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旅游资源评价与生态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66481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旅游资源评价与生态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七章旅游资源评价与生态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七章旅游资源评价与生态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七章旅游资源评价与生态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七章旅游资源评价与生态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旅游资源评价与生态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七章旅游资源评价与生态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旅游资源评价与生态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旅游资源评价与生态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这是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属性,也是衡量一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旅游资源的首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标志。

现代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心理活动过程,而美的载体就是旅游资源。

在国外,往往将“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与旅游资源等同看待,足见吸引功能对于一事物或现象能否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人们之所以离开常住地前往或逗留在异国他乡从事游览、观赏、娱乐、疗养、探险、科考、文化交流等各种活动,就是因为那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驰名的文物古迹、舒适的气候环境、奇特的景物等。

其次,旅游资源是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综合体。

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是一个历史和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人类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资源,它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产物,不仅包括光、温、水、气、土、肥、生物等自然因素,而且还涉及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社会、经济等人文条件。

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使旅游资源广泛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多样性和广泛性是其他资源所不能及的。

既有人工的,也有自然的;

既有现实的,也有潜在的;

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既有实物性的,也有无形性的;

既有地球的,也有太空的等。

正是由于旅游资源是各种因素和条件协同作用的产物,因而能够适应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

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种类越丰富,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再次,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资源”一词,本属经济学范畴,离开资源的经济价值来谈资源是毫无意义的。

简要地说,“资源”就是资财的来源,是世界上一切财富的源泉。

旅游资源是随旅游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一个专业术语,具有资源的一般属性。

凡资源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主要体现为激发游客产生旅游动机,通过旅游资源开发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因而能为旅游资源所在地(旅游目的地)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旅游资源开发势必会造成对旅游地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冲击,因此为了使旅游资源能持续地满足游客的需要,持续地产生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相关利益者各方都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生态伦理学为指导,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进行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实现旅游、生态、社会协同发展。

第二节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几乎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因此其内容十分丰富,为了合理经营、科学管理旅游资源,就应充分认识与理解旅游资源。

对旅游资源进行分门别类是认识旅游资源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所谓旅游资源分类就是“根据旅游资源存在的同质性和差异性,按一定目的、一定需要进行集合归类的一个科学区分过程”(傅伟文,1994)。

一、旅游资源分类的基本原则与依据

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一般应该遵循整合性、独立性、排他性、分级与分类相结合、实用性等分类原则。

所谓整合性原则,就是从不同角度将旅游资源的基本架构分解为几大部类,而这几大部类整合在一起仍能够保持旅游资源基本架构的整体性与完整性。

所谓独立性原则,就是所划分的几大部类相互之间应该是独立的,不会出现相互包容或重叠的情况。

所谓排他性原则,是指不能把不具有共同属性的旅游资源归为同一类,所划分出的同一级同一类型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的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差异。

所谓分级与分类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分类时,可以把分级与分类结合起来,逐级进行分类,避免出现越级划分的逻辑性错误。

所谓实用性原则,就是对旅游资源的分类原则是建立在一定意义基础之上的,它可以从选定角度更加清楚地认识旅游资源的内容与特性,从而能更有效地对之予以开发、利用与保护(甘枝茂,2000;

丁季华,1999)。

除了应遵循基本的分类原则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具体依据(标准)。

由于旅游资源的属性、特点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多样性,因而分类标准也具有多样性,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目的要求选取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关于旅游资源的分类,大体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按旅游资源基本属性将其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按旅游资源价值与管理级别分,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旅游资源;

按旅游资源的功能分,可分为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参与型(体验型)旅游资源、购物型旅游资源、保健休疗型旅游资源、文化型旅游资源和感情型旅游资源;

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态划分,可分为已开发旅游资源、正在开发旅游资源和潜在旅游资源;

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划分,可分为再生性旅游资源与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

按旅游资源的客体属性划分,可以分为物质性旅游资源、非物质性旅游资源和(物质与非物质)兼容性旅游资源;

按旅游资源的科学属性划分,可以分为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服务性旅游资源;

按旅游资源的发育背景划分,可分为天然赋存性旅游资源、人工创造性旅游资源和两者兼具的复合性旅游资源等。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旅游资源的分类形成了不同的分类体系,并分别满足不同需要(见表7-1)。

二、旅游资源的有关分类方法介绍

(一)按旅游资源基本属性分类

从旅游资源基本属性的角度上考察旅游资源,为人们了解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提供了一条途径,它是较为传统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法,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分类方法。

一般地说,是将其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即“二分法”)。

但随着社会旅游资源在现代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它的进一步认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应将社会旅游资源从人文旅游资源中划分出来,形成了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的“三分法”(丁季华,1999)。

1.“二分法”

“二分法”将旅游资源按其属性首先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又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以《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为代表。

这种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是在1992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编制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它以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为划分原则,对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以及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划分。

该标准已于2003年2月24日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于同年5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该标准由3个核心内容和3个规范性附录组成,它们分别是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和附录A(旅游资源基本类型释义恫)、附录B(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格式)、附录C(调查区实际资料表格式)。

该标准首先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见表7-2),再分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3个层次,共有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每个层次的旅游资源类型均有相应的汉语拼音代号(见表7-3)。

2.“三分法”

“三分法”是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三大类,其中,自然旅游资源与“二分法”所指的基本一致,大致都是指天然赋存和具有观赏价值,能使人产生审美愉悦的自然环境及其景象的地域组合;

而“三分法”的人文旅游资源泛指古今人类在认识和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利用来转化为旅游活动所需的产品;

社会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与现代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人类活动,主要指民情风俗、人际关系、传统节庆、民间生活、特有的民族服饰与文化艺术形式等,还可以包括现代建设成就、变革新事件等(丁季华,1999)。

该分类体系分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

(a)地质旅游资源;

(b)地貌旅游资源;

(c)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d)水文旅游资源;

(e)生物旅游资源;

(f)太空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包括:

(a)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

(b)古迹旅游资源(含地面上的和地下的历史遗迹、古迹等);

(c)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含各类宗教建筑、宗教园林、宗教艺术、宗教文化现象等);

(d)交通旅游资源(含古代的和现代交通旅游资源);

(e)建筑与园林旅游资源(含古代与近现代建筑、园林及现代人造建筑);

(f)文学艺术旅游资源。

社会旅游资源主要包括:

(a)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b)购物旅游资源;

(c)城市景观旅游资源;

(d)会议旅游资源;

(e)商务旅游资源;

(f)体育保健旅游资源;

(g)娱乐旅游资源。

“三分法”把社会旅游资源独立成为一类是有其缘由的,在该分类系统中的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是具有相对的稳固性和长期性,具有供人们反复、永久使用的价值,是静态的。

而社会旅游资源与上述两种旅游资源的主要区别在于,社会旅游资源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具有稳固性与长期性的价值,但它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是动态的。

有的学者则认为,自然旅游资源所涵盖的是可见可闻的客观实在,突出的是物质特性,特别强调人的一种感官的感受(感觉、知觉);

人文旅游资源则是以形写神,表现历史文化的内蕴和精神,突出的是一种历史特性,强调的是一种凝重的感性形象,是动态历史的静态沉淀;

而社会旅游资源则是以人为载体的一种社会现实,突出了人的心理特征,注重现实人的一种心理触动(颜亚玉,2001)。

(二)按旅游资源价值与管理级别分类

按照旅游资源价值与管理级别高低,我国旅游资源又可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3种类型,分别由国务院、省级和市(县)级人民政府审定批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1.国家级旅游资源

这类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人文价值以及科考价值等,对旅游者能够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其客源市场往往定位于国际游客及国内游客,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主要包括由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由原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

截止2002年底,我国已有28处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拥有15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44处,9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6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19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43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

此外,国家旅游局分别在1985年和1991年以游客投票和专家打分相结合的形式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即万里长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安徽黄山、长江三峡、台湾日月潭、承德避暑山庄和秦始皇兵马俑)和“中国旅游胜地40佳”(分别包括20处以自然景观为主和20处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胜地)以及自1999年以来评出的中国旅游优秀城市(137座),也应视为国家级旅游资源(肖星等,2000;

刘峰,2003)。

2.省级旅游资源

这类旅游资源在游览价值、历史人文价值以及科考价值等方面较国家级旅游资源逊色,其客源市场往往定位于省内或省外游客,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主要包括为数众多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国已有256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已有120座),有的省还公布有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现有近7000处)以及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国已有808处)、省级森林公园(全国已有540多处)等(肖星等,2000)。

3.市(县)级旅游资源

这类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观赏、历史人文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等,其吸引力主要对于邻近地区或本地游客(丁季华,1999)。

主要包括市(县)级风景名胜区(全国已有13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已有60000多处)(肖星等,2000)以及众多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市(县)级森林公园等。

第三节旅游资源调查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客体,是旅游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吸引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国他面乡从事观赏、学习、度假、疗养、娱乐、休闲、探险、科考的重要因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要发展旅游业,首先就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

所谓旅游资源调查是指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研究和记录的活动。

所谓旅游资源单体是指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一、旅游资源调查目的与意义

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入广泛的调查是旅游资源合理经营、科学管理的基础。

旅游资源本身是一个历史和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人类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一方面,已开发的现实旅游资源随时间变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人类需求的变化,其在区域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也会发生不断变化;

另一方面,随时间变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人类需求的变化,旅游资源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

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监测就显得非常重要。

通过旅游资源调查,可以掌握区域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编制国家或区域(如省、直辖市、地级市)旅游业发展战略,制定国家旅游业方针、政策、法律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旅游资源调查,可以查明可供旅游业开发利用的资源状况,从而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组合状况、成因、价值等,为旅游资源评价、分级和规划做准备,为合理经营、科学管理旅游资源打下基础,为编制旅游区、景点旅游总体规划、设计、开发等提供基础条件。

总之,旅游资源调查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基础性工作,调查成果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环境监控与保护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旅游资源调查原则

旅游资源调查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复杂系统工程。

它要求旅游资源调查参与者必须是一个“杂家”,应该具备旅游、生态、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地理、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调查过程中,应遵循四条原则。

1.三重身份原则

进行旅游资源调查时,调查者应当以旅游资源管理者、旅游者和旅游资源开发者这三重身份出现,要协调旅游者、旅游资源开发者和社会三者利益。

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是在不对旅游资源产生不可接受的冲击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以实现旅游资源开发者的最大经济收益。

调查者以旅游资源管理者身份进行调查,就会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积极探索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机制,保障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调查者以旅游者身份进行调查,就能充分考虑旅游者的需求,从而为旅游资源形象定位提供合理化建议;

调查者以旅游资源开发者身份进行,就会从成本-效益角度,发现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与可能性,以确保旅游资源开发成为盈利性行为。

2.真实可靠性原则

旅游资源调查者必须亲临现场进行考察、测量、拍照、录像、分析、记录,即使是那些经过搜集整理而获得的旅游资源方面的文献、报告和图表等局面材料,也必须对其进行现场核实,以确保旅游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未来开发利用的可能性。

3.创造性原则

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是发现更多的能够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事物或现象。

调查者要善于发现和创造美,能够从平淡中发现,具有"

化腐朽为神奇"

的能力,能够将散乱的景物景点系统化、人格化。

4.筛选性原则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者要选择那些有益于旅游者和旅游区居民身心健康的、能够促进先进文化与文明建设的资源内容和环境条件,要将历史文化艺术和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区别开来。

三、旅游资源调查内容

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是为旅游资源合理经营、科学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因此,进行旅游资源调查不仅要调查旅游资源的基本状况,还要了解旅游资源的环境条件。

1.旅游资源区环境条件调查

根据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对与其相关的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经济、自然等环境及其环境质量进行调查,以发现旅游资源开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政治法律环境包括政治制度、体制、政治形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

(2)社会文化环境包括该地的行政归属与区划、人口与居民、文化医疗卫生、安全保卫、历史文化、文化习俗以及位置、距离、交通、邮电通讯、电力、供水、食宿等基础条件,以及行政区划图、位置分布图。

(3)经济环境调查旅游地和周围客源地的经济状况,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居民消费水平和出游率。

(4)自然环境包括调查区的地质(岩石、地层)、地貌、水文、气象气候、动植物等自然条件。

(5)环境质量包括工矿企业、科研医疗、人口压力、生活服务、仓储等设施造成的大气、水体、土壤、动植物等的污染状况和治理程度;

有无地震、洪涝、火山、地质等自然灾害,有无噪声、地方性传染病、放射性物质、易燃易爆物质等。

2.旅游资源状况调查

旅游资源状况调查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规模、结构、级别、成因、特色、稀缺性等;

与当地旅游资源有关的重大事件、社会风情、名人活动、文化作品的情况以及旅游资源分布图、照片、录像等有关资料。

对于重点旅游资源,应提供尽可能详细的资料,包括类型描述、特征数据、环境背景和开发现状等。

四、旅游资源调查程序与方法

(一)调查准备阶段

主要包括组织准备与技术准备两大内容。

1.组织准备

成立调查领导小组和调查小组。

调查领导小组由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资源主管部门共同组成。

调查小组由旅游资源调查承担单位或部门有关工作人员组成,要求调查队员分别具有与资源、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的较为全面的专业素养,具有完成全部调查任务的实际能力。

2.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包括制订调查实施方案、调查技术培训以及调查工具与资料准备。

调查实施方案应包括调查区域、对象、调查方法、要求、人员配备、工作部署、进度安排、所需设备、器材和经费以及预期成果等内容。

然后根据调查实施方案对所有参加调查的队员进行技术培训,以统一思想、调查方法、技术标准等,以确保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与可比性。

(二)野外调查阶段

野外调查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前大的资料,进一步补充新的资料,通过对各种基本旅游资源类型进行测量、记录、核实、验证,获得一个正确、系统、及时的认识。

1.调查方式

根据这一阶段工作的详细程度,旅游资源调查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概查或踏查俗称“踩线”,走马观花式调查,全面大概地摸底调查,为进一步调查确定合理方法与线路。

应尽可能利用有关部门的现有资料,以减少工作量。

(2)系统调查对拟开发地区及相关地区进行系统调查,加密调查线、点,对旅游资源进行规模、质量、美感等进行系统调查,将结果标在(1:

25000)~(1:

50000)比例的图上,并进行同类初步类比。

(3)详查(重点调查)在以上两步完成后,对筛选和初步拟定出有开发价值的小区和项目进行详查。

内容包括资源成因、历史演变、现状、与相关因素的配伍,比较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特色所在。

同时对调查区的自然、经济、技术、物资、能源、水源、交通、生活供应能力、环境质量等进行调查分析,确定该区旅游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提出规划性建议。

在此阶段调查资料多标绘在比例为1:

5000或1:

10000图件上,并注意数据收集和对重点问题和地段进行专题研究和鉴定。

(4)专业调查特定(特殊)对象的调查,如动植物调查;

空气负离子调查;

水质调查;

土壤调查;

环境质量综合调查;

社会历史人文调查(当地民俗风情、历史事件、故事传说以及山水风景等)等。

(5)补充调查拾遗补缺式调查。

2.调查方法

(1)查阅档案法也称文案调查,它是指搜集、取得并利用现有(指本部门的或其他部门的)的有关资料,并进行分析、评价、整理,有选择地利用文案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

这项工作主要在室内进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方面的资料,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生态状况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报告、图表、图像和统计数据等。

②旅游资源方面的资料,包括有关风景区的调查报告、规划、论文以及关于地质地貌、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古迹与建筑、民风民俗、休闲求知设施等旅游资源的文字、照片、影像、录像等资料。

(2)座谈访问法按所拟调查事项,有计划地通过访谈、询问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通过他们的回答来获得有关旅游资源信息和资料的一种调查形式。

其主要优点是能够把调查与讨论研究结合起来,不仅能提出问题,还能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不足之处是由于受访问人数的素质、被访问的人数限制,以及被访问者的代表性不当等,则有可能影响专项调查的结果。

根据调查是否完全按调查方案进行,又可分为结构性访谈和半结构性访谈两种方法。

所谓结构性访谈就是指整个座谈或访问过程,完全按事先设计的程序与问题进行。

而半结构性访谈则指在事先准备部分问题,然后根据座谈会或访问进展情况,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以全面了解旅游资源情况的调查方法。

访谈的对象可以是游客、当地居民、行政人员、专家以及旅游业从业人员等。

(3)问卷调查法就是根据调查目的,制定调查问卷,采取一定的渠道分发给各有关部门或个人填写、集中收回的一种调查方法,也可以在野外由游客或当地居民填写、分散收回的方式收集。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手段,要求问卷设计合理,分发收回的程序符合问卷调查规定,以保证其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4)现代科技手段法在野外实地考察时,使用现代先进技术与设备,如照相机、摄像机,飞机、卫星遥感技术,可将野外考察情况全面记录下来,真实显现出旅游资源的原貌。

在室内处理和分析时,首先取得调查区域的电子地图或将调查区域地图数字化;

再将实地调查所采集到的数字、文字、图表、影像等信息录入计算机,建立旅游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查询、分析、处理、调整、整理和使用功能。

(三)文件编辑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调查资料汇总分析、旅游资源分析评价、撰写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首先以旅游景区(景点、景班、景素)为旅游资源汇总的最小地域单元,对搜集的资料和野外考察记录进行系统整理总结;

其次按某些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

最后完成调查文件,撰写调查报告。

(四)信息管理与更新阶段

通过旅游资源调查收集到的各类数据、文字、图表等第一手资料,在整理形成成果后,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