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精析 考点09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Word下载.docx
《高考地理考点精析 考点09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考点精析 考点09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
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
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左图),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右图),其主要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1.A2.C
【解析】1.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
2.在果树下覆盖地膜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考向二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
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图,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台湾,台湾山脉纵列中东部,从等温线的分布看,气温随着地势升高而降低,故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考向三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
(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
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3.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类型
成因
特点
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
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
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锋面逆温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逆温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
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4.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
成雾
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
污染
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沙尘暴
逆温时不利于沙尘扬起
航空
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
原因是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南昌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西宁市四面环山,分布在湟水河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中。
下图为西宁市污染物季节平均浓度与逆温频率变化图。
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逆温现象
A.自19:
00至次日7:
00加强B.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
C.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D.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
2.冬季逆温频率较高的原因是
①冬季昼短夜长②冬季空气干燥③冬季风势力强④冬季山坡温度低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逆温对沙尘天气有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
A.减弱了空气下沉运动B.增加了大气降水频率
C.降低了地面升温速率D.减弱了空气上升运动
【答案】1.C2.B3.D
【解析】1.读图分析可知,西宁在7:
00的逆温频率高,在19:
00的逆温频率低,但是不能说明自19:
00逆温强度是增加的,A错误;
由图中可以看出,春冬逆温频率高于夏秋季节,但不能说明逆温现象自冬季至次年春季逐渐减轻,B错误;
读图可知,二氧化硫的浓度变化与逆温频率相关性最小,可知逆温现象对二氧化氮浓度的影响较小,C正确;
污染物质的排放量与经济活动有关系,与逆温现象无关,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2.逆温的产生主要与大气的稳定状况、天气状况有关。
冬季昼短夜长,白天太阳照射时间短,大地受热少,大气湍流和垂直对流较弱,晚上时间长,地面辐射时间长,温度较低,易导致逆温产生,①正确;
冬季空气干燥,热容量变小,降温变化更大,因此晚上保温作用更差,导致,地面降温幅度快,从而加剧逆温的产生,②正确;
冬季风势力强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不易形成逆温,③错误;
冬季,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把谷地中原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从而易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④正确;
因此①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3.逆温现象会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的发展。
沙尘暴发生的条件为大风、沙尘和强对流运动,因此,逆温现象可以通过抑制对流运动,从而减弱沙尘暴产生的动力,进而抑制沙尘暴的产生,故答案选D项。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
“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
c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2.下列与材料中点燃柴草防止霜冻原理相同的是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B.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C.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D.高原上的人皮肤较黑
图示意我国四个雾、霾多发地区。
据此回答3—4题。
3.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
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4.关于图中四地区深秋初冬时节多雾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减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之上
D.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读我国某城市四种下垫面不同日期地表气温均值对比图,回答5—7题。
5.推测①②③④最可能分别为
A.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水体
B.城镇建筑用地、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
C.水体、植被覆盖地、裸地、城镇建筑用地
D.水体、裸地、植被覆盖地、城镇建筑用地
6.2010年3月4日,四地气温均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台风影响B.阴雨天气C.湿度较大D.天气晴朗
7.同一天不同下垫面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力性质B.正午太阳高度C.地形D.天气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冲刺)随着我国交通建筑技术的进步,隧道的修建日渐普遍,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记录的学校周边一隧道内部和外部1月和7月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8—10题。
8.表示1月隧道内气温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9.此隧道
A.15时太阳辐射量最大B.内部温差比外部大
C.午后内外的温差最大D.具有冬暖夏凉特点
10.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A.黑龙江省B.山东省
C.内蒙古自治区D.陕西省
2018年1月初至2月初,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大雪或暴雪,强降雪导致这些地区部分房屋、农业和电力基础设施受损,局部地区群众和车辆出行受阻。
但冬天的降雪对于农作物越冬是有利的,“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就是具体表现。
据此回答11—12题。
11.上述谚语最适用的省区是
A.黑、吉B.新、湘C.豫、晋D.冀、赣
12.关于冬雪对越冬作物的好处描述正确的是
A.冬雪覆盖地面时可以反射大量太阳辐射,导致地温低,可以冻死害虫
B.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保温作用
C.冬季部分积雪融化,缓解了一年中主要的旱情
D.覆盖的冬雪融化后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在天气晴朗时,珠穆朗玛峰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穆朗玛峰旗云。
珠穆朗玛峰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形成的,可根据其飘动的位置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因此,珠穆朗玛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
读图,完成13—14题。
13.珠穆朗玛峰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是
A.阳坡冰雪带B.阳坡岩石裸露带
C.阴坡冰雪带D.阴坡岩石裸露带
14.珠穆朗玛峰产生旗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当地时间的
A.8—11时B.11—15时
C.15—18时D.20—24时
(贵州省2019年高考教学质量测评卷)雷阵雨是一种伴有雷电的阵雨现象,产生于雷暴积雨云下,表现为大规模的云层运动,比阵雨要剧烈得多,还伴有放电现象。
海南岛那大市是我国“雷都”,平均一年有130天雷雨天气。
据此完成15—16题。
15.雷阵雨的分布特点是
A.温带多于热带B.上午多于下午
C.平原多于山地D.夏季多于秋季
16.那大市全年雷雨日多的主要原因是
A.热带地区,太阳辐射强烈B.副热带高压影响,下沉气流显著
C.赤道低压影响,降水充沛D.东南季风长时间控制,水汽充足
正常情况下,中低纬度表层海水的温度一般呈现出上部高下部低的状况,但在某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地出现表层海水下部水温高而上部水温低的状况,该现象叫海水的逆温现象。
据观测,阵阵孟加拉湾北部海域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逆温现象。
据此完成17—18题。
17.孟加拉湾附近海域可能出现逆温现象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8.下列海域可能出现季节性海水逆温现象的有
①阿拉伯海②东海③北海④挪威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山东省潍坊市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蜃景是一种气象景观,是在水面或陆面上空的稳定大气层中,由于垂直方向上空气密度显著差异形成的一种幻景。
当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此即“上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而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此即“下蜃景”。
遇到大风吹来时蜃景瞬间消失。
据此完成19—20题。
19.最易出现“上蜃景”的时间段及地点
A.夏季海洋B.夏季沙漠C.夏季柏油路面D.冬季暖流海面
20.大风吹来时蜃景消失是因为大风
A.带来大雾影响视线B.扰乱稳定的大气层结
C.导致水平方向热量差异D.导致垂直方向对流显著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柴达木盆地是巨大的山间断陷盆地,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今天的柴达木盆地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气温变化剧烈。
下图为柴达木盆地局部区域图。
说明柴达木盆地夏季气温日变化剧烈的原因。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乌鲁木齐周围地形图。
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冬季多雾,被称为“雾鲁木齐”。
从2015年12月1日到2016年2月25日的87天里,乌鲁木齐的雾日多达73天。
(1)乌鲁木齐冬季夜间多逆温现象,试分析原因。
(2)分析乌鲁木齐被称为“雾鲁木齐”的原因。
(3)乌鲁木齐为减少大雾天数,应采取哪些措施?
(4)乌鲁木齐南郊丘陵有一条“暖带”,一月份气温要比市区高4、5度,同时积雪长达175天。
这种独特的冬季气候条件,有利于哪些产业活动的发展?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6—8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5.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6.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2018年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
下图为“陕西省沿109°
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
下图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考点冲关
【答案】1.B2.A
【解析】1.图中a代表太阳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A错;
b是地面辐射,c是大气逆辐射,a(短波辐射)、c(长波辐射)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
c,B对;
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的辐射是太阳辐射,C错;
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有关,D错。
故选B。
2.与材料中点燃柴草防止霜冻原理相同的是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A对;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大气的散射作用,B错;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是云层的削弱作用,C错;
高原上的人皮肤较黑是太阳紫外线辐射强,D错。
故选A。
【答案】3.C4.B
【解析】3.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之一是空气中含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尘埃,对太阳辐射具有较强的反射作用,从而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少,能见度降低。
4.大雾主要发生在晴天,由于晴天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弱,夜晚地面降温快,水汽易凝结。
晴天时大气削弱作用弱,白天温度高,气流上升运动强烈,有利于扬尘产生,空气中凝结核多,促进了雾的形成。
【答案】5.C6.D7.A
【解析】5.图中①地表气温最低,比热容最大,最可能是水体,A、B错;
②表示植被覆盖地,气温较低;
③表示裸地的气温较高,④表示城镇建筑用地多是水泥地面,比热容最小,气温最高,C对、D错。
故选C。
6.结合上题分析,四地的下垫面不同,2010年3月4日,四地气温均值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气晴朗,水体升温慢,其它地面升温快,建筑用地升温最快,导致差异大,D对;
台风影响多暴雨天气,阴雨天气、湿度大,温差较小,A、B、C错。
故选D。
7.同一天不同下垫面气温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不同下垫面的热力性质不同,A对;
同一城市正午太阳高度、地形、天气没有明显差异,不是主要因素,B、C、D错。
【答案】8.C9.D10.D
【解析】该题注重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察。
1月份气温低,故曲线③和④表示1月份隧道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
7月份气温高,故曲线①和②代表的是7月份隧道内外温度日变化曲线;
7月份隧道外升温快,温度变化幅度大,①日温差较大,应为7月份隧道外温度变化曲线,②为隧道内温度变化曲线;
1月份隧道外降温快,温度变化幅度大,④为隧道外温度变化曲线,③为隧道内温度变化曲线。
8.1月份气温较低,隧道内温度较高,温差较小,故曲线③符合1月隧道内气温变化曲线,因此正确答案为C。
9.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含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日照长短、海拔高地,通过气温变化不能判断太阳辐射量的大小,A错;
隧道墙壁隔绝内外的热量交换,具有保温作用,隧道内温差变化小,且通过材料图示也可以看出,隧道内温差小,B错;
据材料可看出,1月份6时左右隧道内外温差最大,C排除;
7月份②相对①温度较低,说明夏季隧道内较两块,1月份③相对④温度较高,说明冬季隧道内气温较高,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10.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日气温在15时为最高值。
日气温最大值一般为当地时间午后2时左右,该地日气温最高值为北京时间15时,说明其时间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应在东七区。
四个答案中,黑龙江省在东八区—东九区,时间比北京早,A排除;
山东省在东八区,与北京大致一致,B排除;
内蒙古自治区跨时区广,C排除;
陕西省在东七区—东八区,晚于北京时间约1小时,符合题意,D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11.C12.B
【解析】11.“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谚语反映了该地以种植冬小麦为主,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中的暖温带地区,据此结合选项选C。
12.冬雪覆盖地面时是隆冬季节,此时害虫尚未活;
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类似棉被的保温作用;
一年中主要的旱情出现时间可能在春、夏甚至秋,但冬季因越冬作物基本不生长,旱情并不严重;
覆盖的冬雪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也不能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13.B14.B
【解析】13.珠穆朗玛峰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主要还是地面辐射,阳坡岩石裸露带吸收太阳辐射最多,地面辐射强,温度较高,对流运动较强。
14.一日之内,11—15时气温最高,空气对流运动最显著。
【答案】15.D16.A
【解析】15.雷阵雨是一种天气现象,表现为大规模的云层运动,比阵雨要剧烈的多,还伴有放电现象,常见于夏季的午后。
一般是热带高于温带;
下午的午后较容易出现,故下午多于上午;
山地天气复杂,雷阵雨现象多于平原;
夏季温度高,云层上升作用更强,更易发生雷阵雨,夏季多于秋季,据此分析选D。
16.那大市位于热带地区,气温高,太阳辐射强烈,云层上升幅度大,容易发生雷阵雨;
副热带高压影响下,下沉气流显著,不会形成降水;
赤道低压影响不到那大市;
季风是形成降水天气的条件,不是形成雷阵雨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南季风在此地登陆但不会长时间控制此地,据此分析选A。
【点睛】从雷雨的形成原因来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冷暖空气汇合时造成的,称锋面雷雨;
一种是局地受热不均而产生的,称热雷雨。
锋面雷雨范围广,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往往是先下雨后打雷,而热雷雨则范围小,常常是先雷后雨,持续时间短,下了就停,雨量小。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指的就是热雷雨。
【答案】17.D18.A
【解析】17.冬季孟加位湾北部海域气温较低,表层海水降温快,气温低;
受东北季风影响,带来高纬冷空气,表层海水进一步降温。
而下部海水,气温较高,出现逆温现象。
18.阿拉伯海和东海冬季分别受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的影响,表层海水热量散失较多,气温较低,容易出现海水逆温现象,①②对;
挪威海常年受北大西洋暖流和暖湿西风影响,增温增湿,海水不会出现季节性逆温现象;
北海常年受暖流和暖湿的西风影响,也不会出现季节性的逆温现象,③④错。
【答案】19.A20.B
【解析】19.出现“上蜃景”要求“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即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堆积。
夏季海洋与陆地相比,升温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使上层空气密度降低、底层空气密度增大,A对;
夏季的沙漠地区升温快、气温高,夏季柏油路面因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冬季暖流海面,暖流流经地区气温较高,三者都因近地面气温较高,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造成上层空气密度增大、底层空气密度降低,都不易出现“上蜃景”现象,B、C、D错。
20.蜃景的出现和维持要求大气层“稳定”,大风吹来使原本稳定的大气层遭到破坏,故选B;
大风有利于雾的快速扩散,且大风是使蜃景消失了,而不是被大雾阻挡看不见了,A错;
风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同地区间的温度差导致了气压差,即水平方向上的热量差异产生了风,而不是风导致了热量差异,C错;
风是指大气的水平运动,大风吹来会干扰该地区的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使垂直运动减弱、水平运动加强,D错。
21.【答案】气候干旱,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
地表植被稀少且干燥,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强,导致白天气温迅速升高;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导致夜晚气温低。
【解析】柴达木盆地夏季气温日变化剧烈即日温差大的原因,可以从大气、地形、植被等方面回答。
气候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