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8980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Word文件下载.docx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

“安石何如人?

”对曰:

“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

”帝曰:

“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曰: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

官仓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冠,名闻四方甫:

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

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贰:

离间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

轻易

6.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

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

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3)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放广西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

②阳月:

指农历十月。

⑴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请说说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这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⑶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请结合尾联,揣摩宋之问暗用这一典故的意图。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滕王阁》)。

(2)我欲因之梦吴越,。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

(4)斜月沉沉藏海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密雨斜侵薜荔墙。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6)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高适《燕歌行》)

(7),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将进酒》)

(8)千寻铁锁沉江底,。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夕阳爱情

江慧妍

我一直恨父亲。

父亲是镇上的中学教师,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考取了重点高中。

原本前途无量,但因为被一个城里的姑娘伤了心,便自暴自弃,、没有继续学业,回乡当了民办教师。

母亲相貌平平,因为仰慕父亲的才华,下决心要嫁给他。

父亲家贫,有姑娘主动上门,爷爷奶奶当然高兴。

老人家做主,两人便成了亲。

成家第二天,父亲便搬回镇上的教工宿 

舍,说是要专心准备民办教师转正的考试,从此很少回家。

母亲没有怨言,有时周末还带一篮子鸡蛋上镇里找父亲,为她微几个小菜,改善生活。

一年后,便生下了我,然而父亲还是很少回家。

父亲每年都认真准备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但年年都没有过关。

父亲便灰了心,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所带的班年年考试都是全 

镇第一名。

父亲回家的次数更少了。

母亲还是没有很多的言语,只是默默地肩负起一家老小的起居饮食。

小时候,我对母亲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一头乱莲蓬的头发和一双枯树皮般的大手。

记得那年我大概九岁吧,一个初夏的夜里,外面下着大雨,我突然发高烧,额头烫得吓人。

母亲二话不说,背起我便冲进密集的雨里。

我的体重不算轻,母亲背着我很吃力。

我伏在母亲的背上,迷迷糊糊中紧紧接住母亲的脖子。

我突然觉得,母亲其实很瘦,伏在母亲的背上硌得慌。

母亲的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一滴一滴地打在我的手背上。

突然,母亲一脚踏空,两个人就要摔在地上了。

母亲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力量,一只手在地上一撑,一只手死命地把我搂住。

我没有摔倒,但母亲却是整个人都跪在地上,母亲搂着我号啕大哭。

我永远记得,母亲几乎是爬着把我背到了镇上的医院。

第二天,我的烧退了,母亲才托人捎信到学校。

父亲赶过来看我,我静静地坐在医院的病床上输液,一言不发地看着父亲给我削苹果。

看着父亲白净修长的手指在苹果上灵巧地旋动,突然,我恨起父亲来……

这样的恨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

我拼命学习考取了重点大学,努力使自己最优秀。

大学毕业后,我在省城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有了一问属于自己的房子,我有能力把母亲接到城里住了。

更重要的是,我有能力使母亲离开那个不平等的家了。

然而,母亲却不肯走。

母亲说:

“女儿,我哪儿也不去,这里是我的家。

父亲已经退休了,他终其一生也没能考上公办教师,终于被清退回家了。

握惯粉笔的父亲握起锄头始终不及母亲麻利,父亲便常常被母亲支使去干轻松的活儿。

我很失望,我清楚地记得那个雨夜母亲伤心的泪水,难道母亲已经忘记了吗?

多年后,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

我赶回家看望,母亲甚至连我也不认得了,呆呆地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偏着头傻笑。

父亲拿着一把梳子为母亲梳头,却总有一绺头发翘起来。

父亲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梳着那绺头发。

母亲伸手挡开父亲的梳子,急急地跑到鸡窝边捡起一个鸡蛋,孩子般咯咯笑着,说:

“煮给阿弥吃,煮给阿弥吃!

阿弥是父亲的小名。

我突然冲动起来,直截了当地问父亲:

“你爱过母亲吗?

”父亲沉默了许久,才对我说:

“从前,我不懂得爱……如今,你不要担心你妈的病。

安心工作,我会好好照顾好她的。

”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一直看着远处,没有看我。

风吹过母亲的衣襟,又吹起父亲额前花白的头发。

晚霞从盘缠的葡萄藤缝隙里细碎地筛落下来,洒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

远处田野的麦穗金黄灿烂,仿佛和夕阳连成了一体。

 

(选自(2011中国年度小小说》)

11.文中多次提到我“恨”父亲,请概括我“恨”父亲的原因。

12.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三处并说明其作用。

(6分)

13.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寓意深刻,请简要赏析。

14.父母的“夕阳爱情”是悲剧还是喜剧?

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国学热”还能热多久?

掐指算来,“国学热”在中国闹腾的年头也不短了,现在已经失去了方兴未艾之势。

我是不希望它来无影、去无踪,很快就销声匿迹的,那么自然要问,“国学热”还能热多久?

如果我们真的想让国学(或者广义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正面作用,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首先,我不得不表示我的失望,“国学热”的历程表明,它并不是一场有深厚根基的文化运动,更多的是表现为被媒体支撑和炒作的新闻风波,它吸引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一系列引起争吵的事件,比如关于少儿读经的争论、人民大学建立国学院引发的争论、关于祭孔和主张立儒教为国教的争论,以及最近关于于丹讲解庄子的争论和李零教授发表《丧家狗——我读论语》引发的叫骂,等等。

我认为,像国学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期望它有一个复兴运动,必然应该包含广泛、持久的正面文化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包含涌现一批国学大师,出现类似于费希特在法军入侵德国时发表《告德意志国民》讲演这样的历史性事件,但我们目前看到的,不过是电视台捧起来的三两个说书人式的明星;

我们听到的,不过是明星们签名售书的新闻和码洋数如何高的利好消息。

媒体上的小吵小闹和大吵大闹不能构成一场文化运动,喧哗声迟早会消失。

“国学热”要能长期热下去,必须与当代生活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妨看一看当今的英语热、电脑热等等,它们不需要大力提倡,不需要推波助澜,一直高热不止,原因无他,只是对年轻人的生计、前途至关重要而已。

我们当然不能期望国学热满足人们的经济和物质需求,但问题在于,它也没有满足当今的精神道德需求。

当前的文化明星宣传两大主题,一是安贫乐道、与世无争,退到个人的内心生活,在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问题引起极大关注、社会公正问题急需解决的今天,这一剂心理麻醉药固然有少数人欢迎,但大多数人是不会买账的;

二是乱世出英雄,纵横捭阖、借力打力的道理,这能引起少数政治家和商人的兴趣,但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无关。

对于现代化生活引起的困惑,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焦虑,国学中不可能有现成解答,当今的文化明星也不想研究和讨论。

国学作为安邦定国的原理是早已过时了,现在谁会尊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呢?

它的某些教诲(也不包括“惟女子与小人难养”的说法)可能在人们的日常人伦生活中有用,但这需要在真正的个人道德和意识形态之间作出区分。

现在很多人还没有看清这一点,国学要发挥正面作用还不容易。

人们可能记不得了,当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次“国学热”兴起时,主流媒体上弄出的响动,并不下于这几年,但《哲学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国粹复古文化——评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就使得它无疾而终。

从根本上说,当今中国还没有多元文化的氛围(一些“国学热”的头面人物也不过幻想恢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人们还没有想清楚国学在当代生活中应有的定位,真正的“国学热”还是来日方长,需要经历反复和曲折才能出现。

15.从全文看,作者对近年来的所谓“国学热”持什么样的态度?

16.第⑤段论述当前的“国学热”无法长期热下去,请简要说明其思路。

17.要想真正让“国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正面作用,本文作者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七、作文。

(70分)

18.请以“听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11-xx学年度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8.

(1)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

(4分,每小句1分,整体语句通顺1分。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3分,前一小句2分,后一小句1分。

(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

(3分,每小句1分。

9.⑴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或对照手法),大雁止飞不进,北归有期,而我却行程未止,难以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2分);

由雁及人,表达了诗人忧伤、思乡等复杂的内心情感(2分)。

⑵这里描写的是静寂、昏暗的景象:

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浓重得散不开。

(2分)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

(1分)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的抒情而蓄势。

(1分)

⑶明晨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古人一样寄一枝梅,来安慰家乡的亲人。

(1分)运用这一典故再次表达了思乡之情,深化了主旨。

10.

(1)画栋朝飞南浦云

(2)一夜飞度镜湖月(3)花径不曾缘客扫

(4)碣石潇湘无限路(5)惊风乱飐芙蓉水(6)至今犹忆李将军

(7)钟鼓馔玉不足贵(8)一片降幡出石头

11.(4分)①对母亲感情冷淡,使母亲伤心;

逃避丈夫责任,让母亲像男人一样干活。

②未尽父亲职责,对“我”照顾不够。

(每点2分)

12.(6分)①父亲自净修长的手与母亲枯树皮一般的手作对比,突出了母亲的辛劳。

②得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认不出“我”与不忘煮鸡蛋给父亲吃作对比,突出了母亲对父亲爱得执著深厚。

③父亲开始对母亲的冷淡、对家庭的不负责任与晚年对母亲的爱作对比,表现了父亲对爱的理解感悟。

(每点2分,共6分)

13.(4分)①描写夕阳、晚霞美景,照应文题,深化主旨。

②盘缠的葡萄藤象征父母间无法割断的感情。

③金黄灿烂的麦穗隐喻父母在晚年收获爱情。

④以景物描写收束全文,表达了“我”对父母晚年相依相伴的欣慰之情。

(1点1分,共4分)

14.(6分)示例一:

是悲剧。

①起因之悲。

有才华的父亲被城里的姑娘伤了心,后由父母作主结婚。

②过程之悲。

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愿与爱自己的母亲培养爱情。

③结局之悲。

当爱来临时母亲却因老年痴呆感受不到爱情。

示例二:

是喜剧。

①母亲最终得到了父亲的真爱。

②父亲最终l董得并珍惜这份爱情。

③“我”从父母的“夕阳爱情”中感受到爱的真谛。

(这是一道探究题,答悲剧或喜剧都可以,但必须围绕“夕阳爱情”这条主线。

每点2分。

言之有理即可)

18、 

作文

(一) 

关于题意与切题

1.“听话”的所指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听+话”,即耳听别人的话语;

二是指听从、顺从长辈、领导的意思、意志。

2.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只要文章能表现出“听话”的任意一个方面的意思,即可视作基本切题。

3.切题的深浅及立意的高下,关键是看对“听话”内蕴的思考或解读。

只平平地叙述“听话”的人与事或笼统地议论“听话”的是与非,属基本切题;

能呈现对“听话”的思辨,即为非常切题。

4.评卷时,可以从写的是不是“听话”入手,再看有无对“听话”的价值意义的思考。

完全偏离题意的情况主要指通篇所写都不属于“听话”的范畴,或者抛开命题自说自话。

(二)关于文体与表达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叙、议应一视同仁,主要看立意与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贴切的程度。

体貌清晰的可适当高1到2分。

2.围绕“听话”的表达,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其有无自我的感悟、体察、认知、评判,深浅只要适配文体和表达即可。

3.对叙、议不明的“考试体”作文,在优先考虑是否切题、立意的同时,要重点关注行文的思路。

(三)关于档次与赋分

1.可以叙述描写“听话”的人与事,可以议论阐发“听话”的点与面。

以所写是不是“听话”为评判的基准点,包括记叙文叙述的人事、议论文所论述的问题。

2.基本符合题意的可由三类卷(49-55)切入,再视表达作上下浮动。

切题且立意和语言上乘的可按一类卷(63-70)标准给分。

凡所写并非“听话”的所指,按四类卷(42-48)评判,完全脱离题意题旨的为五类卷(28-41)。

3.有下列情况的,按标准在总分确定后再扣问题分。

①字数不足,按缺50个字(空三行)扣1分计。

所缺字数超过150字,可直接下降赋分的档次,不再另扣分。

②书写错误,每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完5分为止。

附参考译文: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

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

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

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

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

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

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

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

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

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

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

“王安石是怎样的人?

”曾巩回答说:

“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

“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

”曾巩说:

“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

Z328698065聥!

244705F96徖2581064D2擒[36972906C遬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