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导论考点全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7633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语言学导论考点全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应用语言学导论考点全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应用语言学导论考点全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应用语言学导论考点全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应用语言学导论考点全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语言学导论考点全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

《应用语言学导论考点全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语言学导论考点全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语言学导论考点全梳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一、调查与比较;

二、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

三、实验方法

17.一调查与比较:

(1)语言材料的调查:

调查就是指收集与考察语言事实、语言使用者、语言使用环境等材料,调查就就是要收集材料。

方法有三:

1.访谈法:

就是一种由调查人员与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谈话的方法,分为:

个别访谈、集体访谈。

技巧:

1、念字表、词表、句子或语段;

2、提问;

3、测验;

4、座谈会。

2.观察法:

研究人员通过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言语行为以获取语言材料的方法。

分为:

隐蔽观察,指调查人员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从一旁观察人们的语言行为。

参与观察,指调查人员深入到被研究的人中去,与她们一起参与语言活动,在其中进行观察与搜集材料。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Labov)关于城市方言的调查就就是典型的观察法。

3.问卷法:

用书面形式进行社会调查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摸底调查。

问卷按所列问题的回答方式不同分为:

封闭式(注意选择可测标志)与开放式(主义提法的中立性)

18.调查就是应用语言学最重要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与通信调查;

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口头调查与书面调查,录音录像调查,常用的就是:

通信调查与抽样调查。

19.比较使一种根本性的研究方法。

一、事实比较,即对现象事实进行的归纳概括的比较,具有明显的描写性;

二、理论性的比较,就是关于系统理论普遍原理在具体语言中的可行性的比较,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

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主要指对比研究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都要使用比较的方法。

20.定量方法也就就是计量方法。

科学的本质可以说就就是数学。

21.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关系:

定性研究就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质”的分析,即对所研究的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其联系进行概括;

定量研究通过量化,即利用数量、频率、比例的统计等来说明各种事实。

定性方法就是综合,定量就是分析,分析就是为综合服务的。

定量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定性,定量研究只就是一种研究手段。

同样,对定量分析所取得的各种数据进行描写与分析,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又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了。

22.统计就是定量分析的主要方法。

23.抽样(又叫取样),指从一个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样本来观察,由来自同一总体的无数组样本数据而获得该总体的某种特征,称为参数。

24.在语言调查的抽样程序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取样的范围;

样本的典型性;

选取合适的抽样方法;

样本应有足够的数量

25.抽样包括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抽样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随机抽样。

应用语言学研究中最有效的随机抽样方法就是分层抽样,指把总体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再分层抽样。

跟分层抽样相关的就是多级抽样,即在调查中先按一定的标准把对象分组,在各组中抽取样本形成样本组,最后再在样本组中抽样。

26.多级抽样与分层抽样的不同在于:

分层抽样就是在各分层中直接抽样,而多级抽样就是在分层抽样的基础上进行再抽样。

多级抽样适合范围较大的调查。

27.在统计方法中,百分比统计法就是较为常用的。

28.实验方法的特点:

系统性(组织严密的系统);

逻辑性;

经验性;

简约性;

重复性与传递性。

29.实验的步骤:

实验的设计;

实验的实施;

实验的解释

30.实验实施方案包括:

a、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b、实验的时间与地点;

c、实验的对象;

d、实验的内容与指标;

e、实验队伍的确定与培训;

f、实验报告或总结。

第二章语言教学

1.语言教学:

指运用特定的方法,将语言知识与相关的理论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习者,以达到就是学习者掌握一门具体语言并用于交际目的的教学活动,它就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言教学作为一种以语言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包括本族语教学与外族语教学,即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

3.语言教学的目标:

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4.教学类型:

就是根据语言教学的某些综合特点划分出来的与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有关的类别。

a、按语言教学的内容,分为:

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

b、按教育性质,分为:

常规教学与业余教学;

c、按学习期限,分为:

长期教学与短期教学;

d、按教学组织形式,分为:

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

e、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分为:

儿童教学与成人教学;

f、按学习语言的程度,分为:

初级、中级与高级阶段教学等

5.语言教学的基本过程:

a、制定语言教学政策(在我国,汉语无论就是作为第一语言教学还就是第二语言教学,都必须教授与使用普通话与规范汉字,其依据就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b、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

c、编写语言教学的教材;

d、师资选拔与培训、e、课堂教学、f、语言测试、g、语言教学研究

6.教学法流派根据所体现的主要语言教学特征分为四大派:

a、强调自觉掌握的认知派:

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等;

b、强调习惯养成的经验派:

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

c、强调情感因素的人本派:

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全身反应法等,d、强调交际运用的功能派:

交际法等。

7.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假说:

对比分析假说;

中介语假说;

内在大纲假说与习得顺序假说、输入假说、普遍语法假说、文化适应假说等。

8.我国的语言教学包括:

汉语教学、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多种类型。

9.我国语言教学的历史:

a、萌芽阶段:

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

b、传统阶段:

从秦汉到清末;

c、变革阶段:

从1919到1949;

d、改革实验阶段:

1949年以后;

e、繁荣发展阶段:

1978年以后。

10.特殊群体语言教学:

指因生理上有一定的缺陷而无法对其实施正常的语言教学的人群,主要包括聋哑人(手势语与指语)与盲人(盲文)。

11.语言自身的发展就是语言教学改革自由力的动因。

12.第一语言:

指一个人出生之后最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一个人的第一语言通常就是她的母语。

母语指父母乃至多代以前一直沿用下来的语言。

第一语言与母语就是从不同角度对语言进行的分类,第一语言并不等于母语。

13.本族语:

指语言习得者自己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称民族语。

本族语也并不一定就是母语,母语的转用与本族语的死亡就是很好的证明。

14.第一语言的获得分为两个阶段:

早起的潜意识的语言习得;

入学后课堂上有意识的语言学习。

习得:

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语言,以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最为典型。

学习或学得:

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与教材,通过讲练等环节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去获得语言。

15.第一语言教学:

通常就是本族语教学或母语教学,它主要就是指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之后有意识地继续学习第一语言而进行的正规的学校课堂教学活动。

16.第一语言教学的特点:

a、学习者有一定的语言基础;

b、师生之间交流无语言障碍;

c、时间充裕,有很好的语言环境,练习实践机会多;

d、注重语言形式;

e、掌握文化主要靠习得。

17.第二语言:

指一个人掌握了第一语言之后所学的另一种或多种其她语言。

18.目的语:

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语言。

19.外语:

指外国的语言。

第二语言与外语之间就是包容关系,第二语言所指的范围比外语要广。

20.动机就是学习过程的决定因素与催化剂。

分为融入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

21.第二语言教学:

指人们在掌握了第一语言之后,在学校环境里进行的正规的学习其她语言的教学活动。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包括:

我国国内少数民族进行的汉语教学;

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

22.第二语言教学包括:

外国学生在目的语国家的学校里进行语言学习的教学活动;

学习者在本国的外语院校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教学活动;

本国某一民族的学生在本国学校里学习本国其她民族语言。

23.第二语言教学包括两个方面:

“教”:

课堂组织、课堂教学技巧、教材的编写、成绩测试;

“学”:

学习者的心理与学习规律。

24.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a、以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为目标

b、以技能训练位中心,通过大量练习与反复实践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c、以集中强化训练为主要教学形式。

内容密集,进度较快,班级规模相对较小。

d、重视基础阶段教学。

e、注重语言对比,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f、重视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

g、更加注重文化教学。

25.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共性:

都以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为目的;

学习都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

都必须学习并掌握语言。

分别体现在:

1、从教的方面瞧:

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教学方式;

课堂趣味性;

2、从学的方面瞧:

学习目的;

学习策略、掌握语言规律、学习过程(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应用)、都就是有意义的学习。

26.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差异:

a学习者:

第一语言学习者就是儿童,第二语言学习者多就是成人;

语言环境:

第一语言的学习使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家庭、社会为学习者提供了优越的语言环境,而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缺少目的语的语言环境,学习者掌握目的语就困难得多;

迁移问题:

第一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往往要经过第一语言的思维过程,存在着第一语言的迁移问题;

文化的影响:

第一语言学习者通常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习得该语言的文化与语用规则,而第二语言学习者还要花相当的时间与精力专门学习目的语文化。

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教学对象不同;

教学起点不同;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同;

教学目的与要求不同;

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与难点不同;

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不同;

教学环境氛围不同;

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受其她语言的影响不同;

接触的语言材料不同。

27.语文教学的历史进程:

殷周到春秋的萌芽阶段;

秦汉到清末的传统语文教学阶段;

20世纪以后的现代语言教学阶段。

28.语文教学的性质:

工具论、人文论、素质论(工具与人文的统一)、语感论

29.语文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

语言基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

现当代文选、古代文选、外国文学作品选、写作等。

小学语言教学的重点就是识字;

初中进行汉语语法教学;

高中要求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30.1993、3、8《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包括:

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31.双语教学:

指在教学中同时进行两种语言教学,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成为操双语者。

一种教育模式,指在加强外语学习的同时,对非外语课程用母语与外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用外语思考的习惯;

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本民族与一门外语的教与学,让学生能够用两种语言进行学习、思考与交流,达到既精通母语又能掌握一门外语的教学方法。

32.双语教学模式:

浸(jin)没式(加拿大);

过渡式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可追溯到东汉时期。

2.对外汉语教学的含义:

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或教学行为;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其本质属性:

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就是语言教学;

就是第二语言教学;

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就是针对外国人的第二语言教学。

启用于1983年。

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对象;

具备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一体两翼”:

汉语语言学本体、对外汉语学科与教学论、中外文化素养);

具有准确的学科定位;

具有成熟的研究队伍与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就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三)就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4.作为教学活动的对外汉语教学就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包括:

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

5.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包括:

a、面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

b、对教学活动主体的研究;

c、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规律研究;

d、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e、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6.作为一项国家与民族的事业:

a、加速汉语国际推广;

b、抓好学科建设;

c、培养专业教师;

d、推动科研发展;

e、推广汉语水平考试

7.明初朝鲜人学习汉语口语的教材就是《老乞大》、《朴通事》。

8.中国第一个到美国专职教授汉语并与哈佛大学签订工作契约的出国教师就是:

戈鲲化。

9.1951,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1952,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最早的论文,1953,周祖谟《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

1958,邓懿,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

1965,“北京语言学院”,唯一的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

1965,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刊物《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

1992,HSK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级考试。

2002、8、15,首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北京开幕。

10.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

11.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家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领导与管理不断加强

教学体制不断完善,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汉语水平考试进一步推广,研发力度加强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更加广泛

建立对外汉语教学基地与汉语中心

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高度重视基础理论与教学理论研究

教材开发有新突破

更加重视教学质量与评优工作

12.总体设计的意义:

使整个教学过程与全部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是对教学全过程与全部教学活动的宏观控制与把握。

13.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明确教学类型(依据教学期限与教学组织形式);

分析教学对象(自然特征、学习目的、学习起点、学习时限)

确定教学目标(指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止水结构与能力结构,具备什么样的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能够使用目的语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包括使用目的语的范围,目的语水平的等级。

确定教学内容(包括语言要素、语用规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确定教学原则(处理好语言要素、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选择好言语技能训练方式;

选择好言语交际技能训练方式;

处理好语言要素之间的关系)

规定教学途径,指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

包括:

教学阶段;

课程设计(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中心环节);

课时安排(总课时及周课时)

明确教师分工与对教师的要求

14.教材就是课堂教学与测试的主要依据,反映了语言教学的两个根本问题:

教什么与如何教。

15.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

针对性;

实用性;

科学性;

趣味性;

系统性

16.对外汉语教材的类型:

a、按遵循的教学原则区分:

课文型,结构型,功能型,结构-功能型,功能-结构型,话题型,文化型;

b、按教材的体例区分:

综合型与分科型,直线式与螺旋式

17.课堂教学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的四大环节中,课堂教学就是中心环节。

18.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组织教学;

复习检查,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19.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技巧:

a.备课与教案,备课要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方法;

教案的内容包括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学时安排、教学环节、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

b、课堂组织,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稳定课堂教学秩序

c、教师的语言,特点有三:

停顿较多,语速较慢;

使用的词汇、句子比较简单;

冗余信息较多,即重复、解释较多。

应注意:

准确规范、语速尽量正常、浅显易懂,词汇多样化;

重现原则;

尽量用汉语与学生交流;

克服口头禅

d、板书:

精心设计,条理分明;

汉字书写规范;

鲜明醒目。

20.语言测试的类别:

潜能测试(学能测试)、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

21.题型,指试题的类型,有:

多项选择题(评分客观,信度大;

可直接考出编制者想考查的内容,效度大。

难点在于设计干扰项,费时费力,且有25%猜对的概率);

综合填空题;

口试;

写作。

22.卷面:

指一次考试中的一种完整的试卷。

卷面构成指一个卷面包括哪些测试项目与测试内容。

23.试题类型:

从命题过程与试题的可靠性程度要求的角度进行划分:

标准化试题与非标准化试题;

从阅卷评分的角度划分:

主观性试题与客观性试题;

从试题的题型:

分立性试题与综合性试题。

24.测试的质量保证:

试题的效度、信度、区分度、反馈作用。

a、效度,也叫有效性,及测试的内容与方法就是否达到了测试的目的

b、信度,也叫可靠性,测试的结果的可靠程度与稳定性。

主要包括:

卷面构成、试题数量、评分标准与方法、受试者水平。

c、区分度,即测试区分受试者的水平差异的性能。

与难易程度有关

d、反馈作用,即测试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25.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

语法-翻译理论;

行为-结构主义理论;

转换生成语法-认识理论;

交际教学法理论。

a、语法-翻译理论

b、行为-结构主义理论

基础“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受俄国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影响。

华生提出“行为主义”,斯金纳《言语行为》,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美国结构主义最初就是为拯救印第安人口语,布龙菲尔德将结构主义嫁接到第二语言教学上。

c、转换生成语法-认识理论

乔姆斯基提出“语言能力”“语言行为”,认为人天生具有“语言习得机制”;

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知论,提出S(刺激)—(A同化T认知结构)—R(反应),皮亚杰用同化与顺应两个概念来解释主体认知结构与环境刺激的关系。

d、交际教学法理论

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

语法性、可行性、现实性、得体性;

英国功能主义语言学,韩礼德认为语言有三大功能:

认知功能;

交际功能;

语篇功能。

26.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

a.克拉申输入假说,分为:

习得与学习假说;

自然顺序假说,输入假说,监控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b.舒曼文化适应模式

27.什么就是课堂教学技巧:

a.教师的行为,指课堂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语言项目或言语技能所使用的手段,如用图片或事物等介绍生词;

b、学生的行为,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堂操练,从而掌握所学的语言项目与言语技能,如通过替换练习学习语法项目。

28.课堂教学技巧一般包括四级单位:

教学单元、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展示、解释、练习、归纳)、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最核心的单位。

29.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技巧的选择使用:

根据教学目的选择;

选择交际性强的技巧;

优先选择节省时间的技巧。

30.对比分析:

即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二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代表人物:

拉多。

语言学基础: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基础:

行为主义心理学及迁移理论。

迁移分为:

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母语与目的语完全不同,毫无关系)

31.对比分析的步骤:

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32.对比分析难度等级模式(布拉图?

普拉克特?

零级:

迁移

一级:

合并

二级:

差异不足(母语中有而目的语中没有,防止介入性干扰)

三级:

再解释(被动句)

四级:

超差异(目的语中有而母语中没有,产生阻碍性干扰,如“把”字句)

五级:

分裂(visit:

拜访、参观、访问)

33.对比分析的作用:

有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有利于预测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

有利于测试项目;

有利于发现单语研究中不易发现的问题;

有利于对语言形式的细致分析

34.对比分析的不足:

重视语际迁移忽视语内迁移及社会、心理及其她因素所产生的迁移作用;

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的意义与功能;

对语言错误的预测不能凑效。

35.偏误分析,即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36.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不同: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就是一个转换生成的创造系统,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就是一套习惯,就是一个结构系统;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只能通过有意义的学习获得,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可以通过反复的机械操练获得;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就是一个不断假设、求证的过程,错误就是不可避免的,而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尽量避免犯错误。

37.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中介语理论。

38.中介语的特点:

a、中介语就是独立的语言系统,就是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过度形式;

中介语中包含了大量的偏误,但也存在一定的正确因素;

中介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它有自己的规则,学习者不就是随意地使用这种语言,而就是有意识地、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规则;

中介语就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逐步由母语向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