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65454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5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政治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政治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政治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政治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

《政治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Word文件下载.docx

色诺芬(Xenophon,约公元前430~前354)是古希腊著名的奴隶主阶级思想家。

生于雅典的一个奴隶主家庭,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

他也是最早使用“经济”的人。

色诺芬写过许多著作,如《经济论》、《雅典的收入》等,他重视农业而轻视手工业,称“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

他认为,奴隶主的任务在于管好自己的庄园、财产,使财富不断增加。

ECONOMY的最早阐述者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ē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

生于斯塔吉拉。

曾在学园中从柏拉图受业。

柏拉图死后到小亚细亚阿索斯城讲学。

公元前343年应邀去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任太子亚历山大的教师。

前335年前往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从事讲学与研究,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政治经济学的提出者

蒙克莱田(AntoinedeMontchré

tien,1575?

-1621)法国重商主义经济学家。

曾经营工业。

1615年发表《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最初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

重视金银,强调商业;

同时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一国的富有在于生活必需品的充裕。

经济学的奠基人

亚当·

斯密(Adam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

代表英国工场手工业已高度发展、产业革命开始时期资产阶级的利益。

1776年发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从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思想,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主张自由竞争,抨击重商主义,对英国经济政策曾起过重大作用。

另一重要著作是《道德情操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终结者

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曾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后参加当时经济问题争论,鼓吹自由贸易,代表产业资产阶级利益。

在经济理论上,制定了在资产阶级眼界内所能达到的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

并以此为基础,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冲突,对经济学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卡尔·

马克思(KarlMarx)1818.5.5-1883.3.1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1867年9月出版《资本论》第1卷。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科学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从而把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科学基础之上。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①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2.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三要素)

①劳动者的劳动:

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活动。

②劳动资料:

劳动者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条件或物质资料。

③劳动对象:

人们为生产物质财富而以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物资资料生产过程的四环节

①生产:

人们以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

②分配:

一定时期内新创造出的价值和体现这些价值的产品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

③交换:

人们相互交换活动或劳动产品的过程

④消费:

使用物质资料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1.生产力:

⑴概念:

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⑵构成:

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构成

⑶特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前提和先导,机器大工业出现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第一个突飞猛进时期。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电磁学的发展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

在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开发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生产三大技术,建立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三大产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又一次飞跃,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日益紧密

从20世纪中叶至今,以六大科技群体,即微电子等信息科技、核能等新能源科技、超导等新材料科技、人造卫星等空间科技、基因工程等生物科技以及海洋科技的崛起为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的阶段,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产业技术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比重不断增加。

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

首先,当代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其他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其他要素之中。

它的变化必然引发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整体的变化,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当人的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普遍提高时,生产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因此,科学技术的水平制约着整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有不同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在近代,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直接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纺织业、冶炼业的变革,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作机成为近代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随着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经济资源,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信息产业,而且也成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再次,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

如果说在蒸汽机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的是“加数效应”,电器化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是“乘数效应”,那么,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就是“幂数效应”。

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为50%,而到20世纪末已经上升到75%以上。

2。

生产关系

定义: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在阶级社会里,它表现为阶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相互关系

→人们推动物质资料的过程

其中,人与物质要素之间将产生多种复杂关系,比如:

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受益等

这种通过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因此,体现人与物的关系的,从法学角度看,是所有权关系

通过人与物的关系而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所有制关系

三、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1.必须联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研究生产关系

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必须联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研究生产关系

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⑵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⑴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不能消灭、废除、改造、创造、制定

⑵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利用

3.经济规律的特点与类型

⑴特点:

①与人类活动相联系②随条件变化而变化③具有阶级背景

⑵类型:

①共有经济规律

②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

③特有经济规律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一、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阶级性很强的科学

因其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则必然触及各个阶级的切身经济利益

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1.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2.古典经济学3.庸俗政治经济学

4.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目的和要求:

(1)掌握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及两者的关系

(2)弄清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货币的职能

(5)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形式

思考题:

(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2)价值的实质是什么?

(3)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为什么?

(5)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其本质是什么?

(6)货币有那些职能?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作用形式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

(8)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基本概念:

商品商品经济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劳动生产率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价值形式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价格价格标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铸币纸币通货膨胀市场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市场调节

第一节商品

一、商品生产的产生

1.商品生产产生的过程

 自然经济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

 剩余产品及交换

        ↓ 

商品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

私有制

        ↓

商品生产-→货币、简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

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要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1)商品首先是一个有用物,毫无用处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

它必须满足人们某种需要,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凡是有用物都是商品,有些有用物并非商品,如空气。

(2)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但有用的劳动产品不等于都是商品。

如人们自给自足的劳动产品就不是商品。

(3)商品必须是用来满足他人或社会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即使满足这一条件也不一定是商品,如农民缴给地主的粮食,虽然符合上述三个条件,但它不是商品,所以马克思曾说商品对于它的生产者来讲是无用的。

(4)商品必须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即有用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去满足人们需要,才能成为商品。

2.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

⑴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⑵商品经济产生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什么是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的对立形式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是为直接满足生产着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3.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细胞。

(2)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最简单、最基本和最一般的范畴。

(3)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看,简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

二、商品的二因素

1、使用价值

⑴概念: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⑵性质: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⑶特点:

①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②它不是直接为生产者自身消费的使用价值,而是为别人、供社会消费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

③它必须通过交接,把使用价值转移到社会上需要它的人的手里,这样,使用价值就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

①交换价值:

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②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两者的统一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

没有使用价值就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在商品体中。

两者的矛盾表现在:

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排斥的。

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价值;

而一切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它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由劳动所生产出来得,因此,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生产商品的劳动,就其目的、操作方式、加工对象、工具和结果而言是各不相同的。

马克思把这种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2、如果我们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撇开,那么,生产商品的千差万别的劳动就只剩下一点,即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支出。

这种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或者说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总之,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们是一次劳动的两个方面,而非两次劳动。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⑴其统一表现在: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⑵其矛盾和差别表现在:

①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式和有用性来考察的;

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动的一般性来考察;

②各种具体劳动的性质是有差别的,而抽象劳动却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

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而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上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历史范畴;

④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却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没有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4、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理论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理论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缺陷(他们无法解释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无法说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马克思利用劳动二重性,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他认为工人的具体劳动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和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同时,其抽象劳动形成了新的价值。

在这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马克思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科学基础。

如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形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

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四、商品的价值量

1、关于价值量的决定

既然商品的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价值量自然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而劳动量是由劳动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小时、日、周等)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的多少。

实际上,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是在生产者背后,通过无数次市场交换活动自发形成的。

这一过程就是各个个别劳动时间平均化的过程,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商品价值。

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有重要意义,它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简单劳动是指那些事先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训练和学习,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那些需要经过专门学习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能力或效率。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用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时间来表示。

五、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就是以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

它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等等。

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社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性。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彼此交换所生产的商品。

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社会提供的,构成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劳动。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都是他自己的事情,由他自己决定;

生产的成果也属于他自己所有,盈亏自负。

因此,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劳动。

第二节 

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与最初原始部落之间的偶尔发生的物物交换相适应的。

比如:

一只羊=两把斧子

[主动]

主动通过斧子表现自身价值

用自身表现

绵羊的价值

[被动]

价值被表现的地位

表现价值的地位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具有以下特点: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代表或化身,使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商品的价值的到外在现。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作为等价物的商品原本也是具体劳动的产物,但当它处于等价形式的地位时,它就成为抽象劳动的化身,成为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

因此,生产这种等价物的具体劳动也就成了抽象劳动的存在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形式的劳动。

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作为能够直接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等价物,说明它虽然是私人劳动的产品,但生产它的私人劳动全部得到社会承认。

因此,其私人劳动也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形式的劳动。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分工的出现,偶然的交换发展成经常的交换,有更多的商品要求实现实现自己的价值。

一种商品往往和多种商品相交换,这样就出现了扩大的价值形式。

=1件上衣

=2斤茶叶

1只绵羊=20码麻布

=10公斤米

=2把斧子

……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系列,它进一步说明了价值是真正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3、 

一般价值形式

2把斧子=

2斤茶叶=

1件上衣=1只绵羊

20码麻布=

一般的价值形式克服了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现在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都是统一的,都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只有一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商品价值的无差别性更充分地表现出来。

4、货币形式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日益扩大,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在时间上和地区上具有统一性,固定地由某一种商品来承担,在历史上黄金取得了这一特殊地位,货币形式得以产生。

2把斧子=

2斤茶叶=

1件上衣=1克黄金

10斤米=

从一般价值形式过渡到货币形式,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只是把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固定在黄金身上。

二、货币的本质

价值形式的发展说明,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

它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说明,货币是特殊商品,是代表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或者说是价值的代表。

货币作为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是二重的:

一方面它具有金的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取得了一种“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社会职能。

这种使用价值完全是商品交换关系所赋予的。

三、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个基本职能。

即指货币充当衡量和表现其它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货币之所以能起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在供求不一致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受供求的影响,会背离价值。

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称为价格标准。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其本身具有价值,并随着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而作为价格标准,则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重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2)价值尺度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而价格标准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2、流通手段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此时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由于货币的媒介作用,使商品流通的买和卖的过程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如果一些人卖而不买,就有可能导致另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这就包含了商品的相对过剩的危机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要成为现实,还必须有一系列的关系。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就叫着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1)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总量,通常待售商品量越大,所需货币量就越多;

反之,所需货币量越少;

(2)商品价格水平,价格水平越高,所需货币量越多;

(3)货币流通速度,即同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流转次数。

货币流通速度越快,所需货币量越少;

反之,所需货币量越多。

因此,我们得出货币流通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公式略)

货币材料的变迁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以金、银等贵金属条块形式出现。

但每次交换都需要称分量,查成色,给商品交换带来极大不便。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出现了铸币。

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作为国家法定的货币流通。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由于纸币发行过多,从而引起纸币贬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