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各种手法及用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中的各种手法及用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的各种手法及用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在记叙了志愿战士的英雄事迹之后,用这两个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感情,赞扬
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
用否认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启发读者深思。
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1.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
A、借景抒情:
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作用: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融情于景:
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C、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用典:
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2.表现方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先抑后扬、前后照应、想象、联想、象征等。
〕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根底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结构特点〔前后照应、结尾点题、比照、衬托、铺垫、详略、倒叙、插叙等。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作用是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
×
特征。
2、衬托〔衬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A、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是突出本体的×
3、比照〔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是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抑扬:
把要贬抑否认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到达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表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表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表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比照,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衬托出该人物的×
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正侧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
内容前后照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8、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答复。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
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
强化×
论点。
散文:
反复地抒发×
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
典型。
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
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根底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
过程。
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效劳。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
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
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比照、类比推理等
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
想象、联想、类比、象征、衬托、比照、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有:
“赋、比、兴〞。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主要的有三种:
比较、夸张、借代等
〔二〕描写手法:
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1
、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方面;
语言描写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
2、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3、揭示人
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
4、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作用:
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
物性格;
3、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4、深化作品主题。
外貌〔肖像〕描写作用:
2、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3、表现人物的身份、
地位;
动作描写作用:
1、显示人物内心世界。
例如:
蹑手蹑脚的走
2、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
3、
衬托人物心理或衬托人物形象;
4、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
3、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
静景描写。
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
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生动
、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B、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三、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说明方法和说明方式通常只能在说明性文体中出现。
〔一〕说明方法:
一般包括分类别、作比较、用比喻、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
引资料、画图表、类比、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明方法叫举例子。
这种说
好处:
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更具体、更详细。
2、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
言等,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表达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3、作比较:
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
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
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
“纵比〞。
突出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4、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
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功能〕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假设干类。
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这种说明方
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有时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分类别。
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7、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科学的术语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8、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一般性的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理解。
9、画图表〔列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条理清晰
10、配图:
再说明具体物品时,为了让读者对物品有视觉上直观的感觉。
配以具体图片,可以省去物品外观的具体描写。
〔二〕说明方式:
一般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平实说明:
是指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来说明事物的外形、功能或事理的进程、结果,其主要手段是使用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配图表这些说明方法和运用科学术语、专有名
词等;
生动说明:
主要指用华美的词藻对说明对象加以描绘、
刻画,使其形象、生动、感人、有力,
其主要手段是运用引言论、
用比喻、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以及大量使用影容词、
副词、叹词等。
四、论证方法与论证方式
论证方法和论证方式一般只能在议论性文体中出现,它们是两
个不同的概念。
论证方法:
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最根本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
讲道理,另外论证方法还包括比照法、类比法、喻证法、引证法、反证法、归谬法等。
论
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比照〔或正反比照〕论证、
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
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立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说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
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议
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
分的局部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阅读的答题技巧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埋下伏笔,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3.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
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强调了+对象+某种特性设问:
引起
者注意和思考;
答格式:
引起者+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
,加
气等;
4.比:
或突出,答格式:
了⋯⋯
或突出了⋯⋯
5.反复:
加气,
明方法:
例子:
通具体的
例事物的×
特征
/事理加以明,从而使
明更具体,更有服力。
分:
通事物的×
/事理分加以明,
使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
把___×
___和___×
__加以比,突出了事物的
特征/事理。
作:
事物的×
/事理加以具体的解明,使明更通俗
易懂。
打比方:
将__×
__比作_×
__,从而形象生地明了事物的特征
/事理。
摹状貌:
/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明更具体形象。
下定:
用明科学的言明的×
象
/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更概括地
揭示事物的×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明,
使明更准确更有服力。
列表:
用列表的方式×
使明更明更直。
某句中某个成另一个行?
什么?
:
不行。
因
准确生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
因生形象地描写了×
副
〔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因准确地明了×
的情况
〔表程度,表限制,
表,表范等〕,了后就成×
,与事不符。
明段的作用
构、内容作用: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全文
/前文。
有在文章开,起着引
出明象/明事理的作用。
合明方法:
通×
的明方法,明了×
〔事
物特征或事理〕,使明×
〔作用〕
段意的
1.叙文:
答复清楚〔什么、什
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
+×
地点〕+×
人+×
事。
2.明文:
答复清楚明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明〔介×
〕+明×
象+
明×
内容〔×
特点〕
3.文:
答复清楚的是什么,作者的点怎
用×
方法明了×
〔了〕+的×
点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近年中考文卷里,常可以找到要求学生“出文言文句子朗停〞的目。
盖
/余之勤且/假设此。
句子的朗停,取决于句子的奏。
清句,正确停是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停有两种:
一是句停,就是根据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停的短,的抑;
一是句中短停,它是以或位,根据句子成分之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气停。
一、先将句子翻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合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位〞,
“位〞与“位〞之往往需要一定的停;
二、在分析法构可先抓,把跟有关的前后各系起来,
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往后,再旁及其它成分,就可以确定句子的法构,依此确定句中停。
一、句首助〔又叫句首〕、关后面有停。
1、文言文中有一些虚放在句子的开,气或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和关主要有以下些:
句首:
如“至〞、“假设〞、“至假设〞、“夫〞、“假设夫〞、“盖〞、“然〞、“〞
“然〞、“〞、“假设〞、“宜〞、“宜〞、“何〞、“其〞、“至于〞等。
关:
且、、因、“惟〞、“故〞等。
〔需要些关的含〕
,些后面都稍加停,不能和后面的文字。
2、有些表、推断、反等气的句子,假设前面有\'
夫\'
\'
盖\'
其\'
等起,朗的候,在些后稍加停。
如:
(1)假设夫/淫雨霏霏,月不开?
岳阳楼?
(2)盖/大泛赤壁云(?
核舟?
)〔表猜或推断〕
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加强反问语气〕
岂假设/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
捕蛇者说?
〔表反问〕译文:
哪能像我的邻居们那样天天有这样的遭遇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二章?
〔表议论〕二、起到总领性的词语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些词放在句首,总领主句乃至全段,诵读时必须稍有停顿,否那么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爱莲说?
“予独爱〞总领后面几个分句,所以“予独爱〞后面应稍有停顿,否那么就不能显示它的总领
作用。
三、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四、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
也就是说,在主
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主谓间的停顿是节奏中重要的划分主谓间的停顿是节奏中重要的划分。
如: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
1〕先帝/不以/臣卑劣。
“臣卑劣〞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劣〞。
出师表?
〕〔以:
因为〕注:
有异议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
3〕佳木/秀而繁阴。
?
醉翁亭记?
例〔3〕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局部之间应作停顿。
〔4〕永之人/争/奔波焉。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
例:
1〕恐/前后受其敌。
狼?
2〕恐/托付不效。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忘∕路之远近
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问/今是何世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乎:
于;
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4、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
、除了名词做状语外,一般情况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要用停顿永之人/争/奔波焉。
“争〞是“奔波〞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今/天下三分?
今/南方已定。
向/吾不为斯役,那么久已病矣〔向:
先前〕〔病:
困苦不堪〕?
C、文言句中有表示方位的词或时间性的词,如“俄而、“先〞、“中〞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1)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2)
、俄而/百千人大呼。
口技?
(3)
、先/天下之忧/而忧。
岳阳楼记?
D、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假设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
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
都应连读
五、文言句首中出现表假设、转折、递进等的连词,如“假设〞、“而〞、“虽〞、“且〞、
“然〞、“然那么〞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例如:
1、假设/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
活板?
2、而/山不加增。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6、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7、且/壮士/不死即已。
陈涉世家?
8、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9、然那么/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六、“而〞字的停顿
1、表示转折关系时,分两种情况:
“而〞字出现句首时,应在“而〞字后应该停顿。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人不知/而不愠?
<
论语〉六那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殖?
2、“而〞字假设起到以下作用,就应该和后面的词语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
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
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
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七、停顿应表达句子结构的原貌。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
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
因为原句是主谓结
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
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④“两三点雨/山前〞,假设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七、节奏停顿要表达出省略成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