逻辑)记忆

2、记忆的分类动作记忆

瞬时:

<

1秒钟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容易衰退

保持时间短时:

1分钟时间很短、容量有限5—9个组快、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长时:

>

1分钟保持长久容量无限

感知器官: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没有目的、要求

无意记忆没有意志努力

意识类型没有任何方法

转化

有目的、要求

有意记忆有意志努力

有任何方法

有自控性和创造性

陈述性记忆

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

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

识记(编码)、保持(储存)、回忆和再认(提取)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活动任务的性质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4、记忆的特征: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5、记忆表象:

人脑中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1)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一是直接还是间接,二是有无意识,三是时间的长短。

2)记忆表象的特点:

①直观形象性;

②形象概括性;

③模糊片断性;

④个别差异性

6、记忆系统

保持时间

记忆容量

编码方式

影响因素

瞬时记忆

1秒以内

容量较大

物理特征编码

注意和模式识

短时记忆

1分种左右

7+-2

主要是听觉编码,还有视觉编码

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长时记忆

1分种以上

容量很大

以意义编码为主,(表象和语义编码)

加工深度、意识状态、

7、遗忘的规律:

先快后慢,呈负加速——艾宾浩斯

8、影响遗忘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有意义的比无意义的忘得慢,形象直观的比抽象的忘的慢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材料越多复习次数也多,不及时复习就容易遗忘

识记方法,理解上的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

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内容的需要和兴趣

9、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

2)

干扰说:

遗忘是在回忆和学习之间受到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的干扰

其他刺激的干扰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的干扰

3)压抑动机说:

遗忘是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引起的

4)提取失败说:

遗忘是由一时难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造成的

10、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11、提高记忆的方法: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资料

运用多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采取好的复习方法

六、认知——表象与想象

1、表象:

事物不再面前时,人脑中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

2、表象的特征:

概括性、可操作性

3、想象:

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无意想象:

走神、白日梦、梦

4、

想象的种类再造

有意想象创造

幻想

5、想象的特征:

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

6、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7、想象的加工方式:

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8、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途径: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表象储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对学生起到鼓舞作用

七、认知——言语

1、言语与语言的区别

言语

语言

符号系统

交际工具

心理活动

社会现象

个人的、阶级性

社会的、全民性

具体的

抽象的

2、言语的功能:

符号固着、概括、交流

对话:

聊天、座谈(情境性、简略性、直接性、反应性)

3、言语的种类书面:

借助文字表达(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

独白:

报告、讲演(独自性、开展性、计划性)

内部:

自问自答、不出声(隐蔽性、简略性)

八、认知——思维

1、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应。

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思维的活动形式:

思考、考虑、反省、设想

3、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利用动物运动推天气、利用太阳位移推时间

概括性:

概念、定律、定理、法则

发展水平:

直观动作、具体形象、抽象逻辑

逻辑性:

直觉、分析

4、思维的种类指向性:

聚合、发散

创造程度:

再造、创造

思维过程的依据:

经验、理论

5、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6、思维的品质:

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

7、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8、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发现问题、明确(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9、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

空间排列、空间集合、多余信息、心理概念的排列。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与功能固着:

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固着是指只看到其通常的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功能。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

倒U曲线图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10、科学概念的掌握: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注意“变式”的使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11、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的训练

4)发挥定势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1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九、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

2、情绪和情感是由: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部分组成

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区别:

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

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情绪具有情境性、暂时性、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则比较深沉、内隐。

2)联系:

情绪和情感互相依赖。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1)情绪与认知的联系:

①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

②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2)情绪与认知的区别:

①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②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③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5、情绪情感的分类

情绪的基本分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1)情绪的分类

情绪强度和持续时间/状态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2)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6、情绪情感的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行为调节功能、榜样感染功能

7、、情绪的性质:

1)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2)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3)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4)情绪与动机关系密切

8、情绪的产生与表达

1)情绪的产生:

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脑电和皮肤电变化。

2)情绪的表达:

①面部表情;

②身段表情与手势;

③言语表情。

9、压力与防御机制

1)压力的性质:

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剌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形成的。

2)压力的来源: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

3)防御机制包括:

压抑、否认、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纹饰

10、良好情绪的培养:

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3)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5)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11、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运用

1)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绪特征和理智感

3)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12、情绪情感在德育中的作用

1)结合道德感的不同形式进行品德教育

2)充分利用表情的作用,做到“无言之教”

3)根据需要与情感关系进行品德教育

十、意志

1、意志:

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行为,并通过客服困难和挫折,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特征:

1)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计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3)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克服内外部困难

4)意志行动以随意行动为基础

3、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

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阶段

采取行动阶段的四环节:

动机冲突、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制定行动计划

4、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

5、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根据学生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5)发挥教师和班集体的影响,给予学生必要的纪律约束

十一、个性

1、个性:

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整个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的特征:

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

3、个性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十二、需要

1、需要:

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

自然需要、社会需要

2)根据需要的对象: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3、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4、需要的特性:

对象性、紧张性、层次性

5、学习需要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

十三、动机

1、动机:

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类型

1)按需要种类: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按其活动中作用的大小: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3)按引起原因: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4)按有无目的性: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5)按持续时间长短:

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3、动机的功能:

激发性功能、指向性功能、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4、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

外在条件是诱因

5、动机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活动目的,增强学习动机

2)激发学生求知欲,并使之转化为学习动机

3)利用各种诱因激发学习动机(及时反馈、科学奖惩、合理竞赛)

4)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5)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作业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作业越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6)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成败归因理论:

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7)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

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十四、能力

1、能力:

是指直接影响人活动的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人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联系:

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

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区别:

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能力的分类

1)按其构造:

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2)按其所涉及的领域: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3)按其创造程度:

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力

4)按其显现性:

实际能力、潜在能力

4、影响能力形成发展的因素:

先天素质的影响、环境和教育、实践活动、其他个性因素

5、能力的发展变化: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团体差异

(1)性别差异

(2)职业差异

(3)种族差异

6、智力:

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7、智力理论

1)智力的二因素论(斯皮尔曼):

智力包括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2)智力的群因素论(瑟斯顿):

智力包括七种因素,即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流畅程度、数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知觉速度、记忆能力、推理能力

3)智力的三维结构论(吉尔福特):

智力包括内容、操作、成果三维结构

4)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卡特尔):

流体智力是人生来就有的,晶体智力是通过实践经验发展起来的

5)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

七种智力(语文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8、智力测验

1)比纳—西蒙智力测量(1905法最早的智力测验)

2)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量

3)韦氏智力测量

9、智力测验的标准:

信度、效度、标准化。

10、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前期环境和早期经验

3)学校教育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十五、人格

1、人格:

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另一个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3、人格的结构:

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1)气质:

是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稳定性与指向性的方面的一种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神经系统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多血质相对活泼型(强、平衡、灵活型);

胆汁质相对于兴奋型(强、不平衡型);

粘液质相对于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型);

弱型相对于抑郁质。

气质的特征:

耐受性、灵敏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向性

2)性格:

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联系:

两者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

两者相互影响,气质能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并赋予某种色彩,性格能改变气质。

区别:

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

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

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

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

良好性格的培养: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示范作用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自我调控:

是人格的内控或自控,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系统。

4、影响人格的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自然环境因素

6)个人主观因素

十六、技能

1、技能:

指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稳定而复杂的,并由若干动作组成的、确保某种活动顺利进行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3、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及其特点: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4、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

2)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

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练习过程中的高源现象、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技能形成中的个别差异。

有效练习的条件:

目的和动机、练习的方法与知识、循序渐进、质与量的关系、时间安排、方式多样化、及时反馈。

5、智力技能的形成

1)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2)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

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心理模拟法就是建立与人的心理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