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的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6954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的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的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的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的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的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的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的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的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的分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因此,当前持续大幅增加的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

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有利于获得外汇资源,提高我国对外支付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推动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

同时有利于增加出口部门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但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也带来诸多问题和风险。

首先,为一些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提供了借口。

其次,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

第三,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通过税收、汇率等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各地热衷于发展出口加工业,资源过分向对外经济部门集中,忽视了国内其他部门的发展,服务业等非贸易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将经济增长过多的系于国外需求,面临很大的风险。

第四,在外贸顺差增长过快的情况下,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大。

流动性过大,一方面导致国内资金供应充裕,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难以抑制。

另一方面,大量资金进入房市和股市,使国内房价和股价出现非理性上涨,积聚了越来越大的金融风险。

为了收紧经济中的过剩的流动性,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对

周边国家和地区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欧美出口摩擦较大的商品的加工组装工序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辅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加工贸易格局,同时也把这些国家和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嫁到中国头上。

因此,中美贸易不平衡实际上是亚洲与美国贸易不平衡的集中体现或结果。

2美国储蓄率不断下降,形成储蓄与投资的缺口,需要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 

从储蓄视角看,根据“储蓄缺口=贸易缺口”的宏观经济恒等式,全球失衡问题可以用储蓄缺口起来,即:

美国贸易逆差=美国储蓄负缺口=其他地区储蓄缺口=其他地区贸易顺差。

其中,储蓄缺口指储蓄与投资之差,贸易缺口指出口与进口之差。

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选择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配套的经济政策也以鼓励储蓄和抑制消费为主,导致亚洲地区的储蓄率持续高于投资率,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主要服务于出口,特别是向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

这一战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抑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形成了过高储蓄和巨额经常项目顺差。

而且,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一方面采取了谨慎的国际资本管理战略,从国际资本市场的净借款者转为净放贷者;

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国内投资支出,并通过高利率吸引国内储蓄,从而使其储蓄大大超过投资。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则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来维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利用其发达的金融体系鼓励增加消费甚至是超前消费,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而进口需求不断扩大。

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在造成各自不同特征的经济内外不均衡的同时,也加大了二者之间在贸易方面的不平衡。

作为全球失衡的核心,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则对应着其总体储蓄的空前萎缩。

不仅个人储蓄率降至零以下,政府财政赤字也不断膨胀。

美国经济是以消费为主的经济,过去几年这一倾向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下进一步加强。

20世纪80年代,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7%,20XX年达到72%。

与此相对应,美国储蓄率急剧下降。

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

3以美元为核心的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制、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其带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便捷,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能够吸引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来支撑其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并造成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失衡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加快了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步伐,国际资本流动变得更加便捷,客观上为中国等拥有大量贸易盈余和外汇储备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金融市场投资创造了条件,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凭借其金融市场在规模、流动性、获利性、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及美元和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定价结算、金融资产定值、交易和投资,以及作为储备货币等方面的优势地位,通过货币、汇率和金融政策主导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国际资本的流动,能够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来弥补其不断扩大的经常项目逆差,特别是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大量贸易盈余及其所形成的庞大外汇储备再以资本流出的方式回流到美国,通过这种循环又造成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失衡。

三国内经济失衡加剧:

中国经济外部 

不平衡加剧的根本原因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形成和积累除了上述国际经济背景外,还有广泛的国内经济背景,不断加剧的国内经济不平衡是经济外部不平衡加剧的根本原因。

1进口、资本输出的国内政策制约和国外政策限制 

首先,与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长期以来,我国涉外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给外资有许多超国民待遇的政策。

一是内外资所得税相差大,前者是33%,后者是15%,甚至在地方引资竞争中的两免三减政策下是所得税为0,增值税也返还;

二是给外资低地价、零地价;

三是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政策,以至于在国外买中国制造的商品比在国内价格还便宜。

尽管近年来涉外经济管理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对进口和资本输出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

其次,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实施多重管制政策,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

2人民币的汇率和利率因素 

从20XX年9月份开始,由于美元贬值和中国较低的国内价格水平,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实际汇率出现大幅贬值,造成内需相对于外需的疲软,从而推动了出口并抑制了进口,加大了贸易顺差。

随后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又对贸易顺差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国际资本预期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会进一步升值,在中国仍对资本流入实施较为严格的管制的情况下,不惜冒险通过贸易渠道流入。

根据分析,在20XX年出现1020亿美元巨额贸易顺差时发现,真实贸易顺差大约为400亿美元,其余600亿美元是国际资本通过贸易渠道混入。

另外,由于本外币正向利差(贷款利率高于美元)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汇动机减弱,结汇意愿增强,过去滞留境外的资金大量回流。

3国内低成本的因素 

我国商品之所以出口增长过快,除了与当前国际资本通过贸易渠道流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商品的成本低,具有相对甚至绝对成本优势,而当前的绝对成本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正常和扭曲的,造成低成本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低工资。

在外向型经济中,特别是加工贸易中,大量使用农民工,但他们的工资非常低,劳动保护严重缺乏,并且绝大多数农民工不享受“三险一金”,低廉的工资水平是产品低价竞争力的基础,同时也是内需不足的根据,所以中国产品内需比重日益  下降,出口日益增长,外贸依存度增加;

二是土地成本几乎为零。

多数地方政府为引进外资(也包括引进国内其他地方的资金),土地往往是白送,缺少了地租,出口产品的成本自然降低;

三是对污染排放不治理,或政府少收、不收排污费。

4国内经济失衡不断加剧是中国经济对外失衡的根本原因 

当前中国经济不仅存在严重的外部失衡,而且存在严重的内部失衡。

其突出表现是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在GDP构成中,投资高、消费低。

投资和消费关系的不平衡使得国民收入分配持续向投资倾斜,消费增长受到严重制约,进而迫使市场容量趋于相对萎缩。

市场容量的萎缩,既是投资挤压消费的必然结果,又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表现。

投资消费关系的不平衡不仅直接导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不足,而且造成大量的生产能力闲置和商品积压,进而不得不“畸形”地依赖“扩张投资”和“增加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

然而,扩张投资必然继续恶化“产能过剩”,过剩产能的释放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必然要依赖扩大出口,扩大出口又必然导致对外经济不平衡。

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看,储蓄-投资缺口已成为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平衡的最关键因素。

尽管我国的投资率较高,但1994年以来,我国的储蓄率一直高于投资率,储蓄-投资缺口始终存在,且近两年来的储蓄-投资缺口出现扩大趋势,进而形成了我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此外,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对外商投资优惠政策的竞相推出,自然会引致外国直接投资资本大规模流入,资本项目持续顺差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或许是当下以收缩流动性和限制流动性运用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为何难以持续的根本性因素之一。

目前更为直接的效果是通过行政措施(如信贷控制),加息和提升准备金率起作用,或许短期内能将过快的投资增长调控下来,但消费需求在短期内显然是无法形成内需替代的,而目前中国的进口基本上取决于国内的投资需求,因为90%的进口商品是投资品,如原料和能源包括技术等,消费品进口比例已下降到很低(这是当下国际产业分工以及产业链不断向中国转移的必然结果之一)。

所以,一旦投资需求受到抑制,这必然会导致进口需求减速。

在外部需求依然强劲的情形下,顺差增加只可能加速。

此时,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内部不平衡就会转化为国际收支的外部不平衡。

事实上,自20XX年以来宏观调控的情形便是如此。

在20XX年,以抑制投资过热为核心的宏观调控的直接效果之一是,贸易顺差从20XX年的300多亿美元一下子激增至20XX年的1000多亿美元。

这种宏观调控效应在20XX年后显现得更加明显。

20XX年7月以后,随着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减速,贸易顺差开始逐月扩大,其中不乏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和贸易政策调整所导致的贸易部门行为的相应改变。

这样的结果必然会增加贸易顺差,并形成基础货币供给扩大,从而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

自我实现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热钱涌入更快,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泛滥,货币市场利率低企,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泡沫开始急剧膨胀。

四内外不平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引起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可以将内外不平衡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内外不平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

1国际经济失衡短时间难以消除 

首先,国际生产要素转移和产业分工以及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短期内难以发生明显变化。

其次,国民储蓄率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表面上看,可以通过利率政策调整一国的储蓄率,但实际上,无论是美国提高储蓄率还是亚洲国家和地区降低储蓄率,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因为储蓄率不仅与利率水平有关,还涉及一国经济和文化传统,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等。

再次,利用汇率调整短时间也难以奏效。

尽管美元贬值(其他货币相对美元升值)有可能减少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但美元相对于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贬值相对容易,相对于亚洲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它远远超过了宏观经济政策操作所能达到的范围。

即使亚洲国家和地区货币汇率能够自由浮动,其作用也是有限的。

第一,单个亚洲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升值只会改变美国进口商对进口地的选择,不会改变整个亚洲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第二,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升值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亚洲的高储蓄传统和消费习惯。

第三,亚洲国家和地区需要贸易顺差。

对于那些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较快的出口增长意味着较高的经济增长;

对于那些饱受亚洲金融危机之苦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意味着较大的外汇储备规模。

从某种意义上讲,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这种“顺差饥渴”和“外汇储备偏好”,可能会伴随其整个赶超过程的始终。

2中国存在可能长期发生贸易顺差或“双顺差”的特殊原因 

从中国过去二十几年的历史来看,即使在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的时候,我们也存在贸易顺差(不一定是经常项顺差),同时存在资本项下的顺差,也就是“双顺差”的情况。

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双顺差,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但对于中国来说,却可能在今后仍然持续下去。

首先,中国从起飞之初就大量引入外资,大量外资的进入,带进了大量的技术、管理、市场渠道以及可以称为“配置资源能力”的各种生产要素,与中国的成本较低的劳动力相结合,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了中国的竞争力,从而使得中国较早地实现了一些国家要到发展的较高阶段才拥有的贸易竞争力。

其次,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方面劳动力成本在相当长的时间较低,另一方面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些都构成对外资的长期吸引力,得以使出口能力持续提高。

再次,由于国际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进口高科技产品的供给受到限制,制约了进口的增长。

最后,由于国内体制方面存在缺陷,担心资本外逃,所以长期实行资本控制,这是长期存在资本账户顺差的原因。

3高投资、低消费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首先,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远没有结束,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的高投资率将维持一段时间。

其次,据有关预测,20XX年以前,由于适龄劳动力持续增长,养老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居民储蓄保持较高水平,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将得以保持。

再次,短期内,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难以出现大的改变,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难以改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难以明显提升。

五促进中国经济内外平衡的若干思考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实现内外部经济均衡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也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1应继续将内部平衡目标放在宏观调控的优先位置,同时避免外部不平衡的过度积累 

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内需对国内发展的影响大于外需。

就业压力和发展不平衡等诸多矛盾长期存在;

国内市场化改革,尤其是金融改革和改革尚未完成;

经济结构还处在快速调整和升级阶段等,都要求一个增长率较高、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未来我国宏观调控要继续以内部平衡为首要目标。

要避免外部不均衡过度累积就要求对我国国际收支结构进行调整,在资本账户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经常账户状态是决定整个国际收支是否保持平衡的基础。

从中长期看,要解决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城乡、地区均衡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改革,资源约束等,我国仍可能面临着储蓄不足的困难。

同时,作为处在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中长期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和利率水平都将高于发达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方面可以继续吸引较多的外资流入而使资本账户保持顺差,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增加进口保持经常账户的小幅度顺差或逆差。

要实现国际收支这种结构的转变,就必须对汇率、进出口、外资等影响收支结构的变量进行调整。

2推进汇率市场化促进内外平衡 

汇率政策作为最重要的宏观指标与调节工具之一,对平衡国内外经济能起很重要的作用。

汇率的进一步市场化,能够化解一部分中国的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双顺差的问题。

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同时又要掌握主动、量力而行,逐步发挥包括汇率在内的各种价格信号对国际收支的杠杆调整作用。

同时,在汇率调整过程中,应该根据中国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进行,不仅是追求更多弹性和市场决定的汇率制度,更应该让价格、让市场在引导资源流动方面发挥作用。

宏观调节工具也不仅是汇率,其他的工具如利率、价格、货币供应量、财政预算平衡等等都对宏观经济起着重要作用,都需要有灵活的调节机制。

在利率放不开、部分价格扭曲的环境下,把所有的调节希望都放在汇率上,就会使汇率大起大落,造成新的扭曲。

同样,如果特别是金融机构对利率、汇率等反应不敏感,也会使这些宏观调控大打折扣。

因此,汇率的改革要有其他改革的大力配合。

在理顺汇率的同时,要把整体经济大体理顺。

3理性对待高储蓄,高度重视储蓄-投资缺口 

缩小或弥合储蓄-投资缺口,一靠提高消费率、降低储蓄率,二靠进一步扩大净出口,三靠提高投资率。

在内外失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储蓄率扩大消费是一个较好的选项。

可以考虑通过加大国有对财产所有者利润分红的方式来减少储蓄,通过减少政府储蓄,把这一部分收入用于社会发展领域的政府支出。

通过扩大公共投资、降低公共产品价格,才能建立起启动城乡消费的长效机制,并可通过公共投资的扩大来消化加工制造业的产能过剩,促进各行业的协调发展。

从扩大公共投资角度来看,有三个切入点。

一是从投资力度来看,必须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削减(或退出竞争性领域的)经济建设费和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保持各级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在公共支出方面的比重和速度,加大财政对于基本医疗、基础教育、交通、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投入,实现公共投资带动社会消费的目标。

二是从投资的方向来看,要改变偏重开发区经济类基础设施建设,忽视环境、卫生、基础教育、防灾减灾等人文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倾向,通过经济与社会基础设施供给的增加,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完善城乡消费条件,降低储蓄意愿。

三是从投资地区来看,应重点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投资力度,重点是农村基本医疗、乡村道路、人畜清洁饮用水工程、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电力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弥补这些地区消费条件的不足,刺激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可消费开支能力的提高  和消费环境的改善。

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储蓄,从而达到减少双顺差的目的,还可以减少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达到增加消费、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4扩大住宅投资,满足被延迟的住房需求,消化过剩产能 

从行业规模和对中间产品产能的消化能力看,除公共产品外,住宅行业对于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消化能力无疑是最强的,增加住宅投资也不会产生进一步的产能过剩。

在住宅建设领域,投资过程本身就是居住消费品的生产过程,不会产生进一步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

扩大住宅投资、增加住宅供给量,可以有效抑制住宅价格的上涨。

尽管经过近年的宏观调控,商品住宅价格的涨幅得到一定的控制,但商品住宅价格的高企,正在大量侵蚀居民的消费能力,大量购房者正在以自身和父母两代人的多年储蓄为代价购买作为必需品的住房,把当前可支配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是未来的收入用于购买高价格的住宅产品,不仅使用于其他消费品的当前消费能力大大下降,而且使未来的消费能力也被提前透支。

通过扩大住宅投资、增加住宅供给量,可以有效抑制住宅价格的上涨,甚至降低住宅价格,满足因价格高企而延迟了的购房需求。

5合理搭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组合是依据汇率制度选择而确定的。

在名义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货币政策效果不显着,财政政策效果显着;

在汇率能够较自由浮动的前提下,财政政策效果不显着,货币政策效果显着。

为实现经济内外平衡,财政政策应该继续调整。

在支出政策上,尽快实现财政开支的结构调整,将重点从政府投资转向政府对消费的支持,主要增加医疗、教育、社保、公务员工资等的支出。

税收政策应该向消费倾斜,可以考虑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收燃油税、不动产税和房地产短期交易个人所得税。

国有向政府分红,将增加的政府收入纳入国家财政统筹安排。

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必须由直接干预转向间接调控,从行政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转变。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准备金率等手段,对利率和汇率施加影响。

在贸易政策更加开放的情况下,央行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内外均衡的政策工具要多元化,更要注重政策工具的有机组合。

6市场主导,逐步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来进行的,而在中国的经济转型中,市场的力量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尤其是价格信号并没有真正引导资源配置的方向。

中国非贸易品部门的价格必须进一步市场化。

只有放松价格管制,放松行业准入并允许经营主体多元化,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价格被扭曲,劳动力价格的形成机制不健全,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严重不合理。

一方面,很容易将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不利影响转嫁到劳动者身上。

另外,劳动力市场没有价格形成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工人名义工资没有大的变化,而实际工资却在下降,影响了劳动者的消费和生活水平。

政府在培育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保罗·

克鲁格曼、茅瑞斯·

奥伯斯法尔德着《国际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莫瑞斯·

奥博斯特弗尔德、肯尼斯·

若戈夫着《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中译本),中国金融出版社,20XX。

张燕生、姚淑梅、刘旭主编《增强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性》,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陈洪波:

《缩小储蓄投资缺口纾缓三大发展压力》,《宏观经济研究》20XX年第6期。

毕吉耀:

《如何看待和应对全球经济失衡》,《宏观经济研究》20XX年第9期。

刘煜辉:

《透过分配镜像走出宏观调控迷思》,20XX年3月26日《上海证券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