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重点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医妇科重点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妇科重点综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义带下为泛指妇女经、带、胎、产、诸病;
狭义的带下专指女子阴中流出一种黏腻液体而言。
8、足-早-流-存
第四、五、六、七章妇科疾病的病理特点及诊断要点及预防和保健
1、妇科疾病的病因:
淫邪因素:
寒、热、湿
情志因素:
怒、思、恐
生活因素:
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闪挫、调摄失宜
体质因素
2、病机:
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
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
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3、
肾
肾气虚
肾阳虚
肾阴虚
+肝阳上亢
=肝肾阴虚
滋肾养肝
+脾阳虚
=脾肾阳虚
温肾健脾
补肾益气
温肾助阳
温阳行水
滋肾益阴
肝
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
肝经湿热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疏肝解郁
疏肝泻火
泻肝除湿
平肝潜阳
镇肝熄风
脾
脾气虚弱
脾阳不振
脾虚血少
健脾益气
健脾扶阳
健脾养血
心
心肾不交
心脾两虚
肺
阴虚肺燥
气
气虚
气滞
血
血虚
血瘀
血寒
血热
4、月经期卫生:
保持清洁、避免过劳、避免寒凉、饮食有节、调和情志
妊娠期卫生:
劳逸结合、调节饮食、慎戒房事、用药宜慎、注意胎教
产褥期卫生:
寒温适宜、劳逸适度、调节饮食、调和情志、保持清洁
5、产褥期:
产妇分娩结束后,到全身器官(除乳房外)恢复至未孕状态的一段时间,约为
6~8周,一般为6周。
哺乳期:
产妇分娩后30分钟即可开始哺乳,哺乳时限一般为12~18个月。
第八章月经病
月经病:
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改变,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
病因病机:
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导致冲任二脉损伤。
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事多产、饮食不节、体质因素。
辨证要点:
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异常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同时
结合全身证侯,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
治疗原则:
重在治本调经,治本即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病机,调经即通过治疗使月经恢复
正常。
治本大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
补肾:
目的益先天之阴,用药以填精养血为主,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阳生阴长,精血
俱旺,则月经自调。
扶脾:
目的益气血之源,用药以健脾升阳为主,佐以补血养血之品。
脾胃健运,气血充
盛,则源盛则流自畅。
不宜用甘润或辛温之品,以免滞碍脾阳或耗伤胃阴。
疏肝:
目的通调气机,用药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血柔肝之品,使肝气得疏,气
血调畅,则经病自愈。
不宜过用辛燥耗散之品,以免耗伤气血。
调理气血:
病在气者,治气为主,治血为佐;
病在血者;
治血为主,治气为佐。
1、月经先期
定义:
月经周期提前7—10天以上,经期正常,且连续2个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先期。
病机:
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脾气虚证
健脾益气,固冲调经
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肾气虚证
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熟人远去二山尝五味拔草抓兔子)
阴虚血热证
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两地汤(胶白麦地参皮)
阳盛血热证
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清经散(茯地魔有青白黄二皮)
肝郁化热证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2、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错后1周以上,甚3-5月一行,经期正常,连续2个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后期。
精血不足/邪气阻滞
治则:
温经养血/和血行滞
肾虚证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萸药地,仲草人枸当归)
血虚证
补血养阴,益气调经
人参养荣汤(四君+归地芍+……)
血寒:
虚寒证
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大营煎(牛枸地里仲草吃肉)
实寒证
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阿胶)
气滞型
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乌药汤(乌药二香当归草)
痰湿型
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芎归二陈汤(+苓草姜)
3、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提前7-10天或错后7-14天,经期正常,连续3个周期以上。
冲任气血不调,血海蓄溢失常。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固阴煎
脾虚证
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归脾汤
肝郁证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4、月经过多
周期,经期正常,每次经行血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者,称为月经过多。
月经期重在固冲止血,非经期理气和血,安冲治本。
气虚证
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安冲汤(茜草续断术升芪,龙牡地芍海螵蛸)
血热证
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四黄二药榆断槐花草)
血瘀证
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桃红四物汤
5、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规律,月经量明显减少,不足2天,甚为点滴即净者。
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饮(地山山丹车仲牛草)
健脾益气,补血调经
滋血汤(四物+山人茯芪)
血寒证
温经汤
理气活血,化瘀调经
通瘀煎(归山香红花,乌泽青木香)
6、经期延长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至2周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
固冲调经
补气升提,固冲调经
举元煎(术参芪,升麻草乌贼)
虚热证
清血养阴汤(参皮贞子柏白草地)
活血化瘀、固冲调经
棕蒲散(四物+杜仲丹皮)
7、经间期出血
在月经间期,出现周期性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调摄冲任平衡阴阳。
肾阴虚证
滋肾养阴,固冲调经
加减一阴煎(母麦生熟白皮)
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湿热证
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清肝止淋汤(地归芍+香黄柏牛皮)
活血化瘀,理血归经
逐瘀止血汤(地归芍+桃大黄龟壳)
8、闭经
原发性闭经:
女子年龄超过16岁而无月经来潮者。
继发性闭经:
月经来潮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
虚者补而通之;
实者泻而通之。
(古人诊治闭经以血枯、血隔分虚实)
肾虚
大补元煎
滋肾益阴,养血调经
左归丸
肾阳虚证
温肾助阳,养血调经
十补丸(六味+桂附五味子)
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参苓白术散(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薏仁,桔梗……)
补血养血,活血调经
小营煎(归地芍+草二鸡山枸)
气滞血瘀证
行气活血,祛瘀通经
膈下逐瘀汤(台乌香附延胡枳;
甘草丹皮芎归芍,逐瘀桃红配灵脂)
寒凝血淤症
温经散寒,活血通经
痰湿阻滞证
豁痰除湿,活血通经
丹溪治湿痰方(二术二刘滑石香附当归芎)
附:
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
1、病机: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及肾上腺等的内分泌活动异常,导致卵巢长期不能排卵。
2、临床表现:
闭经、月经稀发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及不孕、多毛、肥胖等症状,双侧卵巢呈多囊性增大。
9、崩漏
1)定义:
月经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崩中),或淋漓不尽者(漏下)。
(功血)
2)病机:
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导致月经非时妄行。
3)崩漏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鉴别:
三者以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的改变为主要症状的月经病,但月经先期,经期延长和月经过多症状的发生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应在2周内自然停止,周期的缩短一般在7日以上2周以内。
崩漏出血没有规律性,出血往往不能自行停止。
4)治崩三法:
塞流、澄源、复旧
由于崩漏发病缓急不同,出血的新旧各异,治疗崩漏尚须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
即是止血。
崩漏以失血为主,止血为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
具体运用止血方法时,还要注意崩和漏的差别。
治崩宜固摄升提,不易辛温行血,以免失血过多导致阴竭阳脱;
治漏宜养血行气,不可偏于固涩,以免血止成瘀。
塞流之药可酌用十灰散等。
澄源:
即求因治本。
崩漏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原因,采用补肾、健脾、清热、理气、祛瘀等法,是崩漏得到根本上的治疗。
塞流和澄源常同步进行。
复旧:
即调理善后。
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
用药:
龟板、龙骨、牡蛎……
温肾助阳,固经止血
大补元煎(+鹿角胶)
滋阴益肾,固冲止血
左归丸(地山山+枸菟龟鹿+旱莲草)
益气健脾,固冲止血
固冲汤(类安冲汤)
清热固经汤
通瘀止崩汤
10、痛经
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称为痛经。
虚:
胞宫失于濡养;
实:
气血运行不畅
调理冲任气血
肾气亏损证
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调肝汤(白芍天二山茱萸拔草胶当归)
气血虚弱证
补气养血。
和中止痛
黄芪建中汤(桂枝汤……)
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膈下逐瘀汤
寒凝血瘀证
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湿热蕴结证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桃红四五+黄连丹皮元胡……)
11、月经前后诸证
特点:
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其多发生在经前或经期,经行或经后症状逐渐消失。
1经行乳房胀痛
2经行泄泻
3经行浮肿
4经行头痛
5经行发热
6经行身痛
7经行吐衄
8经行口糜
9经行风疹块
10经行情志异常
12、绝经前后诸症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烘然而热,面赤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
肾虚为致病之本。
平调肾中阴阳
滋肾益阴,育阴潜阳,
六味地黄丸+龟板牡蛎
温肾壮阳,填精养血
右归丸(地山山+……)
第九章带下病
是指带下量多,色质气味异常,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2)生理性带下:
女子阴道内有少量无色无臭,润泽阴道的分泌物
3)病机:
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带下过多:
脾肾阳虚,水湿不化,下注冲任,损及任带二脉,以致带下过多;
湿热湿毒,损伤脏腑,或伤及下焦,累及任带,约固无力,湿热下注,以致带下过多。
带下过少:
肾阴亏损,任带阴精津液不足,难以濡润前阴空窍,以致带下过少;
情志不遂,气滞血瘀,或寒热之邪与血搏结而成瘀,瘀阻任带,阴精津液不能运达阴股,
濡养空窍,以致带下过少。
4)辨证要点:
首先,明辨带下量的多少,色质、气味的异常;
其次,明辨阴道、前阴局部有无坠、胀、痒、痛诸证;
其三,明辨脏腑气血,寒热虚实,以确定带下过多、带下过少的具体证型,指导治疗。
5)治则治法:
以健固任带为主要原则。
带下过多者,宜健脾补肾温阳化湿,或清热除湿祛邪。
带下过少者,宜补肾填精,或行气化瘀,养血生精。
1、带下过多
脾阳虚证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带汤(双术参淮草陈皮;
柴芍车前黑荆芥)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内补丸(鹿菟二肉黄芪白蒺藜紫菀附)
阴虚夹湿证
滋阴益肾、清热除湿
知柏地黄丸+芡实、金樱子
湿热下注证
清利湿热止带
止带方
龙胆泻肝汤(肝经湿热下注)
萆薢渗湿汤(细菌性阴道炎)
湿毒蕴结证
清热解毒除湿
五味消毒饮(三花蒲公英天葵子+茯薏)
2、带下过少
肾阴亏损
补肾益阴,养血润燥
血瘀津亏证
活血化瘀,佐以滋阴
第十章妊娠病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相关的疾病称为妊娠病。
2)妊娠病的病因病机:
其一,由于阴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出现阴血聚于下,阳气浮于上,甚者气机逆乱,阳气偏亢的状态,以致妊娠恶阻、妊娠心烦、妊娠眩晕、妊娠痫证等;
其二,由于胎体渐长,致使气机升降失调,又易形成气滞湿郁,痰湿内停,可致妊娠心烦、妊娠肿胀、胎水肿满等;
其三,胞脉系于肾,肾主藏精而关乎生殖,因此肾气亏损,则胎元不固,易致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滑胎等;
其四,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胎赖血养,若脾虚血少,胎失所养,可致胎漏、胎动不安、胎萎不长等。
3)辨证要点:
妊娠月份、胎儿情况、孕妇的全身症状……
4)治则:
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
如因病而致胎不安者,当重在治病,病去则胎自安;
若因胎不安而致病者,应重在安胎,胎安则病自愈。
具体治疗大法包括补肾、健脾、疏肝。
若胎元异常,胎殒难留,或胎死不下者,则安之无益,宜从速下胎益母。
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但病情确实需要可适当选用,所谓“有故无损,亦无损也”但须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
1、妊娠恶阻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
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调气和冲,降逆止呕,忌用升散之品。
胃虚证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
肝热证
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加味温胆汤
痰滞证
化痰除湿,降逆止呕
青竹茹汤
2、妊娠腹痛(胞阻)
妊娠期间,小腹疼痛,反复发作,称为妊娠腹痛。
胞脉阻滞/胞脉失养。
与异位妊娠已破裂型的鉴别:
其一侧少腹剧痛波及全腹,常伴有晕厥或休克。
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和反跳痛、肌紧张,患侧尤甚。
出血多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
B超,后穹窿穿刺可协助诊断。
养血理气,止痛安胎为主。
补血养血,止痛安胎
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加党参
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胶艾汤
气郁证
疏肝解郁,止痛安胎
逍遥散加苏梗、陈皮
3、胎漏
妊娠期,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
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
止血安胎
益气养血,固冲止血
固下益气汤
加味阿胶汤去当归
4、胎动不安
妊娠期,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或阴道少量阴道流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冲任气血失调,胎元不固
补肾固冲
补肾益气,固冲安胎
寿胎丸(连续胶替桑寄生菟子+党术)
益气固冲安胎
举元煎
补血固冲安胎
苎根汤(当地药,胶草)
清热凉血,固冲安胎
保阴煎
外伤证
益气养血,固肾安胎
加味圣愈汤
癥瘕伤胎证
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桂枝茯苓丸(芍丹仁+断仲)
5、异位妊娠
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范围:
异位妊娠>
宫外孕)(常见输卵管)
冲任不畅,孕卵异位着床
诊断:
停经史;
腹痛;
阴道流血;
晕厥与休克;
腹部包块;
HCG阳性;
后穹窿穿刺抽出不凝
固血液;
下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
初:
杀胚消癥、活血止痛
中:
活血止血、杀胚消癥
后:
活血化瘀消癥
未破损期
杀胚消癥,化瘀止痛
宫外孕1号(赤芍,丹参,蜈蚣,莪术,山甲,牡蛎,紫草,元胡)
已破损期
化瘀止血,杀胚消癥
宫外孕2号(赤芍,丹参,蜈蚣,蒲黄,茜草,三七,地榆,小蓟,)
包块型
活血化瘀,破瘀消癥
宫外孕3号(赤芍,丹参,莪术,山甲,牡蛎,蛰虫,三棱,水蛭)
6、堕胎,小产
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陨堕者称为堕胎;
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陨堕者,称为小产或半产。
胎漏、胎动不安与堕胎、小产的鉴别:
胎漏、胎动不安
堕胎、小产
(完全流产)
(不全流产)
主要
症状
阴道少量出血,淡红暗红或鲜红;
无或较轻的下腹痛;
未见组织物排出
阴道出血量少,或停止;
下腹痛消失,或见组织物全部排出。
阴道少量淋沥出血或大出血;
下腹痛加剧或减轻;
或见有部分组织物排出。
妇科
检查
宫颈未扩张,宫体大小与孕周相符。
宫颈已闭,宫体正常或略大。
宫颈已扩张或有组织物堵塞,宫体大小较孕周小。
辅助
尿妊娠试验(+);
B超示:
有胎心胎动。
尿妊娠试验(-);
宫内未见异常回声。
部分残留妊娠组织。
胎殒难留证祛瘀下胎脱花煎当归、川芎、肉桂、牛膝、红花、车前子
胎堕不全证益气祛瘀脱花煎+人参、益母草、蒲黄
7、滑胎
堕胎、小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称为滑胎。
冲任损伤,胎元不固/胎元不健,不能成形。
虚则补之,孕前治疗
补肾固冲丸
气血两虚证
益气养血,固冲安胎
泰山盘石散去川芎
8、胎死不下
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
养血活血、益气下胎
救母丹
血瘀阻滞证
行气活血、祛瘀下胎
脱花煎加芒硝
9、鬼胎(葡萄胎):
妊娠数月,腹部异常增大,隐隐作痛,阴道反复流血,或下水泡如虾蟆子者。
10、胎萎不长:
妊娠腹形小于相应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11、妊娠小便淋痛:
妊娠期间,尿频、尿急、淋漓涩痛者。
12、胎气上逆(子悬):
妊娠期,胸腹胀满,甚或喘息,烦躁不安者。
13、胎水肿满(子满):
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胀满,甚或喘不得卧。
14、妊娠肿胀
妊娠中晚期,孕妇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
(妊娠期高血压)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气滞湿阻,泛溢肌肤
利水化湿为主。
发展:
子晕、子痫
健脾除湿,行水消肿
白术散加砂仁
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济生肾气丸
气滞证
理气行滞,化湿消肿
天仙藤散
15、妊娠眩晕
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甚则昏眩欲厥。
治疗大法:
子痫
肝肾阴虚证
滋阴益肾、平肝潜阳
杞菊地黄丸加石决明、龟板、牡蛎
益气养血
八珍汤
气郁痰滞证
健脾理气,化痰息风
半夏白术天麻汤
16、妊娠痫证(子痫)
定义:
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或新产后,眩晕头痛,突然昏不知人,双目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腰背反张,少顷可醒,醒后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称为妊娠痫证。
平肝熄风,安神定痉
平肝熄风止痉
羚角钩藤汤
痰火上扰
清热豁痰开窍
17、妊娠心烦18、妊娠咳嗽19、妊娠失音21、过期不产
20、胎位不正:
妊娠后期(32周后)发生胎先露及胎位异常者。
第十二章产后病
产后病是指产妇在分娩后至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2)产后三病:
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3)产后三急:
呕吐、盗汗、泄泻。
4)产后三冲:
冲心、冲肺、冲胃
5)产后三审:
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
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6)用药三禁:
禁大汗,以防亡阳;
禁峻下,以防亡阴;
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7)发病机制:
(1)亡血伤津;
(2)瘀血内阻;
(3)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
一,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散,或血虚火动,易致产后血晕、产后痉症、产后发热、产后大便难等证;
二,瘀血内阻,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或气机逆乱,可致产后血晕、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
三,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等,导致产后腹痛,产后痉症、产后发热、产后身痛、恶露不绝等。
总之,产后脏腑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便可发生各种产后疾病。
8)产后病的病理特点:
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
9)治疗原则:
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1、产后血晕:
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或痰涌气急,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
2、产后血崩:
产妇分娩后,突然阴道大量出血者,称为~。
3、产后腹痛:
产妇分娩后,小腹疼痛着,称为~。
其中因瘀血引起者,又称“儿枕痛”。
4、产后痉症:
产褥期间,产妇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称为~。
5、产后发热:
产热期间,出现发烧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为~。
感染邪毒证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解毒活血汤加金银花、益母草
活血化瘀,和营除热
生化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
外感证
养血祛风,散寒解表
荆防四物汤加苏叶
补血益气,调和营卫
八珍汤加黄芪、地骨皮
6、产后身痛:
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者称为~。
(6周)
补血益气,和络止痛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鸡血藤、当归
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独活寄生汤
养血活血,化瘀通络
生化汤(川芎桃草酒炮姜)
7、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血性恶露持续2周以上,仍淋漓不断者,称为~,又称“恶露不尽”,始见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