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某高层住宅小区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9层 框剪结构secret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7156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某高层住宅小区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9层 框剪结构secret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厦门某高层住宅小区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9层 框剪结构secret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厦门某高层住宅小区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9层 框剪结构secret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厦门某高层住宅小区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9层 框剪结构secret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厦门某高层住宅小区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9层 框剪结构secret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某高层住宅小区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9层 框剪结构secretWord文件下载.docx

《厦门某高层住宅小区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9层 框剪结构secret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某高层住宅小区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9层 框剪结构secretWord文件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某高层住宅小区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9层 框剪结构secretWord文件下载.docx

注意材料在运输、装卸过程中的保护,确保最终使用时材料完好无损。

11制定优化施工方案,记录、收集和整理通病防治方案、施工措施、技术交底和隐蔽验收等相关资料。

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合理安排劳动力。

对总体计划要有周全、细致的安排。

对施工中易出现的技术问题,制度详细的针对性措施。

二、质量通病防治经济措施

1建立质量奖罚制度,职工分配与工程质量等级挂钩制度,对工

程质量实行奖优罚劣,对质量高于本工程验评标准的实行奖励,对于质量低于本工程验评标准的,坚决予以整改,作业人员承担材料损失费并受到适当的处罚。

2保证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确保项目资金确实用于工程中。

三、质量通病防冶技术措施

1现浇框架(筒)结构工程

现浇框架(筒)结构工程施工由模板、钢筋与混凝土三大工序组成。

模板是保证结构外形尺寸正确、表面垂直平整、外观光洁不漏浆的关键性工序;

钢筋绑扎到位是体现设计意图,满足结构受力要求的一项重要的隐蔽工程;

在前两个工序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混凝土的浇筑、振捣与养护工作,是保证整个框架(筒)结构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技术关口,应予高度重视。

因此,把握好每道工序的施工操作与材料质量,加强上下前后工序间配合协调及交接验收,是防治现浇框架(筒)结构工程一切质量通病的关键所在。

1.1模板安装

模板质量与安装技术是保证现浇框架(筒)结构工程质量的前提,因此,必须重视模板1材料的更新和安装技术的提高。

除本节所述的模板安装质量通病外,尚应参照第15章“模板工程”的有关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

1.1.1柱子位移错台

A现象

现浇框架的上下层柱,在楼面处易发生位移错台,尤其是边柱、角柱和楼梯间柱。

B原因分析

(a)放线不准确,使柱轴线或柱边线出现较大的偏差。

尤其是柱距大、轴线尺寸变化多和轴线偏中的柱子,易因放线差错造成错台。

(b)下层柱模板安装不垂直,柱侧支撑与拉杆少而不牢靠或模板受到侧向撞动(如混凝土料斗冲撞模板等),均易造成柱模上端位移。

一些断面小、高度高的柱子和独立柱较易发生这种情况。

(c)柱子主筋偏位较大,影响柱模正确就位安装。

C预防措施

(a)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轴线必须从能控制建筑物平面位置的控制桩引测并固定,以此安装柱模板。

对于较长的建筑物,放线时宜分段控制。

分部分间尺寸应从中间控制点上量测,尽量减少测量累积的误差。

(b)柱模下端应牢固地固定在楼地面上。

施工中,按柱子准确的平面位置在楼板上预埋短钢筋,以固定柱模下端,防止发生模板位移。

支模过程中要随时吊直校正,纵横两个方向用拉杆和斜撑固定。

柱上部应作好柱间横向拉结。

对于边柱和角柱,应采用刚性拉撑将柱模与楼板上预埋拉环拉结,防止柱模倾斜。

(d)浇筑混凝土时,应按先边柱、角柱,后中柱、内柱的浇筑顺序进行施工,并宜分层浇筑,每层高度不超过振动棒长度的1.25倍(一般为500~600mm),不得一次浇筑到顶。

严禁混凝土料斗或泵管出口端冲撞模板,以防柱模上端发生位移。

D治理方法

柱子出现错台位移超过允许偏差时应进行纠正。

如偏差过大,一次纠正困难时,可按允许偏差值分层逐步纠正。

纠正方法可采用平行法、折线法或平行折线法。

平行法即柱子根部以轴线为起点进行校核;

折线法即柱子根部以下柱几何中心线为起点进行校核;

平行折线法即

将柱子根部中心对准下柱几何中心和轴线的中点。

如果柱子位移过大将影响结构受力性能,则应征得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业主)同意后采取加大柱子断面的方法处理。

(a)截面加大部分宽度b<50mm时,将柱身混凝土保护层凿掉露出箍筋。

柱根部位的现浇楼板凿一条凹槽,与柱宽同长。

使加固钢筋的竖筋全部插入槽中,并与柱箍筋焊接牢固,再在竖筋上按一定间距绑扎水平筋。

然后,将凿毛混凝土浇水润湿,用高于设计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填平柱根部凹槽。

身用1∶1水泥砂浆分层抹平。

凹槽宽度和深度分别按柱子偏位大小及现浇楼板的厚度决定。

(c)截面加大部分宽度b≥50mm时,应参照上述(1)的方法,支模浇筑高于设计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

1.1.2柱子扭转、鼓肚和窜角

在独立柱和截面大而高的钢筋混凝土柱中,柱中心线位置虽未变,但拆模后柱子却产生扭转、鼓肚和窜角变形等现象。

(a)柱子扭转主要是柱模上下端固定不牢,四周支撑不稳,水平拉杆牵拉不力,上部梁板模板位置不正确及浇筑混凝土碰撞模板等因素造成。

(b)鼓肚、窜角的主要原因是:

a)对截面较大的柱,无论采用木模或组合钢模,若柱箍强度或刚度不足及柱箍间距太大,均易出现这种情况;

b)浇筑混凝土时未按规定分层浇捣,一次浇筑高度太高,振捣又不当,产生的侧压力过大,引起模板变形;

c)高大柱模的两侧缺少斜撑和拉杆固定。

C防治措施

(a)对于独立柱和截面大而高的钢筋混凝土柱模板,均应经设计计算确定。

间距一般为500~800mm。

木质柱箍断面不宜小于50mm×

70mm。

柱底部柱箍应适当加密。

(b)对于截面边长较长的柱子,宜在柱箍中部增加对拉螺栓。

(c)浇筑柱混凝土必须按规范要求分层浇捣,振捣器不得碰撞模板。

(d)柱模上下端必须固定牢靠。

当采用组合钢模时,因整体刚度小,柱根部位易产生变形,应加设柱箍。

1.1.3柱身弯曲

柱上下端位置正确而柱身偏离轴线,造成柱身弯曲。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细而高的钢筋混凝土柱中。

因模板刚度不够,柱相对两侧的斜向支撑位置不对称、不牢固,使模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相对两侧受力大小不一而弯曲变形。

(a)加强柱模板本身刚度和整体性。

(b)沿柱高相对两侧的同高度增设斜向支撑和横向拉结杆。

1.1.4梁柱接头混凝土跑模、胀模及漏浆

在现浇混凝土框架施工中,梁柱接头部位模板容易出现跑模、漏浆现象。

(a)采用的钢模板已周转数次,本身不规整,拼接后缝隙大,容易产生漏浆。

(b)使用普通钢模板在梁柱接头处支模,常因柱截面不符合模数,另需补充部分木模拼接。

因钢模与木模连接困难,只能用钉子从销孔中钉住木模,致使浇筑混凝土时,模板在动荷载作用下因固定不牢而产生位移。

(a)增加模板刚度。

梁高小于400mm时,采用形卡设于柱外250mm处,其余每隔600mm设一道;

当梁高大于400mm但小于600mm时,采用预埋PVC管穿12螺栓固定,第一道设于柱侧100mm处,其余的每隔600mm设一道;

当梁高大于800mm且小于1000mm时,采用预埋塑料管穿14螺栓固定,第一道也设于柱侧100mm处,其余每隔500mm设一道,并分上下两排设置,上排距梁顶下250mm,下排离梁底上250mm。

螺栓应固定在梁侧模板的竖楞上,拧紧螺帽。

(b)在梁柱接头1000mm范围内的木模内侧绷一层纤维布,以遮盖模板水平和垂直拼缝。

(c)改变模板安装传统的排模顺序,即柱模采取从柱顶向柱底排模方法,梁模则由梁柱接头处向跨中排模,使不合钢模板模数需用木板拼装的部位分别留在柱子根部和梁的跨中。

(d)按梁柱接头部位形状尺寸制成异型钢模进行组装,以改变组合钢模与木板拼装的状况。

同时要求异型钢模周边肋高、肋上销孔孔距与孔洞直径均与现行的组合钢模相同,便于相互连接组装,以加强梁柱接头模板的刚度与整体性。

1.1.5反梁吊模跑浆

反梁较高、较长时,梁的截面尺寸和平直度常发生超出允许偏差值的现象,同时,梁侧与板交接处的混凝土浆容易涌出,造成跑浆与板面不平整以及吊模下部被混凝土埋住的情况。

(a)梁两侧模板一般为吊空安装,其下部往往较难固定,使模板在浇筑混凝土时常发生外胀或向一侧倾斜。

(b)混凝土一次浇筑高度过高或坍落度太大,使反梁与板交接处的混凝土极易涌出埋住侧模下部,造成此部位的板局部过厚。

(c)梁的侧模板支撑不牢固,浇捣混凝土时易产生变形,由此造成梁的平直度差。

(a)模板应支撑牢靠,并用对拉螺栓拉紧两侧模板(不宜用8号铅丝拉结)以防模板外胀。

同时,梁侧模上下口设锁口枋子和斜撑。

(b)为保证梁板混凝土质量和平整度,应采用小坍落度混凝土先浇筑至板面,然后间歇0.5~1h,待板混凝土接近初凝前再浇筑板面以上梁身部分,并适度振捣,防止混凝土涌出漏浆。

(c)对于截面高、长度长的反梁,宜按两次叠合梁设计,即先浇至楼板面再支梁侧模。

模板可在楼板上预埋露出板面的短钢筋固定。

1.1.6构造柱漏浆、跑模

构造柱混凝土浇筑出现漏浆、跑模。

(a)使用未经良好整修的旧模板,往往造成拼缝或原有的螺杆

孔洞等处漏浆。

(b)支模位置的楼地面不平整,造成模板底端与地面接触处的缝隙过大而漏浆。

(c)对拉螺杆间距过大,数量不足,柱模两侧又未采用斜撑,致使模板刚度不够。

(d)振捣混凝土时撞击模板,造成模板移位。

(a)重复使用的模板应经整修并能满足不漏浆的要求。

(b)模板与墙面和地面间缝隙应有可靠的封堵措施。

(c)柱模两侧应采用M12对拉螺杆,竖向间距500mm,近柱底的对拉螺杆位置应离地面200高,并在2燉3柱高处设置斜撑,与墙面约呈45°

~60°

夹角。

(d)浇灌混凝土时应分层(500mm左右)振捣,不得碰撞模板与支撑。

拆模后应立即清理漏浆,并用水泥砂浆修补蜂窝、麻面,凿除因跑模造成凸出柱外的混凝土,然后用水泥砂浆抹平表面。

1.2钢筋安装

框架结构中柱、梁、板钢筋安装位置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结构受力情况。

除必须遵守施工规定外,加强设计图纸会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使一些钢筋绑扎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以确保钢筋不偏位。

1.2.1柱子(筒体)纵向钢筋(纵筋)偏位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筒体)的基础插筋和楼层柱子(筒体)纵筋外伸常发生偏位情况,严重者影响结构受力性能。

因此,在施工中必

须及时进行纠偏处理。

(a)模板固定不牢,在施工过程中时有碰撞柱(筒体)模的情况,致使柱子(筒体)纵筋与模板相对位置发生错动。

(b)因箍筋制作误差较大,内包尺寸不符合要求,造成柱纵筋偏位,甚至整个柱子钢筋骨架发生扭曲现象。

(c)不重视混凝土保护层垫块的作用,诸如垫块强度低被挤碎;

垫块设置不均匀,数量较少;

垫块厚度不一致及与纵筋绑扎不牢等问题都影响纵筋偏位。

(d)施工人员随意摇动、踩踏、攀登已绑扎成形的钢筋骨架,使绑扎点松弛,纵筋偏位。

(e)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极易触动箍筋与纵筋,使钢筋受振错拉。

(f)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筋往往被梁筋挤歪而偏位。

(g)施工中,有时将基础柱插筋连同底层柱筋一并绑扎安装,结果因钢筋过长,上部又缺少箍筋约束,整个骨架刚度差而晃动,造成移位。

(a)设计时,应合理协调梁、柱、墙间相互尺寸关系。

如基础宽度应比柱墙边宽50~100mm,柱墙比梁边宽50~100mm,即“以大包小”,避免“上下等宽”情况。

(b)按设计图要求将柱墙断面边框尺寸线标在各层楼面上,然后把柱墙从下层伸上来的纵筋用两个箍筋或定位水平筋分别在本层楼面标高及以上500mm处与各根纵筋点焊固定。

(c)基础部分柱插筋应为短筋插接,逐层接筋,并应用使其插

筋骨架不变形的定位箍筋点焊固定。

当绑扎基础柱插筋长度直接至一层柱筋时,因钢筋过长,必须加长柱插筋下端直角弯脚部分的长度,与基础底板筋相焊接。

同时,在基础顶面及其以上500mm处用柱箍点焊固定,并适当增加上部箍筋数量。

必要时可在柱纵筋上加设临时钢筋斜撑,使柱子钢筋骨架稳定不偏位。

(d)按设计要求正确制作箍筋,与柱子纵筋绑扎必须牢固,绑点不得遗漏。

(e)柱墙钢筋骨架侧面与模板间必须用埋于混凝土垫块中铁丝与纵向钢筋绑扎固定。

所有垫块厚度应一致,并为纵向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f)在梁柱交接处也应用两个箍筋与柱纵向钢筋点焊固定,同时绑扎柱上部箍筋。

1.2.2框架节点核心部位柱箍筋遗漏

框架节点是框架结构的重要部位,但节点的梁柱钢筋交叉集中,使该部位柱箍筋绑扎困难。

因此,遗漏绑扎箍筋的现象常有发生。

因设计单位一般对框架节点柱梁钢筋排列顺序、柱箍筋绑扎等问题都不作细部设计,致使节点钢筋拥挤情况相当普遍,造成核心部位绑扎钢筋困难的局面,因此存在遗漏柱箍筋的现象。

(a)施工前,应按照设计图纸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框架节点钢筋绑扎的先后顺序。

(b)框架纵横梁底模支撑完成后,即可放置梁的下部钢筋。

若横梁比纵梁高,先将横梁下部钢筋套上箍饿置于横梁底模上,并将纵

梁下部钢筋也套上箍筋放在各相应梁的底模上。

再把符合设计要求的柱箍筋一一套入节点部位的柱子纵向钢筋绑扎。

然后,先后将横纵梁上部纵筋分别穿入各自箍筋内。

最后,将各梁箍筋按设计间距拉开绑扎固定。

经检查合格后安装各梁的侧模板。

若纵梁断面高度大于横梁,则应将上述横纵梁钢筋先后穿入顺序改变,即“先纵后横”。

(c)当柱梁节点处梁的高度较高或实际操作中个别部位确实存在绑扎节点柱箍困难的情况,则可将此部分柱箍做成两个相同的两端带135°

弯钩的L形箍从柱子侧向插入,钩住四角柱筋,或采用两个相同的开口半箍,套入后用电焊焊牢箍筋的接头。

(d)认真做好框架节点钢筋的隐蔽检查验收工作,确保关键部位的工程质量。

凡发现框架节点柱箍筋遗漏或其间距未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采用上述补加开口半箍的方法与柱子纵向钢筋绑扎或焊接。

1.2.3梁板钢筋位置不正

在现浇框架结构梁板钢筋的绑扎安装中常发生板面负弯矩钢筋不到位,梁内纵向钢筋间距很小甚至并拢,梁高增加而箍筋高度却不够或需改变梁底梁面标高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钢筋隐蔽工程的质量。

(a)由于设计未考虑钢筋的实际排放情况,因此施工单位按设计图中的钢筋表进行加工制作必将存在偏差。

(b)钢筋密,管线多,又相互重叠交叉是影响钢筋位置不正的重要原因。

而图纸会审交底时又未能把诸如此类的问题化解在施工前

加以解决。

(c)负筋较细,支垫不牢,无可靠保护措施,施工中任意踩踏。

(a)严格按设计图和有关技术规定进行钢筋绑扎与安装。

(b)由于设计原因将造成钢筋位置不正的问题必须在施工前加以解决。

(c)为保证工程质量,钢筋绑扎应遵守以下要求:

a)板中受力钢筋位置,一般距梁边或墙边50mm开始放置。

b)双向板纵横两个方向的受力钢筋位置,应将承受弯矩较大方向的受力钢筋放置在受力较小钢筋的外层。

c)板钢筋的绑扎,除靠近外围两行的钢筋相交点必须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交叉点可间隔交错结扎。

但双向板纵横向受力钢筋交叉点必须全部绑扎。

d)板的上部钢筋与负弯矩钢筋应每隔一定间距用钢筋支架托住。

严禁任何人在已绑扎成型的板面钢筋网或构造筋上踩踏行走,并设置架空通道。

e)板下分布筋应配置在受力钢筋弯折处的内侧与直线段上面,在梁截面范围内可不设置;

板面分布筋应放在板面受力钢筋或支座负筋下面。

f)梁的钢筋绑扎顺序应先主梁后次梁,先大梁后小梁。

次梁的主筋应放在主梁主筋之上。

若设梁垫,主梁主筋应放在梁垫的底筋之上。

g)对截面高度相同的梁相交,其钢筋相互间位置应由设计单位进行技术交底或在图中注明。

h)按设计要求的尺寸正确制作成型箍筋,以保证钢筋绑扎不偏

位。

i)梁中弯起钢筋前排(对支座而言)的弯起点至后一排的弯终点的距离,不应大于箍筋的最大间距。

第一排弯起钢筋的弯终点距支座边缘的距离不应大于50mm。

j)梁支座处的箍筋从梁边或墙边50mm处开始设置。

k)梁内上下两排钢筋距离应在75mm以内,其净距离不应小于25mm或钢筋最大直径。

l)多根梁相交时宜设置经设计确定与钢筋的钢种、级别相同,但厚度大于钢筋直径的圆形钢板。

所有梁的纵筋采用双面焊与钢板焊牢,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在钢板的另一面焊钢板网,以利抹灰粘结。

抹灰前先用水泥砂浆打底,作为钢板保护层。

m)框架柱与梁、墙相交时,应按柱的钢筋包住梁、墙的钢筋为原则进行安装绑扎。

n)框架结构构造柱应分别在上下层梁板内预埋柱顶和柱底插筋,然后按下列程序施工:

绑扎钢筋→砌墙(留马牙槎和拉结筋)→支模板→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

1.2.4现浇楼板钢筋重叠、超厚

在现浇框架楼面中因钢筋重叠,管线交叉,常使楼板混凝土厚度产生超厚或局部超厚的现象。

同时,也引发了楼面不平的问题。

(a)因设计原因,梁柱接头和主次梁交接处的钢筋排列交叉重叠,极易使该部位楼板局部超厚。

(b)板内预埋管线相互交叉,有些与钢筋重叠,有些埋设于主次梁交接部位,造成钢筋抬高超出板面。

为防止露筋,浇筑混凝土时,

必须加厚或局部加厚此部分楼板厚度。

(c)模板底标高控制不严,或楼板混凝土浇筑标高控制不严,均可造成局部超厚。

(a)认真审查现浇框架设计图,把钢筋重叠、管线交叉将造成楼板超厚的情况在施工前提请设计单位予以解决。

(b)认真绘制柱、梁、板钢筋、管线相互间穿插、交叉、重叠的位置图,以进一步明确相互间的排列关系,从而制订既满足设计要求又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钢筋绑扎与管线埋设的施工方案。

(c)严格控制楼板模板上表面标高,要求模板表面平整,偏差值应符合现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

(d)混凝土浇筑前,应有醒目的楼板浇筑厚度的控制标志。

控制点数量与间距应以方便施工,保证板厚符合设计要求为原则。

1.2.5拉结筋移位或遗漏

(a)拉结筋偏位;

(b)拉结筋漏埋或埋设不牢固;

(c)拉结筋伸出柱外长度不够。

(a)因设计图纸对拉结筋埋设要求一般都不作细部交底,而且施工中是先埋设后砌墙,分别由两个互不关联的工种进行操作,以致造成拉结筋遗漏和错埋。

(b)埋设拉结筋时,砌墙用的皮数杆一般尚未确定,造成预埋时即已发生偏位的情况。

(c)振捣柱子混凝土时容易碰动拉结筋,使柱模拆除后寻找拉

结筋发生困难。

为了凿出拉结筋,往往在钢筋混凝土柱表面形成一道道沟槽,甚至凿出主筋,损伤了结构。

(d)未按设计及有关规定下料,使拉结筋长度不符合要求。

(a)浇筑框架柱混凝土前应先制作填充墙皮数杆,并标明拉结筋位置和间距,作为埋设拉结筋的依据。

(b)按规定位置将拉结筋与同一标高的箍筋焊牢。

如果此位置无柱箍,可在上下±

20mm范围内将相邻箍筋移至与该拉结筋同一标高焊牢。

否则,可增设一道柱箍再施焊。

(c)拉结筋应紧贴柱模内侧,在与柱等宽(或等长)处按90°

弯折。

拆模后,拉结筋即露现在柱表层,较易寻找。

也可将弯折部分长度减短至150~200mm,待拆模扳直后再加焊至规定长度。

(d)也可将拉结筋与柱箍筋合成一个,以克服拉结筋漏埋、偏位等质量通病。

(e)积极推广植筋技术,取代现行在柱内埋设拉结筋的施工方法。

(f)加强拉结筋埋设工作的检查验收。

要把拉结筋预埋数量、位置列入柱内钢筋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不符合要求,应经整改重新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柱混凝土。

(a)拉结筋伸出柱外的净长度少于1000mm时,应按设计要求加长。

(b)凡拉结筋漏埋或移位较大时,应采取凿出同一标高的柱箍筋进行焊接。

如同一标高无箍筋,应凿出该位置上下相邻的箍筋加焊

附加钢筋,拉结筋再与其焊牢。

也可用植筋方法补救。

不宜使用射钉枪埋铆钉或膨胀螺栓外焊拉结筋及在混凝土柱外加箍筋再焊拉结筋的方法。

1.2.6框支转换梁上部插筋偏位

高层建筑框支转换梁连接着不同的结构体系,上部结构插筋发生偏位。

(a)框支转换梁钢筋绑扎结束后,未根据结构轴线位置尺寸插筋。

(b)框支转换梁混凝土体量大,插筋又未固定牢,振捣时振动棒撞击钢筋,产生偏位。

(c)上部结构插筋时,未考虑保护层厚度

(a)框支转换梁钢筋绑扎结束后,在梁面筋上测放出轴线,根据轴线位置和上部结构间的关系,定出连接上部结构的插筋位置。

(b)框支转换梁混凝土浇筑体量大,上部插筋的根部和上部在混凝土浇筑前应采用水平钢筋焊接限位,保证垂直度。

混凝土浇筑时,分层振捣,避免振动棒撞击插筋。

(c)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随时复核钢筋的位置,并采取可靠措施以保证位置正确。

1.3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1.3.1节点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明确

现浇框架结构的柱与梁板间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因受力原因往

往不相同,尤其是框架下部几层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同层梁板高。

如果梁柱节点部位混凝土按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浇筑,则梁柱间将存在施工缝,构成薄弱环节,对框架受力不利;

若按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浇筑,则降低了节点部分混凝土强度等级。

(a)框架结构由于受力要求其柱与梁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往往不相同,由此产生了节点部位混凝土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