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6939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诗三首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三首导学案.docx

《古诗三首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三首导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三首导学案.docx

古诗三首导学案

5、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主备人:

刘永娣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姓名:

一、【目标导学】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

3、情感目标: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

到美的熏陶。

4、学习重点: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⑵.理解《望洞庭》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5、学习难点:

⑴、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

⑵、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自主学习】

情景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板书:

洞庭)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通过课件展示课本情景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揭示课题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老师这里有一些洞庭湖的风光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洞庭湖:

地处湖南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君山上有诸多名胜。

    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人。

其诗风格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

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湖时所作。

4、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第1、2、题。

三、【合作探究】

1、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2、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3、范读古诗(出示课件)

四、【展示质疑与小结】

感悟诗里面这些景物是怎样吸引大诗人刘禹锡的?

组内展示、班内展示

课文写了哪些景物?

    交流:

同学们,诗人刘禹锡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望洞庭,那他望见了哪些景物呢?

(板书:

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住了诗人刘禹锡呢?

请同学们反反复复地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湖光、秋月、山水)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

    

(1)湖光秋月两相和

    ①“湖光、秋月”是怎样来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

我们来看,这是怎样的湖水?

    ②抬起头,我们又看到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

    ③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是多么和谐呀!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④好,轻轻地,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潭面无风镜未磨

    ①为什么是水平如镜的湖面?

    ②湖面无风,像一块未磨的镜子,朦朦胧胧,多么宁静啊,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诗人被这撩人的月光,被这迷蒙的洞庭湖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

好,用你们的朗读告诉大家。

    B、诗人登上岳阳楼,远远地望去,那山已不是那座山,水也不是那个水,它们成了……(生: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中想象画面:

我在一个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的田螺,你看到了吗?

这时,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

一青螺又指什么?

    多媒体出示画面,诗人为什么说是白银盘里一青螺?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明确诗意:

    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湖光和月色交相辉映显得那麽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小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全班订正。

五、【能力检测】

1、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2、背诵默写古诗。

六、【课外拓展】

☆能(基本知识到位)

☆☆能(能整体把握,应用到位)

☆☆☆能结合(如能用观点与方法来有逻辑地提出的自己的观点,灵活应用)

 1、同学们,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很浓的画面,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

自由读,指名读。

 2、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我们跟着刘禹锡一起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一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不禁吟诵起来:

  

☆能(基本知识到位)

☆☆能(能整体把握,应用到位)

☆☆☆能结合(如能用观点与方法来有逻辑地提出的自己的观点,灵活应用)

七、【星级评价】

自评☆☆☆他评☆☆☆师评☆☆☆及时订正△

5、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主备人:

刘永娣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姓名:

一、【目标导学】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

3、情感目标: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学习重点: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⑵.理解《菊花》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花的原因。

5、学习难点:

⑴、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

⑵、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自主学习】

一、情景导入  

通过课件展示课本情景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揭示课题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

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

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

他两人均曾企图

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

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

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

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

菊花元稹)

三、【合作探究】

 1.出示自学提示。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第1、2、题。

(1)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2)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通过课件展示课本情景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揭示课题

 

(3)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自学。

(1)自由读:

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

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组内展示、班内展示

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物?

四、【展示质疑与小结】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明确:

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

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

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了。

3.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

后两行呢?

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

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4、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全班订正。

五、【能力检测】

1、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2、背诵默写古诗。

六、【课外拓展】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 

2.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

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3.试背这首诗。

☆能(基本知识到位)

☆☆能(能整体把握,应用到位)

☆☆☆能结合(如能用观点与方法来有逻辑地提出的自己的观点,灵活应用)

七、【星级评价】

自评☆☆☆他评☆☆☆师评☆☆☆及时订正△

5、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

主备人:

刘永娣

审核人:

审核时间: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姓名:

一、【目标导学】

1、知识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

3、情感目标: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学习重点: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⑵.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学习难点:

⑴、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

⑵、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自主学习】

情景导入:

1、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

通过课件展示课本情景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揭示课题

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2、教师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美吗?

想读一读吗?

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

 

三、【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第1、2、题。

1、学生自由读:

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

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

2、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正音。

大家读的可真起劲!

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我想请你们自学这首诗。

行吗?

老师相信你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一定会学懂这首诗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组内展示、班内展示课文写了哪些景色以及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四、【展示质疑与小结】

1、了解课文大意、解释题目。

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感受画面:

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师生交流,这首中弥漫着一种悲秋情绪。

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4、小组交流,结合自学所得理解诗意。

5、展开想象:

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大胆猜想:

诗人为什么而愁。

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朗读感

悟:

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6、小结: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全班订正。

五、【能力检测】

⑴、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