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docx
《民族团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团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团结
案例评析二:
《民族团结》
【案例信息】
讲课教师:
黎 毅(广西南宁四中,中学高级)
案例导读:
徐赐成(陕西省教科所,中学高级)
评析教师:
李树全(西安市第89中学,中学高级)
【案例导读】
黎毅老师执教的《民族团结》,这堂课在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举办的高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请学员们在收看案例的过程中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有很多种,有的是教学内容理解之难,这一般可以通过借助史料和教师的帮助、或同学之间的探讨得到解决;有的是理论深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不强而造成的学习之难,这一般可以通过理论的生活化、知识的形象化而得以解决;还有一种教学之难,就是教学内容只有一些宏观的理念,缺少史料的有效支撑,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教学很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
《民族团结》这节课就是这样的课。
老师们在观看视频时,要注意从这个角度感受黎老师的教学处理。
第二,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课本内容的政治性较强,如果没有有效的课程资源,很容易把这节课上成政治课。
黎老师在发挥乡土资源、自身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资源的综合优势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方向和探索的空间。
在运用课程资源方面老师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可以说,一节有效的历史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课程资源的运用情况;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他对课程资源的占有额理解程度。
第三,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黎老师在课堂上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效果是良好的。
如何有效运用教学和学习方式,一般来讲有三个原则:
一是教学方式要与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相适应;二是要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三是要符合教师的特点和特长。
也就是说,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指的是要发挥课堂教学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课堂实录】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根据课标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应该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作必要的铺垫,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及作用。
教科书将民族团结列在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中的第一课,用两目的内容呈现。
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介绍了我国各民族关系的情况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第二目“各民族共同发展”,概述了解放后各民族团结一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本课的知识容量并不大,但课程内容涉及政策理论,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而补充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民族知识和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课程资源十分必要。
为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我设计了品味民族风情、探究民族政策、共谋民族发展、升华民族情感等四个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的课程内容将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城市中的初二学生,他们在初一的中国古代史学习中已接触了一些民族交往的历史,但长期生活在城市且绝大部分为汉族的学生,他们对少数民族知识和理论性较强的民族政策是比较陌生的。
经过再三研究课标与教材,分析学情与资源,我认为通过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和创设虚拟生活情境,可以达到变枯燥为有趣、变陌生为“亲如一家”的课堂氛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及共同发展的概况;
(2)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重组,从四个版块落实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对现实生活及乡土资源的虚拟情境再现,对学生强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和知识迁移的能力;(3)通过家乡历史图片和开放性设问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创新思维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民族知识小竞赛,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对孔繁森同志支援边疆的感人事迹和在汶川、玉树地震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故事描述,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互帮互助的人生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可以通过情境体验、设问激趣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
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播放宋祖英演唱的歌曲《爱我中华》,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
]
师:
同学们,看着老师这身少数民族服装,你能猜出老师是哪个民族的吗?
生:
壮族。
师:
猜得真准!
的确老师是壮族,老师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我的家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
[设计意图:
教师身着本民族服装上课,体现了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将学生一下子带进了一个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课堂情境中。
]
师:
提到少数民族,同学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多少个少数民族呢?
我们班有少数民族同学吗?
生:
56个;55个;(班上的少数民族同学举手示意)。
师:
还真不少!
这说明了我们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师:
对,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基本国情。
(投影)我们一起欣赏这幅56个民族大家庭的合影照片,看着这合影我想到了一个问题:
我们是一个国家,却有着56个民族,这么多的民族,这么多的兄弟姐妹怎样才能做到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呢?
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节新课——第11课《民族团结》。
师:
今天我们的学习将从4个环节阐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他们分别是品味民族风情、探究民族政策、共谋民族发展和升华民族情感。
[设计意图:
根据再度开发的课程资源及初二学生心理特征重构了4个教学环节,呈现出体验→探究→发散→升华的循序渐进的思维特征,重新整合的课程更符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
]
(一)品味民族风情
师:
第1环节品味民族风情,怎么品呢?
我想在班上开展一个关于民族知识的小竞赛,看看我们的哪个同学对民族知识了解比较多,抢答比较快,大家稍作准备。
开始!
[设计意图:
民族知识小竞赛的设计顺应了初二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
几道简短的关于民族交往历史和民族风情的抢答题已为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作了铺垫。
]
(附民族知识小竞赛试题)
(1)西汉时期加强同西域各族友好往来的使者是谁?
(张骞)
(2)唐朝促进了汉藏友好往来的女子是谁?
(文成公主)
(3)我国古代有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政权,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什么王朝?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满族建立的清朝)
(4)这些是什么民族的什么节日?
(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
(5)居住在台湾岛上的古老民族是什么族?
(高山族)
(6)这是哪个民族的银饰?
(苗族)
(7)说出该饰物的名称及其所属民族。
(绣球、壮族)
师:
通过这组民族知识的抢答,相信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我国民族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也品味到了我国少数民族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些都为整个中华文明增添了一抹非常靓丽的色彩。
师:
刚才哪位同学抢答最多?
(为小竞赛的优胜者赠上壮族的吉祥物绣球,鼓励继续努力,营建出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
师:
壮族除了抛绣球的风俗外,同学们还知道其他的风俗吗?
生:
唱山歌。
师:
对,壮族的刘三姐可谓家喻户晓,只可惜今天大家见不到她。
但大家瞧我这身打扮,像不像与刘三姐对歌的阿牛哥?
想不想听阿牛哥为大家唱山歌?
生:
想!
(鼓掌热烈)
师(演唱):
(男)嘿……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嘿了了啰,今天与你来对歌,嘿了了啰,什么政策实在好?
八桂壮乡也繁荣。
(女)嘿……这个问题难不住,嘿了了啰,民族区域自治好,嘿了了啰,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平等共繁荣!
嗬嘿!
[设计意图:
教师采用轻松的谈话法,以唱山歌的形式切入对民族政策的探究,把品味民族风情这一环节推向了高潮,这一设计以能够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为前提,在课堂中充分张扬了少数民族教师的个性与特长,突显出个性化教学的独特魅力。
同时也让学生们思考:
为何少数民族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拥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
师:
山歌好听吗?
要不要再来一首!
如果喜欢的话,我可以邀请大家到我们壮乡的三月三歌墟,你想听多少山歌就有多少山歌。
山歌唱出了壮乡人的心声,也唱出了壮乡人对党的民族政策的一片感恩之情。
同学们知道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什么吗?
生:
民族区域自治。
(二)探究民族政策
师:
对,下面进入第二环节:
探究民族政策,请同学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思考: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提示学生阅读的方法:
在关键词句地方划线,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师:
首先,我们探究第一问:
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设计意图:
让同学们观察中国民族分布图,指导学生学会依据图例观图的学习方法,从中找出我国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
生:
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
师:
可是什么是大杂居、小聚居呢?
生:
就是各民族分布比较广、比较杂。
譬如汉族地区就住有少数民族人口,而少数民族地区也住有汉族人口,这就是大杂居。
而小聚居则是少数民族集中在一处,譬如凉山就是彝族人口的聚集地。
师:
那么我国各族人民在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地理环境中会形成怎样的关系呢?
生:
自秦汉以来,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长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通俗地说就是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
师:
讲得很好,所以我们党在制定民族政策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历史因素。
同时我党还考虑到我国少数民族在解放前长期受民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为了让我们少数民族充分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力,于是就提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并得到了各民族人民的欢迎。
师:
那么究竟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呢?
我国现有多少个自治区?
看哪位同学能从地图中准确地识别出来?
生: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基本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提问学生识别五大自治区。
)
师:
这位同学说得十分准确!
目前我国已成立了五大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
可你们知道范围这么广阔的民族自治区域与其他地区有什么不一样?
为使我们同学进一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老师邀请同学们作一次四川民族风情游的体验。
[设计意图: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创设有意义的“现实情境”是学生有兴趣主动和历史对话的重要前提。
教师采撷了几个四川民族地区在民族自治区域政策下的现实情景片断,针对情景设问,让学生在虚情境活动中体验探究和理解民族自治区域政策的内涵,提高了学生通过具件事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巧妙设问,紧紧围绕民族政策的本义与细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可在初二学生好奇的心里掀起浓厚的探究兴趣。
]
师:
这次旅行小明与他的爸爸也参加了,旅途中小明遇到不少困惑。
一出发小明就提出“咦?
为什么这些地方的州长、县长都是少数民族的呢?
”
自治州(县)
州(县)长
甘孜藏族自治州
李昌平(藏族)
凉山彝族自治州
张支铁(彝族)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吴泽刚(藏族)
马边彝族自治县
李夫铁(彝族)
峨边彝族自治县
立克幸福(彝族)
北川羌族自治县
经大忠(羌族)
生1:
如果州长、县长是本民族的话,他会比较了解自己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方便于管理。
生2:
国家的政策也是这样规定的:
在民族自治区域内,最高的行政长官由本民族公民担任。
师:
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师:
旅行的第1站小明他们来到了凉山,参加那儿的火把节。
面对着人山人海的火把节,小明提出一个疑问“哇!
今天不是法定的节假日,他们为什么也放假?
”你们知道吗?
生1:
国家的政策也有这样的规定:
民族自治地区对上级国家机关颁布的条例、发布的命令、制定的规定,凡有不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可以报请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
像凉山彝族火把节放假就属这种情况。
师:
讲得非常好!
接着小明他们又来到了马边彝族自治县,小明发现那儿少数民族学生用的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