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海门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6739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海门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海门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海门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海门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海门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海门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海门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海门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江苏省海门市海门中学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附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D项错误。

3.下图是德化窑出产的观音像。

明朝陈凤鸣有诗云:

“何年碧像灵岩栖,踏碎琼瑶尽作泥。

烨烨宝光开佛土,晶晶白气压丹梯。

”上述两则材料同时用来研究古代瓷器,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清代德化观音像

A.瓷器观音像与诗歌可以互证B.诗歌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

C.历史研究需要学会辨析史料D.文学作品不能用来研究历史

【答案】C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观音像作为实物,古诗作为文献,两者结合来研究古代瓷器,同时也要注意辨别,才符合历史研究精神,故C正确;

材料中古诗是宋朝的,瓷器是清朝的,不能体现两者互相印证,故A错误;

诗歌不能完整反映历史信息,故B错误;

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参考,故D错误。

4.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

A.改变了皇权的核心地位B.推动了中央决策的合理化

C.是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D.保障了地方的自主决策权

【详解】由材料“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可知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比较开明的专制,故C正确;

中国古代政治一直是以皇权为核心,故A错误;

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央决策的合理化,还有地方决策权,B只体现了中央,D只体现了地方,说法不全面,故B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说明他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比较开明的专制,既保证了中央决策的合理化,也保障了地方的自主决策权。

5.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材料强调的画作

A.突出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B.富有生活气味,以形写神

C.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述D.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

【答案】D

【详解】由材料“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写胸中逸气耳”“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可知两者都强调绘画不求形似而强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故D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的特点,不是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A错误;

材料注重表达画作的神韵意趣而不是富有生活气味,故B错误;

材料“不求形似”可知绘画追求的不是写实,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材料“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写胸中逸气耳”正体现了这一点。

6.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上海、汉口、天津、广州、北京,以及东北等租界相继开办了一些以解决照明为主的公用电业。

1904年比利时商人与清政府在天津成立了电车电灯公司,191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才有2.7万kw。

这些状况主要说明中国近代

A.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B.西方先进技术广泛应用

C.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

D.电力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详解】根据材料“相继开办了一些以解决照明为主的公用电业。

”“电车电灯公司”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故D项正确。

A项“普遍提高”绝对化错误,排除。

材料只强调了电力技术的应用,不能得出西方先进技术广泛应用的结论,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和农村的比较,无法得出社会生活变迁不平衡的结论,故C项错误。

7.1903年,商部成立,负责商事立法。

1904年,在模仿“诸先进国”基础上颁行中国第一部独立的商法——《钦定大清商律》。

1908年,修订法律馆聘请日本法学家为顾问,编纂商律草案(亦称《志田案》),包括公司律、票据法、海船律等篇。

材料说明清朝的立法行为

A.是为了限制民用工商业的发展B.一定程度顺应了经济发展新趋势

C.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加快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土崩瓦解

【答案】B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清政府在逐渐完善商法,此时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这一行为适应了当时经济的发展趋势,故B正确;

立法行为是为了规范商业发展,不是限制民用工商业,故A错误;

商业立法推动了民族之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C错误;

立法行为是学习西方,规范商业发展,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并未加快清朝封建统治的土崩瓦解,故D错误。

8.《中东战纪本末》是戊戌变法期间最畅销的书籍。

其中写道“迨观日报所述,始知华军中虽有充数之卒伍,绝无拒敌之心情,是故日兵甫至,华兵骤遁,偶有枪炮之声起于华垒,亦全不以命中为意。

”材料描述的该战争

A.导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B.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

C.将战火从东北扩大到了京津地区D.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

【详解】由材料“戊戌变法期间”“是故日兵甫至,华兵骤遁”可知此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这次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取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力,故B正确;

导致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是九一八事变,故A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并未将战火扩大到了京津地区,故C错误;

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的是《辛丑条约》,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由材料“戊戌变法期间”“是故日兵甫至,华兵骤遁”可知此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再结合《马关条约》日本取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力即可得出答案。

9.“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

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详解】由材料“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可知指的是巴黎和会上中国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所以这一事件指的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A正确;

五四运动并未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的是义和团运动,故B错误;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是国民大革命,故C错误;

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五四运动。

由材料“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可知指的是五四运动促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合约上签字,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0.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

该战

A.是国共初次合作抗战的结果B.是八路军主动进攻的大规模战役

C.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D.是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的标志

【详解】由材料“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可知是1940年下半年中共领导的旨在破坏华北地区日军交通线的百团大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故B正确;

国共初次合作的结果是进行国民大革命,开展北伐,故A错误;

共产党领导的是敌后战场,故C错误;

百团大战是抗日相持阶段的一次战役,不是反攻的标志,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百团大战。

由材料“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可知是1940年下半年中共领导的旨在破坏华北地区日军交通线的百团大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11.下图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节选。

该著作的内容

A.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创造性提出符合国情的革命思想D.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详解】由材料“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军事一些问题”“土地一些问题”“党的组织问题”可知是毛泽东针对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的失败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经验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C正确;

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的是《新民主主义论》,故A错误;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是《论人民民主专政》,故B错误;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是新中国成立后,而材料中的著作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

由材料“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可知反映的是毛泽东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之后毛泽东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2.学者汪辉评论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一一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

该制度

A.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B.奠定了国家政治建设的基础

C.使两岸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D.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详解】由材料“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一一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可知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自治制度,此制度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故D正确;

解决香港问题的是一国两制,故A错误;

奠定国家政治建设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B错误;

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是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由材料“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一一地方关系”可知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此项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13.“雅典的法律制度也使得许多公民能够直接体验法律的程序,如果他们自己卷入了诉讼,他们就要处理自己的案件,或者担任控诉人,或者作为答辩人。

陪审员都是通过抽签选出的。

”材料表明雅典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程度较高

C.民主政治弊端严重D.已经实行“法律至上”的原则

【详解】由材料“雅典的法律制度也使得许多公民能够直接体验法律的程序”可知雅典公民可以直接参与政治,民主程度高,故B正确;

材料未体现雅典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A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雅典公民可以直接参与法律审判,未体现民主政治的弊端和法律至上原则,故CD错误。

14.王觉非在《近代英国史》中指出:

“光荣革命后,以前长期作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个主要因素的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此后英国逐渐完善了其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这说明光荣革命

A.确立了民主的基本原则B.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小

C.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D.未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详解】结合材料“光荣革命后……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光荣革命后王权逐渐衰弱,议会权力逐渐加强,英国的民主政治逐渐发展完善,故A正确;

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建立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错误;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故C错误;

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行政权逐渐由国王转移到内阁,立法权逐渐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改变了英国国家权力机构,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

由材料“光荣革命后……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立法权逐渐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标志着英国民主制原则的确立。

15.1862年,美国颁布《莫雷尔法案》,“提出了改变以欧洲学术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加强实用技术教育。

联邦政府赠予各州一定数量的土地,各州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

”该法案的颁布

A.反映工业革命需要大量技术人才B.说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是为解决经济危机中的就业问题D.导致美国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详解】结合材料“1862年……‘改变以欧洲学术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各州开办以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知识为主的专门学院’”可知美国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需要大量技术人才,故A正确;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故B错误;

此法案是为美国培养技术人才的,不是解决经济危机中的就业问题,故C错误;

此时美国生产组织形式尚未出现变化,垄断组织尚未出现,故D错误。

16.下表是苏联1928年至1937年粮食、肉类产量的统计表。

该表数据变化说明了

时间

苏联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苏联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A.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B.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

C.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效一般D.西方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影响

【详解】结合材料“1928年至1937年”可知是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时期,材料中苏联人均粮食和肉类产量不断下降,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故B正确;

新经济政策是1921—1928年实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

两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成果显著,故C错误;

西方经济危机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并未受到影响,故D错误。

17.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理使得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该现象

A.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B.导致混合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D.推动了新经济的出现

【详解】结合材料“明日无酒找政府”“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可知反映的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使人们重视享乐,缺少奋斗的动力,故C正确;

材料未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故A错误;

混合经济是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形态,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

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

18.下图是16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示意图。

该图可说明

A.经济全球化呈现了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趋势

B.18世纪中期以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一帆风顺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推动了工业革命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经济全球化形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过程,也就是全球化逐渐从无序发展到有序,最终建立了包括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世界贸易组织,故A正确;

贸易自由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有贸易保护主义等,故B错误;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故C错误;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不是标志着经济全球化形成,故D错误。

19.“美国二战后的巨额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外清偿力不足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而该政策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

”材料所述的美国政策

A.揭开了美、苏冷战对峙的序幕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C.使欧洲纳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D.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详解】由材料“该政策正是要通过增强西欧的出口能力使之获得美元从而增加从美国进口商品的能力”可知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开始通过马歇尔计划向欧洲提供援助,以此来扩大市场,而马歇尔计划也推动了欧洲的分裂和对峙,故D正确;

揭开美、苏冷战对峙序幕的是铁幕演说,故A错误;

奠定战后两极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系,故B错误;

使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是北约,故C错误。

20.有人把它理解为十九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

有人认为“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

”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下列作品符合材料中“它”的风格是

A.《巴黎圣母院》B.《大卫·

科波菲尔》

C.《老人与海》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详解】由材料“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可知排斥的是浪漫主义风格,所以“它”的风格是现实主义,《大卫·

科波菲尔》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是现实主义代表作,故B正确;

《巴黎圣母院》《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浪漫主义文学,故AD错误;

《老人与海》是现代主义代表作,故C错误。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

其中21、24题各12分,22、23题各13分,25题1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朝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

随着以商业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意识觉醒,促成了市民阶层的全面兴起。

原本粗糙自然的民间文化突破下层社会的活动空间,跻身于主流文化行列。

宋代的城市变革,实质乃是摆脱政治中心的附属地位,实现由统治据点向文明实体的飞跃。

——《宋代兴起的城市文明》

材料二在宋代两浙地区,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

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

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材料三丝与棉闯入乡村的经济生活,推动了明清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

市镇“牙行”“丝行”“布庄”的发展,刺激了四乡农民从事商品性的经济作物和家庭手工业的积极性。

震泽镇及其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丝绸之利”。

市镇犹如遍立于江南河网上的桥梁,把全国对丝织品,棉纺织品的需求与市镇及四乡的家庭手工业生产链接起来,同时也使镇市的商业获得新的膨胀。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完成下列要求:

(1)有学者认为宋代的城市改革实现了向文明实体的飞跃。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地区市镇发展的表现。

分析江南市镇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答案】

(1)城市中普遍突破坊和市的界限;

市民阶层群体的成长;

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2)新现象:

草市更加普及;

市镇的出现和发展。

原因:

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

经济重心的南移。

(3)表现:

市镇的专业化发展;

工商两业并举;

市镇与乡村的经济联系增强。

影响:

使得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推广了经济作物的种植;

刺激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详解】

(1)由材料“宋朝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的限制”可以得出宋代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

由材料“促成了市民阶层的全面兴起”可以得出宋代市民阶层崛起;

由材料“原本粗糙自然的民间文化突破下层社会的活动空间,跻身于主流文化行列”可以得出宋词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2)现象:

由材料“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可以得出宋代草市更加普遍;

由材料“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可以得出市镇发展迅速。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两个角度思考。

由材料“市镇‘牙行’‘丝行’‘布庄’的发展”可以得出市镇的专业化分工趋势明显;

由材料“刺激了四乡农民从事商品性的经济作物和家庭手工业的积极性”可以得出农民工商业并重;

由材料“市镇犹如遍立于江南河网上的桥梁,把全国对丝织品,棉纺织品的需求与市镇及四乡的家庭手工业生产链接起来”可以得出市镇与乡村的经济联系增强。

结合材料“市镇‘牙行’‘丝行’‘布庄’的发展”可知,推动了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使农副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材料“刺激了四乡农民从事商品性的经济作物和家庭手工业的积极性”可知也刺激了农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学术上的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

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

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

烧去!

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

”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材料三五四运动前兴起的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旧有意识形态卷土重来的反思与批判,承继新文化运动初期西化运动的功绩,封建思想的禁锢被冲决了,西方各种新思潮也如闸门开洪一般相继涌入中华大地。

如果说初期的西方思想是以整体的形式传入中国并产生洪波巨澜,那么在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则日益呈现出理论与学派的多元化倾向。

——摘编自《五四时期西化思潮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晚清思想潮流发生重大转变的推动因素。

有学者认为晚清思潮有其时代特色,试结合19世纪中后期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