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9860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市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n)

二、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诵读本文。

2、解释文本。

(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诚:

真正,确实。

大丈夫:

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惧:

害怕。

安居:

安静。

天下熄: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译文:

景春说: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生气,诸侯们就都害怕;

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是:

这、这个。

焉:

怎么,哪里。

子:

你。

未学:

没有学。

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冠:

行冠礼

命:

教导、训诲

孟子说:

“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

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往:

去,到。

戒:

告诫

女:

同“汝”,你。

谨慎

违:

违背以:

顺:

顺从为:

作为

正:

准则,标准。

女儿出嫁的时候,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广居:

宽广的住所。

立:

站,站立。

正位:

正确的位置。

大道:

正确的道路。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义,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由:

遵循。

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淫:

惑乱,迷惑。

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

改变,动摇。

屈:

屈服。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大丈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教学回顾

作业批改小结

领导审阅意见

第周2课时年月日制定

一、分析课文: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使我骄奢淫逸

贫贱不能移———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

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代指什么?

“是”指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指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对比分析孟子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5、结合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谈谈对大丈夫的理解。

A.心怀仁德,践行礼义。

B.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

C.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6、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7、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李公朴、闻一多、刘胡兰。

二、文章的写作特色

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子)。

②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三、拓展延伸: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孟子》

第周3课时年月日制定

一、复习提问: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

3、注音:

畎亩quǎn傅说yuè

胶鬲gé

行拂fú

拂bì

士曾zēng益

二、译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于:

从。

发:

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

田地。

举:

选拔,任用。

士:

狱官。

市:

集市。

舜是从田野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是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降:

下达。

任:

责任,使命。

苦:

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

使……劳累。

饿:

使……饥饿。

空乏:

财资缺乏。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经受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拂:

违背。

乱:

扰乱。

所以:

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曾:

增加。

曾同“增”。

(以)种种行为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

常。

过:

犯错误。

衡:

同“横”,梗塞,不顺。

作: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然后:

这样以后。

征:

征验、表现。

发:

显露、流露喻:

了解、明白。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入:

指在国内。

出:

指在国外。

法家:

守法度的大臣。

拂:

同“弼”,辅佐。

拂士:

辅佐君王的贤士。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容易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周4课时年月日制定

一、课文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体现本文中心论点句子是哪一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

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5、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7、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

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

(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8、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9、如何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的,这样做的好处是?

(1)“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2)“入则……国恒亡”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二、结合课文主旨,谈谈你从文章得到的启示:

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

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也是如此。

三、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四、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shuì

)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二、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